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劳动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4)02-0004-08
一、关于科学劳动
研究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当然要从研究当代劳动的新特点开始。笔者认为,当代劳动的新特点,主要是:商品价值创造由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以脑力劳动为主;科学劳动对生产和经济生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精神劳动生产的精神产品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使用;管理劳动和服务劳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已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这里科学劳动是当代劳动新特点的主要内容。
科学劳动一词最早是马克思提出的。他说:“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消耗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和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它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17.)他又说:“直接劳动在量的方面降到微不足道的比例,……同一般科学劳动相比,同自然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相比,……却变成一种从属的要素。”(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12.)这就是说,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商品价值的创造主要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即来自于“一般科学劳动”,而来自于直接劳动的部分则降低到微不足道的比例。必须注意,这里所说的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并不是说科学技术能创造价值;而是说,要促进科学的发展,将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必须依赖一般科学劳动。这是在新的条件下价值决定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什么是科学劳动或一般科学劳动?马克思没有进一步作出过简明的概念表述。简单地说,科学劳动是掌握了科学技术知识的科学劳动者所进行的高级脑力劳动。从历史的生产实践的过程看,人们通过不断的生产实践,不断积累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不断地创造和运用生产工具并寻求新的劳动对象,“人们在创造工具的过程中,不断寻求劳动工具与劳动对象的客观规律,这种在劳动过程中寻求规律的思考就是脑力劳动,也是科学劳动的开端。”(注:宋健主编.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科学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人们在不断的生产实践或社会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其内在的运动规律,总结上升为理论,反映着对自然界客观规律运动的知识理论体系称为自然科学,反映着对社会客观运动规律的知识理论体系称为社会科学。所谓科学劳动,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人们在不断的生产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认识客观规律并将其上升为理论,这是科学发现和发展的过程,这既包括分析研究、发明创造的科学发展过程,也包括学习、传授、继承和长期积累的过程;另一方面,人们将科学应用于生产,创造出一系列新的工具、手段、工艺,并培养劳动者使其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并运用它们来进行生产活动,这是由科学到技术,再由技术到生产的应用过程,是由潜在生产力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过程。科学劳动既包括积累和总结实践经验,从事科学发现、发明、创造的劳动,学习、继承科学成果的劳动,也包括将科学转化为技术、将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过程的劳动。这不只是少数人或一、二代人劳动的结晶,而是由人类的祖先世代相传长期劳动的结晶。表现为脑力劳动,或构成脑力劳动的主要部分。人们往往只看到脑力劳动,而不注意进一步对脑力劳动所包含的这种科学劳动进行深层次分析,因而长期以来,忽视对科学劳动的深入研究。
科学劳动是通过人表现出来的,进行科学劳动的人可称为科学劳动者。科学劳动者具有科学劳动力。科学劳动力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一般劳动力的价值包含三个因素,即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养活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科学劳动力的价值必须具备上述三个要素。但为了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必须接受高层次教育,这就要支出大量的学习费用和研究费用。例如,一个科学劳动者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一般需要16年时间,如加上研究生阶段,需要20年左右。20年左右时间内所花费的学习费用,既包括个人学习时间内的支出,也包括老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还要包括在这些时间内所消耗的物质设备条件等费用;同时还要进行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既要创造新知识,又要整理和修改已有知识,以及开拓知识新用途的探索工作;从创造新知识来说,这是一个创新、发现、发明,是探索未知的问题;从整理和修改已有知识来说,这是对已经产生的知识进行分析整理、鉴别和运用,是知识的规范化、系统化,是对知识继承的问题,这就需要大量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具备必要的物质设备等客观条件,支出大量的科研费用。这些支出,是知识的价值凝结,成为科学劳动力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科学劳动力价值有别于一般劳动力价值的特点,因而科学劳动力价值大大高于一般劳动力价值。这是从一个人来说的。但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往往不是一个人所能达到的结果,不仅需要一个群体共同进行科学劳动,而且是世代相传长期劳动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这种长期的集体的共同劳动的结晶所形成的价值量是相当多的,虽然也要分摊到大量的劳动者身上,形成各个科学劳动力的价值,因而科学劳动力的价值,不知要比一般劳动力价值高多少倍,对科学劳动力付与高报酬,对发明专利付给高价,是完全合理的。但这些共同劳动的结晶,也不仅仅体现在某一科学劳动力身上,而是分摊在社会上一大群的科学劳动力身上,由于这些长期的集体科学劳动的结晶,大量是社会性支出的,因此对科学劳动力付给报酬,不应仅限于以工资形式付给个人,还应以其它形式付给社会,如用作社会的科学技术研究基金,以促进科学技术的继续发展。否则,即使以再高的工资也难以达到科学劳动力价值补偿的要求。因为科学劳动力价值补偿,不仅是对个人的补偿,而且是社会性地补偿,这与一般劳动力价值只对个别人补偿是有区别的。这是科学劳动力价值区别于一般劳动力价值的又一特点。
