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陕西 西安710032
【摘要】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5月-2019年4月期间收治手术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n=80),结合罗哌卡因浓度不同进行随机分组(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1组以及试验2组分别采取0.3%、0.5%浓度罗哌卡因。对比试验1组、2组患者麻醉效果与安全性。结果:试验2组患者镇痛维持、麻醉起效、 均优于试验1组,P<0.05。2组患者局麻中毒、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0.3%、0.5%浓度罗哌卡因均有安全性,而整体麻醉效果上0.5%浓度罗哌卡因更具优势。
【关键词】:不同浓度 罗哌卡因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麻醉效果 安全性
临床骨科手术较常应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超声引导下提高了麻醉方式的利用率、利于麻醉操作与药物范围观察等,从而提高了麻醉成功率。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药物中罗哌卡因维持时间长且安全性高,从而提高了患者手术的安全性[1]。但是,关于罗哌卡因应用浓度一直存在着差异性。为了更好的了解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整体效果,本文进行试验对比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试验对象选自2018年5月-2019年4月,总计80例。纳入标准:(1)伦理委员会批准;(2)患者麻醉用药无禁忌;(3)患者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重症呼吸循环系统疾病患者;(2)精神障碍患者。男性、女性比例63:17例;患者年龄区间25-66岁,年龄中位数(45.0±4.2)岁。进行试验1组、2组分组,基线资料比较P>0.05。
1.2方法
术前6h禁食水,进入手术室建立静脉通路,进行面罩吸氧,静注芬太尼(1μg/kg)、咪达唑仑(0.03mg/kg),30min后超声下麻醉。
试验1组——浓度0.3%罗哌卡因30ml。
试验2组——浓度0.5%罗哌卡因30 ml。
术中患者疼痛主诉强烈,进行药物镇痛。
1.3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镇痛维持、麻醉起效、 麻醉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局麻中毒、恶心呕吐等)情况。
1.4数据分析
80例手术麻醉患者麻醉后试验指标采取SPSS21.0软件建立模型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计数型指标、麻醉效果用时均值等计量型指标以n、%以及(±s)的形式描述,指标差异检验取(x2)和(t)值。P值小于0.05,表示结果差异明显。
2 结果
2.1麻醉效果比较
试验1组、2组患者镇痛维持、麻醉起效 见表1。3项指标均值差异明显,P<0.05。
2.2不良反应比较
试验1组、2组患者局麻中毒、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情况见表2。组间不良反应情况比较,P>0.05。
3 讨论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是局麻常用方式,常用于上肢手术,超声引导下可以清晰看到神经束麻醉情况,从而提高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2]。臂丛神经阻滞中罗哌卡因常用,是理想麻醉药物,安全性较高,有抑制神经细胞钠离子效果,麻醉效果理想,但是在药物浓度上有争议性[3]。张元林研究指出,对比0.3%,0.5%浓度利多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更好[4]。
试验结果显示:试验1组、2组患者镇痛维持时间(5.50±2.55vs10.35±2.80h)、麻醉起效时间(16.65±2.85vs13.88±2.60min)比较,P均<0.05。另外,2组患者无不良反应(12.5%vs10%)明显差异,P>0.05。由此可见,0.5%高浓度罗哌卡因可以提高麻醉效果,且安全性高,是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理想浓度。
综上所述,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情况常见,而0.5%浓度罗哌卡因麻醉效果优于0.3%浓度罗哌卡因,具有安全性、有效性价值。
参考文献:
[1]仪志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19):2700-2701.
[2]何晓华.超声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老年患者臂丛神经的阻滞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16):62-63.
[3]翁燕.对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使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02):66-67.
[4]张元林.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J].系统医学,2019(09):33-35.
论文作者:王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0
标签:浓度论文; 卡因论文; 超声论文; 患者论文; 效果论文; 神经论文; 局麻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