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链管理的研究进展与回顾&以知识活动为视角_认知过程论文

知识链管理的研究进展与回顾&以知识活动为视角_认知过程论文

知识链管理研究进展与评述:基于知识活动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论文,研究进展论文,视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知识正日益成为现代企业独特的资源,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源泉。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既是产品生产过程,又是知识生产过程,其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知识。由于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企业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存量有限,为保持竞争优势,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供应商、客户甚至竞争对手结成战略伙伴关系,构成组织之间的知识链,通过知识链组织之间的知识流动,实现知识链知识共享,通过知识链的协同创新,不断吸纳和创造新的知识,从而形成知识链的知识优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电子、信息、自动化、汽车等高科技领域,知识链已屡见不鲜,并日益成为21世纪组织之间合作的重要形式。未来的竞争不仅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更是知识链与知识链之间的竞争。知识链要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实现合理高效的知识链管理。

      知识链管理(Knowledge Chain Management,KCM)是知识管理研究的新领域,是指通过优化创新组织之间的知识流动过程,促进组织之间的交互学习,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形成知识优势的过程[1]。其中,包括知识流动、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等知识活动,知识链管理实质就是对知识活动的管理。1998年,R.A.Spinello首次提出了知识链这一概念,他认为,知识链展示的是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知识资源,以及组织如何的适应外部发展环境;知识链的两个基本构成是知识的认知和知识的响应,企业必须拥有知识,同时也必须具备作用于知识的能力和主动性,并将知识链分为:内在认知(Internal Awareness)、内在响应(Internal Responsiveness)、外在认知(External Awareness)、外在响应(External Responsiveness)4个阶段,提出了加强知识链的策略[2]。之后,引起了国内外知识管理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在知识管理研究领域里掀起了研究热潮,在短短的十多年发展期间,知识链管理的研究内容日趋完善,研究方法日趋多样,研究成果日趋丰富。其中,知识活动是知识链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基于知识活动管理视角研究知识链管理成为了知识链管理研究的重点,一方面有利于完善和充实知识链管理理论,另一方面有利于为促进知识链的协同创新,提高知识链竞争力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

      1 知识链的知识活动类型

      知识链是以知识为中心,围绕知识活动进行的,其形成离不开知识活动,简而言之,知识链的实质是对知识活动的管理。因此,知识链研究中对知识活动的界定也是知识链研究的重点。所谓知识链的知识活动,即知识链组织之间围绕知识资源而开展的有关知识管理的活动。知识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整合知识资源,使知识资源在知识链组织之间流动,促进知识资源在知识链组织之间的知识互补和融合,从而形成知识链知识优势,提高知识链的竞争力和绩效。知识链知识活动类型众多,目前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划分,由于不同学者对知识链概念的界定不同,由此对知识活动类型的划分也就不同。

      1.1 知识链的基本知识活动

      在知识链知识活动的早期研究中,R.A.Spinello指出知识的认知和知识的响应是知识链的两个基本构成,并将知识链知识活动划分为:内在认知、内在响应、外在认知、外在响应4个活动阶段[2]。林莉和刘元芳赞同和发展了R.A.Spinello对知识活动的划分观点,将知识链知识活动划分为外部感知意识、内部自觉意识、内部行动反应及外部市场反应四部分,这四部分活动构成了知识链的循环[3]。知识的认知(意识)和响应(反应)是基于知识接受方做出的划分,实际上知识链知识活动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运动,在这一过程中知识作为一种要素或资源在知识链组织之间流动,因此,知识链知识活动并不仅仅只有知识认知(意识)和知识(响应)两个基本活动,还包括更多的知识活动类型,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知识链知识活动的研究更加丰富。

