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系统的实施与代理成本:基于ERP进口期的实证分析_代理成本论文

ERP系统的实施与代理成本——基于中国ERP导入期的证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证据论文,成本论文,系统论文,导入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考察了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的实施对上市公司代理成本的影响。根据计世资讯(CCW Research)2010年4月发布的“2010年中国生产制造ERP软件市场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生产制造ERP市场规模达到45亿元,比2008年同比增长19%。这份报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投资ERP系统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同,希望通过增加IT投资来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绩效及其竞争力。[1]

Jensen和Meckling认为,当企业管理者不是企业的完全所有者时,会导致所有者与管理层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从而使管理层在制定决策时,会更多地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所有者为了监督和约束与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就需要设计、安排与管理层之间的契约,从而出现了代理问题。[2]这种信息不对称产生了两种代理问题:一是事前的逆向选择问题;二是事后的道德风险问题。事后的道德风险又可分为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和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两类代理模型,前者是指代理人的行为结果具有可观测性但却无法验证该结果的行为动机;后者是指代理人对所委托之事具有相对的信息优势,从而可能导致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这种行为的结果是可观测的也是可以检验的。[3]

为了减少甚至消除由于信息不对称性所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必须增加委托人拥有的信息,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拥有私有信息的一方通过发送信号给拥有公共信息的一方;二是不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有办法使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主动披露其私有信息。[4]这两种增加信息的方法的前提是,代理人必须拥有足够的、全面的企业运营信息,否则代理人也会沦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无助于代理问题的解决。为了使得代理人拥有或者代理人能够较容易地获得企业的运营信息,在现代企业中,信息技术的采用成为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信息技术在现代企业中获得迅速普及,特别是在信息技术中嵌入管理思想,内部控制的原则方法等也已被广泛融入到企业的日常运营之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ERP系统。企业通过实施ERP系统,可以实现:第一,代理人充分及时地获得或拥有企业运营信息,从而降低企业管理层与普通员工之间的代理成本;第二,管理层若需要向所有者发送企业运营的信息也变得更为简单快捷,所有者可以及时获得企业的运营信息并及时调整与管理层之间的契约,进而降低代理成本;第三,由于ERP系统保存了企业的运营信息,委托人可以方便地通过一定的方式,如不定期通过ERP提供的应用子系统获得企业运营信息,从而减少所有者计量、控制管理层行为的监督成本,降低代理成本;第四,由于ERP系统以技术形态呈现出来,而且较为复杂和庞大,因此,管理层进行诸如操纵财务数据等机会主义的行为变得越来越困难,也就减少了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第五,由于ERP系统的实施可以达到以上四个优点,故具有信号的作用,是代理人通过实施ERP系统向委托人主动示好,此外,ERP系统的实施也方便了委托人进行企业运营信息的搜寻,减少了搜寻成本,因此,实施ERP系统能够减少由于逆向选择所导致的代理成本。

通过ERP系统的实施,企业的运营更加透明化,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与企业运营相关的信息,如财务信息、内部控制信息等,都通过ERP进行处理和优化,不但可以减少管理层与普通员工之间的代理成本,而且也可以降低所有者计量、控制管理层行为的监督成本,进而进一步优化代理成本。

ERP系统的实施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代理问题有何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有多大?ERP系统的采用是否意味着代理成本的降低?如果代理成本真的降低了,是不是意味着通过ERP的实施可以减少现代企业存在的一些弊端?如果ERP的采用并没有减少代理成本,这意味着投资者以及政策的制定者需要重新审视信息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

