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未来意识引入中学历史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识论文,未来论文,中学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8)05-0104-03
“察古知今,鉴往思来”,历史是一门联络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综合性学科。中学历史教育一贯重视历史对现实的借鉴和教育意义,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历史与未来的联系以及历史学习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意义。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中学历史教育中的未来教育都有相应的阐述和要求。“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今天和展望未来。”[1] “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2] “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3] 这些阐述和要求应该是十分明确的。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中学历史教育要面向未来。
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整个社会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了。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称这种令人不适应的变化为“未来的冲击”。不论我们是否愿意,时光不停地流逝,未来也并非可来可不来,而是必须来的。我们不能不考虑未来,无论是谁,对未来都应该关心。未来就在瞬息之间来到我们的跟前,直面未来,探测未来,适应未来,创造未来,这些已成为我们不可逃避的选择。
未来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认识历史的有效途径。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4] 一切历史之所以具有当代性,是因为它反映和体现了当代人们的认识,是当代人们的思考。因此,中学历史教育在强调历史学习的意义时,所使用的首要参照系是现在,这是无可厚非的。“在解读历史的意义,其实人们不仅以实在的‘现在’为参照,还以非实在的‘未来’为参照。”[5] 人们在认识历史时过分强调其现实性,往往会陷入功利主义的迷局中,而只有在未来之中才能找到历史判断的最后标准。因为只有未来“能给予他一个更深入的、更持久的对于过去的洞察力,这比那些把观点完全束缚在自己当前地位的历史学家所能得到的,要深入、持久得多。”[6] 可能有人认为未来是虚无缥缈的,怎么能从未来之中认识历史呢?其实,这种担心是大可不必的。“未来隐藏于过去和现在之中,我们能从其真实的可能性出发去理解和思考它。事实上在任何时代我们都是由关于未来的意识支撑的。”“我们具有的关于未来的思想,指导着我们观察过去和现在的方法。”[7] 未来的图景改变了我们对历史的看法,未来意识是我们认识历史过程中所不可缺乏的。
“当教育的使命是‘替一个未知的世界培养未知的儿童’时,环境的压力便要求教育工作者刻苦思考,并在这种思考中构成一幅未来的蓝图。”[8] 教育应该有正确的未来观,教育必须面向未来,为了未来。人类必须对未来负责,教育不仅首当其冲,而且责任重大。在中学历史教育中,我们要强调面向未来、为了未来的意识,引导学生以未来的眼光看待过去、认识历史。文明的长河浩浩荡荡,前后相续。“今人之视昔,便犹如后人之视今”,文明史横亘人类的过去、现在、未来,人类文明的演进是一个无限的进程。中学历史教育应该摈弃“瞻前不顾后”、“只求今朝,不问明日”的历史观念,要有对未来无限开放的历史情怀。“一切变革、战争、进步,所有历史上的成败,无非都是由人(包括普通的人在内)的决定和选择造成的。”[9] 历史上人类曾经作出的选择不仅改变了曾经的未来,而且也改变了历史。学生是未来的主人,也是历史的创造者。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仅传承过去的经验,而且将过去的经验与受传统引导的、和现实相关的、充满期待的未来合成起来;认识到我们对未来负有责任,进而关注到环境问题、全球问题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威胁,批判地看待人类文明的功与过,超越人类文明的局限,展望人类文明的可持续未来,从而重新找到通向历史意识的新入口,并由此进入一个开放的、希望的未来。“我们向着未来奔跑是为了下一代。我们的未来必须要这样进入后辈人的回忆:他们能从中获得对于他们自己未来的启示。如果我们和后辈在从过去向未来前进的道路上有着共同的方向,那么来自于历史回忆的、能形成意义的未来的塑造会更加完美。”[10] 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个时间维度来阐释人类文明史的内容,让他们意识自己正飞速地进入未来,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正决定着未来,不仅承载着文明的积淀,还引领着文明的未来。同时,在历史学习中,学生不仅涂入过去,而且融入未来,在宏大的文明时空中不再觉得渺小、无助,激发个体的生命潜能,上下求索,创造生命价值的最大化。
二、培养学生把握历史规律、预见未来的能力
历史是一门可以预见未来的学科,它一方面让人们了解有关过去的知识,重温人类社会所走过的历程;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把握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作为进步学说的代表人物孔多塞认为,研究历史具有这样一种作用,就是确定进步的未来发展方向,从而加快进步发展的步伐。他还认为,如果存在一门能够预见指引和加速人类进步的科学,那么人类业已创造出来的进步的历史就是这门科学的基础。在历史唯物主义者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历史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起作用的一般运动规律”[11]。通过对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目的在于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同时又必然包含了对未来的关注和期待。
同时,一些对未来有助益的预见,将是建立在历史的认识上的。古希腊历史学家断言,历史事件的确“在未来某个时候是会重现的,即使不是完全一样,也是非常相似。”而对未来的展望总是以历史为基础——在未来学家那里这几乎已成为一种方法论而被接受,他们利用历史提供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来描述目前的状况,并且能精确地估计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认为历史是滔滔不绝、汹涌澎湃的变革浪潮,他以“浪潮前锋”的分析方法剪裁历史并探求带动我们前进的每次浪潮的前锋将向何处去,认为人类文明经历了三次浪潮,而第三次浪潮正席卷而来,成为现代以及未来文明发展的主流。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一书中对社会、技术组织及生活方式进行历史分析和未来趋势研究,认为可以把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托夫勒和贝尔等学者对人类文明的展望有助于我们把握未来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全面地认识历史。
