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临床观察论文_张承学

(安岳县中医医院<资阳市第二中医医院> 四川资阳 642350)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0月在我院治疗眩晕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复发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治疗安全性更高,疗效更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西医;眩晕;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6-0124-02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vertigo.Methods Selection 50 patients with vertigo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5 to October -2016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2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2%,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80%, the treatment efficiency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recurrence rat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Treatment of vertigo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has higher safety and curative effect, 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stern medicine; Vertigo; Clinical effect

眩晕作为常见性的神经内科高发病,在临床上包括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两种类型[1],真性眩晕是由眼、本体觉或者是前庭系统的相关疾病所导致,患者发病后会有明显的外物或者是自身的旋转感,而大多数假性眩晕患者发病的原因主要为心脑血管疾病或尿毒症等全身性系统疾病所致,患者发病后通常会有头晕、恶心、心悸等症状[1]。中医上认为肝阳上亢,气血瘀滞,导致患者头部血液循环状态不佳,也会引发眩晕。而常规的西药治疗,虽能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但药物副作用较大,易导致各种不良反应[2]。中医治疗相对而言见效慢,但能从根本上改善患者脑部微循环,且患者用药后的安全性较高。本次研究的目的是以眩晕患者为对象,对其采用不同的用药方案,观察患者用药后的临床疗效,探讨适合用于临床治疗的最佳方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入院治疗眩晕的5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n=25),对照组中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龄32~65岁,平均年龄(46.2±8.1)岁,病程5个月~5年,平均病程(3.3±1.2)年;实验组患者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46.8±8.7)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病程(3.8±1.2)年。研究纳入患者均存在间歇性旋转、目眩、头昏、耳鸣、耳聋或视力模糊等症状,且所有患者都符合相关的医学伦理要求标准,签署有知情同意书。排除患有精神疾病、存在严重的身体脏器功能障碍,或对相关药物有禁忌症的患者。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西医药物治疗,将0.2g长春西汀注射液(厂家:河南润弘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20052017,规格:5mL:50mg)注入到250mL的0.5%的葡萄糖溶液中,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同时采用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厂家:吉林省广春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20044452,规格:500mL:20mg)250mL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治疗1个疗程(15天)。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进行辨证施治,中医治疗的药物组成为:天麻15g、黄芩15g,白芍、白术、川芎、菊花、牛膝、杜仲、钩藤各12g,当归10g。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加减治疗,肝肾阴虚证治疗时加15g山萸肉、桑寄生;风阳上扰证加10g羚羊角,12g石决明;气血亏虚证加15g熟地,30g黄芪;痰浊上蒙证加9g半夏,12g陈皮。患者每日一剂,用水煎服,早晚饭后各一次。连续治疗一个疗程(15天)。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研究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复发率作为临床观察指标,判定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疗效评定标准:痊愈: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和各项生命体征基本消失;显效:患者经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和各项生命体征有明显改善;有效:患者经临床治疗后的各项症状和生命体征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的各项症状和生命体征未发生任何改善,甚至病情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量数据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组间数据检验分别用卡方值(χ2)和t值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实验组中1例无效,对照组中5例无效,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实验组明显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眩晕在临床上非常常见,主要指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产生的一种动性或者是位置性的错觉,这种症状的涉及面比较广泛[2]。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眩晕包括耳石症、梅尼埃病、椎基底动脉VBA系统缺血性病变等,这些症状在治疗的同时应该结合患者的原发病因进行治疗,而且还应该对患者使用预防呕吐药物、前庭神经镇静药物、利尿脱水药物、血管扩张药物等进行治疗。

长春西汀注射液适用于治疗外周血管疾病和慢性脑血管供应不足引起的症状,例如眩晕、耳鸣、智力减退、记忆力消退以及定向障碍等[3]。对患者静脉给药后,会迅速的广泛分布于体液和组织中,其消除半衰期大约2~3个小时,在体内主要是由原形和氨基-去甲基的代谢物从患者的尿液中排出。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是一种H1受体激动剂,主要用于治疗内耳眩晕症,临床上也将其用于治疗动脉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以及高血压所导致的体位性眩晕、耳鸣等的治疗中[4]。而中医学认为[5],眩晕是由于肝阴亏虚、肝阳上亢而导致的,患者的肾精气缺乏就会导致髓海不足,就会引发脑转耳鸣的症状,对其治疗应该主要针对填精生髓,平肝潜阳。中医治疗的药方中,当归属于补血和血、黄芩具有清热燥湿的功效,白术可以有效的除湿益燥,健脾益气,白芍具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的作用,杜仲可以补益肝肾,对冲任具有调理的作用,菊花可以清肝泻火,川芎具有活血行气的效果,两者具有祛风止痛的效果,牛膝可以帮助补肝肾,强腰膝,活血通经,钩藤具有清热平肝的功效,天麻息风定惊,在临床上可用于改善患者的风虚眩晕症状。将上述所有药物合用,对滋肝养肾、息风潜阳具有很好的疗效[6]。在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进行辨证施治,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治疗,大大的提高了临床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0%),实验组患者的复发率为4%,显著低于对照组(32%),表明眩晕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医治的疗效优于采用单一的西药治疗的效果,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患者治疗后再次发病,说明中西医结合施治的治疗方案,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更高。

综上所述,眩晕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既可以降低患者的疾病复发率,又能提升其治疗总有效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治疗效果,因此,该治疗方案更适合应用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书珍,张菊香,孙晋营.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08):1915-1917.

[2]安慧民,肖俊青,孙秋来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观察[J].中医学报,2012,27(12):1655-1656.

[3]郑国钦,王军霞,李建刚.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01):26-52.

[4]莫嵘.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眩晕症的临床效果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27):11-12.

[5]梅寒风.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5,34(02):74-75.

[6]唐保桂.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眩晕症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35):28-29.

论文作者:张承学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5

标签:;  ;  ;  ;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临床观察论文_张承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