为了更好地回答以上问题,本文通过考察我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研究ERP导入期系统的实施对于我国上市公司代理成本的影响。之所以选择处于ERP导入期我国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是因为若在导入期的ERP实施都能达到理想效果,那么在ERP导入期之后的ERP系统的实施应该更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基于此,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实施了ERP系统的公司,其代理成本显著降低;但是,实施了ERP系统的国有控股公司相对于非国有控股公司而言,其代理成本下降的幅度较小。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从信息技术视角考察了代理成本的影响因素,丰富了代理成本的文献,对于ERP系统在中国资本市场的信息含量,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视角和解读;第二,本文研究发现,为投资者对于公司ERP系统的选型以及ERP系统的升级改造,提供了一个参考;第三,为提高审计质量或者监管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个实证证据。对于外部审计师来说,在对实施了ERP的企业进行审计时,需要考虑到通过ERP系统导致的代理成本的潜在问题。

一、理论分析与文献回顾

根据Jensen和Meckling、[2]Arrow[3]以及Spence和Zeckhauser[4]的研究结论,代理成本是描述委托代理关系中的由于信息不对称性导致的利益冲突的函数。由于现代企业几乎都采用所有权与营运权的分离模式进行运营,同时为了确保企业的日常运营,经理人需要雇佣员工以保证其合同的有效实施,因此,存在两种委托代理关系:一种是企业所有者与企业的管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所产生的代理成本(Agency1),另一种是企业的管理层与普通员工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所产生的代理成本(Agency2),因此一个企业的代理成本是这两种代理成本之和。

此外,Jensen和Meckling、[2]Arrow[3]以及Spence和Zeckhauser[4]的研究认为,信息不对称性又导致了事前的逆向选择(Adverse)和事后的道德风险(Mora1),其中的道德风险又可分为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Hidden Behavior)和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Hidden Information)。由此我们提出模型(a)如下:

ERP系统的实施对于模型(a)的影响途径如下:第一,ERP系统的实施使得企业所有日常运营数据以及企业运营效率和成果信息都完整保存在相应数据库中,这些企业运营相关信息的保存对于管理层而言有两种效应:一是具有一种隐性的压力,迫使管理层在于所有者进行沟通和谈判的过程中,不敢过于造次;二是企业所有者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进行查询,有利于所有者掌握企业运营信息,因此,这也迫使管理层不敢在与所有者的合同中,过于使用不真实的企业信息,有利于第一种代理成本(Agency1)的降低。第二,ERP系统的实施使得企业日常运行管理更具效率,通过ERP相关的软件操作,管理层可以更便捷地了解企业的真实运行状态,降低了企业的第二种代理成本(Agency2);第三,ERP系统的实施具有信号(Signa1)的作用,也减少了委托人搜寻(Seeking)企业运营信息的搜寻成本,因此,实施ERP系统能够影响了模型(a)中的逆向选择(Adverse),也即ERP系统的实施是逆向选择(Adverse)的函数;第四,通过ERP系统的实施,能够完整保留企业运营的每一项作业及其信息流的来龙去脉,这样,包括管理层的决策行为以及普通员工在内的工作流程等等信息都有据可查,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结果可观测但不可证实”的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Hidden Behavior),即ERP系统的实施是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Hidden Behavior)的函数;第五,委托人可以方便地获得ERP系统保存的企业运营信息,从而减少所有者计量、控制管理层行为的监督成本以及ERP系统增加了管理层进行机会主义的行为的难度,因此,能够影响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Hidden Informantion),即ERP系统的实施是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Hidden Informantion))的函数。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对模型(a)进行简化,得到模型(b)如下:

Agency=Agency1+Agency2

=f(ERP,Others)

(b)

