浅析母语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_英语论文

浅析母语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_英语论文

试析初中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渗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母语论文,初中英语论文,文化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遭遇冷落

《英语课程标准》首次将“文化意识”作为五大教学目标之一,充分体现了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当前英语教学十分重视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摄入与学习,却忽视传授母语文化及教给学生如何用英语去释义母语文化。对母语文化的冷落,导致学生热衷于过“洋节”、品“洋味”,却鲜知中国的Tomb-sweeping Day,认为Dumplings不美味、Beijing Opera很无聊、Tang Poems and Song Ci太深奥。母语文化的缺位使英语学习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对母语文化知之甚少,兴趣不大,更不知如何用英语来表达,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输出的“失语”以及跨文化交际的不平等对话已引起英语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英语学习当是一种自我建构个性品质和人生意义的过程,英语文化与本族文化可融合并积淀成一种独特、先进的文化与气质。作为英语教师,我们理应思考怎样让学生在学习和悦纳西方语言文化的同时不忘了解和欣赏母语文化,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交融、渗透,以达到相辅相成的双赢局面。

二、认识:英语教学中渗入母语文化的必要性

1.母语文化是根——西方文化导入不能忘本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的交流。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交际中,明显暴露出交际主体和语言本身的文化根基,同时交际主体还会在交际过程中以各种语言和非语言方式对交际双方的文化身份进行确认、维护、修正以及进一步的拓展,[1]因而跨文化交际成败的关键在于知晓并理解交际双方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即既要能获取以英语为载体的信息,又要能以英语为载体传递信息。如果我们只了解和理解西方文化,却不能用英语准确表达中华文化的概念与思想,不但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也违背了跨文化交际的初衷,无法开展本族文化的输出与传播。

英语教师理应具有“价值引导的自觉”,在促进学生对西方文化包容与欣赏的同时,要能引导学生背靠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避免“文化同化(Acculturation)”。[2]也就是说,鼓励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但不能在有意无意中误导学生对西方文化全盘接受、盲目崇拜、模仿和照搬,任何一种语言都根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代表着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的表达方式,华夏文化和英美文化都有其合理性,批判否定本族传统文化会逐渐演绎成对自我文化的冷漠,这会导致学生失落批判自我文化的基础,也会让自我文化殖民心态悄然滋长。因此,我们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与拓展以及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演绎中应重视母语文化的传递和渗透,在感悟母语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学习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只有恰当地保持自身文化身份,对母语文化充满自信与自豪,才能实现现实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和终极意义上的人格完善。

2.母语文化是桥——西方文化导入不能孤立

在英语教学中,不少学生以为学习英语就是学习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因而不重视母语文化的学习。实践证明,英语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引介反映母语文化的词汇、表达法及背景知识,通过母语文化来促进英语学习中共性内容的理解和摄入,同时通过适时对比中西文化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礼仪习俗、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差异,帮助学生加深对中西文化的理解,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既包括交际能力和本国文化的外语表达能力,也包括文化创造力。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创造力是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通过中西文化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创新能力,其培养是以已知文化探求未知文化,两种文化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3]

从语言获得的角度看,当学生对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有了细致、深刻的认识和敏感的文化意识后,也就自然增强了对目的语的语感,语感的增强能提高对语言直接、快速的敏锐感受、领悟与创造能力,这种“灵敏的感觉”不仅有利于深入理解并自觉适应英语文化,又能避免或减少学生因文化负迁移而出现歧义、误解或语用失误,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的多元认同与敏感性,最大限度发挥母语文化在英语学习以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探讨:英语教学中渗入母语文化的原则和策略

1.英语教学中渗入母语文化的原则

(1)关联性原则。母语文化的渗入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要么直接与课堂教学的内容相关,要么是教材内容的拓展,并遵循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正确处理语言教学与文化的关系,确保文化渗透与英语语言教学同行。现行《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初中阶段的“文化意识”要达到五级目标,共14个要点,其中最后一个要点为“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并明确提出此要点的达成应融会贯通于前13个要点的目标达成中,切不可走独立路线,否则,英语课则不成为英语课。

(2)实用性原则。中西文化差异直接影响着本国学生对英语阅读文章的理解和现实的跨文化交际,因而要注重突出干扰学生阅读和交际的文化因素,对于那些易混易错的阅读中的背景文化知识以及交际中的言语与非言语行为,应重点比对讲解,反复操练,避免因文化差异的影响而出现语用失误,提高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主动关注和摄入母语文化的内在积极性,进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3)递进性原则。渗入母语文化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状况,结合英语教材的内容和难度,适时、适量地介绍和渗透有关国情、习俗、历史、价值等文化现象及其文化内涵,并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拓展范围,防止过犹不及。

2.英语教学中渗入母语文化的策略

(1)依托教材,寻文化渗透契机,加大渗入母语文化的力度。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其中的文化意蕴,力避被语言技能的培养目标所遮蔽。以《牛津初中英语》为例,该套教材是按照任务型教学的原则设计语言实践活动,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中心话题,每个话题或多或少涉及母语文化,教师应对其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不错过每一个母语文化的渗透机会。

首先,利用教材中直接涉及母语文化的因素。教师可对教材中含有母语文化内涵的词语、短文或对话加以解释补充,引出相关语言或非语言形式的母语文化知识。如7A Unit 3 Let’s Celebrate!单元出现Chinese New Year,Mid-Autumn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等中国传统节日名称及与之相关的图片,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用英语介绍这些节日的框架,包括节日的来历、习俗等,既为学生提供英语实践的平台,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了解。