科学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科学劳动,一般人类劳动所实现的是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过程,科学劳动则是人们借助科学技术驾驭自然力、改造自然力、利用自然力,将自然物质改变为人类有用物,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过程,科学劳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脑力劳动。马克思多次指出,形成价值的劳动,不仅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在资本主义的初期,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体系过渡,体力劳动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确实起着主导作用。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20年来新技术革命和高科技发展,脑力劳动在价值形成过程中逐步起着主导作用,其中,科学劳动起着决定性作用。科学劳动既可创造新价值,而且在新价值中占有很大比重。它也同时可以转移旧价值,不仅可以转移一般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还包括由积累的科学知识的价值转移来的部分和先进技术设备转移来的价值部分,这就使单位商品中,转移来的旧价值部分增多了,新创造的价值部分相对地减少了。在单位商品新创造的价值中,表现为,体力劳动创造的部分减少了,脑力劳动创造的部分却大大增加了。为什么科学劳动能够在创造大量新价值的同时也能创造大量的使用价值并使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呢?就在于它能使巨大的自然力为生产服务,充分利用自然力,将自然力并入生产过程,这不仅可以代替更多的人力,而且对这种自然力的利用又是无偿的。马克思说:“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用于生产的自然力,如蒸汽、水等等,也不费分文。”(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24.)生产的科学过程,也就是科学劳动的实践过程,也就是大量地无偿地利用自然力(包括一切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的过程,由于无偿地利用了巨大的自然力和一切自然资源,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仅生产出大量的使用价值,而且使单位商品价值量大大降低,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还须注意,科学劳动是高级复杂劳动,在同样劳动时间内,可以比简单劳动创造多倍的价值,这多倍的价值包含在多倍的使用价值即国民财富中,构成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要内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种“第一”的作用,是通过科学劳动而实现的。必须把科学劳动创造价值和科学创造价值严格区分开来。科学劳动能创造价值,科学则不能创造价值。科学是反映客观固有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结。任何科学知识,包括各种概念、公式、管理等,都来源于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来源于人们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人类劳动的结晶。科学知识作为一般人类社会劳动的凝结具有价值,但科学知识本身不能创造价值。科学知识虽然是劳动的结晶,但潜在于人脑或文字中不能直接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人类劳动才能表现出来。例如,某一科学理论被写成论文或专著,如果没有人使用它,束之高阁,就只是一堆废纸。如果某一劳动者掌握了大量科学知识,但这些知识只存在于他的头脑中,不通过劳动被使用,他就和没有掌握科学知识的劳动者完全一样。任何科学知识都只有通过科学劳动者的劳动才能表现出来,才能发挥其作用。正如劳动力存在于活的人身上,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表现出来一样,科学知识只有通过科学劳动才能表现出来。正如劳动力与劳动不能相等一样,科学知识不能与科学劳动相等。在这里,必须把科学劳动者所进行的科学劳动和科学劳动者本身所具有的科学知识严格区别开来,必须把科学知识本身的价值与科学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严格区别开来。科学本身是物化劳动,能够转移它已经具有的价值,但不能创造新价值,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如果把科学劳动创造价值和科学创造价值混为一谈,就会导致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的错误结论。
二、由一般科学劳动发展为现代科学劳动
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发生于英国的近代第一次产业革命,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向欧洲发展,并迅速波及整个世界,这是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条件,也是马克思创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客观条件。当时科学技术确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所以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一般科学劳动”对生产有重要作用的著名论断。但当时还处于以蒸汽机为标志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初期阶段,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属于早期阶段。从历史发展过程看,人们通过不断的劳动生产实践,积累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运用和制造新的生产工具并寻求新的劳动对象,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和劳动技能,逐步认识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起初是点滴地搜集积累,到一定程度进行系统地整理概括,形成完整而系统的科学体系,这就产生了科学。