模型(b)是模型(a)在ERP系统实施情景下的代理成本函数,其中的ERP表示是否实施了ERP系统,Others是影响代理成本的其它因素,如股权结构等。如果没有实施ERP系统,模型(b)完全等价于模型(a)。本文主要关注ERP系统的实施实施情况,因此,采用模型(b)作为分析基础。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管理层实施监督行为提供了极大便利性,特别是ERP系统的实施和采用。ERP的实施使得企业的运营更加透明化,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与企业运营相关的信息,比如财务信息和供应链信息,都是通过ERP等相关的信息技术进行处理,管理层的监督成本可以进一步最小化,从而管理层与员工的代理成本也可以进一步最小化。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70%的财富1000强公司都实施了或者正在实施ERP系统。[5]实施ERP系统是这些公司在剧烈竞争中出类拔萃的重要原因之一。[6]ERP系统的实施在资本市场上具有信息含量,资本市场把ERP系统的实施与公司提升运营绩效相联系起来。[7]Hunton等研究发现,分析师在获得公司ERP实施的公告后,会修改已有的盈余预测以提高对公司未来的盈余预测水平。[7]这些文献只是把ERP的实施作为一种信号机制,没有考察ERP的实施对于信号机制的作用机理。ERP的实施意味着管理层在努力提高或者改善企业现有的管理体系,是管理层向不拥有企业运营信息的所有者发送私人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道德风险和代理成本。

Fama和Jensen研究发现,由于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经理人对公司资产将不再拥有剩余索取权(Residual Claim),同时也不用承担经营失败的风险,所以理性的经理人将不再追求公司最大利润化,而是更多地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8]Barnea等认为,信息不对称是由于管理当局拥有较多投资者没有的企业经营的相关私有信息,导致了双方对于企业营运的认知偏差。这种认知的偏差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采用得到改善。[9]ERP系统的实施能够减少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增加了企业的透明度和信息的流通速度,有助于企业信息的更加透明化。ERP系统能够及时、有效、准确地收集和传递信息到需要的人手中,方便了管理层及时全面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管理层的决策水准。[10]

Ang等认为,代理成本会随着不拥有股份的经理人的数量增加而增加。[11]随着股东数量的增加,搭便车的问题会弱化股东实施监督的激励;代理成本和管理者的所有权比重呈负相关;随着非管理者股东的数量增加,代理成本也会上升;银行具有外部监督效应,促使代理成本下降。

ERP系统的实施,一方面为董事会、监事会、内部审计以及外部审计等机构监督管理层提供了便利的计算机软件工具。通过实施ERP系统,整个公司的运营及其相关信息变得更加易获得;另一方面也减少了管理层与下属和员工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两方面的叠加,总体上降低了委托人与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也减少了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与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信息不对称性的降低导致了委托人与管理层之间的监督成本的降低;从而在公司的财务报表中披露实施ERP系统相关的信息能够为公司带来正的超额回报。[12]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把ERP系统的实施作为一种信号机制,在资本市场上具有信息含量。但是鲜有文献考察ERP系统的实施背后的作用机制,特别是对公司代理成本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ERP系统的实施对国有控股公司的代理成本三年之内和三年之后的影响如何?本文拟从代理成本的角度研究了ERP系统的实施对中国上市公司的代理成本的影响。

二、研究假设与研究模型

1.研究假设的提出

企业通过实施ERP系统使得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能够实时对应,相关运营信息都能够相对容易获取,审计委员会就能较高效地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情况,较有效地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情况,方便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降低了人为操纵因素的干扰。从而使得发布到市场上的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提升。

因此,实施了ERP系统的上市公司,通过ERP系统嵌入更适合公司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企业的业务流程得到了进一步标准化、集成和优化,同时企业的业务信息流与财务信息流得到及时一致的反映,降低了公司的代理成本,提高了公司的代理效率。

此外,对于一个企业来说,ERP系统不仅仅是一个长期投资规模较大的项目,而且意味着企业的管理思想的变革。而企业的管理思想的变革对于企业现有的企业文化等是一种扬弃。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必然要经历一段适应性的阵痛。这种阵痛的过程就是企业自我调整和自我适应的过程,是新的管理理念在公司逐步深入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公司需要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规划,为了更加有效地使用公司的资源与信息,代理效率也得到逐步改善。同时,管理层为了更加有效地进行管理和监督,在实施ERP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业务重组,增加公司内部业务之间、公司与外部供应商和客户等之间的透明度,因此降低了公司的代理成本,提高了代理效率。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假设H1如下:

