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资本测度若干基本问题研究——利用视角交叉思想确定测度对象框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智力论文,框架论文,资本论文,对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智力资本测度是知识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该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概念术语、智力资本测度与社会研究的层次、测度模型设计的基本出发点等)尚存在较大争议;另外研究对象不明确,解决方案覆盖面过大,阻碍研究进展。本文深入探讨了这些有争议的问题,提出“视角交叉”思想,设计了智力资本测度对象确定的基本框架,通过智力资本测度两个基本视角(组织性质和测度行为目的)的分析,提出了目前而言对促进智力资本测度研究的一个较为现实的研究方向。
导言
对于智力资本的测度研究,尽管有人认为目前为时尚早,因为智力资本的概念尚不清晰,何谈对其测度。然而在国外却已经开展了许多实践活动,许多组织都在积极探索和进行着对于智力资本的测度实践,每年公布其智力资本报告,不免令人对研究的层次产生疑问。
有人说,“测量得到的东西就会被管理得好”。国外学者这样概括无形资产报告的优点:它增加了透明度,从而降低了资本成本;它促使人们作长远打算;它还可当作营销手段。对一个刚刚开始发展的领域, 对某些问题目前下结论还为时尚早。本文试图对与智力资本测度研究有关的基本问题做一些探讨,包括智力资本研究的层次,智力资本测度研究的基本框架,以及探索通过以“视角交叉”方法来确定研究对象框架的思路。希望以此作为进一步探索的基础,并在研究同行之间展开争鸣,从而促进这个新兴研究领域的发展。
从社会研究的层次来看智力资本测度研究
综观目前国内外有关智力资本的研究,可以概括性地认为它已涉及到以下四个方面:智力资本概念研究、智力资本构成要素研究、智力资本测度研究和智力资本管理研究。就社会理论研究的过程而言,智力资本测度相对于概念等抽象层次的研究而言处于接近于经验的层次。但是从许多现象中我们发现,有些时候实践是建立在较为成熟的概念和较为完善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的;但更多的情况往往是,人们是通过实践加深了对概念的认识或者促使了理论的形成。可以说理论与实践往往是并行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早期与智力资本有关的研究的确主要集中在概念定义和分类方面。人们对于智力资本概念仍存在着各种观点上的不一致,不过这是任何一种新生事物在出现和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而要深入地研究智力资本及其概念,必须通过变量测量来精确地把握智力资本的状态、变化以及与其它现象的联系。从社会研究层次而言,智力资本测度对于智力资本研究的深化至关重要。
尽管智力资本研究的概念与理论基础都还很稚嫩,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并不囿于概念本身和理论体系的讨论,开始了大胆的智力资本测度实践。1994年,智力资本测度实践的先锋瑞典斯堪的亚公司首次将智力资本报告作为附件,与传统财务报告一起对外公布,至今每年公布。在斯堪的亚公司的带动下,涌现了一些著名公司和研究机构参与并致力于智力资本测度和报告的实践活动。例如,道氏化学公司(DOW)应用其创立的专利评估法评价研发过程和专利过程, 测度公司内部创造知识资产的运作过程,并作为与业内其他公司或者与业内平均值比较的基准。该公司1996年开始编制智力资本报告,作为公司年报的补充。奥地利研究中心(ARCS)从1999年开始也每年对外公布智力资本报告,它将智力资本的概念和测度模型应用于研究机构的年度评价。德国宇航中心(DLR)等组织也在积极地进行智力资本测度的探索实践。上述这些实践者的探索,无疑一方面促进着概念和理论的建立和完善,另一方面在观念和实践上冲击着传统的会计衡量体系以及目前的科技统计体系,推动智力资本研究尽快走向应用。
是否存在普遍适用的智力资本测度模型:基本出发点思考
智力资本学者认为并预言智力资本报告将代替会计系统成为未来的价值衡量系统。也许这种说法确实代表着事物发展的大趋势,然而替代却不会自动地发生。
传统会计经历了五百年的发展,其间不断地筛选和改进,最终形成了目前比较稳定的会计模式——以资产负债表为主的会计体系。资产负债表有一个极大的优点,即可基本适用于所有的组织形式:无论是企业还是非营利组织,甚至是政府机构,都可以应用它来反映货币形式的资产状况。按照这种思路,人们也想创立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智力资本报告模型,以代替目前的会计体系。因而许多学者和实践者都是在按照这种思路建立自己的模型,如目前最著名、被引证率最高的斯堪的亚导航仪模型。然而人们发现建立通用的模型困难很大,即使是正在使用这些模型的公司,也觉得模型离实用目标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这些困难包括:由于组织之间的差别很大,模型很难具有普遍适用性;按照以上思路建立的通用模型包含的东西往往太多,而针对具体组织所要反映的智力资本价值似乎并未得到充分反映;由于在进行具体的指标选择时不得不考虑量化衡量的可行性,往往必须舍弃一些有价值然而却无法量化的指标,保留那些可量化的指标,所以实际上所选择指标很难反映出所希望获取的智力资本信息。