这时候,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了“生产→技术→科学”的模式向前发展。科技发展的早期,虽有许多天才的科学发现和重要的技术发明,但由于尚无系统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整个科学技术还是直接建立在生产实践与人类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因此,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还是不大的。有人估计,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平均速度每万年提高1-2%。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每百年提高4%。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资产阶级统治的100年中,生产力的发展比以往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科学技术处于这种早期状态,而科学劳动者所进行的一般科学劳动所起的作用也是比较有限的。上述情况,自19世纪电磁学革命时开始出现了根本变化。由奥斯特·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创立的电磁学理论,直接引发了19世纪下半世纪的电力科学技术革命和近代以来生产力发展的第二个新高潮。由于电力科技革命不仅改变了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状况,还迅速进入人类生活领域,无线电通讯、电灯、电话、电视,直至电脑等层出不穷的家用电器,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工作和生活状况,这是影响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变化之一,并由此确定了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关系的新模式即:“科学→技术→生产”。这就是说,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采用新技术,进行现代化生产,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据统计,我国手工业人均年产值约为2000元,传统工业人均年产值约为2万元,高科技产业人均年产值可达10万—20万元。在科学劳动者进行科学劳动、创造、传播、应用、发展科学技术能力的过程中,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科学能力决定着科学知识体系的生产、更新和发展;技术能力决定着把科学知识转化为一定的专业技术和生产程序、工艺流程;生产能力决定着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最终形成现实的物质产品;这三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推动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共同发展。但在这三者之间起决定性作用的首先要有科学理论作指导。在当代,科学理论不仅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而且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江泽民同志说:“翻开科技发展的历史,我们知道,基础研究的成果为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突破与进步,也促进了应用科学的发展;……可以说,如果没有量子理论,就不会有微电子技术。如果没有相对论,就没有原子弹,也不会有核电站。”(注: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84.)科学理论是推动技术和生产发展的最基本的因素和力量。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自20世纪中叶以来,各学科、各专业、各类知识之间相互渗透、汇流、交叉、综合、日益频繁,出现了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形成了科学技术一体化新趋势,开始走向“大科学”时代,走向现代化的高科技阶段。这时,科学劳动者所进行的已不是一般科学劳动,而是现代科学劳动。以前的一般科学劳动,只是掌握一般的科学技术知识,反映着科学技术尚未充分发达阶段的情况现在,由一般科学劳动发展为现代科学劳动,情况大不相同。现代科学劳动是掌握了现代有关最新科学、多学科的前沿理论和最新先进技术的科学劳动者所进行的科学劳动,是高级或超高级的脑力劳动,是高级或超高级的复杂劳动。现代各国生产力水平都直接取决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和创新能力的大小。而科技能力和创新水平又直接取决于科学劳动者的现代科学劳动的质量和水平。邓小平及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要使第一生产力能够充分实现,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依赖现代科学劳动。现代科学劳动不只是当今世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而且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决定作用。“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实力的竞争,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所谓高素质人才,主要是科学劳动者所进行的现代科学劳动。在这种情况下,笔者提出现代科学劳动这一新范畴,说明它是一般科学劳动的新发展,把一般科学劳动和现代科学劳动区分开来,着重说明现代科学劳动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情况下,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科学劳动者所进行的科学劳动。
现代科学劳动反映的是劳动领域里的实质性内容,是本质范畴;而现代服务劳动、现代管理劳动、现代精神劳动、现代科技劳动等等则是现代科学劳动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掌握了现代科技的科技工作者进行的是现代科技劳动,掌握了现代科技的经营理工作者进行的是现代管理劳动,掌握现代科技的服务工作者进行的是现代服务劳动,掌握了现代科技的教育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进行的是现代精神劳动等等。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这些劳动的具体形式都反映着掌握现代科技的现代科学劳动这一实质性的内容。总之,现代科学劳动反映着当代劳动的实质,而其它具体部门的劳动则是现代科学劳动这一实质性内容所表现的具体形式。
