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行知(1891—1946)安徽人,是我国杰出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陶行知曾被领袖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把毕生精力都投身于教育事业的研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本文主要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主,探索其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以及对教育工作者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阅读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12-003-02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产生的渊源
纵观陶行知的一生,他始终心系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投入了大量的热情和心血。他的教育思想根植于中国传统的社会背景,结合中国的现状为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民和儿童的教育贡献了极大的心血。
陶行知1914年去美国留学,跟随美国著名教育思想家杜威学习,深受杜威、孟禄等人的赏识,与克伯屈关系十分友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而陶行知由于与老师杜威所处的社会现状不同,所以教育思想也有所不同。杜威所处的社会现状是已经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水平、政治水平也允许大力发展学校教育。所以这就决定了杜威对教育的理解,即学校教育应该更贴近社会生活,结合社会实际。与之不同的是,陶行知所处的社会背景是农业社会正在向工业逐步转变的时期,因此广大民众受教育的机会不多,并且教育又存在一定的缺陷:脱离社会实际。在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发展水平都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贫穷与落后是无法办好学校教育的,陶行知就把教育重任交给生活本身,希望人们能够在生活中受到启发,从实际生活中学习更多经验和知识。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如何呢?是否能把新课改的思想落到实处呢?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教育的评价机制并不十分完善,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不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还没有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所以语文阅读教学依然亟需得到进一步提升。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过度关注课本而轻生活,过度关注结果而不侧重过程,过度关注讲授而非学生练习,过度重视文法而轻视意义。语文教育就像一条源源不断的河水,是由无数小溪汇聚而成。她应该是包罗万象的,通过对她的探索,学生能够从中得到人生的真谛。
阅读学习也是一样,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阅读量不断积累,情感表达的方式也趋于成熟,并且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但还有些方面需要加强,要注意把语文带入生活中去学习,使生活给语文以鲜活的生命力。
“阅读与鉴赏”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必修课的课程目标之一。高中阶段的阅读教学应该充分借鉴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从中提取出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阅读教学不应该忽略学生对实际生活的感受,这既是阅读文学作品的需要也是学习语文的要求。阅读教学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更要能够超越现实生活,摆脱时间空间的限制,创造出新的生活使之为生活服务。
三、生活教育理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情感更加细腻,有着各自独特的经历和背景,在对作品的理解中也已经有了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新型的阅读教学应该基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知识基础,引领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能够领会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热爱自然,珍惜生活的思想价值观。那么应该如何充分运用生活教育理论,使阅读教学生活化呢?
(一)激发兴趣,导入文本
陶行知说过:“书是最好的东西,有好书,我们就受用无穷了”。阅读本身就是十分幸福的事情,但是光有好书还不行,必须要静下心主动研读,才可以转化成自己的知识。陶行知先生提倡 “兴趣”的作用。认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兴趣的指引能够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感受,因此教师应当想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外积极主动的阅读。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自觉阅读名篇名著呢?应该让学生明白,阅读名篇名著是有用的,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报告会”,请大家分享交流自己阅读的心得体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的教师在课下会主动和学生讨论某一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情节,故意与学生争论哪里写的好,哪里写的不好,目的就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还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会有意无意的提到最近新买的书多么好看,内容多么丰富,多么令人感动等等。这些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贴近生活,感悟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在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由于与学生所处的时代相隔久远,学生阅读起来有些困难,不容易理解。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可以对文本进行一些补充,联系实际生活,引入情景,再现文本的生活场景,在特定的环境下体悟特定的文本,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阅读材料。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一篇有深度、有内涵的散文,文中有些语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湖南的一位优秀教师在给学生讲这些晦涩难懂的语句时就很有方法,他是这样引导学生阅读的:
“《我与地坛》中有许多语句都关乎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母亲复杂的感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待学生找到文中的语句时,老师说道:“在课文中作者说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那么他给母亲出了怎样的难题呢?母亲又是如何对待这个难题的?这样的母亲,苦在哪里?”经过一番思考,学生纷纷发言。“作为一个母亲,儿子瘫痪在家,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她心里一定是担忧、痛苦的。肯定是想尽一切办法希望儿子能好起来,哪怕是自己瘫痪了也心甘情愿。”……老师接着进行下一个环节,“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对母亲愧疚的时候?和母亲之间有没有令你记忆深刻的故事?”学生纷纷上台发言,开始讲述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有的学生讲到动情之处不禁潸然泪下。
其实每一位高中生在生活中都积累了许多素材,当学生走进文章的时候,必然是带着自己的经历,经验和情感体验的。阅读情景能够充分唤醒他们的情感体验,并与文本内容发生碰撞,所以教师应该尽量调动学生自身的特质,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在独特的感受中进行文本与人本的对话。
(三)大胆想象,拓展文本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不可一蹴而就,学生在课外必须多读多品味,运用自己的想象,领会文学宝库中的优秀经典之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使学校教育与生活、社会联系起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给学生带来除文本之外的深刻感受。因此,有时可以借助于创设情境等一系列教学方法使文本复现,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全方位的感受文本,还能获得全新的情感体验。比如以课本剧的方式演绎一场文中大戏,使文中的场景活生生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印刻在学生脑海当中。
(四)立足实际,运用文本
根据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工作时,要能够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迈出校园,步入社会生活中去。只有足够深入社会,了解生活,才能积累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素材,才能把课堂内外的知识融会贯通,这对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将会是很大的提升。大量的文本阅读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写作素材,文章的结构、句法、语言也给写作提供了一些基本规律。学生从文本阅读中得到了启发,获得了灵感,有了新的思路,既能再次激发阅读的兴趣,又能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阅读教学生活化,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的见闻和感受,把阅读与生活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将阅读教学根植于生活的土壤之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文学素养。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把握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将课堂之外的知识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指导学生立足生活实践,自觉主动的去发现知识、探索知识、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尊重语文学习,享受阅读所带来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16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2011:13.
[3]《四书读本》[M],中国书店1986年版.
[4] 冯晓红.《浅谈生活化阅读教学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2(3):99.
[5]魏利贤.《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J],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2):276.
论文作者:李桂勇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2月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8
标签:学生论文; 阅读教学论文; 行知论文; 文本论文; 教师论文; 社会论文; 知识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2月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