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校园欺凌的根本途径在 『德育首位』
范军 罗群
近年来,校园暴力常有发生,在一些被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中,涉案人的施暴手段残忍,让人触目惊心,被欺凌者常常受到身心上的双重伤害。校园欺凌成为未成年人保护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公安部等9部门先后印发了 《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和《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要求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
然而现实中,一谈及校园欺凌,在情绪裹挟下,社会舆论总是不自觉地陷入了一种 “怪圈”。一些媒体和家长提出的降低刑责年龄、加大司法救助力度、提高学校行政处罚权力、将肇事者强制送工读学校等呼声,无不反映出现实条件下公众的无力与无奈。从惩治校园欺凌的末端发力来提高法律的震慑力,使校园欺凌的施害者望而生畏,虽然很有必要,却非治本之道,其中的局限性有待深思。
防治校园欺凌,具有 《未成年人保护法》和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适用性,前者建立了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未成年人联合保护体系,后者为未成年人犯罪构建了预防体系。完善的法律体系为防治校园欺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对于预防校园欺凌却不是一劳永逸的依靠。鉴于校园欺凌普遍发生于城镇周边学校和乡村学校,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往往鞭长莫及,难以对未成年人形成常态化的保护效力。而当校园欺凌已经发生,打补丁的工作往往更加棘手,受害者的心灵创伤很难在短期内愈合,施害者受到惩罚却很少有悔悟的自觉。就此来看,防治校园欺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在于“防”,不在于 “治”。防胜于治,杜渐防萌,这是必须要坚持的基本原则。
校园欺凌发生的原因,虽然有着鲜明的社会因素的影响,但归根结底是教育的失败。所以,防治校园欺凌,既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形成强大的威慑力,也要从源头上预防,而预防的关键还得依靠教育。一切依赖外部力量而忽视问题本质的做法,只会使防治工作继续被“架空”。这就要求我们从补齐当前学校教育的短板着手,做强学校德育。虽然教育不能包打天下,但学校和教师应该做防治校园欺凌的第一责任人,这是教育使命和职业责任不能回避的问题。
本期股市动态30指数收于846点,较上期下跌0.21%,同期上证指数下跌0.89%,创业板指数下跌1.56%。成分股中,华侨城A、三全食品和大秦铁路等个股涨幅靠前。中国石化、宁德时代和欧菲科技涨幅靠后。
回归 “德育首位”,还必须根除学校德育工作中出现形式主义、虚假主义问题。何以我们天天大谈“学校以育人为首,育人以德育为先”,而校园欺凌这种违法甚至是犯罪的行为仍然时有发生?事实上,不少学校没有德育实绩,只有“口号德育” “数字德育” “表册德育”,以求应付督导检查。真正行之有效的德育,应该是课程化的、系统化的、特色化的,一定有从这所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多年教育实践中沉淀出来的德育理念;有在理念指导下,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开发出来的校本德育课程;有根据学情、教情变化而不断创新更迭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有更加适应当前学生成长需求的教育新途径、新平台。而当这些全部被架空的时候,德育就变成了一场 “虚假的教育”,一场自欺欺人的教育。
不少人想不明白那些校园欺凌的施害者为何年纪轻轻就如此残忍,这个年龄的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是应该纯粹而美好吗?实际上,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眼里只有分数,师生关系趋于功利化,学业优秀与学业失败的学生被划分为鸿沟相隔的两个阶层,学生与学生之间纯粹的友谊荡然无存,甚至出现恃强凌弱的校园欺凌也就不难理解了。