以管理劳动为例:在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个体经济社会里,生产者自己劳动、自家消费,当然不存在管理劳动。随着分工协作的发展,生产某一产品,不是由个人而是由一定数量的人在分工的基础上协作劳动,这时以统一指挥为特点的管理劳动就应运而生。这种最初在企业内部直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管理劳动,笔者称为一般管理劳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分工更加细致,协作范围更加广阔,管理劳动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在一个企业内部,作为管理人员的管理劳动,为了组织好生产,既要处理好各生产力要素之间的协调关系,也要处理好生产、流通、交换、分配各经济环节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现代企业中的管理劳动者,首先是本行业的专家,如化工行业的管理者应是化工专家,纺织行业的管理者应是纺织专家,他们不仅要善于指挥生产,还要善于经营,对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战略、市场的占有、资源的配置、员工的激励、产品的营销、资本的运营以及企业创新等方面,都要提出具体方案并组织实施,要符合这些管理企业的基本要求,必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掌握了现代科技的管理者是现代管理劳动,是在一般管理劳动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经济和现代科技发展而产生的现代管理劳动。现代管理劳动是现代科学劳动的实质所反映的具体劳动形式,他们对一个企业的成败兴衰,在优胜劣败的市场竞争中起决定作用。
如果不是从某一企业来考察,而是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来研究,一方面,整个社会经济和生产都需要协调有序地发展,这就产生了宏观管理机构,对全社会的生产、有效地配置经济资源和自然资源,适当地调节商品供求,以及整个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等等,都是宏观方面的管理任务。另一方面,整个社会是一个大的统一的有机体,要使这个有机体正常运行,必须在各个环节上都进行有序的配合与协作,例如,要使商品购买能够顺利进行,货币到商品、商品到货币的顺利转化,就需要在金融方面很好地组织,即投入必需的货币量,实现正常的货币流通等等,这就要对全社会经济进行货币管理,使得市场经济能有序地进行,这种管理货币的任务由银行来承担,也就是宏观方面管理货币的劳动。由于许多不同专业的管理经济的劳动,组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宏观管理劳动。这种管理劳动在计划决策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出现失误,整个国民经济就会出问题,比一个企业出现的问题严重得多。这说明,随着现代科技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管理劳动的范畴必须扩大,既要进行微观管理,也要进行宏观管理,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都要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等现代管理活动。这说明,由一般管理劳动发展为现代管理劳动,是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也是当代劳动价值理论的新内容,现代管理劳动这一具体表现形式是现代科学劳动的本质反映,充分显示了现代管理劳动的新特点。
其它如现代科技劳动、现代服务劳动、现代精神劳动等等,都是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都是当代劳动价值理论的新内容。当代劳动价值理论的新发展,既要包括物质产品,也要包括非物质产品;既要包括有形产品,也要包括无形产品;既要包括直接生产部门的生产劳动,也要包括间接生产部门和社会经济部门的间接生产劳动。整个社会经济不再像马克思时代那样以工业产品为中心而进行运转,而是工、农、商、交、财政金融、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统一运转,在这些部门的劳动者主体,都需掌握现代科学技术,都需要通过各种不同具体形式互相交换其劳动,从而构成统一的劳动价值理论的新内容。这是由当代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所决定的。劳动价值理论必须面对新的问题,总结新的实践经验,丰富新的理论内容。这就是说:
(1)提出了现代科学劳动这一新概念,说明我们当代已由一般科学劳动发展为现代科学劳动。现代科学劳动是当代社会劳动的主要方面。
(2)现代科学劳动是社会劳动的本质反映,贯穿于其它各种具体劳动之中;其它社会劳动,绝大部分是现代科学劳动的具体表现形式。(还有另一部分劳动者尚未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既有物质生产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有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既可用以说明物质生产领域的价值创造问题,也可用以说明非物质生产领域价值创造问题。
(3)由现代科学劳动这一本质决定的各种具体劳动形式,如生产劳动、管理劳动、服务劳动、科技劳动、精神劳动等,是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4)劳动价值理论包括的内容范围必须扩大,总体工人的概念内容也必须扩大,既包括生产单位内部的各种具体劳动者,也包括社会经济生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劳动者,把微观、宏观各方面构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他们在这个整体中分工协作、互相交换劳动。
(5)归根结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体现为现代科学劳动的发展,决定着社会劳动的发展方向,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
三、现代科学劳动是发展劳动价值理论的本质范畴和核心理论内容
众所周知,劳动价值理论,是古典学派最早提出来的,他们一方面提出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的正确观点,但另一方面他们的理论中又包含许多自相矛盾、不能说明实际问题的非科学的庸俗成分。马克思在古典学派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并创造性提出了劳动二重性这一新的重要原理,即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解决了新价值创造的同时转移旧价值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从而建立了劳动价值论的新的理论体系,即创建了新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引起了政治经济学的深刻的革命,形成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所以马克思说:“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他在写给恩格斯的信中也说:“我的书最好的地方是:在第一章就着重指出了……劳动二重性,(这是对事实的理解的基础)。”(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31.)可见,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必须在运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创建新的理论范畴和新的理论体系,给整个理论带来新的变化,用以说明一系列新的实际问题。可见,仅仅就价值创造外延上的扩大来说明其发展还是不够的,需要创建新的本质性的范畴从理论体系上给予系统的深刻说明。像马克思发现劳动二重性那样,使之成为“对事实的全部理解的基础”,成为发展劳动价值理论的枢纽点。
