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晓虹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广东 广州 510160
【摘要】目的 研究对门诊注射幼儿加强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门诊近年收治的100例需注射治疗幼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心理护理)。对比两组幼儿注射依从性及一次注射成功率差异性。结果 对照组注射依从率为68%,观察组为84%;对照组一次注射成功率为72%,观察组一次注射成功率为90%。各项对比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门诊注射幼儿加强心理干预可有效减轻幼儿对注射的恐惧、紧张感,提升注射效率。
【关键词】门诊;注射;心理护理
对于幼儿而言,对注射的恐惧并不罕见。但是在门诊治疗中不乏需注射治疗的病例,多数情况下幼儿会表现出哭闹、扭动、恐惧、苦恼、抵抗等情况,对注射成功率与安全性产生影响[1]。本文采用对比方式研究了心理护理干预在门诊幼儿注射中的应用,现将研究过程、研究结论进行阐述。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样选取在2015年1月-2015年8月期间门诊收治的,需要进行注射治疗的幼儿共100例,随机地进行分配,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组50例。对照组中男幼儿21例,女幼儿29例;年龄在3-9岁之间,平均年龄(5.3±1.4)岁。观察组中男幼儿23例,女幼儿27例;年龄在3-10岁之间,平均年龄(5.8±1.2)岁。两组幼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一般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根据幼儿患病情况对注射部位、注射药物等实施基础护理,按一般常规性地进行安抚。而观察组是在常规性安抚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
1.2.1在幼儿到达门诊时,可采用幼儿喜欢的糖果、贴纸、动画等方式吸引幼儿,让幼儿转移注意力,避免对注射时入针产生的痛感甚至出现较严重的恐惧,害怕而哭闹扭动,导致注射入针出现偏差。在幼儿吃糖、或者看动画等过程中,护理人员与幼儿家属就可轻轻将幼儿放上注射操作台,做好注射的准备。护理人员一定要事先记得幼儿的名字,轻声温柔地进行呼唤,聊一些幼儿儿感兴趣的话题,例如贴纸上的卡通人物、动画片情节等[2]。
1.2.2入针前要提前告诉幼儿打针肯定是会有少许疼痛的,要让幼儿有心理准备,不要让她对注射产生心理恐惧。若附近注射的幼儿没有出现哭闹情况,而是乖乖地让护理人员对其进行注射的幼儿,可将其作为榜样,告诉幼儿其它小朋友都很勇敢,你也行等话语,激励幼儿,调动幼儿的自尊心和对比心,让其配合注射。在注射过程中需持续夸赞幼儿,激励幼儿,例如夸赞其很乖、听话、很勇敢等,也可与幼儿说一些其感兴趣的话题,注射结束后的去哪里的活动等等,避免幼儿的注意力始终放在注射以及注射点疼痛的感受上。
1.2.3护理人员在时间允许情况下,可给予幼儿微笑、抚摸,让其保持愉悦的情绪。若幼儿能够及时配合,可以加以表扬,表扬音调稍高、声音稍大,让周边其它幼儿听见[3]。若幼儿配合程度较低,则尽可能转移其注意力,以免其哭闹感染到其它幼儿,造成群体哭闹。
1.2.4注射过程中家属的配合也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幼儿在未入针注射时就出现哭闹,扭动不止,不配合注射的。护理人员一定不能强硬进行注射,而是要温柔地和幼儿说话,让幼儿安静,平复心情,家属在其不能发脾气,不能骂幼儿,一定要配合护理人员做好安抚的工作,待幼儿平复后才能进入注射。而且入针时要配合护理人员抓好手脚等位置,避免入针时疼痛导致幼儿扭动身躯,出现不安生的状况。
1.2.5注射结束后,应夸赞幼儿,避免其日后仍旧对注射存在恐惧感。若幼儿注射依从性较高,可大声表扬并幼儿喜欢的小奖品以示鼓励;若幼儿在注射过程中持续哭闹,应在注射结束后及时告知并哄逗,不断告诉幼儿注射的疼痛很短暂,注射时间很短,注射结束后就可以吃什么好吃的,玩什么好玩的等等话语吸引幼儿,让幼儿在心理暗示下能够及时停止哭闹,对注射结束后的活动产生期盼。
1.3依从性标准[4]
将注射依从性分为主动依从、被动依从及抗拒这三个程度:主动依从——主动配合护理人员注射,无明显哭闹;被动依从——需护理人员及家属固定注射部位注射,存在哭闹情况;抗拒——反抗程度较重,影响到正常注射。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18.0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对比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注射依从性
