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写作共同体实践研究论文_严雪玉

小学语文写作共同体实践研究论文_严雪玉

严雪玉 浙江省海宁市许村镇沈士中心小学 314409

“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佐藤学教授曾在《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一书中提到:学习过程其实是一个共建共构的互动过程,学校中的学习共同体应该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教师)共同组成的,并且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为途径,在相互交流、沟通合作中,促进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每一位成员的全面发展。“写作共同体”是写作教学与“学习共同体”的整合,语文写作课程所具有的“人文性”、“实践性”、“工具性”以及“综合性”等特点为写作共同体的创建与实施提供了可能。为此,笔者开展了小学语文写作共同体的实践研究。

一、科学创建“共同体”写作环境

学习共同体关注学习者所置身的环境,形成学习者自我驱动、相互尊重和相互合作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是内环境,倾向于作者的精神面貌、写作心理等。调动“写作共同体”中的每个成员积极的写作状态、良好的写作心理是写作共同体有效运行的前提。

1.合理组建,获得共同体的归属感。

组建优秀的 “写作共同体”,我遵循“组员互补、组间同质” 的原则,主要体现在每个共同体成员的性格、写作水平以及人数等多个方面。一个班级大约有四十名学生,按照原则将学生分成八个左右的“写作共同体”。这样的组合,总体实力基本一致,这为后续写作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共同体创建好后,要求每个共同体给自己取个性化的队名,设计本小队的画报,包含队名、口号、logo等,还郑重其事地签上每个成员的大名。这种富有仪式感的行为,让全体成员的集体归属感日益增长,个体成员将会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共同体事物,努力与同伴和教师合作。

2.明确分工,获得共同体的责任感。

为了让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互动真正互相关照、共同发展,组建好共同体后,教师还必须帮助组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分工有两种形态:常规分工和任务分工。常规分工是将共同体中的成员分成两种角色:一种是学习的主持者,负责组织学习活动,以确保每次活动有序进行;另一种是学习的实施者,教师根据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如:汇报者、记录者、检查者等,互教互学,形成相互依靠和合作的氛围。当然,这种分工也不是长久不变的,共同体的组员要轮流担任,以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而任务分工则是根据不同的任务而确立,以确保每位组员都有表现才情的时机。明确的分工既建立了共同体内新的身份意识,大家分享管理的权利,又建立起了个人的责任感。在这样的共同体中,人人扮演积极的角色,促使共同体更和谐地向前迈进。

3.树立愿景,获得共同体的使命感。

共同体是由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组成的群体,如何发挥个体的内心需求,即共同的愿景,有效建设写作合作值,是语文教师在“写作共同体”管理中需要思考的问题。然而,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动机不同,学习态度不同,因此,他们对小组的愿景和目标的认识有着很大的区别。但要使写作共同体高效运转,就必须树立一个共同的愿景,让全体组员知道,我们个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起点,在不同的位置为这个团体作出或多或少的贡献,共同体承认这些贡献的独特价值并予以尊重。在共同愿景的激励下,组员会思考:“我每天要完成什么?”“我们大家要完成什么?”“我们又能得到什么?”这是组员共同愿望在客观环境中的具体化,是共同体的灵魂和核心。

二、扎实推进“共同体”过程指导

从言语生命动力学的理论角度来说,写作教学应是一种“管理”,一种“呵护”。 因此,写作共同体的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其过程指导。

1.把握生活,科学设计,实现写作内容的有效指导。

客观上来说,并不是什么内容都适合在共同体模式下来运行。在当今大班教学体制的背景下,写作理当成为学习者与他人、社会进行对话互动的过程。所以,写作共同体在写作内容上更应该关注真实的生活情境,尽量创设与真实的生活相似的情境,使写作成为生活的一种方式。

(1)课堂内容的适时延伸。俗话说得好,学以致用。学生积累了语文知识就要在实践中运用,在运用中再获取新知识,提高能力。这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然而,就目前的阅读教学来说,由于过度重视了学生的朗读感悟,而忽视了学生语言的习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遍不高。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我觉得,在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中,有目的地选择和确定有一定训练价值的语言训练点来进行拓展,作为学生习作的内容,在读写结合上多下点工夫,使学生习得一定的方法,也未尝不是一种好方法。

(2)主题内容的专项训练。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除了课本上每单元规定的习作训练,还必须根据新课标对学生习作的要求,在习作中对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专项训练。正所谓“一课一教”,这是精准知识教学的逻辑前提。我们的习作教学要有“宁凿一口井,不开一条河”的自觉机制,以教得“精”来确保教得“深”、教得“透”、教得“准”。如写人叙事类的,有针对外貌的、动作的以及神态等的专项训练;活动类的,有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等。

(3)真实生活的真情流露。当然,共同体的写作内容如果总是由教师定,学生的习作会失去它的自由性和个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了被动的接受,不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对学生的发展来说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给学生绝对的自由权,你可以选择老师规定的主题,当然,如果你觉得有更好的内容想写,也未尝不可。这些学生独有的、私人的东西就为习作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材料宝库,激活了学生习作的自由性,习作的内容也就更鲜活了。

