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经济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经济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化与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已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我们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拥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和提供新的条件,也不同程度地带来了风险,对一些国家甚至会带来灾难。然而,全球化毕竟是大势所趋,对中国来说,实现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必须在全球化的条件下进行。因此,研究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至关重要。

一、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趋势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内部相互连接的经济和政治现象,它最初是指人类经济活动突破国界和地域限制而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一种趋势,是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而逐步形成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技术革命、制度创新以及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全球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全球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向前发展,因其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和深切关注。

经济全球化是“二战”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国际经济关系体制,主要指随着技术革命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在走向市场化和开放的过程中,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并逐步实现某种程度的一体化。由于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在生产和市场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加深,各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正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严峻挑战,并可能在这一进程中逐步丧失其在经济发展上的自主性。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一个国家被排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之外将极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然而,当今经济全球化是从资本主义的扩张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而逐步发展形成的,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因此,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特征。这直接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西方发达国家为核心确立的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5年改名为世界贸易组织)为基础的新殖民主义的经济体系。该经济体系以保护发达国家的利益为前提,使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最大的受益者。它们在资金、技术、管理方法、市场机制和运作手段方面的优势,直接表现为强大的经济优势,从而使当今世界各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导致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严重后果,进一步拉大了全球贫富之间的差距。据联合国的有关统计显示,富国和穷国之间平均的收入差距已从1960年的30∶1扩大到1998年的74∶1,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当然也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在全球化进程中发展起来,缩小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了现代化,有的赶上甚至还超过了某些发达国家。

当代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和高新技术带来的产业革命,使世界经济已发展成为一个全球化的整体,各国经济都是这个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已席卷整个世界,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随着世界市场体系的不断扩大,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趋势和跨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的加强,使跨国公司得以迅猛发展,并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重要角色和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有利于提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世界高新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产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使世界经济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并促使其不断地进行结构调整,从而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使之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趋势。

二、全球化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

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全球化进程使西方国家对苏联东欧的“和平演变”阴谋得逞,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了空前的挫折。苏东的剧变曾被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看作是全球化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胜利”。然而,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走向市场转轨的过程中出现的困境,证明对市场的过度迷信是完全错误的。有位西方历史学家曾说:“今天摆在东方社会主义废墟面前的不是胜利的资本主义,而是遇到麻烦的全球资本主义经济。”这表明苏东的剧变是人类历史的大倒退。

其次,经济全球化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自身的矛盾,从而为社会主义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所信奉的两大价值观念:自由与民主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因为自由是个人的自由,其实现的一个最重要的制度形式就是市场;而民主强调平等,其制度依托是国家;这就使得两者无论在内在价值取向,还是在外在制度实现上都存在矛盾。资本主义自身无法解决这对矛盾,已充分暴露了当今经济全球化存在的严重问题。社会主义所倡导的消除阶级剥削和各种各样的差别、歧视和压迫,实现不同层次,领域中不同主体间的平等是对长期以来由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进程的纠正。它为全球化中的弱者(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思想斗争的武器,并在一些国家完成了从思想、价值理念向制度实现的转变。正是由于这一转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资本的过度膨胀,扼制了西方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并推动了长期被忽视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成长和壮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由西方资本主义主导全球化的格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越来越有助于在全球化进程中建立起更加平等的参与关系和对话关系,这是解决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所面临的自由与民主冲突的途径。

再次,经济全球化造成的最大影响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当代社会主义的全球视野。特别是苏东发生剧变后,社会主义所遭受的重大挫折,使社会主义面临全球化的严峻挑战。是积极参与到全球化中去,打破新殖民主义的经济体系,改变经济全球化的资本主义色彩,还是在全球化进程中被动地从属西方,象苏东国家一样发生演变,这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必然要面对的问题。苏东的演变给我们提供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认识社会主义的新视角:(一)社会主义是一个改革和创新的社会,任何形式的僵化、保守都是危险的和没有出路的;(二)社会主义国家要正视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对自己作出正确的定位,防止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沦为西方的附庸;(三)充分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风险,警惕它削弱国家主权、侵蚀民族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防止西方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两化”图谋;(四)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所倡导的一套以反对等级压迫和实现平等民主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在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的条件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发展,并具有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三、全球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国际背景

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环境中实现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已远不同于发达国家在19 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中期以前走向现代化时世界还相对比较封闭的国际背景了。当今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相互依存关系加深,这就使各国在不断加强交往和联系的同时,也相互掣肘,致使相互之间矛盾重重。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来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这将使中国同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一样,要承受来自全球背景的沉重压力。面对这样的国际背景,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明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必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外部条件。离开了全球化的国际背景,我们就很难想象如何实施对外开放,而闭关锁国只能是死路一条,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同时,必须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创造的有利条件,加快自身的发展。

(二)要明确经济全球化在带给我们有利发展的资金技术的同时,也包藏着西方“两化”图谋的祸胎。要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带有浓厚的新殖民主义经济体系的色彩,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而且潜藏着巨大的风险。

(三)要明确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位置,注意加入到全球化进程中的步骤和时间。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日期的临近,我们更要根据自身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来选择加入到全球化进程不同领域的时间,以尽量减少风险和成本。

(四)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进行制度改革和创新。只有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给我们的有利条件,抓住机遇,不断发展自己,积极主动地迎接“入世”和全球化进程的挑战,不断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四、中国是全球化中的自主国家

中国在改革开放20余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已使中国成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时代能够真正自主行事的国家。这些条件和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综合国力的增强,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到2000年,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相当于1980年的5倍以上, 超过了实现翻两番的预期目标,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和综合国力的排名都有较大地提高。但是,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相对于占世界人口1/5还多来说,中国的经济力量和综合国力仍然比较弱小。

(二)巨大的资源优势和人力优势。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许多资源自给有余或基本能实现自给,加上中国有12亿8千万人口, 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这就使得中国的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比较低廉,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大的价格优势和竞争能力。当然,也应认识到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中国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劳动者的素质普遍比较低。

(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的消费市场,又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在许多领域都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四)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在全球化使资本主义社会所信奉的自由与民主两大价值的矛盾日益尖锐的时候,社会主义所倡导的以反对等级压迫和实现平等民主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有助于打破业已形成的新殖民主义经济体系,为建立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创造条件。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必将成为未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流思想。

(五)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文化历来就具有超强的兼容并蓄和发展创新能力,这就使在当今西方的价值观念的危机和道德沦丧日益显现的情况下,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学说具有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主义导向的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有助于缓和和纠正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存在的危机和冲突,从而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良好的文化和道德氛围。

标签:;  ;  ;  ;  ;  ;  ;  ;  ;  ;  

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经济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