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河套中心小学 266113
摘 要:教学活动中,常用激励方式可能会渐渐失去威力,此时使用一点点小花招,转换一下评价方式,如:换词、冷处理引起注意、小惊喜式奖励等,能拉动学生积极性,带动学生思考,提高活跃性,使“沉默课堂”得到缓解,从而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并较快进步。
关键词:小花招 惊喜 实际 渗透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教学活动中,怎样让“懒散”的学生变得积极主动去学习也是值得探讨的话题。在这方面,除了备课时设计寓教于乐外,适时地运用几个“小花招”也能起到较好作用。
一、课堂教学中
现在的教学活动倡导“鼓励”模式。其常用方式就是“表扬”。字写得好要表扬,读课文好要表扬,……当然有一定效果,但试想一下,学生整天沉浸在毫无波澜的各种表扬当中,会不会出现“审美疲劳”现象?部分学生会渐渐对这种“表扬”无关痛痒起来,甚至有学生会认为得到表扬太“小儿科”而不屑去争取,慢慢对此失去兴趣。这种平淡的“表扬式鼓励”就逐渐失去了价值。此时,我们稍稍改变一点表扬方式也许就会起到意料之外的效果。
1.“惊喜”式鼓励。课堂教学中有一条“及时评价”机制。要对学生发言进行合适的点评,以促进学生思考和发言的积极性。可以尝试几个小技巧:
(1)换词。一般情况下,每个老师都会有一些习惯性常用的鼓励语言,学生听常了,难免出现不以为然的现象。这时,换一种语句或许就能起到一定作用。在大学时的一件小事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一节英语课上,老师叫我读课文。可能是发挥较出色,老师说了没用过的一个评语“Excellent”。过后,同桌天天练习口语。问其原因,说:“我一定也要得一个‘Excellent’!”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同桌果然如愿以偿。当时还单纯的认为他挺能“较真儿”。现在回想起来,这恐怕是老师一次成功的“阳谋”吧。看,这小小的一个词语,那么大的一个人都会去在乎,何况是小学生呢?正应了专家的话,要注意评语的多样性。
(2)冷漠2秒钟,转身一个大拇指。就像讲冷笑话时的表情一样,当学生的发言非常优秀,学生知道,肯定会受表扬。但老师什么话也不说,凝视他一会儿,当视线转移到别的方向后,突然转回去,给他高高的伸出大拇指,可能比用语言表扬他起到更好的效果。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2课《桂花雨》中有这样一句话:“……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沉浸在桂花香里的。”这里要引导学生理解“沉浸”,体会桂花香气之浓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提到“游泳”的感觉时,小泽突然举手说:“……香气本来只能闻到,用‘沉浸’,就像身体浸泡在水里,皮肤与水接触时的感觉,变得能摸到一样……”答完,学生们盯着老师,老师也盯着学生们,沉默了一会儿,老师转身板书的时候,突然回头,竖起大拇指晃了晃。只见不光小泽,几乎所有学生都直了直身子……由此可见,适当运用小动作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3)特殊时在课堂上使用工具书,能拉动学生钻研积极性。我们备课都是精益求精,努力让课堂在自己掌控中。但我们面对的是有思想的人,永远也不可能预设到所有状况。万一遇到不确定的知识性问题时,我们采取的应对方式会对学生产生不同影响。我们当然不应“蛮横”的要求学生放过这个问题,一般会承认“这个问题老师不太确定,等课后我们一起研究一下再说。”接着把课堂进行下去,避免完不成预设任务。而此时如果马上寻找工具书查阅研究,力争解决问题,也可能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虽然可能浪费时间,但是带领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知道了遇到问题应该积极的解决而不是等待。并且在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虽然可能没完成我们预设的课堂任务,但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们学会了使用工具书,尤其是养成遇到问题后努力钻研、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这可能比问题本身更有价值。这种情况很少,遇到后可以尝试一下。
(4)“节约”口水,来点“实际的”。“真棒,你今天作业减半。”很简单的一种方法可以用来对付“懒”学生。“懒”这种现象是会传染的,年级越高越明显。我曾接过这样一个班,在做语文阅读题的时候很多学生的题目基本上就是空着,在老师大量的“吹捧”下,偶尔会有几个认真点的。有一次做阅读题全班又进入了“静音模式”,长时间等待后,突然一个学生主动举手答题,且他的回答较为精彩。老师给了他一句:“好,你今天的作业减半!”只见在座学生都产生了一点小小的骚动。曾有机灵的学生问过:“老师,你是不是故意用这种方法来刺激我们?”我大方承认:“对,‘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就是一个‘坑’,你愿不愿意跳?”学生异口同声:“愿意!”之后,沉默课堂的现象得到很大缓解。
2.好用的常规方法——抑扬顿挫。注意抑扬顿挫,必要时配合动作,多数时候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正式而抑扬顿挫的表扬能使学生更容易感受到成功,产生成就感,坚定自信心。
二、课后渗透
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课后努力。常用方法如:交流谈心,小组竞赛等都很好。要说的是,与学生交流时多给他们喝一点“心灵鸡汤”会较容易让学生接纳,让他们在“暗含期待”中能较快的进步。
这只是几个“小花招”,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适时运用也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论文作者:韩君涛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5
标签:学生论文; 老师论文; 几个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课堂论文; 抑扬顿挫论文; 也能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