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决赛A卷精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奥林匹克论文,小学数学论文,决赛论文,卷精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题1:计算:
题2:按右图所示,每一线段的端点上两数之和算作线段的长度,那么图上六条线段的长度之和是__。
解:因为图中每个数都与另外的数相加3次,所以把4个数相加的和乘以3,即为6条线段的总长度:
题3:甲、乙两数的最小公倍数是90,乙、丙两数的最小公倍数是105,甲、丙两数的最小公倍数是126,那么甲数是__。
解:分析题目条件,本题可从分解质因数入手:
90=2×3×3×5
126=2×3×3×7
105=3×5×7
很显然,5和7不是甲的质因数;甲可能是3×3×2=18或3×2=6。假设甲为18,则乙为5或15,甲、乙两数的最小公倍数是90,符合题意。假设甲为6,乙为5或15时,甲、乙的最小公倍数是30,不合题意。故甲数是18。
题4:今年4月2日是星期日,在今年各月的2日中,星期日、一、二、三、四、五、六都有,其中最多的是星期__,共有__天。
解:计算5月至12月各月的2日是星期几可套用下面的计算公式:“上月2日到本月2日的天数-28+上月2日的星期几=本月2日的星期几”。运算中0、7代表星期日。比方,5月2日,用公式算为30-28+0=2,即5月2日为星期二。依此,算得6月2日为星期五,7月2日为星期日,8月2日为星期三,9月2日为星期四,10月2日为星期一,11月2日为星期四,12月2日为星期六。
1、2、3月的2日各是星期几,可逆用上面的公式,如3月2日,逆用公式算为7-(31-28)=4。即3月2日为星期四。依此算得2月2日为星期四,1月2日为星期一。
通过计算可知,最多的是星期四,共3天。
题5:某次考试,张、王、李、陈四人的成绩统计如下:张、王、李平均分为91分,王、李、陈平均分为89分,张、陈平均分为95分,那么张得了__分。
解:由张、王、李平均分为91分,王、李、陈平均分为89分,可知,张比陈多(91-89)×3=6分。又由陈、张平均分为95分,及张比陈多6分,可求出张的得分为95+6÷2=98分。
题6:右面是一个残缺的乘法竖式,其中□≠2,那么乘积是__。
解:根据□≠2,可知积的最高位是3。根据第二次乘得的积的最高位与2相加要向高位进一,可知第二次积的最高位数字不能小于6。又第三次乘得的积是22□,所以被乘数十位上的数字是7,乘数百位上的数字是3,十位上的数字是9。同时,可推出被乘数个位上的数字不能大于6,也不能小于4。若是4,则74×3=222,□=2,不合题意。若是5,75×9=675,75×3=225,竖式相加不能满足进位的要求。那么被乘数个位上的数字是6。
根据进位要求,第一次乘得的积不能小于360,所以乘数个位上的数不能小于5。分别用5、7、8、9作乘数的个位试算,均会出现□=2的情况,只有6合乎题意。
由上可知,式中被乘数为76,乘数为396,乘积是30096。
题7:如右图:ABCD是4×7的长方形,DEFG是2×10的长方形,那么三角形BCM的面积与三角形DEM的面积之差是__。
解:延长BC至EF交于P点,则△BPE的面积为3×6÷2=9,长方形CDEP的面积为2×3=6,9-6=3,所以△BCM与△DEM面积之差为3。
题8:某次会议,昨天参加会议的男代表比女代表多700人,今天男代表减少了10%,女代表增加了5%,今天共1995人出席会议,那么昨天参加会议的有__人。
解:因为男=女+700,所以(女+700)×(1-10%)+女×(1+5%)=1995,可知女代表有700人,男代表有700+700=1400人。故昨天参加会议的有2100人。
题9:有甲、乙两项工作,张单独完成甲工作要10天,单独完成乙工作要15天;李单独完成甲工作要8天,单独完成乙工作要20天,如果两项工作都可以由两人合作,那么这两项工作都完成最少需要__天。
解:从条件知,李长于做甲工程,张长于做乙工程。李做甲工程8天完成,张8天完成乙工程的8/15。乙工程剩下的由李、张合作,(1-8/15)÷(1/20+1/15)=4天完成。所以两项工作都完成最少需要12天。
题10:有两堆棋子,A堆有黑子350个和白子500个,B堆有黑子400个和白子100个,为了使A堆中黑子占50%,B堆中黑子占75%,要从B堆中拿到A堆黑子__个,白子__个。
解:要使B堆中黑子占75%,即黑子与白子的比为3:1,黑子比白子多3-1=2(份)。而黑子(350+400)比白子(500+100)多750-600=150(个),所以每份棋子数为150÷2=75个。据此可知,B堆中有黑子75×3=225(个),白子75×1=75(个)。为使A堆中黑子占50%,需从B堆中拿出黑子400-225=175(个),白子100-75=25(个)。
题11:有一位精明的老板对某种商品用下列办法来确定售价:设商品件数是N,那么N件商品售价(单位:元)按“每件成本×(1+20%)×N”算出后,凑成5的整数倍(只增不减),按这一定价方法得到:1件50元;2件95元;3件140元;4件185元……如果每件成本是整元,那么这一商品每件成本是__元。
解:每件成本价最高是50÷(1+20%)≈41元,最低是185÷〔(1+20%)×4〕≈38元。分别用38元、39元、40元、41元代入式中检验:
41×(1+20%)×4=196.8元
40×(1+20%)×4=192元
39×(1+20%)×4=187.2元
38×(1+20%)×4=182.4元
可知,只有当成本价为38元时才合乎题意。
题12:甲、乙两人同时从山脚开始爬山,到达山顶后就立即下山,他们两人的下山速度都是各自上山速度的1.5倍,而且甲比乙速度快,开始后1小时,甲与乙在离山顶600米处相遇,当乙到达山顶时,甲恰好下到半山腰,那么甲回到出发点共用__小时。
解:因为下山的速度是上山的1.5倍,所以甲下到半山腰相当于上山全程的1/2÷1.5=1/3。
根据“甲比乙速度快”当乙到达山顶时,甲恰好下到半山腰”两条件可知,甲与乙速度比为
(1+1/2÷1.5)+1=4/3。
乙上山600米,甲下山了600×1.5×4/3=1200米。
山高为(1200+600)×2=3600米。
甲上山1小时可行3600+600÷1.5=4000米。
甲到达山顶用了3600÷4000=0.9小时。甲下山用了0.9÷1.5=0.6小时。
甲上、下山共用了0.9+0.6=1.5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