H1:实施了ERP系统的公司,其代理成本显著下降

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作为国家战略任务提出后,在政府专门机构的大力宣传和鼓舞下,作为国家控股的国有企业必然是实现这一战略的首选,也成为国有企业的一项必须执行的任务,信息化成为了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种方式。在这种主要由外在力量、外在利益补贴的诱惑以及外在信息化考核等的综合作用下的国有企业,其推进的ERP的实施,存在着较多的盲目性甚至为了得到补贴和通过考核而实施ERP,在这样的情景下,ERP的实施就很可能存在很多问题,如一开始决策实施ERP的动机不纯,并非单纯地想通过ERP提高管理水平,很多时候脱离实际而仓促上马实施,还有更多的动机是攀比跟风以及更深的不为人知的其它动机。

总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ERP系统,更多基于政策导向,并非出于其自愿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的考量。在这种前提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ERP系统的效果较民营企业的实施效果要差。基于此,我们提出假设H2如下:

H2:实施了ERP系统的国有控股公司,其代理成本没有显著变化

2.研究模型的设定

根据Jensen和Meckling[2]对于代理问题的定义,Ang等[11]指出,要测度代理成本,可以通过度量一个有代理问题的公司发生的费用与完全没有代理问题的类公司发生的费用之间的差异。按照这种思路,他们采用两种方式度量代理成本,一是运营费用与销售额之比;二是通过总资产周转率来考察管理者有效利用资产的程度,如果一个公司的管理费用占销售额的比例越高或者总资产周转率越低,那表明该公司的代理成本越高。我们借鉴罗炜和朱春艳[14]的做法,对管理费用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经年度行业中位数调整后,得到了两个代理成本的测度指标(Mfee Ratio和Turn Over Rate)。

由于ERP的实施只影响经济体中的一部分企业,而没有影响另一部分企业,我们就可以将其视为一个近似的科学实验,用来区分ERP的实施对不同经济体的影响,而这两个组群之间的差异则表现出ERP的实施效果。②从时间序列上看,实施ERP采取了“分批逐步推进”方式,这种方式导致了两种效应,一是同一公司实施ERP前后的变化;二是同一时点上实施ERP的公司和未实施ERP的公司之间的变化,因而表现为近似的“自然实验”,把实施了ERP的公司看作为处理组,而没有实施ERP的公司看作为参照组。因此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法(DID),通过比较处理组和控制组,来考察实施ERP的效应。为了检验上述假设,根据模型(a)和模型(b),本文采用如下模型(1)进行检验:

模型(1)中各个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其中,Agency是衡量公司代理成本的两个指标,包括经年度行业中位数调整的管理费用率(Mfee Rate)和经年度行业中位数调整的总资产周转率(Turn Over Rate),ERP=i为处理组,ERP=0为参照组。模型(1)中其它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

三、样本选择与描述统计

本文的财务数据来自于1998-2009年国泰安CSMAR数据库,治理结构数据来自于Sinofin数据库。ERP系统的实施情况来自于手工搜集2006年之前的中国所有上市公司的对外公开财务报表。根据计世资讯(CCW Research)2010年4月发布的“2010年中国生产制造ERP软件市场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生产制造ERP软件市场2005年之前基本为我们企业ERP系统的导入阶段。但是由于生产制造业为ERP软件的最早开始实施的行业,为了更好地全面考察我国ERP软件的情况,实施了ERP的公司的样本采用时间区间为2006年之前实施ERP的A股主板上市公司。这一样本区间包含了同一公司实施ERP前后的数据,以及同一时点上已实施ERP和未实施ERP的样本数据。本文对数据进行了如下方面的处理:(1)剔除了所有金融行业的数据;(2)剔除缺失值的样本;(3)为了消除异常值的影响,按照1%对连续变量进行Winsorize处理。最后得到12553个有效观测值。

