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育哲学对小学精神教育的启示
张 允
(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驻马店 463000)
摘 要 教育的问题从深层次上来看是哲学问题,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根本问题的应用性哲学。小学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起点,精神文化教育对小学生未来的知识积累和情感素质以及完整人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新课改加强小学生的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依然存在重视成绩而德育缺失以及德育偏差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小学精神教育现状和问题的分析,论述小学精神教育的弊端、必要性、和改进策略。从而促进小学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教育哲学 小学教育 新课改 精神教育
何为“精神”?指人所具有的一种基本属性以及发展过程的理想归属。当今相对繁荣与富足的物质世界中,人的精神世界更应该得到重视,这就是重建精神生活的价值,也是重视精神教育的根本原因。精神教育的两个基本尺度“人的主体性、人的自由性”精神教育的几个基本信念“解放儿童、学会生活、追求崇高、完善人格”。
1 存在弊端
1.1 精神教育认知偏差,执行缺失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当今素质教育口号大行其道,但却未能切实落地,很多小学对于精神教育虚有其表,难有实质性的教学体现,尤其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对其认知模糊,难着本质,更别提付诸于教学实践了。
在罐区设置紧急切断阀、构建安全联锁保护系统对于维护罐区安全生产,保护人员生命及财产安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设计人员应做好紧急切断阀的选型及安全联锁保护设计等工作,并在应用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探讨与改进,使其应用更加合理化、规范化,充分发挥其在罐区安全保护方面的积极作用。
1.2 教育实施者自身素质参差不齐
教育哲学对于剖析教育问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对基础教育教学有着提纲器灵的引导作用,但很多小学教师对于教育哲学却知之甚少,对于日常教学问题反思自省者更是寥寥无几。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的层次参差不齐,缺乏系统性、规范性、人文性。殊不知小学教师作为儿童学习的启蒙者,其自身素质、专业水平以及教学内容和教育熏陶对儿童造成的生理和心理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1.3 小学生自我意识薄弱,德育智育发展失衡
当前小学教育新课改进程依然处于过渡阶段,精神教育依然没有真正深入到小学教育中,小学生德育智育依然存在很严重的瘸腿现象,精神教育的相关课程缺失,教学缺失,导致学生自我意识薄弱,学习幸福感极度缺失,也是现如今新闻频频报道低龄儿童因家庭或学业问题伤人伤己的深层次原因。
2 精神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唯教师论早已不该不再是教学实施的追求,唯成绩论早已不该再荼毒儿童的成长。在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情感教育与思维培养的时代需求下,教师的角色更应该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精神教育的贯彻者和启发者。
只有通过加强精神教育,才能尊重小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儿童成为学为幸福生活,学为求知创新,学为社会进步,学为人格完整的人。进而为人生添彩,为社会谋福,为国际竞争谋赢。
2.1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时代的发展
光伏发电技术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一种技术[1],其原理是半导体和金属相连接的部位在受到光照时会产生不同的电压,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光伏发电的核心是光伏电池,随着薄膜技术的发展,光伏电池已生产早实现量产,制造成本也随之降低。光伏发电时为了最大效率的转化光能,需要用一定量光伏电池排成阵列,并跟踪其最大功率点,更高效率的利用储存电能。
2.2 走出为师是从的思维定势,是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
理想的教育即为培养真正的人,从根本上就是以人为本。精神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势必需要得到家、校和社会的足够重视。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职能。
2.3 完善更新素质教育的理念,转变教育发展方式
重塑精神文化,是学校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支柱。学校应该自上而下进行制度的优化,为精神教育提供保障,为师生追求精神发展指明方向,强化师生认同感,和谐管理文化,教师更应该对精神教育有正确而科学的认知和教学实施,为学生的素质教育创设良好的氛围。
Inclusion criteria:(a)age 22-45 years;(b)history of an active sexual life without any contraceptive measures for more than 1 year;(c)female partner with normal fertility;(d)provision of written informed consent.
3 精神教育的改进策略
3.1 树立正确的精神教育观,完善其制度和体系
素质教育的教育新理念是引领教学未来走向的指明灯,教学人员必须高举社会主义人文教育旗帜脚踏实地,把素质教育内涵吃透、学透、做透,渗透到儿童内心深处,渗透到社会风气,渗透到国民信念中。这样才能在素质教育的推行上取得实质性的前进,才能加快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转变,才能促进儿童身心和思维品质的健康发展,才能深层次提高教学质量,为民族振兴提供综合性优秀人才。
3.2 去除教育功利心,给教学松绑
小学教育改革不仅仅是改制度,改课标改大纲,更重要是改变部分教师落后单一的教育理念、功利性、工具化的教学实施,重教轻学的教学思维。日渐功利化的教育是阻碍精神教育实施的重大阻碍,教育管理者需要不再唯班级、学校排名等知识成绩作为评价师生的准绳。而教师也必须保持初心,树立高尚的职业情操,给教学的重知重分松松绑,改改味,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过程中,重视儿童天性的自由发展和创造力与理性思维的挖掘和培养,最终为儿童的成长注入成就感、幸福感和自由感。
3.3 退居二线,把课堂还给学生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教学中在当今学习型社会中,创新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掌控课堂教学,把知识直接喂到学生嘴里对于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多快好省,但是精神教育绝不是简单的语言输入和外部加压,而是需要教学感染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沉淀。教师的循循善诱,教学方式的丰富生动,教学理念的润物细无声,化死板的知识为感性和理性教育才是引导和启发学生直面自我、思考问题、转换思维,最终形成独立意志和完整人格的正道。
(3)让幼儿善于合作和交往。即学会与同伴共同生活,在生活自理能力上能够相互协作、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能与同伴共同探究问题,克服困难,相互支持,合作完成任务;增进与同伴之间的相互了解,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在素质教育愈来愈受重视的今天,对于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不断的摸索和前进是推行和落实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知识不是学生排位的尺度,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杆,而是儿童成长发展的积淀,是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精神教育的依托,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成为完整的人的重要基石。如此,精神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和推行将愈趋近于教育的本质——培养完整的、幸福的人。
参考文献
[1] 王坤庆精神与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与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 (英)普林.教育研究的哲学[M].李伟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标签:教育哲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新课改论文; 精神教育论文; 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