      1.2 知识链的主要知识活动

      知识链的主要知识活动是知识链知识活动研究的重点内容,知识链的知识活动很多,不同的学者研究视角不同,对知识链知识活动的划分也不同。如陈志祥和陈荣秋等将知识链的知识活动分为3个阶段,即知识投入、知识转化和知识创新[4]。C.W.Holsapple、M.Singh和K.G.Jones提出并深入分析和阐述了知识链的主要活动,即,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生成、知识内化和知识外化[5][6]。这一观点后来得到了张悟移[7]、骆品亮和殷华祥[8]、Shu-Mei Tseng[9]、王雅娟[10]等人的认同、继承和发展。宋建元和张钢提出了与C.W.Holsapple和M.Singh五大主要活动相似的观点,不同的是他将企业的知识链分成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创造和知识内化四类主要活动[11]。除此之外,常荔和邹珊刚等指出,知识链知识活动主要包括知识转移与扩散、知识集成、知识整合与知识创新[12]。刘冀生和吴金希从系统的知识管理出发,将知识链知识活动分为知识选择、知识吸收、知识整理、知识转化和知识创新[13]。徐忠兰认为企业知识链的知识活动主要包括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14]。顾新和郭耀煌等指出,知识链知识活动包括知识共享、知识创造和知识流动,知识流动是知识链构成的主要因素,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是知识链管理的目的[15]。徐建锁和王正欧等将知识链的知识活动设定为知识转移与扩散、知识捕获、知识选择、知识组织和知识创新[16]。王平和杨斌认为知识链的知识活动包括知识的获取、知识的编码、知识的转化、知识的存储、知识的整合、知识的交流、知识的共享和知识的创新等[17]。张志亮和程钧谟等设计知识链的知识活动主要为知识的贡献、知识扩散、知识流通、知识学习和知识存储等环节有机地统一[18]。谢荣见和孙剑平提出,知识链知识活动分为知识的转移与扩散、知识的集成、知识的整合与知识的创新[19]。刘庆红和王晰巍认为,知识链是以满足最终用户知识需求为目标,通过链条中不同主体对知识的形成,到知识共享,知识转移,知识创新,直到最终进行知识消费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知识形成、知识共享、知识转移、知识创新和知识消费五大主要知识活动[20]。这些学者在理解和吸收C.W.Holsapple和M.Singh的观点基础上,融入了一些新的观点,丰富和完善了知识链主要知识活动,但是从学者们对主要活动的阐述中,可以将这些观点归纳和总结为知识获取(掌握、捕获、吸收、学习),知识流动(转移、扩散、交流、流通),知识共享(运用)和知识创新(转化、创造)。其中,知识获取(掌握、捕获、吸收、学习)是单方行为,即一方主体向另一方主体做出的行为;知识流动(转移、扩散、交流、流通)是双方行为,即双方主体的交互行为;知识共享(运用)是多方行为,即知识要素被多方主体共同获取或运用;知识创新(转化、创造)可以发生在单方主体内部或多方主体之间,实质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知识,是新知识取代旧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知识链知识活动最难的环节,也是提高知识链竞争力和绩效的关键活动。

      2 知识链的知识流动

      知识链是知识在参与创新活动的不同组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之间流动而形成的链式结构,体现了不同创新组织间的交互作用,其实质是知识流动[15]。知识链之间的交互作用主要体现为知识链之间的知识活动,由此可见,知识活动与知识流动有密切关系,知识活动是知识流动的具体表现形式,知识流动是知识活动的实质内容。

      顾新和李久平等指出,知识流动是指知识在参与创新活动的不同主体之间的扩散和转移。知识流动是知识链形成的基础,知识流动体现了共同参与知识活动组织之间的交互作用,实现成员组织之间的知识优势的互补与融合[21]。知识流动与知识扩散、知识转移有异“词”同“意”之妙,也包括部分学者所讲的知识交流、知识流通等。

      2.1 知识链知识流动的影响因素

      知识流动是知识链重要的知识活动之一,其贯穿知识链知识活动始终,知识流动的效率直接影响了知识链的绩效,找准知识链知识流动的影响因素是识别知识链管理障碍,提高知识链整体绩效的有力保障。常荔和邹珊刚等以知识链组成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出发点,从知识的性质与内容,知识供给主体传递知识的能力,知识需求主体的学习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知识结构的互补性,对知识扩散成本与利益的预期,以及知识转移的社会环境因素等方面探讨了影响知识扩散速度的因素[12]。徐建锁和王正欧等以知识链组成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出发点,从知识链管理的实现技术、用户接受和传播知识能力、知识总类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四方面探讨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16]。张志亮和程钧谟等认为知识的流通是在一定的机制下进行的,影响知识链知识流通的因素主要有:员工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模式刚性化;局限于单向沟通;制度僵化,交流渠道相对闭塞;信息基础建设相对滞后;完善的知识交流激励机制尚未建立等[18]。谢荣见和孙剑平研究企业内及企业间知识扩散过程,分析知识扩散程度的影响因素及成本因素,包括知识期望、知识扩散成本和已有知识水平的势差等[19]。赵力焓和石娟等从客体因素、主体因素和情境因素三方面将影响知识链组织之间知识流动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根据知识链组织之间的知识流动过程的五阶段动态确定了影响各阶段流动效率的因素,采用属性层次模型(AHM),探讨了影响因素重要性的测度[22]。吴绍波和强海涛分析了知识链组织之间创新界面的知识流动障碍的原因,包括知识的隐含特性、知识冲突因素、关系因素以及价值观差异与文化冲突等多种因素[23]。