表2报告了样本的描述统计。代理效率(TurnOverRate)经过年度行业调整后的均值为0.097,中位数为0,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1.984和-0.680。说明总体上来说,样本公司的代理效率不高,并且各个公司的代理效率差异过大。代理成本(MfeeRate)经过年度行业调整后的均值为0.070,中位数为0,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2.371和-0.094,说明总体上来看,样本公司的代理成本较高,并且各个公司的代理成本差异较大。样本公司的长期负债率(LongDebtRatio)均值为0.066,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0.431和0,表明样本公司的长期负债率存在较大差异。同理,样本公司的增长速度(Growth)的均值为0.218,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4.297和-0.825,表明样本公司在增长速度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样本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Zindex)的均值为33.488,中位数为6,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514.870和1.023,表明样本公司在股权结构中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充分表明了部分企业的股权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

四、检验结果

1.回归结果

为了更好地考察企业实施ERP的效果,本文通过采用DID的方法对实施ERP的效果进行分析。表3和表4分别报告了模型(1)的衡量代理成本的两个变量:管理费用率(MfeeRate)和总资产周转率(TurnOverRate)的回归结果。

表3报告了管理费用率(MfeeRate)作为代理成本的代理变量的实施ERP的效果的回归结果。从因变量为代理成本(MfeeRate)的模型来看,在模型1中,样本公司是否实施了ERP(ERP)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实施了ERP的上市公司,其代理成本越低,即上市公司实施ERP有助于代理成本的降低,H1得到了检验。在模型2中,样本公司实施ERP的当年(Post0),实施ERP的第二年(Post1),实施ERP的第三年(Post2),实施ERP的第四年(Post3)的系数都显著为负,表明实施ERP有助于样本公司的代理成本的改善,并且这一效应具有较好的持续性。

表3的模型3和模型4报告的是国有企业实施ERP的代理成本效应。在模型3中,样本公司实施ERP的当年(Post0),实施ERP的第二年(Post1),实施ERP的第三年(Post2),实施ERP的第四年(Post3)的系数都显著为负;而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实施ERP的当年(State*Post0),实施ERP的第四年(State*Post3)的系数都为正,但不显著,实施ERP的第二年(State*Post1),实施ERP的第三年(State*Post2)的系数都显著为正。在模型4中,样本公司是否实施了ERP(ERP)的系数显著为负;但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实施ERP的当年(State*Post0),实施ERP的第二年(State*Post1),实施ERP的第三年(State*Post2),实施ERP的第四年(State*Post3)的系数都为正,但不显著,综合模型3和模型4,实施ERP对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代理成本没有产生效应,表明实施了ERP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代理成本没有显著变化,H2得到了检验。

表4报告了总资产周转率(TurnOverRate)作为代理成本的代理变量的实施ERP的效果的回归结果。从因变量为总资产周转率(TurnOverRate)的模型来看,在模型1中,样本公司是否实施了ERP(ERP)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实施了ERP的上市公司,其代理效率越高,表明上市公司实施ERP有助于代理效率的提高,亦即:实施ERP的上市公司,其代理成本显著下降,H1得到了检验。在模型2中,样本公司实施ERP的当年(Post0),实施ERP的第二年(Post1),实施ERP的第三年(Post2),实施ERP的第四年(Post3)的系数都显著为正,表明实施ERP有助于样本公司的代理成本的改善,并且这一效应具有较好的持续性。

表4的模型3和模型4报告的是国有企业实施ERP的代理成本效应。在模型3中,样本公司实施ERP的当年(Post0),实施ERP的第二年(Post1),实施ERP的第三年(Post2),实施ERP的第四年(Post3)的系数都显著为正;而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实施ERP的当年(State*Post0),实施ERP的第二年(State*Post1),实施ERP的第三年(State*Post2)的系数都为负,但不显著,而实施ERP的第四年(State*Post3)的系数都为正,但不显著。在模型4中,样本公司是否实施了ERP(ERP)的系数显著为正;但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实施ERP的当年(State*Post0),实施ERP的第二年(State*Post1),实施ERP的第三年(State*Post2)的系数都为负,但不显著,而实施ERP的第四年(State*Post3)的系数都为正,但不显著,综合模型3和模型4,实施ERP对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代理成本没有产生效应,表明实施了ERP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代理成本没有显著变化,H2得到了检验。

