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东北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经济合作的可行性_对外直接投资论文

跨国公司在东北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经济合作的可行性_对外直接投资论文

东北亚区域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导向型经济合作的可行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北亚论文,经济合作论文,可行性论文,跨国公司论文,直接投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实践的迅速发展,关税同盟等传统理论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传统理论往往是建立在要求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制度一致、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经济结构相似(特别生产结构的竞争关系)的基础上。B ·巴拉萨等人在经济一体化的外延上抽象地分析经济一体化的含义,认为经济一体化可以根据程度不同分为:贸易一体化、要素一体化、政策一体化、完全一体化,由低程度向高程度发展最后实现完全一体化。这就不能解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一体化的现象。东北亚地区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而且存在各国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利益取向的离散性,所以,通过制度方式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关税同盟等传统理论无法解释东北亚地区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可行性。

一、在传统理论的框架外讨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可行性

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已经处在趋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这些边际产业是东道国具有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边际产业开始投资,可以使东道国因为缺少资本、技术、经营技能等而未能显现或未能充分显现出来的比较优势显现出来或增强起来,可以扩大两国间的比较成本差距,实现数量更多、获益更大的贸易。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比较适宜解释东北亚区域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导向型区域经济合作。因为东北亚地区各国间存在明显的要素互补和产业结构互补的垂直分工特征。通过边际产业扩张形成同一价值增殖链上的连续活动(垂直一体化),提高东北亚地区内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度,逐步走向区域经济合作。事实上生产要素互补和产业结构互补是推动国与国之间经济一体化的根本动力。客观上,即使没有结成类似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等制度性一体化组织,但追求共同的经济利益,也会使区域内各国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扩大其相互之间的投资比重,加深其相互之间依存的程度,最后促使各国抛开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做出制度上的安排。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至少在目前属于垂直的功能性经济合作,是一种非制度的要素经济合作,而不是B ·拉萨等人所指的制度下的要素一体化。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对外直接投资导向型的经济合作。

(一)生产要素互补与区域性经济一体化

生产要素是指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由于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从而形成国际间生产要素的差异,差异越大互补性越强。各国为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获取比较利益,增加社会福利,而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

1.出口较密集使用富裕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使用其稀缺生产要素的产品,这是传统贸易理论中的“H—O”理论的核心思想。该理论认为,各自生产要素禀赋不同,造成各国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引起产品价格在各国的差异,导致产品跨国界流动。

2.产品跨国界流动受到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限制时,利益机制驱动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这种流动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私人企业,主要指跨国公司从全球战略原则出发,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最佳配置,获取最大利益,但它只能加深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并不能自动实现经济一体化,二是政府间的政策协调,通过政策等协调,建立经济一体化超国家的组织机构,放宽对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促进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二)产业结构互补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般说来,发达国家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只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小岛清认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一体化组织,势必形成一种垂直分工的格局,造成南北差距越来越大,他的“协议性分工原理”是建立在互相获得规模经济好处的基础之上,为了谋求更大的利益,彼此放弃一些利益,并认为经济一体化应该在发展阶段相同的国家之间建立,由于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协议分工的产品内容较多,因而工业发达国家之间建立关税同盟或共同市场比较容易,并以欧共体为例证。不可否认,在欧共体成立的最初十几年里,由于贸易创造的效应,经济增长率较高,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都较低,内部贸易比重不断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加深。但是,80年代以后,在欧共体一体化水平较高的时期,欧共体的经济发展前景并不乐观,低速的经济增长率和较高的失业率并存,其经济实力明显落后于美国和日本。这一令人费解的事实,使人们对在产业结构以竞争性为主的国家之间建立一体化组织后的市场容量、发展潜力等问题产生怀疑。