      2.2 知识链知识流动与交互学习

      学习是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之一。在知识链中,交互学习(Interactive Learning)是知识流动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正如D.Doloreux所说,交互学习可以被理解为参加创新过程的要素之间发生学习关系的过程,也可以指由创新要素共同参与的交互式的知识产生、扩散和应用的过程[24]。顾新、郭耀煌和叶苏等也指出,知识链中的知识流动是一个复杂的交互学习过程[15],并从组织之间学习的角度,分析了知识链成员之间交互学习的过程和影响知识链成员间交互学习的因素,他们认为知识链成员之间的交互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知识在知识链中流动、获取、运用、创新和反馈的无限循环[25]。由此可见,知识链的知识流动与知识链的交互学习有直接的密切关系,甚至在某种意义上,知识流动可以被视为是交互学习的过程。

      2.3 促进知识链知识流动的措施

      知识链管理是否有效,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知识要素是否在知识链成员之间顺利流动。因此,制定有利于知识链知识流动的措施,有助于促进知识要素在知识链成员之间的高效合理地流动。成桂芳和宁宣熙构建了基于知识链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以优化知识链的各个环节及知识链各环节之间的关联,加速知识的流动和创新[26]。谢荣见和孙剑平在分析知识扩散程度影响因素和成本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传播扩散型、培养指导型、互动创造型和混合型四种知识扩散方式,以达到企业知识扩散的目的,同时尽量减少知识扩散成本[19]。赵力焓和石娟等构建了包含五步骤的知识链组织之间知识流动模型,提出了促进知识链组织之间知识流动的建议[27]。

      另外,刘勇军和聂规划针对知识链模型中知识活动部分的特征,提出了供应链的知识传播与扩散模型[28]。邓卫华和易明根据知识流的流向重构了企业内外知识链模型,并结合知识螺旋理论,详细论述了基于内外知识链的企业知识转移与创新结构[29]。从模型和结构上分析和阐述了知识链知识流动的运行模式和架构,从而有利于对知识链知识流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

      3 知识链的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是知识链主要知识活动之一,也是知识链知识流动的目标之一,具体是指知识要素在知识链个人和组织之间相互流动,将个人层面的经验扩散到知识链组织层面,整合个人的知识优势,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增强知识链的整体竞争优势和绩效。P.Heneriks指出,知识共享是一个沟通的过程,但不是像商品那样可以自由流通,向他人学习的时候,必须有重建的行为,必须具有知识去学习、共享他人的知识。知识共享包括两个过程:知识拥有者对知识的外化和知识需求者对知识的内化[30]。李久平、陈忠林和顾新等讨论了知识共享的概念,认为知识共享就是通过不同的知识拥有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取长补短,分享彼此所拥有的不同的知识资源[31],他们根据知识共享的范围,将知识共享分为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和组织外部的知识共享,并指出知识联盟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是将各联盟成员所拥有的各种知识,特别是独有的隐性知识,通过联盟成员之间的交流、学习与合作,使知识从一个联盟成员扩散到其他联盟成员,并被获取知识的联盟成员消化吸收,与其自身的知识资源相融合,创造出新的知识[32]。

      3.1 知识链知识共享的模型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不少学者根据知识链知识共享的概念,建立了知识链知识共享的模型,这些模型有助于生动的描述知识链知识共享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理。其中,李久平等提出了一种学习组织中的知识共享理论模型[31]。徐锐和黄丽霞根据知识链在虚拟团队知识共享中的作用原理,构建出虚拟团队的知识链式共享模型,并归纳出虚拟团队知识共享链式模型的实际优势[33]。魏奇锋和顾新根据知识联盟知识共享的概念,构建了知识联盟知识共享的模型[34]。除此以外,基于“知识链成员组织间的知识共享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博弈行为”,杨翠兰、程敏和余艳等运用博弈论,建立了知识链知识共享的博弈模型。杨翠兰指出,这种博弈最终会达到混合策略下的纳什均衡;阐述了极大熵准则的概念,分析了用极大熵准则对纳什均衡的估计;用实例论证了极大熵准则对纳什均衡的估计在知识链组织间知识共享行为中的应用[35]。程敏和余艳从知识链组织间知识共享的演化博弈模型入手,分析了其动态演化过程及知识共享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依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知识链组织间知识共享的措施[36]。