智力资本测度像其他管理研究一样,具有实践性和目的性,既要充分利用各种科学理论和技术来支持管理实践,又必须面对管理问题和其所处的具体环境。因此智力资本测度研究的研究方法论也应该是“问题导向、环境依赖和技术支持”。一个模型不能试图解决所有的问题;也不能在设计之前就设定什么框框,就如要设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型或方案一样。
利用视角交叉思想确定研究对象框架
1、“视角交叉”思想
在此本文提出首先通过“视角交叉”确定出所有可能的被研究对象,选择从最容易设计模型和最可能获得解决方案的研究对象入手,从易到难,逐步攻克特定的问题,然后再试图对各类研究对象进行模型融合的思路(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视角交叉示意图
“视角交叉”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是:首先对复杂问题进行视角分析,使得不同的视角之间尽可能不相关;然后对各视角进行问题的分类或分解;不同视角会交叉出各种类别的研究对象;这些类别特征明确;研究者可根据情况选择较为容易取得突破的研究对象首先进行测度研究,建立模型或方案。“视角交叉”这种做法的优点是:一是使得各类别之间基本没有交叉不清的情况;二是被研究对象的特征十分明确;三是基本不会遗漏研究对象的类型。研究者们可根据情况,选择自己认为可能取得突破的研究对象类型,设计智力资本测度模型或方案,进行实证研究。不管是对哪一种对象类型,如果对其智力资本能有较好地反映和描述,都是对智力资本测度研究领域的巨大贡献,并且可能对其他类型的研究有所借鉴。通过积累类似的研究实践,然后可以尝试进行相近类别的融合,即不同研究对象类别是否可以用同一种智力资本测度模型来概括。究竟应该从哪些视角出发,可以根据这种思想框架,进行具体地研究和讨论。
2、对两种基本视角的讨论
本文认为,任何智力资本测度模型设计都有两种无法回避的视角,即被考察对象的组织性质和测度目的。我们试图根据视角交叉思想,首先对这两种基本视角进行考虑并展开讨论。
(1)被考察对象的组织性质
毋庸置疑,智力资本测度的对象必定是一类组织,因此组织性质是智力资本测度一个无法回避的视角。被考察的组织的性质不同,或在不同组织形态中所占比例和所发挥作用不同,则测度行为的落脚点不同。由于智力资本在现代企业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显著,因而有针对性地对其管理的必要性越来越大。实际上,智力资本在有形资本所占比例相对较低的组织当中的作用早就十分明显,如研究机构、智囊机构等,只是人们没有专门进行研究而已。
按照组织性质的视角我们尝试对被测度对象进行了如下的分类(见图2)。这样分类的出发点是,自我营利性组织和非自我营利性组织存在的基础不同,因而经营目标和考虑的问题有极大差异,需要分别考虑。另外,在非自我营利性组织当中,服务于公共目标与服务于所属机构整体目标的基点不同;在自我营利性组织当中,提供形式为知识产品或服务的组织与生产有形的终端产品的组织的特性有极大差别,应当区别考虑。
图2 智力资本测度对象按组织性质分类
(2)测度行为的目的
测度目的,即通过测度要达到什么样的作用或效果。测度目的可能有三大类,即内部管理、对外信息提供、科技统计体系和创新机理研究(见图3)。 测度的主要目的不同,一方面会影响模型设计和指标的选择原则;另一方面会影响测度频度。从根本上说,测度是客观信息的提供,但是根据测度目的的不同,会决定测度行为是日常性的还是经常性的,测度频度的不同又会影响模型设计的基础。
图3 智力资本测度对象按测度目的分类
①内部管理:
管理既是“科学”(规律性)也是“艺术”(非规律性)。管理研究的目的是尽可能增加管理中“科学”的成分,把握其规律,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提高管理的效果。国内管理学专家席酉民用三角形的形式形象地表现出管理的三个基本内容层次(如图4)。对于越接近三角形顶端的管理,艺术成分越高;而相反,越接近三角形底边的管理,“科学成分”越高,“艺术成分”越低。
图4 智力资本测度行为的目的
对于管理而言,智力资本测度的目的是尽可能增加管理者掌握的信息,尽管信息的增加并不能消除管理的不确定性,但从总体来说这是有利于增加管理决策成功的概率的。智力资本信息将可能为经济社会中的博弈者提供非常重要的原始信息。智力资本信息旨在尽可能地表达组织的无形资产和价值,因而可以帮助管理者更有效监控或调控管理过程;并可以帮助各职能管理者发现各管理职能可能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可能发现机遇。同时,组织也可通过深入的研究,获得本组织智力资产状况与本组织绩效或创新能力的关系,以调整自身的智力资本配置,从而有效促进技术创新。