通过反复学习研究,不揣冒昧,笔者认为,现代科学劳动这一范畴,可以说明高科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价值论新的本质和一系列现象问题,把现代科学劳动作为发展劳动价值论的重要范畴和核心理论内容来看待。也可以说,现代科学劳动是发展劳动价值论的枢纽点,是“对事实的全部理解的基础”。这是因为:运用现代科学劳动范畴可以说明劳动价值面临的一系列理论和实际问题。但对这一问题需要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现仅就粗浅的理解,提出几点例证。
(1)关于新价值创造和旧价值转移问题。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在单位商品价值量中,新创造的价值量减少了,转移来的旧价值量增加了,以物质产品而论,由于现代科学劳动之故,在一定时间内可生产更多的商品,创造出更多的新价值,既体现为单位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大量增加,又体现该商品的价值量的增加。由于现代科学劳动是高级复杂劳动,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量,但这些价值量凝结在大量的使用价值即商品中,因而单位商品中新创造的价值量比以前相对地下降了,缩小了;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科学劳动在一定时间内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商品,这就既转移了大量的生产资料的旧价值,又转移了大量包含于科学知识中的旧价值,二者相加,转移来的旧价值大大增加了,这就使单位商品价值下降的同时,转移来的旧价值相对增加。这就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同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即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下降。如从生产该商品的生产部门来看,由于现代科学劳动之故,使生产出的该商品总量大大增加,该商品的价值总量也大大增加,这就是劳动生产提高同该商品使用价值总量和该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即劳动生产率越提高,该商品总量(使用价值量)就越多,该商品价值总量也越多。这就说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总量都大大增加。这也就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加和人民消费资料总量不断扩大的基本原因,这正说明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生产力迅速提高,国民经济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根本原因所在。
(2)现代科学劳动的实质表现为各种具体形式,反映着现代化劳动和生产的最新发展趋势。现代科学技术渗透在现代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每个方面的或某一个经济环节的发展都由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决定,现代科学劳动这一反映社会劳动的本质范畴,也必须通过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现代科技劳动、现代管理劳动、现代精神劳动、现代服务劳动等等具体劳动形式都反映着掌握现代科技这一实质内容。例如,掌握了现代科技知识的大学教师把现代科技知识传授给大学生,使大学生掌握某一专业知识成为某一专业的现代科学劳动者,他们运用现代科技知识从事生产或经济工作,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成绩。这些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是发展生产发展经济的基本的最重要的动力。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经济竞争,科技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这已成为决定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民族兴衰成败的关键。掌握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现代科学劳动者,反映现代化劳动和生产最新发展趋势,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体现着新的时代精神。总之,大至于国家民族,小至于一个企业生产单位,兴衰成败的关键,都主要取决于现代科学劳动者的现代科学劳动。
(3)按照现代科学劳动的原理,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贡献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劳动二重性是科学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容。现代科学劳动同样也具有二重性,只是在上述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新发展。现代科学劳动同样是抽象劳动,由于它是高级的或超高级的复杂劳动,在一定劳动时间内可以创造更大量的新价值,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对他们付以较高的报酬,是完全合理的,应该的。现代科学劳动同样要表现为各种具体劳动,由于现代科学劳动可以将自然力引入生产过程,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在一定时间内生产出大量的使用价值,使物质财富大量增加,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对社会的贡献。通过现代科学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创造出的物质财富越多,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对作出较大贡献的劳动者给予一定的贡献报酬,也是完全合理的,应该的。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说:“从制度上保证各类人才得到与他们的劳动和贡献相适应的报酬。”人们往往只习惯于注意劳动报酬而不注意贡献报酬,在劳动报酬中又不重视高级或超高级复杂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倍加作用。将现代科学劳动的原理运用于分配领域,对于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正确体现激励机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收稿日期:2003-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