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独立中成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立中论文,让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日中国之父母,大多只拥有一个孩子。面对这独一无二的“宝贝”,该如何让他健康地成长呢?最为重要的,是按照孩子自身发展的规律去培育他们,让孩子在独立中成长。
婴儿并不娇嫩 新生儿看上去是那么娇嫩,多少父母担心:“我怕伤着孩子。”其实,婴儿是有很强的生命力的,不小心将软软的头颈向后仰了,并不会伤着他;未闭合的囱门总叫人担惊受怕,但它被粗帆布一样的薄膜覆盖着;当他有近4公斤体重时就开始自行调节体温了;他们没吃饱会哭,尿布湿了会表达,困了就睡;甚至对大部分病菌有良好的抵抗力;而且他们以时以日的速度成长着。你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在出生后极度需要照顾、依赖成人的条件下,婴儿仍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内在成长力是未来独立的基础。
依恋和独立性 依恋始于婴儿出生后最初几天的母子接触的联结。随着婴儿的微笑、模仿、和社会同步行为(如对父母说话声的注视,看见熟人手舞足蹈等等)三种基本反应,婴儿逐渐进入社会世界。之后,越来越依恋父母或其他直接照管者。依恋是对亲情的需要和体验,是一种情绪反应。安全性的依恋能对婴儿的心理健康起促进作用,是日后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孩子依恋成人,是否影响其独立性的发展?据研究,一个幼时有安全性依恋的孩子,受到亲人的适当关爱和照顾,长大后也会爱他人,人际关系较好。另外,依恋发展正常的孩子,并不需要成人时时伴随,只要在他有需要的时候,你能出现在他身旁,满足其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其它时间他是能独处,安静地醒着或观看的。因此,有事业在身的父母,在忙于生活和工作的同时,去关爱孩子,是幼时儿童最佳的教养方式。你可以在厨房时把坐在车内的孩子推在身边,你在读书、写作时抽空对他微笑,和他玩一二分钟,也可在睡前给他讲故事、朗诵诗歌……父母和孩子各拥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在一起度过的时间内,孩子会更快乐、更亲密。孩子对父的依恋和独立性就能都得到发展。在独生子女的教养方式中,那种过度照顾,一刻不离幼儿的家长,会让幼儿形成过度依恋、或回避型和反抗型的依恋。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情绪反应,对幼儿的独立性发展十分不利。
分离焦虑和独立性 孩子长大后,在进托儿所和幼儿园时,往往会产生与亲人分离,在陌生环境中不安、恐惧等情绪体验;心理学上称之谓“分离焦虑”。
有位诗人说得好:“如果父母是张弓,孩子就是搭在弓上的箭。孩子是弓上的箭,就要射准射远”。从家庭抚养到幼儿园教养,是父母之弓射出箭的最早最短的射程。解决好分离焦虑对父母和子女都是一个考验。
首先,父母对于幼儿参加第一个社会团体要作充分的思想准备,以积极、愉快的态度让幼儿快快乐乐地进幼儿园。
其次,分离焦虑是可以逐渐克服的。如果你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同伴,经常让他到大自然中去,让他和其他成人接触,入幼儿园时你向教师详细介绍孩子的特点和情感表现,和教师合作帮助他克服分离焦虑。这样,他就逐渐成为友好集体的一员,而在集体中培养发展出来的独立性更具社会价值。当他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自己排队,自己洗手,自己做一切能做的事,甚至独立操作和解决一点疑难时,独立和自信就能自然发展。
成长转变期和独立性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经历过,一个听话的孩子,不听话了;一个恬静的孩子,常哭闹不休;一个乖顺的孩子,什么都说“不”了……这就是幼儿心理发展的转变期,因为这种转变是心理成长的表现,故称成长转变期。例如1岁孩子会走后,他边走边看边触摸,充满着好奇去发现新世界,但当他的独立志向遭到大人冷遇(不许动!不准摸!……)后,会引起反抗。2~3岁的孩子独立意识更强,想要摆脱家长种种约束,他能力不够,却都想“自己来”,而家长忽视孩子身体活动的需求和心理成长的需要,事事代劳,处处设防,就引起了孩子“反抗”,因此也有人称这种转变期是反抗期。
如果在成长的转变期细心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独立意向;相信他,放手让他做他想做又能做的事,对他经过努力做成的事予以适当鼓励;让他在游戏中扮演大人,照顾娃娃,给孩子更多的行动自由,养成必要的独立习惯;这样,就保护了幼儿发展的独立倾向。让孩子在生长转变期的独立要求得到满足,就会使转变期顺利过渡到稳定期。
独立和依赖是幼儿期要解决的一大课题,独立性与幼儿的自我意识、情感发展、智慧增长、个性成长密切相关,是未来成功的重要的心理品质,让孩子在独立中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