统计不同护理模式下患儿对注射的依从性情况,包含主动依从、被动依从及抗拒三项。根据统计结果,加强心理护理干预的观察组中患儿注射依从性更高,详情见表一。
表一:注射依从性对比表[n(%)]
2.2注射成功率
统计两组患儿一次注射成功率情况,结果如下:
对照组中36例患儿一次注射成功,占组内72%;观察组中45例患儿一次注射成功,占组内90%;组间注射成功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目前幼儿以独生子女居多,家属的宠爱、依顺让一些幼儿养成了爱哭、骄气、野蛮等等性格,因此在注射时难免会出现抗拒情况。在到门诊注射时,门诊环境的消毒水味道、护理人员、医生的态度以及注射针头等客观因素都会让幼儿出现较严重恐惧感,表现为哭闹、反抗等,直接影响到注射成功率与安全性。及时地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利于在注射前对幼儿情绪予以安抚,减轻其对注射的恐惧感,让幼儿能够配合接受注射,避免了哭闹、扭动造成的危险[5]。
在众多的注射病例中,我们发现有些时候幼儿对针刺的感觉可能并不强烈,只是对注射打针这一事件的本身产生恐惧感。产生的这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家属造成的,一些家属在家里幼儿哭闹、调皮时会说恐吓幼儿到医院打针,医生叔叔护士阿姨如何让他们安静之类的话语,电视新闻上有些幼儿在医院、学校或者公园等被人打骂等画面,让幼儿在心理上和潜意识里认为去医院、和医生护士等在一起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此建议家属们对幼儿注射打针等要有正确的引导。而护理人员接受幼儿门诊进行护理过程中首先要让幼儿习惯医院以及医院门诊的环境,若门诊消毒水味道过重可开窗通风透气,循环空气,同时为幼儿提供些糖果、动画卡通人物贴纸、动漫画书等等,让孩子对陌生的环境不至于感到害怕。同时要正确引导和告知幼儿是因为身体出现了不适,有病菌之类的,需要进行注射,只有通过注射才能将病菌消灭以及注射对恢复身体的好处,例如,注射之后就不会咳嗽、可以与小朋友一起玩、可以去游乐园等,取得幼儿的信任,逐渐减轻其哭闹程度。注射过程中可以让幼儿数数、背诗、说故事等等,例如声音轻柔的问幼儿,你会数数吗?你会背什么什么诗,我们说个笑话什么之类的,幼儿往往都会非常认真地顺从去数数、背诗等,在此时就可对其开始注射。注射过程中也可夸赞幼儿背诗背得好啊、数数数得很对啊、衣服穿得真好看啊,真勇敢啊等等,让幼儿开心,以减轻其对注射产生的焦虑情绪。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在不同护理干预下,对照组注射依从率为68%,观察组达到84%。且观察两组人数分布情况,不难发现观察组更多幼儿处于主动依从状态,能够主动配合注射,占组内52%;对照组则多数处于被动依从状态,需护理人员与家属控制幼儿进行注射,占组内42%。由此可见,加强对幼儿的心理护理能够减轻幼儿对注射的恐惧感,促使幼儿主动接受注射,无形中也提升了一次注射成功率,注射安全性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秋梅. 护患沟通交流技巧在门诊注射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3, 16(36):550-552.
[2]黎艳. 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门诊应用的护理效果观察[J]. 当代医学,2013, 09(03):124-125.
[3]张小英. 心理疏导护理对门诊输液儿童影响的临床效果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 11(05):669-670.
[4]熊莉,陈景如,卢惠珍. 人性化护理在门诊注射护理中的应用探讨[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 16(14):2042-2044.
[5]胡惠惠,王洪侠,张小曼,韩静,史德利. 护理安全路径在儿童门诊输液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校医,2014,08(09):677-679.
论文作者:邱晓虹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2月第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2
标签:幼儿论文; 门诊论文; 心理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家属论文; 成功率论文; 过程中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12月第2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