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山阳县职业教育中心 726400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影响着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兴趣、爱好,乃至影响到人的整个精神世界。对美术课而言,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下面,我想以中国画为例谈谈美术教学的有效性。若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突出特点,实施有效指导
首先,美术教学要突出所学内容的个性特点,实施有效指导。
学习中国画能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右脑,可就是学起来学生们得不到要领。我在点评学生作业时发现,特长绘画的学生(造型能力强)还没有绘画能力一般的学生画得好,他们画出来的画面和彩笔画没什么两样,毫无中国画的味道,有的甚至都不敢动笔。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很惊异。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通过研究学生的作业发现,“画得好”的学生对形的要求太高,所以下笔的时候太拘谨。写意画要求造型概括用笔洒脱奔放,而他们一味地注重外形的像与不像,当然就画不出中国画的味道来。因此,美术教学要突出所学内容的个性特点,实施有效指导。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有着灿烂辉煌的成就,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留下了无数的旷世杰作,这些作品可以与西方任何时代的作品相媲美。中国画教学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意义重大,面对学生觉得学习中国画难的问题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突出特点,进行有效教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现在电视剧、动画片甚至包括学生游戏的造型都以具 象为主,直接导致学生的审美以像不像的照片式为标准,在欣赏大写意的水墨画时不能接受。课堂中,有不少学生直接对老师说:不喜欢它,没颜色;不好看,不太像。所以,要学习中国画最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审美标准。首先,我们可以在欣赏课中选择明代徐谓和清代朱耷的作品加以指点,把大红大绿的现AI写作意牡丹与徐渭的墨牡丹进行对比,让学生领略到没有颜色的墨牡丹的雅趣,从而认识到中国画为什么可以大胆到不用颜色。通过讲解朱耷的“白眼看世界”的花鸟画认识中国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色,让学生慢慢接受中国画造型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标准,学生就能慢慢地接受中国画了。
其次,让学生认识中国画技法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让学生领悟“道法自然”,不再感觉中国画技法的高深。
学习写意花鸟画技法时,我们可以捡起两片树叶,让学生观察发现,浅色叶片的叶脉深,深色叶片的叶脉是浅黄色的。于是,再用泼墨法里的浓泼淡、淡泼浓、色泼墨分别演示三片树叶,使学生感受到中国画技法来自于大自然,很亲切的。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蔬菜、水果为绘画内容,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
第三,在实施有效指导时,要解决好学生不敢下笔的问题。
学生要准备一支小号勾线笔,先用勾线笔蘸清墨(极淡的墨)勾出所要画的物体(蔬果、花草、山石等)的外形,将物体的大小、位置、形状画好。这一步墨色一定要淡,用细小的勾线笔对于初学者来说便于控制笔上的水,控制形。线细、墨淡,正式作画就覆盖了第一遍的墨迹。有了这个“草稿”,接下来学生就有信心大胆落笔作画。这种方法很有指导作用。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在美术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要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尽情欣赏,大胆创新,在绘画示范时,不要求作品非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鼓励学生有所创新。当发现学生有创新的地方,要及时地鼓励、表扬。例如,学生画竹子,从不要求他们画得与名家的作品一个样儿,准许他们画不同样式、不同姿态的竹子,反正能突出个性的、能发挥想象力的,都要予以肯定。
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有所突破、有所长进,为他们的技能的提高搭建平台。可借助名画欣赏,克服学生某些造型或表现的困难。例如欣赏梵高的《星月夜》中的点描法,达利的《永恒的记忆》中的变形和夸张,以及中国山水画中的虚实、疏密、繁简等等,以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让他们获得审美感受和体验。当然,还可以提供多种范画,激活他们的创作灵感。
三、指点技巧,提高创作质量
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一点在于个别指导中提高创作质量。美术教学不同于别的学科教学,不能太过笼统,它需要技巧的个别指导。光让学生练习,老师不做个别指导,学生就会停留于某个水平上,不能拔尖。需要我们老师个别点拨。
如,绘画技巧、用笔技巧、用色技巧、渐变技巧、视角技巧等都需要给予提醒,甚至手把手地指导。我在教学中,除了把自己的一些技巧传授给学生外,还将本地一些名师的绘画技巧给学生予以点拨,如杨品国的国画技巧、陈静的山水画技巧等引入美术课堂,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挖掘了学生绘画的创作潜能。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学生要有兴趣、要有热情,更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才会有高效的美术课堂。
论文作者:赵菲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8月总第20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9
标签:学生论文; 中国画论文; 美术论文; 技巧论文; 他们的论文; 勾线论文; 技法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8月总第20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