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主体的效益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主体论文,效益论文,原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成为市场主体,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和前提。特别是在当前国有大中型企业全面走向市场的大气候下,如何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用市场主体的效益原则统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企业具备市场主体的基本素质,发挥市场主体的重要作用尤为重要。
一、市场主体的效益原则是企业在市场中生存发展的条件
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这是不容置疑的。作为市场的主体——企业来说,无论是生产或经营什么产品,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因为经济效益是企业在市场中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间效益的较量。优胜劣汰的标准也是由企业效益的高低所决定的,为此市场经济的这一市场主体效益原则,是适用于任何一个企业的。
首先,是由资源的配置方式所决定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是通过计划方式实现的,效益不好的企业不仅可以分配到一定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而且还往往成为争取到更多资源的理由。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则与此相反。市场经济是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受供求关系价格涨落,市场竞争的作用,优胜劣汰调节着资源的配置。有效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配置资源的原则,其实质是通过市场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可见资源配置有效性原则就是效益原则。只有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市场才会向它亮起资源流入的“绿灯”,同时经济效益高低的不同还决定着资源流入量的大小。因此,企业在生存和发展中对社会资源的渴望,只能通过市场主体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来实现。
其次,是由市场的竞争机制所决定的。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基本特征是:法人,从事商品生产,以盈利为直接目的,自主经营并承担经济责任和经营风险。这种经营权力和经济责任的统一是通过企业的利润来实现的。在公平竞争、自负盈亏、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中,市场竞争的形式复杂,范围广泛,但市场竞争的实质是经济效益的较量。因为市场竞争只承认效益,不保护亏损,没有效益的企业资产既不能保值,更不可能增殖,企业的经济责任就无力承担。没有效益就意味着企业生命的停止,经营者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目前有许多企业已关门停产,职工没工可做,也没工资可开,这无形中给其它企业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动力,驱动着所有的企业不停地在市场中追逐着尽可能多的利润。
第三,是由市场的利益机制所决定的。企业的资金是能够创造新价值的价值,这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本质。企业资金的周转和循环运动,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财富的增加就是资金的增殖,资金增殖的部分就是企业的利润。市场的利益机制决定了效益的第一次分配方式。即一部分税金和利润上缴国家后,其余部分由企业自行分配。企业的留利部分,一块用于企业的自我发展;另一块用于增加职工的收入和集体福利事业。在市场利益机制的作用下,国家、企业、职工构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基础就是企业利润。如果企业不能实现利润,其结果是国家财富不能增加,企业的收入没有来源,企业无法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职工的劳动所得不仅以效率为尺度,而且与企业效益相联系,企业没有利润将会给职工收入造成直接的影响。可见,企业以盈利为目的,是由国家、企业、职工这三者共同利益所决定的。
二、市场主体的效益原则是衡量企业在市场中经营业绩的标准
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确立,使企业成为市场微观经济的主体,作为市场的基本元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一刻也离不开市场这个活动空间。企业的生产资料要在市场中购入,企业的经营决策要围绕市场进行,企业利润要在市场中得以实现。在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可以充满活力,也要历经风险,企业在艰辛的生产经营中,会有成功的喜悦,也会伴随着对失败的忧虑。但是,无论市场变化怎样纷繁复杂,只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市场主体的效益原则,并用这个原则去规范经营行为,企业的航船就不会迷失方向,因为市场主体的效益原则是衡量企业在市场中经营业绩的标准,而企业市场经营的业绩则主要体现在利润上。为此,市场主体的效益原则,要求企业的经营者必须有进取精神,风险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高的利润,取得经营的成功。理由有三:其一,较高的利润是对经营进取者的报酬。市场的竞争是经常的,连续不断的。就现有企业而言,谁尽早地适应市场,谁就能争取主动,谁就能占领市场的制高点。而经营目标是企业经营的关键要素,经营目标、具体实施、评价实施成效这三项要素交织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之中。而做为企业,只有不断更新经营目标,积极实施目标,实现这些要素和自我发展,才是长盛不衰日益强大的动力源泉。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任何企业不可能处处一帆风顺,市场上没有毫无挫折的常胜将军,企业要不断经受市场挫折的考验。因而,只有经营进取者正确对待经营过程中的失败与成功,不屈不挠地进行经营进取,才能较好地运用市场主体效益原则,获得较高的利润。
其二,利润是对风险经营者的报酬。市场风险主要来自市场竞争引起的市场变化。风险是指在市场波动中企业维护现有利益,追求新增利益损失和失败的可能性。在形势多变、强手如林的市场上,企业预期目标利润可能圆满实现,也可能完全落空。因为市场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目标利润只是企业的计划,不是向市场索取利润的契约,只有得到市场承认才是最终结果。这种预期利润的不确定性就使经营活动具有了风险性,使企业在根据预期需求生产某种产品时,要同时承担产品得不到市场承认的风险。而企业专业化生产程度越高,投入量越大,经营的风险性就越多,这也是风险经营的合理性。因此,企业要获得更高的利润,就必须鼓足勇气走进风险,以科学的风险决策,实现企业的预期利润,以企业经营决策的成功,实现企业投入产出目标的成功,以实现产品通过市场向货币“跳跃”的成功。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这个跳跃是商品的惊险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这是因为商品的价值是寓于使用价值之中的,价值是经过市场的交换而实现的,这个跳跃的真正意义,是企业利润的实现。由此可见,利润是市场对企业有效经营活动刺激作用的货币收入,是对风险成功经营者最合理的报酬,是衡量企业在市场中经营业绩的标准。
三、转换经营机制是实现市场主体效益原则的必由之路
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是企业走向市场的前提,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市场主体的效益原则的必由之路。企业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深化内部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利益主体。
经营机制是国家与企业之间责、权、利的划分方式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经营机制规定着企业的行为。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目标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使企业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因此,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中,要逐步实现由执行型向决策型管理的转变,减少对政府的依赖,学会在市场中寻求解决企业问题的办法,树立起企业围绕市场转,产品跟着市场变的思想,不断增强产品竞争力、技术开发力、资产增殖力、市场应变力和职工群众的凝聚力。在明晰企业产权的基础上,企业要根据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迅速建立起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在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租赁制的条件下,发展劳动者对生产资料实现直接占有的股份制形式,实现劳动者的经济权力与经济利益相统一的利益关系。转换机制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还必须注意做好健全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工作。要强化经销部门对市场结构变化的反应能力,预测产品的生命周期,掌握市场价格的变动,分析替代产品中的研制过程,了解购买者的有效需求和购物偏好,提高对产品销售的服务功能,不断扩大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同时,还必须建立严密的经营管理制度,通过企业管理大力推进技术进步,优化企业内部存量资产的配置,实现投入产出比的提高,从而使企业获得增殖效益。在此基础上还必须通过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以高质量的产品扩大市场的占有率,使企业获得质量效益。以通过加强财务核算,控制产品成本,加快资金周转,使企业获得管理效益。以通过优化组织结构,不断扩大企业规模,使企业效益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