因而智力资本测度结果对于分属于不同层次的管理可能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对于以不同管理层次为目标的测度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否则便不能达到管理的目标。对于越接近三角形顶端的管理内容,所发挥的作用可能越大;而对于越接近三角形底边的管理,则作用越小,甚至看不到什么作用。
②对外信息提供
获取智力资本信息的另外一个目的是获得资金或项目。OECD在其报告中指出,国际上已越来越多地支持企业“自愿提供知识资产数据”的行动。美国“安然事件”暴露出传统会计衡量体系的致命弱点,董事会、股东等投资方迫切需要了解企业的真实价值。人们预计,未来以智力资本报告为代表的信息披露必将会引起股票市场评价方法和运作模式的根本变化。
进行项目申请或投标时,相关智力资本信息的提供,可以帮助项目决策者或招标方了解组织与项目有关的客观状况,使招标方更容易和更确切地了解组织的基础信息,从而促成项目申请或项目投标的成功。
③提供科技统计体系、技术创新机理研究、科技评估的数据基础
●以智力资本信息为基础的科技统计体系的建立
目前科技统计体系一般仅包含易于用货币衡量或量化的投入和产出类指标,显然这是不全面的,然而由于没有更好的替代系统,只能使用目前的体系。通过特定的智力资本报告制度,今后有望探索建立起以智力资本信息为基础的科技统计体系,在系统全面地反映组织实际状况、探索技术创新机理方面,较目前的科技统计体系进一大步。
●技术创新机理的探索研究
OECD早在《技术创新调查手册》中就指出,“有效地开发和管理知识资产的国家发展得更好。拥有更多知识的企业比知识较少的企业在整体上运行得更好。具备更多知识的个人得到收入更为丰厚的工作。”对于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还处于萌芽发展阶段,但是前景非常诱人,若有所突破将对资源配置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以及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科技评估
客观的智力资本信息可能会使将来的科技评估变得比现在容易得多,因为相关的信息在管理过程当中就进行了客观的记录。
④实践评述
从目前情况而言,无论是前面所述的斯堪的亚公司的智力资本报告,还是奥地利研究中心的智力资本报告,实际上都是基于第二类目的而设计的模型;大多数文献对于智力资本测度的作用强调的更多的也是第二类目的,许多模型设计也都是针对第二类目的。
尽管以争取资金支持为目的的对外信息提供十分重要,但是这个部分也最困难,最容易引起争议,并且最难达成一致的意见。实际上,从组织管理者而言,第一类目的可能对智力资本信息具有更强烈、更具体的需求。因为管理者希望能利用智力资本信息更清晰地了解组织本身,一方面为了尽可能地减少管理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有助于获得无形收益信息。无形收益信息可能会使得管理者更多地摆脱以资金效益衡量为主的短期评价,而更多地关注长远目标。由于以内部管理为目的的智力资本测度的需求较为具体,只要模型设计满足该组织的具体情况就可以,因而第一类测度目标实现难度较第二类小得多。
第三类测度目标对于宏观管理或理论研究更为有用,但是要求模型设计能够适用于多种类型的组织,否则数据便无法比较。第三类测度最好是建立在第一类测度取得相当多的积累的基础上,否则便是“空中楼阁”。
结论
视角分析的目的是较为清晰地认识和了解被考察对象,以发现较易首先取得突破的领域,从而予以主攻。通过对以上两种基本视角的尝试性分类,作者认为若针对公共研究机构或企业研发机构,进行以内部管理为目标的智力资本测度,最可能取得智力资本测度研究的突破。
针对根据“视角交叉”方法所确定的研究对象,作者认为今后智力资本测度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努力:
●研究针对该类研究对象智力资本的具体含义和分类构成:研究针对该类对象的智力资本的具体含义和分类构成状况,以及各类别的确定标准;
●研究对此类研究对象是否可能建立统一的智力资本测度模型和指标体系;
●研究针对指标的具体的测量和方法:每种智力资本所具有的属性不同,自然测量方法会有所不同,应分别进行研究和确定。有的类别可以应用已有的方法或准则,如有的可以应用市场价值准则,有的可以应用绩效准则;但是有的则不能用传统方法处理,必须探索新的方法或引入其它领域的方法,如借鉴投入产出方法、系统工程方法等。
●针对该类研究对象智力资本报告:报告的形式、频度、和具体包含内容等;
●探索智力资本及其结构与组织运行绩效和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智力资本及其结构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与企业市场价值间的关系,以及智力资本及其结构与企业经营决策行为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