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他汀类药物在慢性肾病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论文_刘桂艳

探讨他汀类药物在慢性肾病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论文_刘桂艳

刘桂艳

伊春市汤旺河区医院 153037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他汀类药物在慢性肾病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慢性肾病治疗的患者8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后TC、TG、尿酸、尿蛋白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UN、Scr明显下降,Ccr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改善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他汀类药物在慢性肾病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有效降低血脂和尿蛋白水平,有效保护肾脏,不良反应发生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慢性肾病;疗效;安全性

慢性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而且通常伴有心血管病,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会进一步恶化,发展成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肾衰竭,最终形成尿毒症[1],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因而必须对慢性肾病进行及早治疗。为了探讨他汀类药物在慢性肾病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本文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慢性肾病治疗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慢性肾病治疗的患者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15~55岁,平均(28.5±6.8)岁,病程1~7年,平均(5.4±2.1)年;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14~53岁,平均(28.1±6.0)岁,病程1~8年,平均(5.2±2.0)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临床诊断标准

(1)所有患者均经过尿常规检查确诊为慢性肾病。(2)排除继发性肾脏疾病,如高血脂症、高血压病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根据肾小球肾炎治疗原则进行治疗,通过活血化瘀来改善肾尿流量,采取降压、补钙、纠正低蛋白血症、低蛋白饮食等综合治疗[2],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雷公藤多甙、强的松、免疫抑制剂和中药进行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口服辛伐他汀10 mg,每晚顿服。两组治疗时间均为6个月。

1.4 观察指标

(1)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尿酸、24 h尿蛋白,尿蛋白通过试纸法检测。(2)治疗前后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BUN检测采用谷氨酸脱氢酶法,Scr检测采用酶法[3],全自动生化分析仪。(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尿酸和尿蛋白比较

两组治疗后TC、TG、尿酸、尿蛋白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BUN、Scr、Ccr的比较

两组治疗后BUN、Scr明显下降,Ccr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改善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其中观察组3例在服药后出现腹胀的情况,3 d后自行消失,3例因服药量过大导致转氨酶升高,在调整药量后恢复正常。

3 讨论

慢性肾病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疾病,血脂异常与慢性肾病有着密切关系,其参与肾病发生与发展的整个过程[4],因而血脂干预是治疗慢性肾病的必要措施。他汀类药物是一种有效的降脂药物,对治疗慢性肾病效果显著。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到来,老年慢性肾病在肾脏病人中的比例逐渐增高,其不同的病理类型决定了治疗的效果和预后是否良好,肾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肾小球疾病最可靠的方法,病理检查能为临床做出准确的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病理诊断可以预测预后,这使肾穿刺活检成为诊断慢性肾病最重要的手段。在本院健康体检中发现的老年人患肾脏病率高达17.5%。在本院住院病人中,患泌尿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占3.5%~6.6%,并且死亡率很高。老年肾脏病学的重要性日趋明朗。老年患者疾病的表现不像年轻人那样典型,往往在疾病的晚期才去就诊。

相关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能够竞争性的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还原酶,使细胞内的胆固醇合成减少,从而刺激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和数量增加,提高血清胆固醇清除率[5]。本研究中采用辛伐他汀,它能够诱导平滑肌细胞等多种细胞的凋亡,阻止细胞的增殖,从而减少对肾脏的损害[6]。本研究中通过他汀类药物治疗后TC、TG、尿酸、尿蛋白、BUN、Scr、Ccr等指标均有明显变化,且明显优于常规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他汀类药物对慢性肾病治疗效果显著。

总之,他汀类药物在慢性肾病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有效降低血脂和尿蛋白水平,有效保护肾脏,不良反应发生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戴增斌,孟明,张文博.阿托伐他汀对慢性肾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响[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29(7):24-26.

[2]张立,石生源,赵亮.他汀类药物非降脂作用对慢性肾脏病的防治[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62-64.

[3]李学旺,李航,张嘈娟.脂质异常肾损害的机制发他汀类药物对慢性肾脏疾病发生发展的作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5(3):1-5.

[4]金洁娜,郑景晨,倪连松,等.普伐他汀对高糖培养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和氧化应激的影响[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2,37(4):347-349.

[5]孙田美,梅长林,葛宗一,等.洛伐他汀对系膜细胞凋亡及Bcl-2和Bax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华肾脏病杂志,2011,19(2):38-41.

[6]李锋,汤晓梅,王庆芳,等.他汀类药物应用于慢性肾病效果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12,6(5):14-16.

论文作者:刘桂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19

标签:;  ;  ;  ;  ;  ;  ;  ;  

探讨他汀类药物在慢性肾病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论文_刘桂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