其次,利用中西文化的关联性。一方面,在学习英美文化的同时利用“拔萝卜带泥法”加大引介中华文化的力度。如在教学8A Unit 1 Friends单元时,我们在向学生渗透“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A life without a friend is a life without a sun.”等有关友谊的英语谚语的同时,鼓励学生回忆描述友谊的中国古诗,学生兴味盎然地朗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经典诗句,更有学生高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学生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共性,感受到母语文化的丰富与优美。另一方面,由母语文化导入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如9AUnit 1的话题为Star Signs,教学该单元前,我们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收集有关中国十二生肖的知识,并尽可能用英语介绍,通过中国十二生肖导入西方文化中的十二星座的学习。

再次,利用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对比的方法效果明显,因为异同的反差能有效加深学生记忆并提高理解能力。教师应该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及时点拨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4]如9A Unit 2 Colour的Reading部分出现两句话“I’m feeling blue.Someone is green with envy.”学生不能理解其含义,此时我们应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不同民族生活环境、心理因素迥异,对颜色的感受也不尽相同:蓝色在西方表示消极、悲伤,而在中国文化中则表示庄重、肃穆;绿色在西方往往视为嫉妒或缺乏经验,但在中国文化中却代表春天与希望……通过这种差异性的对比,既能增进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识,又能减少学生受母语文化负迁移而造成的语用失误。

(2)延伸课外,建文化学习平台,增加渗入母语文化的广度。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英语教材中所涉及的仅是蜻蜓点水。教学中有必要为学生搭建更多学习和了解母语文化的平台,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作文化专题介绍。以英语语言学习为主要目的,教材往往很难过多兼顾母语文化,为弥补随课文和对话导入母语文化内容的不足,可专门开设相应的文化专题,并注意中西文化的对等出现,如不同国家的问候语与称谓语、中西方的饮食习惯、中西方的传统文娱和体育活动等。

制英语手抄报。如在教完7B Unit 2 Welcome to Sunshine Town的Reading后,布置学生了解Beijing Opera,并通过手抄报图文(英文)并茂地向the British exchange students介绍Beijing Opera。在制作手抄报的准备阶段,学生必然通过上网阅读等多种途径查找资料,以此拓展学生的母语文化知识,培养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

读英语短文。教师可收集一些母语文化内涵丰富、难度适中的英语阅读材料,以补充教材中母语文化内容的不足。教学7A Unit4 Food时,我们引导学生阅读包含中国饮食文化的英语短文,如通过阅读“Why do people in the world all like Tofu?”一文,学生了解到Chinese Tofu的历史,并会用英文介绍Chinese Tofu,表达Ma Po Bean Curd(麻婆豆腐),Stinking Tofu(臭豆腐)等不同类型的豆腐,在此过程中学生也感受到风格多样的中华饮食文化。

观英文影像。教师可选择文化信息量大,涉及生活面广的英文影像,向学生立体、形象地展示多元文化。学生在观看影片时一旦进入观赏者的角色,也就进入了学习者的角色。如英文版电影《刮痧》以美国文化为背景,以中医疗法“刮痧”为线索,展现中西方不同文化和不同交际行为的差异,影片的圆满结局向观众传递了一个信息:文化本身并无好坏之分,要在尊重差异中凸显中国文化的魅力,这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极具教育价值。

(3)优化方式,设文化交流情境,提高渗入母语文化的效度。作为非英语国家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缺少真实的语言情境,而“文化知识的获得必须镶嵌在相关或‘真实’的情境中。”[5]教学中要注意优化教与学的方式,创设文化交流情境,让学生在浓烈的文化氛围中得体地传递和接受信息,使之对文化具有更生动、更真实的感受,有效提高对母语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教学中要灵活选择和综合运用Pair-work,Group Discussion,Role-play,Simulation等方式,创设文化交流的情境,在模拟情景中实践语言。我们可将教材或阅读材料中涉及母语文化的对话、短文、英语小故事等改编成情景会话或情景剧,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模拟真实的情景,如一则英语故事是关于中国女孩与其美国朋友在超市购物时遇见有人摔倒后两人截然不同的反应,通过让学生表演该场景并引导学生针对该事件展开中西文化差异的讨论,激发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好奇和兴趣,这既能锻炼学生实践英语的胆量和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又能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了解、感受并获取文化信息。

当下不少学校聘有外籍教师授课,教学中可充分发挥他们在营造英语语言情境和引介母语文化方面的优势,实现语言或非语言形式的真实互动交际。在外籍教师面前,我们的学生有着推介母语文化的内在冲动,而推介的前提是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并能用英语进行恰当的表达,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查找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和研究与对话有关的文化知识,并在现实交际中用英语向外籍教师展示学习和研究的成果,这种学习方式大大增加学生用英语交际的机会,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又能有效地开展中华文化的输出与传播。

总之,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文化内容,创设贴切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将平面的、静态的文化知识与立体、动态的实物、动作、过程等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激情,[6]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发展用英语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

四、结语

英语教学中渗入母语文化是当下教学效果与学生未来发展的共同诉求。

无论是从现实的教学效果还是从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来看,母语文化的渗入都应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学习、吸纳和尊重世界各国尤其是英语国家先进文化的同时继承和发扬本国优秀的文化传统,通过多元文化的对比反思、互动交融,促使学生形成本族文化的认同感、中西文化差异的敏锐感以及得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积极的文化意识。

标签:;  ;  ;  ;  ;  

浅析母语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