回归 “德育首位”,就必须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淖。德育被边缘化的首要原因是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在 “以分数论英雄”的功利教育观念围困下,精疲力竭的学校和教师无心也无暇致力于德育。学校的办学质量,教师的晋职加薪,都取决于学生的考学成绩。不少学校领导和教师认为,成绩能够带来看得见的实惠,德育成果却当不了饭吃。观念的走偏,最终使得学校和教师对忽视德育、违背教育规律的“伪教育”习以为常。大家在驱赶学生超负荷学习的疲惫中品尝着分数带来的快感,却对更多学生身上出现的思想道德问题视而不见,麻木不仁。
由表4可得,TPS排水沥青混合料具有良好的高温性能,两种不同类型改性剂动稳定度分别为4436次/mm和3351次/mm,均满足规范要求。由于TPS加入后增强了沥青胶结料黏结性及弹性恢复能力,使得混合料在荷载作用下总体变形量减小,进而增强其高温性能。
教育的失败,往往因 “德之不彰” “德之不存”。 《教育法》确立了 “德育首位”的要求,凸显了“以德治校” “以德治教”的教育理念。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起着 “灵魂塑造”作用,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直接关系到学生价值观、道德品质、人格素养、行为习惯、生活态度、个性性格等的养成。学校是芝兰之室,学生的思想品行必然得到熏陶;相反,学校是鲍鱼之肆,学生则可能浑身腥臭。校园欺凌事件高发学校,必然是德育失败的学校。德育的成果不仅决定了一所学校的育人效果,更决定了 “灵魂塑造”的成败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当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受教育功利化大环境影响, “德育首位”在不少学校得不到基本保障,德育被严重边缘化,导致了学生问题百出。其中,校园欺凌就是学校忽视德育所酿造的最严重教育问题之一。
原本,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应当以政教为主体,全体思政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参与,教务、团组织、教研组等部门配合协调,形成完整的、立体的、分工明确而又浑然一体的德育联合工作体制。然而,现实往往是这样的工作体制形同虚设,太多学校的政教处沦为学生纠纷调解处、处理严重违反纪律的学生的 “黑屋子”,团组织成了收缴团费的专门机构,班主任成了专抓教学成绩的 “总指挥”,任课教师则云淡风轻 “带着一本书来,捧着一本书去”。而那些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期,极易受到社会影响的学生 (尤其是那些因 “学业失败”而自我颓废、破罐破摔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动向如何,有着怎样的学校生活体验、成长困惑,学生之间有哪些潜在的矛盾,基本无人问津。在这种情况下,也就难怪部分学生会出现严重的思想品质问题了。
好的德育,是孕育一所优秀学校的最大动力,也是塑造高尚灵魂的精神源泉。一所德育成功的学校,一定是一所团结友爱、和谐温馨的学校,一所正气上扬、邪气难行的学校。一所学校缺乏团结友爱的大气候,缺乏严谨的规则和秩序,缺乏学生自治和互助的氛围,必会隐藏巨大的人际关系安全风险。而当这些人际关系安全风险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学生问题必然堆积性发生,他们未经驯化的野性在社会丛林法则的渗透和学校的一味纵容下,就会迅疾爆发。无数事例证明, “校园江湖”的形成莫不与此有关,校园欺凌的发生正是忽视德育结出的苦果。
要转变学校的思想道德生态,改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唯有将学校的使命真正转移到以育人为中心。坚持依法治校,扎实抓好德育,积极打造和谐校园和平安校园,全力营造良好校风和班风,是防止校园欺凌的治本之策。在这种前提下,再去获取社会帮助和司法帮助,就会促使学生在内心深处形成对德育的信任、敬畏和遵从,从而巩固学校德育成果,推进学校德育的持续深入发展。
根据“总分频率曲线”划分耕地级别的定义可知,耕地级别的划分有一定的人为主观因素。所以为了保证其划分级别的可靠性,根据频数分布初步划分级别后,结合野外实地复查、定性分析判断土地利用差异与专家指导,划分最终的耕地级别[13-15]。金安区耕地级别划分为4级,划分结果如表2所示。
(作者单位:湖南隆回县荷香桥镇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标签:校园暴力论文; 德育首位论文; 防治论文; 未成年人保护论文; 中小学生论文; 专项治理论文; 教育督导论文; 中小学校论文; 湖南隆回县荷香桥镇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