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城学院建管系建筑学
摘要:文中主要研究自然形成的传统民居建筑,自身隐含哪些生态设计概念,对于当前建筑设计发展具有何种益处。文中主要以传统民居中的建筑生态观为切入点,深入探究了建筑生态观在传统民居中的运用,以期可以为我国建筑设计行业有序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传统民居;生态;生态观念;建筑;运用
当前阶段,我国现有传统民居建筑物十分关注“天人合一”的理念,提倡自然生态的发展观念。从生态学的概念进行分析,其是一种研究生物形态、群体文化及整个文化氛围与成长环境的课程,建筑生态观则是由西方国家建筑师保罗?索勒提出的。随着“鸟巢”“水立方”“气泡”等现代设计理念在北京的出现,特色危机促使我们开始回顾过去,对建筑生态观在传统民居中运用分析也逐渐变成一种必然趋势。过去传统民居中隐含着大量的建筑生态理念,为“现代”建筑设计发展提供了诸多理论支撑。
一、传统民居的生态特性与要求
《词海》中提出的山地,主要是指地面高度比较高,坡度较为明显的隆起地貌。其自身的峰顶面积于高原丘陵具有较大区别。百科全书中指出:“从广义上进行分析,山地主要包含山、丘陵、高原等。”因此,文中提出的传统民居则主要是指,建立在与山、高原和丘陵上的一切建筑,作为一种关乎建筑形态的定义,在此种背景下,建筑师在设计民居过程中,都会考虑山地地质问题,依据本地区的地形情况、气候情况,尽可能选取最佳的建筑区域。这与当前我国所提倡的绿色、自然、生态的建筑设计要求是不谋而合的[1]。
以传统民居的建筑生态性质为切入点,可以有效求解出其所蕴含的生态内容。不论是“口”字型结构的空间设计,还是“回”字型的空间设计,如:东北大院、四合院、傣族竹楼等,都具备一个同性生态---“优化调整水文、严谨动土”。但是不同类型的民居自然形态也会存在不同的特征,如:高原地区的生态形态与重庆地区建筑物形态呈现完全不同的特性。如窑洞与吊脚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建筑师对于自然形态因素了解的愈发细致,就越可以建构生态性的民居建筑。
二、传统民居中的建筑形态
(一)地表型
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九州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区内居民的文化概念与生活生产模式如:负阴抱阳。一般情况下,传统民居都是沿着山坡起基开展建设,专家学者将其称之为基地形状的建筑物。这一建筑模式最为常见,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其一,吊层建筑,主要是指主体建筑物地基建在平地上,临坡坎则需要修建成墙,
或者是在建筑物外围为其设置一个遮挡。坡顶室外地面则需要借助某平台或者是建筑物进行连接,专家将其称之为楼层,并将连接到室外地面的建筑称之为吊层。
其二,爬坡建筑,主要是指主体建筑物地理建在坡度为“26-40°”的台地上,依据台地高差的具体数值搭建台阶或者是坡道。依据山的自然形态构建爬山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就是“沿崖窑洞”[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以上提出的两种建筑形态侧重建筑物与地形结构之间的联合。比较显著的生态特征为:建筑物平面追求与基地形态相一致,不一机械生硬的形式去占据变换的山地平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基地形状的传统民居建筑是具备价值性与合理性的,十分贴合地形结构,对于山体环境的改变比较少,且进一步保留了山坡中的植被,优化了建筑物的人文地貌情况。
(二)地下型
我国陕北地区窑洞中的“靠山窑”与“平地窑”的建筑形态设计十分得当,具备较强直观性。此种布置的形态优势是基于三体原有的面貌与地形,尽可能多的保留本地区的植被,为增加绿化面积提供了诸多可能[3]。除此之外,建筑于上层中的掩土民居还可以有效避开强烈的外界变化,为居民提供更加舒适的情境。在室外气温达到20℃时,陕北地区窑洞室内被地热包围,室内温度可以达到15℃左右。其主要是利用地面除去热的手法,运用地面遮阳的形式去除室内多余的热量。一般情况下,将窑洞生土墙体及窑洞墙面与砖瓦的导热能力对比,前者的导热系数比较低,具备较强的贮热性能,作为开展太阳能取暖的最佳条件,这也是世界闻名的生态气候建筑的起源,是一种超前现代的被动太阳能生态设计理念。
(三)架空型
传统民居建筑,主要是指将建筑地基进行调高,使其呈现出一种架空的状态。此种建筑形态的雏形是我国古代时期传统山地建筑类型中最为常见的干栏式、吊脚楼式。因为架空区域内民居建筑以点状与基地进行衔接,对当地地形、地质的危害比较小,受到山地自然气候变动影响比较小,并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山地原本的水文条件[4]。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一种十分先进的生态建筑形态。
采用架空的形式,民居的平面可以不再受到地形地质的限制,因此,其变化也较为自由。如:云南地区傣族的竹楼,其民居建筑形体比较明显,建筑物内空间穿插比较丰富,但是对地形的破坏及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比较小。同时,我国部门南方地区雨水充足,气候炎热潮湿、沼泽比较多,且容易出现洪泛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居民都是采用木、竹竿栏的形式,将其视为当地居民时代在残酷自然竞争中寻求的一个藏身之所。
过去传统民居建筑中“干栏化”的主要代表为吊脚楼,其不仅可以实现前后围合,且高低不平,保证室内室外空气通畅的前提下,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还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性,即传统民居院子虽然是落地建造,但是却并没有真正砌筑墙面,而是在板壁上进行设置。从空间限制的手法进行分析,这是由“面限定”转变为“栅限定”的一个过程,为沉闷的建筑物有效增添了实墙界面的色彩感。以上这样生态气息浓厚的建筑设计现象,若是运用现代建筑理念进行分析,就是指将原本的伺服空间“被服空间”进行了空间格局的等级讨论。
据现有调查数据结果显示,鄂西干栏院民居的特殊性在于格局空间的开放性,建筑物前面没有任何遮挡物,站在木桩上眺望前方,欣赏即将西下的夕阳,细细聆听可以听到鸡鸣、嗅到人家的炊烟,进而从根本上实现人地与我天地合一。鄂西走栏,一般情况下尺度比较宜人,看似随意中又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当前阶段,文学地理文化主要是人体文化感应为物质基础的,专门探究人类文化发展轨迹的一门课程。在对我国传统民居进行研究过程中,可以先从可行性研究深入到场地的设置,进而渗透到建筑物构件尺寸,从细节入手保证建筑物的讲究。
其中涉及到各式各样关于“风沙”的称法,都是在寻求构建现代居民建筑的文化地理性价值。与此同时,干栏院民居也十分关注地形与地质,负阴抱阳,逐渐生成独特的空间格局如:居住建筑倚坡落地,左右厢房吊脚架空,十分符合地形的风水要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山地传统民居建筑依据当地地域情况与气候条件进行构建,经过风雨洗礼而衍生出来的地域技术,并凝练出构建我国建筑文化的主要精髓,也是民居建筑的精华体现。现有民居建筑虽然隐含着诸多现代生态建筑观念,但是也存在诸多不足,工作人员需要侧重对建筑物的防震、防水、改进通风采光等问题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傅璟. 中国传统民居环境生态特征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5.
[2]赵群. 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及其模式语言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3]李建斌. 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4.
[4]李艳华. 环境生态设计中的文化生态观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
论文作者:张瀚文
论文发表刊物:《北方建筑》2016年12月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9
标签:民居论文; 建筑论文; 生态论文; 传统论文; 建筑物论文; 形态论文; 地形论文; 《北方建筑》2016年12月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