“我看到昨天,我知道明天!”这句镌刻在埃及卢索神庙法老像上名言,让我们深刻地感悟到未来与历史的关系。中学历史教育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鉴往知来”的功能,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我们要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层次,指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问题进行正确评价,对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做到准确认识,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运用历史规律预测、展望未来。西方有一个谚语说:“不懂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在未来社会不懂得历史的人就是不能把握明天的“孩子”。随着社会生活的瞬息万变,面向未来的教育要培养习于变化、善于适应的人,他们要有更丰富、更成熟的未来感。通过历史学习,从认识历史规律到关注未来前景,从时间的深度到预见的广度,学生尝试用历史的眼光洞察、预见未来,增强未来意识,学会处理社会实践中的机遇和重要关头,增强洞察趋势变化和自我调整的能力,对未来了如指掌,为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做好准备,以成熟的姿态和精神面貌迎接未来,挑战未来。
三、以历史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未来教育
未来教育是指为了未来、面向未来的教育。中学历史教育要面向未来,更为重要的是落实到课程层面。“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而是为了提高生存智慧,不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开拓未来。”[12] 现行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方面都已经有了相应的要求,凸现了未来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的内容标准方面对于未来教育的阐述却是空白,不能不认为是一种遗憾。
作为面向未来的历史教育,其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落实更要反映时代和社会未来发展的趋向。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中学历史教育的经验与做法。首先,年代思考是历史推理、论证的核心。《5到12年级美国史和世界史的国家标准》应能要求学生做到,分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序。[13] 《美国科罗拉多州历史课程标准》认为按照年代顺序进行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对学生理解现代和预见未来都是非常必要的。[14] 其次,历史内容不仅要从过去延伸到现在,而且要引导学生面向未来。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提出历史课程目标,强调要培养学生主动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和态度。日本中学社会历史学科教科书的编撰充分体现日本以及世界历史发展的历程,立足于当代社会,关注日本以及世界的现实和发展问题,同时进一步探讨生活在二十一世纪我们应该努力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促使学生学会面对未来,学会选择未来。例如:帝国书院版社会科教科书《中学生的历史》的第7章第2节“今后的日本与世界”,认为我们应该从各种角度去看待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问题。“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课题,我们的祖先战胜了他们所面临的困难。现在轮到我们了。你在考虑创建什么样的未来呢?”清水书院新中学校历史改订版《日本的历史与世界》的第6章“现代日本和世界”,认为“人类的历史是获取人权的历史,通称二十一世纪是与人权共生的世纪,在日本国内也存在着各种各样今后必须解决的课题。时代要求我们通过解决这些课题,建立真正的民主国家,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做出贡献。”
反观我国的中学历史课程内容,应该承认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特别是现代史部分与我国现实社会的发展以及世界潮流紧密联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当代社会生活、科技、教育与文化等都充分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内容和精神,体现了历史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不过,笔者认真阅读了部分新课程历史教科书,其中强调未来教育的内容少之又少。这些是当前历史新课程改革所存在的缺憾,也是我们必须努力改进的方向。
中国古代有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崇高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真理的追求,为民众奉献的精神以及对后世子孙的关怀和责任。清朝诗人龚自珍有言:“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书,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智者”是那些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历史意识的人,他们关注社会现实与国家前途,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中学历史教育要引导学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历史传统,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既憧憬着光明的前景,又饱含着深刻的忧患意识。不知过去何以图将来,中学历史教育要让学生意识到他们肩负民族与人类的未来的责任和使命,永不懈怠地学习,培养历史的远见卓识,坚定历史与未来的信念,顺应时代进步的潮流,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成长为对社会和人类有贡献的人。这些应该成为历史新课程改革努力的方向。
收稿日期:2008-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