东北亚地区已不再是过去宗主国与附属国之间的成品与原料的单一产业结构,而是一种动态的产业结构升级式的“雁行模式”。这种产业结构的产品在彼此之间有很强的互补性和极大的需求性。而且由于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常受到发达国家制定的反倾销和配额等贸易壁垒的限制。东北亚地区在合作机制不明的前提下,各国之间不可能实现多边贸易互惠的产品流动。东北亚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为了保证其产品出口,享受贸易优惠,迫切需要和发达国家建立生产要素经济合作,而发达国家出于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将一些趋于边际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而丰富的生产要素优势,与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要素经济合作。与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合作,有助于发达国家比较优势的发挥及其福利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互补是推动东北亚地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实现生产要素经济合作的动力。它比竞争性产业结构更容易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从东北亚地区生产要素分布、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的静态状况分析来看,东北亚地区主要以垂直国际分工为主,在这种垂直分工的表现形式上,日本处在资本和技术构成最高的阶梯;韩国处在资本和技术构成较高的阶梯;中国、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蒙古处在资本和技术构成低的阶梯。根据小岛清的边际产业理论,各国由于要素禀赋差异,其边际产业的产出率下降,可能向国外扩张,获取比较利益。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阶梯越高,在其产业结构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部门所占比重越高,从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出率也高,对外直接投资资本流入结构投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也高,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供给也增加,出口扩大。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阶梯越低,劳动密集型部门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越高,对外直接投资资本流入结构中投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也高,劳动密集型产品供给也增加,由此说明,东道国投资流入部门的实物产出资本比率增长率越多,则投资国以投资替代贸易的倾向越强,反之,越弱。东北亚地区生产要素市场和投资市场是一个有效需求的市场。所以在理论上具有以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为导向的区域经济合作的可行性。

从东北亚地区生产要素分布和产业结构、投资结构的动态发展趋势看,随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各国工业化发展水平提高,其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也随之发展。

工业化生产的效果,是指工业化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工业化发展可以使一国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升级。一般来说,经济宏观平衡的内在要求和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升级的需求,低构成发展中国家有强烈要求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资本和技术流入的愿望。 美国经济学家H·B·钱纳利(H·B·Chenery)认为:工业增长的原因有三类:1.国内生产代替进口,即进口替代;2.工业品最终需求的增加(包括消费、投资、出口);3.由进口替代和工业品最终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中间需求的增加。因此国内生产的增长也可以分为三类:1.进口替代效果,即进口占总供给比率的变动所引起的国内生产的变动;2.国内需求增加效果,即进口占总供给比率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国内最终需求与中间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国内生产的增加;3.出口扩张效应,即进口占总供给比率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出口需求的扩大所引起的国内生产增加。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资本和技术流入可能会改善构成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从而带动贸易结构变化,产品需求弹性增大,产品出口比较利益增加,各国可以获取动态比较利益。

目前日本、韩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东南亚国家的比重相对较大,但是随着东南亚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原有进口竞争品生产部门的生产要素价格提高,而出口竞争品生产部门的生产要素价格下降,高构成国家的比较利益下降,这种较低构成国家进口竞争品生产部门和出口生产部门之间投资环境的差别,使高构成国家向低构成国家进口竞争品生产部门的资本流出有以贸易替代投资的趋向,向构成低国家出口竞争产品生产部门的资本流出有以投资代替贸易的趋势。随着东南亚地区生产进口产品的竞争能力加强,日本、韩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向可能部分转移到东北亚地区。

综上所述,东北亚地区可以通过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实行非制度的生产要素合作,推动地区内产品贸易,从而实现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这完全突破了B ·巴拉萨等人关于制度条件下要素一体化的传统理论束缚。

二、东北亚区域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导向型经济合作

无论从东北亚区域生产要素互补、产业结构互补静态分布看,还是从东北亚区域投资结构动态发展趋势来看,东北亚地区具有选择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导向型经济合作发展模式的可行性,以此推动地区内生产要素流动和地区内贸易的发展。

