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管理劳动的生产属性_剩余价值理论论文

论管理劳动的生产属性_剩余价值理论论文

论管理劳动的生产属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属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2001)01-0092-05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一直是学术界理论探讨的热点,其争论的焦点在于劳动价值论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或是多元论。争论的起因是如何诠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实现的价值增值。笔者认为,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只能是活劳动或生产性劳动;知识、技术等是物化劳动,本身具有价值,但不能创造价值,只能转移价值。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的源泉只能在生产劳动领域寻找。一度被人们忽视的管理劳动就是一种生产性劳动。管理劳动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指挥、监督活动的总括,它主要包括协调人与人、人与物、机构与机构的关系,发现与重组各种资源,激发各方面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全面实现整体目标而协同努力。有人认为,管理劳动由于不直接作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与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无关,因而属非生产性劳动。其实,这种对管理劳动的定性,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义,是对马克思论述的误解,也不符合管理劳动在生产过程中重要地位与作用的实际。

一、马克思对生产劳动的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范畴有生产性与非生产性之分,他对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分析主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

马克思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对生产劳动进行了考察,得出了如下结论:第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为了解决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生活资料,人们必须从事生产劳动。所以“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1](P201~202)。它是所有时代的人们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因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2]P541,所以“劳动过程首先要撇开各种特定的社会形式加以考察”[2](P201)。第二,生产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马克思说:“上衣是满足一种特殊需要的使用价值。要生产上衣,就需要进行特定种类的生产活动。这种生产活动是由它的目的、操作方式、对象、手段和结果决定的。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由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我们简称为有用性的劳动。”[2](P55)这种创造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马克思在这里主要提示了具体劳动与使用价值的关系。除非是天然物品,一切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物质财富,都必须通过生产劳动创造出来。第三,生产劳动是生产社会物质财富的活动,而提供劳务的劳动是非生产性劳动。对于马克思的这种分析,我们是可以理解的:(1)作为生产劳动物化的结果,物质财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需品,越是在生产力水平低的社会,生产物质财富劳动的重要性就越是表现得明显和充分。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生存问题仍是相当大一部分社会成员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像提供劳务这样的非物质产品对社会的重要性还未能充分显现,物质产品的生产仍居于支配地位,非物质产品的生产“同整个生产比较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3]P(443)。(2)从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关系来看,人们对社会产品的需要,是物质产品在先,非物质产品在后。通常人们只有对物质产品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之后,才会产生对非物质产品的需要,而且像服务这类非物质产品没有独立存在形式,即离开了服务对象,其劳动便失去了依托,生产劳动“是为了它的使用价值而被消费,而不是作为创造交换价值的东西被消费的……所以服务不是生产劳动,服务的担负者也不是生产劳动者”[4](P107~104)。由上述可知,马克思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对生产劳动的考察,仅是从简单劳动过程来分析的,这是一切人类社会生产劳动所具有的共性,显然这不是马克思分析的最终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其内在矛盾运动,因此“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1](P205)这样,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劳动就成为其理论内在逻辑的必然。

马克思还从人与人关系角度对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进行了考察,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生产劳动是和社会制度或社会性质相联系的。马克思认为,对生产劳动的定义“不是从劳动的物质规定性得出来的,而是从一定社会形式,从这个劳动借以实现的社会关系得出来的”[3](P148)。因此,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对生产劳动的规定是不同的。从生产关系角度来说劳动的物质规定性,即劳动产品的物质规定性本身,同是否是生产劳动无关,因为离开了一定生产关系,生产劳动便无法界定。第二,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生产劳动是生产资本的劳动,即劳动转化为资本,其实质就是雇佣工人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只有那些为资本家创造利润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如果劳动同某种收入相交换,而并不创造剩余价值就是非生产性劳动。马克思认为:“从资本主义生产的意义上说,生产劳动是这样一种雇佣劳动,它同资本的可变部分相交换,不仅把这部分资本再生产出来,而且,除此之外,还为资本家生产资本的雇佣劳动才是生产劳动。”[3](P142)资本主义的生产不是一般的商品生产,其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那些不能给资本家创造价值增值的劳动,对于资本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任何实际意义。

马克思的这些论述是我们分析管理劳动属性的理论基础。

二、管理劳动是生产劳动

1.管理劳动是生产劳动的有机构成部分,管理人员成为总体工人的一部分。共同劳动是人类生产劳动的一般形式。为达到一定的预期目标,共同劳动从一开始就要求分工并协同劳作,为组织和协调这种分工的管理活动便因此而产生。在现代生产过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广泛运用,引起了生产过程的革命性变革,促进了更加细密的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加速发展,使局部的劳动生产力日益发展成为社会的劳动生产力,不断改变着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社会化。由此,生产工人的范围扩大了。正如马克思所说:“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1](P556)。如果说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和专业分工还不复杂的历史时期,只有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直接相结合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那么在分工日趋发达和生产日益社会化时期,劳动者不一定要和生产资料直接结合,只要他构成总体工人的一个有机部分就属于生产工人,其劳动也和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生产工人劳动一样,属生产劳动。管理劳动便是如此。

