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社会中的教育管理:全国教育管理学术会议综述_教育政策论文

变革社会中的教育管理:全国教育管理学术会议综述_教育政策论文

变革社会中的教育管理——全国教育管理学科学术年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管理论文,年会论文,学科论文,学术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东北师范大学教科院承办的“全国教育管理学科学术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全国教育管理协作研究第三届学术年会”于2004年8月在长春召开。百余名专家学者与会进行了交流。会议以“变革社会中的教育管理”为主题,从“现代学校制度”、“学校发展战略、策划与品牌”、“教育管理研究方法论”、“学习型学校研究”和“教育政策与学校发展”等角度,展开了广泛的研讨,并对本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动态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关于现代学校制度

现代学校制度在我国,是因“政府、市场、学校”三者关系分化、重组而产生的。它深受西方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影响。有研究者提出,“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校分开、系统管理”是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特征。有的学者从教育体制层面对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教育体制是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的结合体。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需要教育体制的改革,而教育体制的改革是教育机构改革和教育规范改革互动的过程,通过学校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管理体制(教育行政体制和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来实现。有的研究者认为,为适应教育市场发展的需要,现代学校制度应当关注学校的运营问题。从宏观教育政策层面来看,学校运营应当建立多样的方式。以日本社区运营学校为例,社区运营学校所实施的学校合议制管理,强化了学校与社区的联系,促进了学校内部民主化的管理。从微观的学校内部的管理层面来看,学校运营应当实施品牌战略,树立学校的品牌形象。也有的学者认为,学校制度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加上“现代”二字,便具有了阶段性和时代性的特点。现代学校制度在突出发展学校个性、学校特色的同时,更应关注学校发展中永远存在的共性问题——人的生命成长和价值。与会者一致认为,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在强调教育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强调政府放权的同时,更应将其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区别,更应关注教育市场化中的道德伦理问题和人的培养问题,仅仅将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囿于办学体制的范畴是片面的。

二、关于学校发展战略、策划与品牌

关于对学校品牌战略的认识。一些学者提出,学校要实行品牌战略,以学校品牌策划为手段,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品牌。学校品牌由显性要素、隐性要素和互动要素组成。学校品牌有5个标志,即有价值、高质量、有个性、有特色、动态发展以及人是中心。学校品牌核心的评判标准是教育质量,而影响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是人,因此,人是学校品牌建设的核心。学校品牌由“学生品牌、教师品牌、校长品牌”组成。

关于学校品牌策划的开展。学者认为,它是一个识别、维系、发展、创新的过程。学校品牌策划需要从9方面开展:(1)明确学校品牌要素,(2)确定学校品牌的独特性,(3)因地制宜地进行学校定位,(4)稳定的学校品牌识别,(5)全方位的学校品牌传播,(6)精品的学校品牌文化,(7)慎重的学校品牌维护,(8)细致的学校品牌经营,(9)适时的学校品牌创新。

对于学校品牌的发展,有学者提出了冷思考。(1)需要明确学校品牌与企业品牌之间的关联和界限。有学者特别提出,要注意“品牌泛化”的问题。(2)学校品牌是学校文化的长期积淀,学校不应刻意追求。(3)学校品牌建设需要一定的政策导向,以促进学校之间的平等竞争。(4)学校品牌的发展需要深入进行教育理论方面的学理性研究。(5)学校品牌的发展应当注意伦理取向。学校品牌是教育市场化运作的结果。品牌一旦形成,学校势必要与社会公众、政府进行交易。因此,发展学校品牌绝不应当忽视教育的公益性问题。

三、关于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论

学者们提出3方面见解:

(1)关于研究方法与研究的方法论。有些研究者提出,研究的方法论不同于研究方法。研究的方法论,既重视具体研究方法的科学运用,也重视支撑各种具体研究方法背后的哲学理念。

