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_精神文明论文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_精神文明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和文明是不可分割的。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方针。今天,我们重温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进一步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对于正确认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相互关系,切实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

“文明”一词,在中外文献中都曾使用过,但并无确定的含义。启蒙学者所理解的文明的含义是指社会的进步,而空想社会主义者们,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文明的虚伪性,另一方面又论证了只有在未来社会里才可能实现真正的高度文明。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明理论的创立和形成,离不开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离不开历史遗留的思想资料。他们在总结工人运动历史经验、吸取前人思想资料并加以改造的基础上,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同时,阐明了他们的文明理论。

1.阐明了文明和文明时代

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从进化论出发,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时期,即蒙昧时期、宗法时期、野蛮时期和文明时期。此后,美国进步历史学家摩尔根,在他写的《古代社会》一书中,运用唯物史观,科学地论证了文明的起源和实质。恩格斯根据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中提供的材料,认为文明是个历史概念,是和蒙昧、野蛮相对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进步状态。他参照摩尔根关于历史的分期法,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大体上分为三个时期,即原始社会的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从奴隶社会开始进入的文明时代。“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页)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前进的终极原因。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决定性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它的主要标志是手工业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以及国家的诞生等。代表社会进步的文明,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社会范畴。文明既表现在社会生产领域,也表现在精神文化领域,还表现在政治生活领域。

2.揭露了资本主义文明的虚伪性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已相继出现了奴隶社会的文明、封建社会的文明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但它们都是建筑在一个阶段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弊端,即都具有两重性:既推动社会进步,又产生和扩大社会对抗。

马克思在揭露资本主义文明的虚伪性时指出:“当我们把自己的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很有体面的样子,而一到殖民地就丝毫不加掩饰了。”(马克思1853年写《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必然要求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要求以新的文明来代替它。只有以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才能使文明在新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论证了社会主义和文明是不可分割的

关于文明和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空想社会主义者布朗基曾作过精彩的论述。他说:“共产主义的发展和文明的发展是并行不悖的,这两个观念是统一的。”“无知和共产主义社会是不相容的。没有共产社会的普遍教育和没有普遍教育的共产社会都是同样不可能的。”他还说:“文明的最高峰必然是共产主义。”(布朗基:《社会批判》第77、79、92、101页)布朗基虽然指出了文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但他没有从理论上作出进一步的深刻论证。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个重大历史功绩是,他们在分析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的基础上,发现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明确指出,他所主张的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即废除私有制,同时又自觉地保存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以往一切文明的成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共产主义就是公有制加文明。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和文明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文明发展需要社会主义,因为私有制度会严重束缚文明的发展,这就必须突破这种制度对文明发展的束缚;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也需要高度的文明,因为它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更高阶段的社会制度,没有高度发展的文明是不能巩固的。

文明的发展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和完善也需要高度的文明。文明和公有制、民主一样,对于社会主义都是不可须臾离开的东西,如果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同样,没有文明也没有社会主义。一方面,社会主义要求继承以往文明发展的全部成果,另一方面则需要在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创造出更高的文明。因此,社会主义文明是以往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是新的更高类型的文明。

总之,人类社会从蒙昧野蛮走向文明发达,从落后走向先进,从传统走向现代化,这种历史的更迭和进步,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大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

1.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邓小平多次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没有这种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和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崭新命题,它为制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全面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决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精神文明建设在这一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是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

3.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和根本任务。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作了全面阐述,它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精神文明建设渗透在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4.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文化是民族的,它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

5.论证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兼容性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进步的新观念正在逐步形成,积极改革、勇于探索、注重实践,开拓创新的精神日益发扬;广大群众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积极性自觉性不断提高。同时,在从旧体制向新体制转换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消极现象,也给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有能力逐步克服并最终消除这些消极现象。广大思想战线上的同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责任重大,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担负起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崇高使命。

6.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的长期的任务。

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知识分子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力量;党组织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核心,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加强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和推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

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现状的认识,不应停留在道德评价上,而应放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作出客观的总体估价。应当看到,近几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坚实的思想保证和有力的智力支持,其主要表现是:由市场经济所派生的一系列积极健康的观念已经蔚成风气;全国范围内普遍深入开展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活动取得了重大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振兴中华”成为十二亿人的共同追求;大力培养和宣传先进典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有了一定提高;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文化事业有了新的进展;宣传思想战线,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改革和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思想政治保证。