2.密切交流,合理组织,实现“对话”形式的有效指导。

对话教学理论认为,写作是一种“对话”,是“言语主题与他者的对话,也是与自己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实现自我建构和确认。“对话”实际上是一种交往行为,而习作的过程也是一个交往的过程,所以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应该贯穿整个习作教学始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碰撞思维、产生共鸣、激起顿悟。

(1)共读经典。读经典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那是因为它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在共同体内开展共读经典的活动,可以将学生的阅读效果发挥到最大化。每学期,共同体挑选四本经典书目开展共读活动,每月精读一本,学生在阅读的时候,随时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然后以“写推荐词”、“读后感”等形式展开交流活动。在与“经典”、与同学的“对话”中,学生阅读兴趣与日俱增,更收获了写作上的巨大进步。

(2)共创小说。首先,共同体商量小说的主要内容以及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然后将小说分成几个板块,实行“承包制”,每人认领其中的一块内容。领回自己的任务后,每个学生都会奋力赶稿。而第二天,大家又都会自发地将自己的劳动成果与其他成员分享。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提升,小组的凝聚力也越来越强。“合”而“作”,让写作成为大家共同的事,这是任务的驱动,更是思维的碰撞。集体构思让思路更开阔,“对话”、“分享”也就成了非常自然的事,谁说写作是一人一世界的事?

(3)共享“纸博”。大家熟知的博客写作,创作自由,读者众多,互动随意,能不断激发人的写作激情。但若是每天放学回家让孩子盯着电脑,似乎又不太合适,为此,我模拟微博的形式,在共同体内开展撰写“纸博”的活动。要求全员参与,保证活动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具体步骤是:共同体内的同学定期将周记给各成员一一传阅,并请他们跟帖。这种传阅跟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成了“小老师”,学生必然兴趣盎然。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对照着自己的作文思路、语言等,取长补短,扎实地进行语言实践,提高自己;另外,在学生精心修改、构思评语的过程中,促进了他们情感的交流,可谓一举多得。

3.巧用微课,适时讲评,实现言语表达的有效指导。

在“互联网+”概念下应运而生的微课以其灵活高效的特点,已被广泛运用到了我们的教育教学之中。当写作共同体的实践与微课美丽邂逅,教师就可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寻找合适的切入口,依托灵活自由的微课平台,打破时空限制,适时讲评,实现对学生习作言语表达的有效指导。

(1)“精彩”亮相。利用微课平台,将习作资源中学生的言语表达闪光点加以呈现,以此作为言语学习的范本,教师进行讲解,引领学生体会表达效果,透过语言现象去渗透、总结“怎样写”的方法。精彩亮相板块,提供各种来自同伴的成功的范例并分析总结出相应的写作手法,学生通过微课开展自主学习,能实现积累并逐渐迁移运用。

(2)“失误”揭秘。“失误揭秘”板块出示班级言语出错现象,如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共性语病等,每节微课安排一个内容,努力做到一课一得。这样,能让习作讲评直奔问题所在。学生在听完专项的“失误揭秘”微课后,就能找到自己习作中的问题,从而明确自己的修改方向,使修改成为一项有效的言语活动。长此以往,学生定能在今后的习作中有所注意,自发规范言语表达,锤炼语言,纠正自身习作的言语问题,习作质量的提高指日可待。

(3)“精准”点评。在一次习作中,运用的知识可能很多,但是能够对本次习作产生最有支撑作用的知识是“核心知识”,也是本次教学的“精准知识”。基于微课平台的“精准”点评,立足每期习作训练的精准知识,让学生在观看专项的习作点评视频之后再进行适当的修改,进行契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言语知识输入,启迪学生的言语智能,促进学生的言语可持续发展,实现“写”的增量。

三、恰当评价“写作共同体”实施效果

1.评价主体多元化。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打破原来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人既是作者又是评价者。每个成员的习作至少有4人进行评价。而这些来自同伴的评价虽然稚嫩,但比教师的评价更具吸引力、说服力,更有启发性。

2.评价内容丰富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写作共同体内开展的习作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写作,它更是一种语文活动。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知识与能力都应该是评价的内容,如:写作知识目标、合作值等,这些都是评价的内容,这样写作就成为了一项确确实实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而不仅仅是教学。

3.评价方式多样化。

定量评价是长久以来我们惯常采用的评价学生的方法,它最大的特点是精确、客观。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而且人的很多方面是不能单独用定量的方法去进行评价的,如人的态度、兴趣等就不易量化。所以,评价的方式更应多样化一些,以促进每个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

实践证明,基于“写作共同体”而开展的习作活动,是交流互动,是接纳欣赏,是取长补短,是携手共进。它能带领学生走进写作的乐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写作的无穷乐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赵健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8。

[3]佐藤学 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M].长春出版社,2003。

[4]张雅婷 柳向阳 “微”出别样精彩[EB/OL].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2016,12。

论文作者:严雪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1月总第3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5

标签:;  ;  ;  ;  ;  ;  ;  ;  

小学语文写作共同体实践研究论文_严雪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