2.管理劳动是能够创造价值的劳动。与物化劳动不同,管理劳动作为一种活劳动可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具体劳动表现为在特定生产条件下,对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监督等活动;其抽象劳动则表现为管理者与其它全体生产人员一道作为生产过程中人的总体要素,利用物化劳动要素,创造出物质产品,并使自己的劳动(主要是脑力劳动)凝结于新商品之中,即其管理劳动与直接生产工人劳动一起形成新价值,实现价值增值。而且,由于管理劳动是一种更为复杂的高智力劳动,能更高效率地实现价值增值。这是因为:(1)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劳动所创造,而生产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对于价值创造的贡献,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而以高知识、高智力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劳动,决定了它是一种较之一般复杂劳动更为复杂的“超级劳动”过程。现代企业管理职能要求管理者具备更高的素质,要求他们既要懂技术,又要懂管理;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实践经验;既要具备经营决策能力,又要具备市场开拓能力。这些对管理者素质的高要求,决定了其劳动是极为复杂且更为高效的劳动,是一种“生产力(率)特别高的劳动”。而“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多得多”[1](P58)。(2)管理创新能实现更多的价值增值。管理劳动的实质和中心环节在于管理创新。为了在市场赢得竞争优势,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管理者必须将创新性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其管理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组织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等。管理者是企业生产活动的灵魂,创新性管理劳动是企业实现价值增值,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3)管理劳动是一种迴避高风险,获取高收益的生产活动。现代生产过程,充满着风险与机遇,管理劳动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在承担高风险的同时,动用自己的全部智慧,迎接挑战,把握机遇,享有高收益回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创新的目的不是一般地实现管理目标和责任,而是发现“创新(利)机会”,管理效率服从于管理收益。

三、管理劳动价值创造的来源和构成

通过上述对管理劳动性质和特点的分析可知,管理劳动所实现的价值增值,除了它作为一般性生产劳动获得正常的社会平均利润外,还包括超乎一般社会正常平均利润的增加额。这一增加额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

1.来源于由管理创新而引起的预付资本(C+V)的节约。管理者通过科学管理创新活动,对经济组织既有的生产要素,从时间和空间相互结合上,合乎规律地组合与配置,避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达到以最少资本(C+V)投入,获得最大产出(C+V+M),它与等量资本投入的社会一般正常产出(C+V+m)相比较的差额(注:在该文中各符号的含义是:C为不变资本,V为可变资本,M为包括管理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在内的所有剩余价值之和,m仅为生产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即为管理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增值。用公式表示:管理劳动创造的价值增值=(C+V+M)-(C+V+m)。如果该值“大于零”,即为管理劳动创新的收益;如果该值“等于零”表明管理劳动为一般性的,只获得平均利润。

2.来源于科学管理劳动对活劳动潜力的充分挖掘和对自然资源高效无偿利用。生产工人作为生产过程中的能动因素,蕴藏着巨大潜力,为管理者施展才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恰当的激励手段,能极大地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更多的价值增值。同时,作为生产过程中的必要因素,部分自然资源无偿地为人所用。为节省成本,管理者会竭力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因为更多自然资源的无偿利用,一方面节约了生产过程中必需的生产资料的数量,而且有时还可替代更多人力使用量。这不仅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使得单位商品的价值降低,而且单位商品所分摊的成本大为降低,从而获得更多的价值增值。

3.来源于管理劳动创新所形成的超额(垄断)利润。管理贵在创新,但并非说所有管理者都“能创新”、“在创新”和“已创新”。只有那些富有创新设计,并成功运用于创新实践的“创新领先者”,才能获取较之“创新滞后者”更多的超额收益。

四、资本主义管理劳动和社会主义管理劳动的性质不同

任何社会的管理劳动都具有二重性。一方面,管理劳动是社会生产的客观要求,它具有与生产力、科学技术和社会化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而没有阶级性;另一方面,它又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即体现生产资料所有者维护其经济权益要求,从而具有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管理劳动的这种二重性,归根到底是因为它所组织、指挥、协调的生产过程本身就是二重性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管理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其所揭示和反映的经济性质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是根本不同的。

资本主义管理劳动的二重性,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作为对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劳动过程的协调和指挥,反映了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要求。管理劳动的社会属性主要表现为:由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决定了经营管理的权力属于资本家,管理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那些集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于一身的资本家,其管理活动的实质是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无偿占有雇佣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即其管理劳动的生产性质从属于剥削性(非生产性);至于那些实行“两权分离”的企业,选择何人作为管理者,赋其何种管理权限,最终取决于该管理者能否和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所有者获取剩余价值的需要。管理者社会地位表现为与其“主人”处于“统一战线”,而立于雇佣工人的对立面。其所获报酬,一部分表现为其生产性管理劳动的报酬,一部分表现为从所有者那里瓜分来的一部分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总之,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社会属性集中地表现为剥削性,资本家所关心的是怎样为掠夺而管理,怎样借管理来掠夺。

社会主义的管理劳动也具有二重性,它所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一方面,社会主义管理劳动的产生同样是由于组织共同劳动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因而具有同先进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从一定意义上讲,在社会主义管理活动中,劳动过程中的剥削职能消灭了,代之以维护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职能,管理的目的是通过优化各种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由于剥削关系的消除,包括管理者在内的劳动者个人同国家、集体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管理者与广大职工共同进行生产劳动,在为生产社会物质财富做出共同贡献的同时,也获得自己正当的劳动报酬。

收稿日期:2000-09-21

标签:;  ;  ;  ;  ;  ;  ;  ;  

论管理劳动的生产属性_剩余价值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