      3.2 知识链知识共享的风险识别与防范

      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必然造成知识链合作的不确定性,加上所订立契约的不完备等原因,使组织之间的合作缺乏稳定性,知识链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面临着来自知识链外部环境突变、共享主体特性、共享知识客体特性等风险。这些风险将阻止知识链组织之间进行正常的知识传递与扩散,致使知识链不能进行知识共享与创造,造成知识链无法完成协议约定目标,导致知识链合作中断或解体。魏奇锋和张晓青等根据知识链组织之间知识共享发生的过程,将知识链知识共享风险分为决策风险、道德风险、关系风险、技术风险、知识外溢风险和知识共享不足或过度风险,并对知识链组织之间知识共享风险进行了分析与评估[37]。魏奇锋和顾新指出,知识链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易遭受各种风险。通过识别并对这些风险进行分类,将风险分为知识链外部环境引起的知识共享风险、知识本身属性引起的知识共享风险、组织特性引起的知识共享风险以及组织间合作特性引起的知识共享风险四类。并提出基于全面风险管理原理的知识链组织之间知识共享的风险防范措施[38]。

      3.3 知识链知识共享的障碍与对策

      正确识别知识共享风险,防患于未然,找准知识共享障碍,并采取有效对策予以清除,是保证知识链知识流动顺畅,知识共享有效实现的有力保障。李久平和陈忠林等指出,由于知识本身所固有的性质使组织中的知识共享行为存在知识流动网络不完善,隐性知识难以编码,团队学习难以全面开展,以及员工中存在固有的知识垄断倾向等障碍[31]。李久平和顾新基于知识和组织成员本身固有的性质,进一步分析了知识联盟知识共享的障碍:联盟成员的隐性知识难以转移,知识联盟中知识流动网络不完善,联盟成员学习能力不对等,联盟成员对自有知识的保护等;并针对这些障碍在知识联盟中建立一个有效的交互学习机制,以便形成通畅的知识共享渠道、消除知识转移壁垒[32]。魏奇锋和顾新从环境因素、组织因素、个人因素和知识因素四方面分析了影响知识联盟知识共享的因素,并提出促进产学研知识联盟知识共享的途径:通过文化协同创造良好学习氛围,多角度变革联盟组织结构,规范联盟契约制度与知识产权制度,组织间互派信息员驻扎学习、轮岗轮训,合理使用相关共享技术[34]。此外,宋建元和张钢基于知识链分析,阐述了组织网络化中的知识共享机制,并探讨了构建有助于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的若干路径[11]。

      4 知识链的知识创造

      知识链的知识创造是知识链管理的目的,其实质是知识创新。理论界普遍认同Nonaka的知识创造学说,认为知识创造是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持续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这种相互作用是由于知识转化的不同模式之间的转变所塑造的。Nonaka和Takeuchi用4种模式来描述知识的创造过程,这四种模式分别为:社会化模式(Socializatlion),外部化模式(Externalization),组合模式(Combination),内部化模式(Internalization),这个过程被称为SECI过程。其中,社会化是从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创造出的是“共感知识”(Symathized Knowledge);外部化是从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创造出的是“概念知识”(Conceptual Knowledge);组合是从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创造出来的是“系统知识”(Systemic Knowledge);内部化是从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创造出来的是“操作知识”(Operational Knowledge)[39]。

      在Nonaka的影响下,知识链研究学者将Nonaka的知识创造观点延用于知识链知识创造的研究。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于知识链知识创造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彭双和顾新等人对知识链知识创造的机理研究。彭双和顾新等分别从复杂适应系统(CAS)的特性和机制的角度,以及从非线性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了知识链组织间知识创造的机理;并得到新知识是知识链与外部环境及知识链内部各要素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40-41]。彭双和顾新从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识维度进一步分析了知识链社会资本促进知识链组织间知识创造的机理,认为知识链的社会资本通过增加知识创造机遇、降低知识创造成本、促进组织间知识创造过程、促进创造性氛围建设等方面促进知识链组织间知识创造[42]。彭双和顾新等分析了组织参与知识链组织间合作知识创造的外部环境动因和内部动因,从劳动分工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知识分工理论、交易费用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的角度分析了知识链组织间合作知识创造的优势形成机理[43]。彭双和顾新研究了促使组织参与知识链组织间知识创造的个人、团队、知识链、外部环境等层面的动力要素,以及在知识链组织间知识创造过程中促进新知识产生的动力要素及其作用机理[44]。