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时代的发展、和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在滋长蔓延;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挥霍浪费以及黄、贿、毒丑恶现象在一些地方已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部分社会成员的理想信念动摇,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倾斜,道德自律能力下降,党风和社会风气问题比较严重;精神生产领域存在较为严重的“一切向钱看”的现象,文化市场比较混乱。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间接地影响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极大地损伤了人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重塑民族精神,确立精神支柱,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这说明,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思想认识上的偏颇,一些人视经济建设为唯一,忽视社会全面进步。二是我国社会转型与世界格局转型的“综合症”,由于两大转型来势猛、转折急、落差大,因而对我国精神领域带来了既深且广的影响。三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形成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有效地防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蔓延;在扩大开放、对外交往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如何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防止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有效地抵御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的“西化”、“分化”;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条件下,如何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推进两个文明建设,遏止精神垃圾传播泛滥?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

1.提高认识,明确任务,摆正位置。

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突出的地位,关键是要做到“思想到位”,要大大提高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应当看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发展过程,而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方面交互作用的社会全面进步过程。为此,在思想认识上必须克服重物质、轻精神的“一硬一软”思想倾向,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而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的“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情况,原因主要在于有些同志不能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高度来认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重要意义。其中有些同志甚至存在一些错误观点,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忽视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与支持,对两个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往往视物质文明建设为“硬”任务,视精神文明建设为“软”任务。有的人主张“自发论”,认为物质文明建设搞好了,精神文明建设就会自然而然地搞上去。还有的人提出“先后论”,主张先抓物质文明建设,后抓精神文明建设。显然,不论“一硬一软论”、“自发论”,还是“先后论”,都是错误的,有害的。错就错在,它们虽然看到了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的决定作用,然而对这种决定作用的理解却是片面的,绝对化的,以至根本抹煞了精神文明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它对物质文明的反作用。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建设方面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呢?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一个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这就不可能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精神文明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顺利发展的根本保障,而物质文明建设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两个文明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客观上要求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不可以分割和一硬一软,务必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两副担子一起抓,两张答卷一起交,两上成果一起要。越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越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是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应该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共识,成为自觉的行动。

2.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精神文明建设要弘扬主旋律,就需要继续深入开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活动,坚持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论和精神支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最可靠的保证。

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这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弘扬我们时代的主旋律,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深入人心,这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改革与发展的动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而奋斗。

倡导并实施“五个一工程”,努力创造出版更多高品位、高格调、雅俗共赏的优秀作品,即不断推出精神文明的“拳头产品”。一个地方经济的崛起,没有拳头产品不行。精神文明建设要上新水平,也离不开“拳头产品”——启人心智、凝聚民心的精品。只有精神食粮的质量提高了,才能进一步推动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在不断推出精神文明“拳头产品”的同时,还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文革”中“八亿人看八个样板戏”那种文化生活将一去不复返了。要不断繁荣文化艺术、新闻出版事业,净化文化市场,形成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人们健康向上的良好文化氛围。

3.重在建设,贵在行动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贵在行动。现在的问题,是不要等,而是主动去干,扎扎实实落实在建设上,落实在行动上,为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胜利召开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要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切实加强道德建设。当前,道德建设要以宣传普及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伦理道德为重点。要从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公民、怎样做一个尽职尽责的职业工作者、怎样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入手,提倡“从我做起”,使人们的道德水平,切实不断地得到提高。人性、德性、党性教育要先从作为基础的人性开始,然后对不同层次的人再进一步提出更高的要求。

4.共产党员要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模范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国共产党人具有重大责任。只有搞好党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充分发挥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模范作用;才能推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加强党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这对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搞好党风具有重要作用。因为我们所建设的精神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只有这样的精神文明才能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我们许多党员身居各级领导岗位,肩负着组织和领导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加强党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水平,对保证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加强党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也是搞好党风的根本性措施。邓小平同志指出,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首先着眼于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而端正党风又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搞好党风,一靠教育,二靠制度。党的领导干部要做全党的表率,党员要在群众中做表率。

第二,党员要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模范。对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来说,丧失了共产主义理想,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历来以信念坚定而著称。现阶段,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研究和回答社会主义在前进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把实现共同理想与实现最高理想结合起来,使理想之树常青。

党员要做有道德的模范。一是要做遵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模范;二是用共产主义道德要求自己,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在道德建设上引导不同觉悟的人们一齐向上。

科学文化知识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的基础,是实现共同理想以及为共产主义奋斗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提高全党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新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的一项急迫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共产党员还要增强民主和法制观念,做有纪律的模范。要自觉地遵守宪法和其他国家法律,遵守党规党法,劳动纪律,工作纪律,保密纪律等。同时,还要勇敢地维护党纪国法,向一切违反党纪国法、危害人民利益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

标签:;  ;  ;  ;  ;  ;  ;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