(2)关于事实与价值。与会者一致认为,实证研究与思辨研究都是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基于事实,追求客观判断;思辨研究相信研究不能“价值无涉”,研究者的个人经历和价值观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研究者的理性判断。有研究者提出,“如果说西方国家教育管理研究已进入到后实证时代,那么,我们的教育管理研究,则还处在前实证时代。”基于此,我们当前的研究,更应关注实证研究。庆幸的是,本次会议有数篇论文运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

(3)关于本土化与国际化。一些与会者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角度提出,教育管理研究国际化的过程,需要更多地关注教育管理研究的本土问题。我们对国外教育管理理论、制度的引进,需要更多地考虑我国教育管理实践中的文化适应性问题。因此,教育管理研究不可或缺的是:历史研究的视角、文化研究的视角和比较研究的视角。

四、关于学习型学校的研究

有的研究者认为,学习型学校应当具备4个基础:(1)学校有分享的文化基础,(2)学校有具体清晰的愿景,(3)教师有自主参与的意愿,(4)学校领导实施愿景管理,而不是靠权力管理和经济管理。

也有学者对学习型学校研究提出了几点质疑:(1)我们引进的西方学习型组织理论,以个人成长为中心,而东方文化则要求个人为团体牺牲。这种文化差异是否意味着学习型学校与学习型组织的内涵也会存在差异?(2)学习型学校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条件,其发展必将具有阶段性特点。学习型学校的建立,既需要有外在的物质条件和教师支持的基础,更需要有学校团队成员的文化心理认同。只有外在强制力的学校,无法实现学习型组织的真正理想。因此,学习型学校的推广要慎重。(3)也有学者对学习型学校概念本身提出了质疑,比如:适用于企业管理的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否也一定适用于教育组织?

五、关于教育政策与学校发展

会议研讨形成3点共识:(1)在教育政策研究中,应将教育政策分析研究置于重要地位。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决定教育利益分配,因此,在教育政策分析研究中,应当重视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研究。(2)教育政策对于学校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同时,各类教育政策的制定应当具有“合法性”基础,即教育政策本身不得与宪法、教育法律法规相抵触。教育政策实施不应以方便管理为目标,而应以尊重公民的宪法权利为前提。(3)在学校自主性增强的趋势下,学校的自治能力问题受到与会者的广泛关注。长期以来,学校行政化的特点,使学校自主性的发挥受到了限制,但是市场机制在教育领域作用的发挥,又使学校自主性得以大大提升。以教育乱收费为例,它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校自主权的扩大。而这一领域恰恰又是教育政策的盲区。事实上,学校自主性的发展也应有边界,也要有规则;但规则又要以保证学校自主发展为前提。

与会者深入分析了教育政策的分权趋势。为了更加有效地发挥教育政策的指导和规限作用,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发展呈现出集权与分权相统一的发展态势,其中,分权趋势较为明显。以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为例,教育政策的制定就需要关注地区差异、群体差异以及文化差异。香港代表认为,分权应与问责制度共生。在教育分权的过程中,随着问责制度的运行,学校发展的自主性未必就得到真正的提升;相反,教师、学生的自主性还很可能缩小了,而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力度则大大加强了。

关于教育政策价值的正义标准问题,研讨中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政策的正义性有时代特征,在不同利益群体间有不同的正义标准,没有永恒的正义标准。任何教育政策,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正义观的指导下制定的。另一种观点则承认,教育正义的概念是发展变化的,但是在同一时代,人们的教育正义观念是永恒存在的,并不是每一利益群体所持有的观念都代表着教育正义的观念。也就是说,教育中优势利益群体的教育观念,并非必然就是正义的教育观念,泛化了的教育正义观念,使社会正义观念无从存在并发展。比如:在当今社会,谁也不会认为与保障学生宪法权利相抵触的教育政策,是符合正义标准的教育正义。在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的社会里,公民的宪法权利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标签:;  ;  ;  ;  

变革社会中的教育管理:全国教育管理学术会议综述_教育政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