      5 评述与展望

      知识链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研究的视角也越来越广泛,其研究内容涉及知识链的概念、构成和模型等内涵界定;知识链知识流动、知识共享、知识创造等知识链主要知识活动研究;以及知识链成员之间的冲突管理、风险管理、交互学习、合作、利益分配和知识链绩效评价等知识链运营管理研究。基于知识链知识活动的划分和研究成果,本文对知识活动归纳和总结为知识链的知识流动(扩散、转移)、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三大类,并对这三类知识活动做了较详细的综述。

      1)有关知识链知识活动的研究。从现有的知识链知识活动的研究来看,知识链知识活动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方面,知识链初期主要研究知识链的基本知识活动,由于基本知识活动研究的空间较小,因此研究成果较少,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集中在知识链主要知识活动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空间较大,且成果丰富。尤其是,自从Holsapple和Singh构建了知识链的模型后,多数学者继承和发展了Holsapple和Singh的五大主要知识活动的观点;然而,一些学者从新的角度提出了不同于Holsapple和Singh的知识链主要活动的观点,丰富了知识链知识活动的研究,归纳这些学者的观点,可以得出目前得到认同的知识链主要知识活动有:知识获取(掌握、捕获、吸收、学习),知识流动(转移、扩散、交流、流通),知识共享(运用)和知识创新(转化、创造)。

      2)有关知识链知识流动的研究。知识链知识流动贯穿于整个知识链知识活动的始终,是知识链的主要知识活动之一。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知识链知识流动的影响因素、知识链知识流动与交互学习的关系以及促进知识链知识流动的措施等方面。知识链知识流动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4种观点:①知识自身性质,如知识内容、知识总类、知识结构、知识期望、知识扩散成本、知识的隐含特征、知识冲突等。②知识供求双方,如知识需求主体的学习能力、消化能力、认知模式等,知识接受方的消化吸收能力、接受和传播能力等,供求双方的关系、沟通、知识水平、价值观、文化差异等。③管理机制,如知识链管理的实现技术、知识供求双方的沟通渠道、基础设施、激励机制等。④环境因素,主要是指知识流动的社会环境因素。另外,“知识链的知识流动与知识链成员之间的交互学习存在着密切联系”这一观点已得到了学者们的认同。

      3)有关知识链知识共享的研究。知识链知识共享是知识流动的目的,也是知识链知识创造的条件。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知识链知识共享的模型构建、风险识别与防范、共享障碍与对策等方面。部分学者构建了知识链知识共享的理论模型和博弈模型,以描述知识链知识共享的过程,便于对知识共享风险、障碍的识别和解决。

      4)有关知识链知识创造的研究。知识链知识创造是知识链管理的最终目的,也是提高知识链竞争力的关键环节。然后对这一环节的研究成果不多,主要集中在四川大学彭双和顾新对知识链知识创造的机理研究上,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空间较大。

      5)从知识活动的视角,纵观知识链管理的研究。研究时间较短(1998~2013年),但研究成果丰富,研究学派和成果主要集中于四川大学以顾新教授为首的研究队伍,并形成了“知识链知识流动——知识共享——知识创造——知识优势”的研究路径,本文就选取了知识流动、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三大知识活动为立足点,对1998~2013年基于知识活动视角的知识链管理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述,从中也得到一些启示:①从知识链主要知识活动的研究发现,虽然知识流动、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可以概括出目前大部分的知识活动,但是目前的研究显然忽视了对知识链知识活动开端的研究,即知识获取。知识作为未来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获取的方式和技术尤为重要,因此,对知识获取的研究可以继续开展。②基于知识活动的知识链管理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知识链知识流动、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且没有涉及对知识链知识活动的节点衔接和管理的研究。知识链知识活动是否能够顺利开展,知识链知识活动节点衔接的研究也应该得到重视,尤其是知识链知识活动衔接方法和技术,对知识链知识活动节点的控制和监督,以及知识链知识活动流程改造,结构重组等方面,都可以成为知识链知识活动未来研究的方向。③知识链知识流动、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的研究仍可以进一步的开展,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知识链的知识流动和知识共享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内容也较完善,但是有关知识链知识创造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尤其是知识链知识创造的应用研究,成果稀少,意义重大,因此可以作为未来知识链知识创造的研究内容。

标签:;  ;  

知识链管理的研究进展与回顾&以知识活动为视角_认知过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