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能力对学生厌学心理的影响论文_蔡舒雅

教师专业能力对学生厌学心理的影响论文_蔡舒雅

 蔡舒雅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数师班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在中国不完善的教育体制下,中学生的厌学心理现象普遍,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中学心理问题。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校时间长,与教师相处时间长,教师专业素质对中学生学习心理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主要探究教师的专业能力对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影响,从中学生的认知、个性特点出发,对当代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师生关系处理能力提出要求。

【关键词】厌学;教师专业能力;中学生认知;个性特征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1-0255-02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教学活动成效和质量,决定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完成的各种能力的结合[1]。中学生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所以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表明了教师领导教育教学活动失败,是教师专业能力薄弱的体现。

1.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1.1 中学生的记忆

中学生记忆的最大特点是,中学阶段的记忆力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的“最佳”时间段[2]。但是中学生的主导记忆方式与其它阶段学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对记忆材料做出适当的引导。

一方面,中学生机械识记的效果越来越差,相反,理解记忆的效果越来越好。机械记忆,即在不理解、不甚理解或无法理解的情况下,原原本本,逐字逐句的记忆。而理解记忆,即根据对材料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识记。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对记忆材料讲解以及布置记忆作业时应契合中学生的记忆方式。中学生的科目随年级的增加变多,要记忆的内容多而杂,如果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中学生在记忆时困难较大,学习动机被打压,放弃学习,从而影响接下来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需帮助学生对记忆材料加以加工,拿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劝学》的背诵举例,古汉语的表达与现代汉语差距较大,很多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比如“木直中绳”里的“中”字,应翻译为“合乎”,与平时“中”的使用完全不同,如果教师在上课之前就要求学生背诵文章,机械记忆,不仅事倍功半,而且学生在枯燥的机械记忆中丧失对古文的兴趣,进而认为语文是晦涩的,厌学心理由此产生。

另一方面,中学生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像记忆要优于词语。针对这一记忆特点,教师的在教学活动设计中设置合理的导入,课堂中多用图像进行说明讲解,强化对定义定理的记忆。比如数学中函数的奇偶性的教学过程,课程导入是生活中的对称图像以及两个特殊函数的图像和表格。有些教师为加快学习进度,省略以上两步,直接给出了函数奇偶性的定义,然后给学生展开题海战术,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课程导入部分的图片和图像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材料,为函数的奇偶性这一抽象定义的记忆做铺垫。教师与其在课后布置大量的习题以强化学生的记忆,不如利用学生记忆特点完善课堂教学步骤,合理设置课堂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地记住概念。沉重的学业负担是学生厌学心理的重要来源,教师了解学生记忆特点,可以大大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快速准确记忆知识点。

1.2 中学生的思维

林崇德(1995)对在校青少年的研究表明,中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地发展趋势是:初一年级学生已经开始掌握辩证逻辑思维的各种形式,但水平较低;初中三年级学生辩证思维迅速发展;高中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已占据优势地位[3]。针对这一特点,中学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要注重自己的逻辑性和看问题全面性。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很多中学教师奉行机械做题的原则,比如说数学上的线性规划问题,新课标上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线性规划的基本思想,但为了应付高考并加快教学进度,学生往往只学会了线性规划问题的解题步骤,原本应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数学变成了呆板的走程序。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心理是必然的结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中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得他们从更多的角度看问题,不再绝对化,得到更全面的观点,但与成人的思维仍有差距。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写作抱有厌恶之心,把写作文作为一项艰巨的任务,为此抄袭借鉴现象频繁发生,有些语文教师往往鼓励学生背诵优秀作文,便于应付考试。中学语文作文偏议论,要求学生对某一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这种要求对掌握逻辑思维的中学生而言并不困难,但是不少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却忽视学生这一特点。普遍发现中学语文很少或几乎不开设专门的作文课程,作文教学变成吸收背诵优秀作文,教师不满足于仅仅教给学生传达思想的写作技巧,而进一步限制学生看问题的视角,拒绝学生自己的观点,试图把学生作文变成优秀作文的复制版,这将语文这门富有思想性的学科变成了背诵记忆的刻板课程。教师对新课标的错误忽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错误地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做题,为了分数,高考,学生开始被动接受学习时,很难对学习有兴趣。

2.中学生的个性特点与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

教育的活动本质上是人与人的相互作用[4],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常接触到的是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热情。要想处理好与学生之间课堂内外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把握该阶段学生的个性特点。虽然每个学生的气质不同,但是在中学阶段即青春期表现出很多共性,而这些共性是青春期学生所特有的。

2.1 精力旺盛,有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5]

青少年精力旺盛,对新奇的东西都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着广泛的兴趣,他们不喜欢呆板枯燥的事物,更不会喜欢无趣的老师。所以教师想要和学生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与时俱进,了解自己学科的前沿知识,便于与学生分享。例如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探讨当红作家的作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上语文。其次教师应培养自身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与学生拥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在除了本学科之外某方面比较突出的教师更容易受到学生的喜爱和尊重,吸引学生接近自己,同时学生的钦佩有助于产生对教师专业能力的信服,进而消除对教师所教学科的抵制情绪。如果教师不能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的精力无处发泄,就会自发地去做一些无聊的低级趣味的事情并沉迷其中,对教师的课堂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产生抵制心理。

2.2 独立性和自尊心的发展

中学生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性,他们产生了“成人感”,不愿意别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看,不愿意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做过多的干涉。所以“教师中心”的权威主义所形成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应该被立即淘汰,相对应,教师应积极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理解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让学生更多的学会自己做决定,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应试教育下,教育教学活动都比较单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教师评判对错,学生被动接受对错,这都是否定学生主动能动性的行为。平等的师生关系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发地完成学习任务,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教师逼迫学生学习的后果一是使学生与其对立,最终一切都不听教师的,二是产生依赖心理,老师教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学习的动力,最后都是厌恶学习。

随着独立性的发展,中学生的自尊心也得到了发展。自尊心是不甘心居于落后地位,同时认为自己并不比人差的一种情感体验。自尊心是一种促使人积极向上的动力,所以教师必须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最重要的就是理解沟通,教师对待学生更应该多理解,多沟通。教师在处理中学生问题时,首先应该考虑到他们的自尊心,而不是在大庭广众下不分青红皂白进行批评。中学生在公共场合被教师批评后,“独特自我”的心理使他们觉得在同学面前丢失了面子,然后选择与老师对立,把老师当做敌人认为老师做的所有事都是在针对他,师生关系彻底破裂。相反,教师如果以友好的态度听取学生观点,在众人面前表扬学生的优点,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满足,拥有了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对老师也会有好感,愿意听取老师的建议。

中学阶段是人的学习能力达到巅峰的时间段,若在这时产生强烈的厌学心理,将阻碍未来的正常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因此教师的专业能力必须得到很大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应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部分。

【参考文献】

[1]张志越,2002.教师专业发展与专业素养.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47.

[2]林崇德,1983.中学生心理学.北京出版社,105.

[3]何东涛,2009.学习问道:中学生高效学习的心理学视角.浙江大学出版社,10.

[4]张志越,2002.教师专业发展与专业素养.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63.

[5]沈家鲜,1980.从心理学角度看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华南师院学报,4.

论文作者:蔡舒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9

标签:;  ;  ;  ;  ;  ;  ;  ;  

教师专业能力对学生厌学心理的影响论文_蔡舒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