东北亚区域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导向型合作发展模式的可行性在于:1.对外直接投资导向型经济合作可以绕过由于各国社会政治制度差异而造成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一致等制度性障碍。跨国公司根据利润原则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行为,而不是政府行为,有利于推动区域内企业间的经济合作。2.对外直接投资导向型经济合作模式符合东北亚区域各国经济互补性强的特征,东北亚区域各国在资源、资金、劳动力、技术等方面互补性很大,各国对这些要素的互补性需求很强烈,而要实现这些要素的跨国流动和转移,满足相应国家和不同需求,最优途径是区域内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即通过区域内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从而带动各种要素流动,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发展。3.对外直接投资导向型经济合作模式有利于加快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以对外直接投资形式带动和促进东北亚地区各种发展层次国家的产业结构的传递和升级,逐步改变地区内国际分工格局。同时,通过地区内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而加速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并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4.对外直接投资导向型经济合作模式也有利于促进地区内贸易的迅速发展和扩大。一方面,无论是市场导向型投资、资源导向型投资,还是成本导向型投资,直接投资本身都会大量增加投资国和受资国之间相互进出口贸易以及与区内其他国家的贸易。另一方面,由于直接投资使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提高,与发达国家差距缩小,使得地区内贸易由垂直贸易向水平贸易发展。由于双边贸易向多边贸易发展,从而有可能促进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由微观企业层面的经济合作形式向高层次的经济合作形式推进。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导向型经济合作模式,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和整体升级的牵头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三、发展中国家东道国政府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管制的多国协调机制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是全球经营的行为,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有时与发展中国家东道国的经济利益是相违背的,因而控制跨国公司行为是合乎需要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东北亚地区可以采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导向型经济合作的发展模式。但是跨国公司可能导致外部不经济或市场不完全,产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并不会产生东北亚地区内的帕累托最优。市场不完全性一般由政府的国内干预来解决,不过,如果国内各种政策不协调,又会产生其他政策的不完备性。鉴于跨国公司的国际性特征,它们完全有可能使其经济活动适应这些不同政策。由此,为了消除跨国公司可能导致的市场不完全性和外部不经济(即由跨国公司经营活动所在的市场结构造成的),而又不至于产生由政策引起的其他不完全性,就有必要实行国际协调干预。同时,即使符合帕累托最优状况,也还有收入分配问题。实行东北亚地区范围内收入再分配,或许会达到一个不同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它能增加国际社会福利。为了能保障受益者补偿损失者,使国际范围的私人收益(或成本)与社会收益(或成本)相等,同时促进国内和国际竞争,这就需要有协调一致的有关垄断和限制性经营行为的法规、环境污染法等。从而在东北亚地区内建立国家政府间政策协调性一体化组织,对跨国公司投资行为可能导致的负效应实行多国干预协调。

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有一个由非制度经济合作向制度合作过渡的发展过程

日本学者关口末夫认为,市场一体化不一定是形成具有特定的制度性框架的共同市场,各参加国只要对本国经济放宽保护措施也同样能够进行。与此相应,也有象欧共体以及几个地区实行的自由贸易区一体化、关税同盟等那样,把特定地区的国民经济同该地区以外的经济加以区别,在参加国之间实行有差别协定的市场一体化。前者为无差别一体化(Nondiscriminatory integration), 后者为“有差别一体化”(Discriminatory integration)。“无差别一体化”也叫“非制度性一体化”(Noninstitutional intcgration), “有差别一体化”又叫“制度性一体化”(Institutional intcgration)。〔1〕

实际上,东北亚区域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导向型经济合作是无差别的非制度性经济合作,而欧洲共同体完全是有差别的制度性一体化。

从长远看,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终归由非制度经济合作走向制度合作,使之进入更高阶段,最终实现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目前,东北亚区域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导向型经济合作只不过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因素,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在今后的一段时期以内,可能处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导向型经济合作的相对静止阶段,这是具有东北亚地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完全符合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动态、静态双重结构的内涵。

注释:

〔1〕〔日〕关口末夫:1994年3月29~3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合作项目北京会议发言。

标签:;  ;  ;  ;  ;  ;  ;  ;  ;  ;  ;  ;  ;  

跨国公司在东北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经济合作的可行性_对外直接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