综合表3和表4的DID分析效果可知,在我国ERP的导入期,实施ERP总体上有助于上市公司代理成本的改善,但是这种改善对于国有控股公司而言,效果没有发现。

2.稳健性经验

根据计世资讯(CCW Research)2010年4月发布的《2010年中国生产制造ERP软件市场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生产制造ERP软件市场2005年之前基本为我们企业ERP系统的导入阶段。据此,删除2006年的样本后,按照1%对连续变量进行Winsorize剔除处理。回归结果与以上得到的分析结果一致。删除2006年的样本,按照1%对连续变量进行Winsorize处理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结果和表4中的结果一致。

对实施ERP的样本企业要求保证在ERP实施前和实施后五年内的有效数据,按照表3的做法,按照1%对连续变量进行Winsorize剔除处理。进行回归,结果与以上表3中得到的分析结果一致。不采用CR5指数而采用CR10指数,经回归后,得到的结果和表4中的结果一致。不采用CR5指数而采用公司前五位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经回归后,得到的结果和表4中的结果一致。以上稳健性测试表明,表3中的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五、研究结论与不足

自从1976年Jensen和Meckling提出代理问题以来,就一直被学术界和实务界广泛讨论。Jensen和Meckling认为,当企业的管理者拥有企业100%的股权时,代理成本为零。随着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变化,当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后,激励约束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凸出和越来越重要,据此Jensen和Meckling提出利益收敛假设,该假设认为,管理者持股比例越高,其个人财富与公司的营运状况越紧密相关,若管理者支出造成企业财富的损失,其个人也将承担部分损失,因此管理者的行为会变得越来越理性。[2]此后,已有大量文献研究考察了代理问题对投资决策、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公司价值等的影响,并得到了较有说服力的证明。但是,在信息技术得到普遍运用的今天,现有文献很少考察信息技术对代理成本以及由于代理问题所导致的代理效率的影响和冲击。本文通过在企业普遍得到认同的ERP系统进行分析,试图发现实施ERP系统对于代理成本的影响,为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特别是IT内控机制的完善提供了一个实证检验。本文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的技术溢出效应在微观层面的存在性。[20]

本文以2001-2006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1998-2006年之间实施了ERP的样本公司与尚未实施ERP的公司,其代理成本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实施了ERP系统的公司,其代理成本显著降低;但是,实施了ERP系统的国有控股公司,其代理成本却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信息技术在公司内部的广泛采用,在考察实施ERP的企业,不仅仅需要考虑实施ERP前三年公司的盈余一般会较差,而在三年之后公司将普遍获得更高的市场回报;[21]而且我们需要考察由于ERP系统的采用所导致的代理成本的问题。同时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在评估企业采用新的信息技术时,提供了一个实证证据。

本文的局限性在于,只考察了ERP导入期的代理成本的问题,不一定具有普遍性,而且是通过财务报告得到的ERP实施信息,可能存在样本偏差。另外,由于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局限性,我们无法考察ERP导入期的模块实施详细情况和实施期等,无法更深入地考察ERP的实施对企业代理成本的影响。再者,样本区间过短,没有在一个更长的时间区间去考察ERP的实施对企业的代理成本及其代理效率的影响。

①这种对两个群体影响差异来度量实施效果的方法被称为双重差分估计(Differences-in-Differences)。[22]

标签:;  ;  ;  ;  ;  ;  ;  

ERP系统的实施与代理成本:基于ERP进口期的实证分析_代理成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