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究论文_张义臣 谭庆吉 郭佳昆 许岩岩 王成璋 许鲁

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究论文_张义臣 谭庆吉 郭佳昆 许岩岩 王成璋 许鲁

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

一、校企深度合作的"双无忧"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双无忧"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学生第一学期入学后先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后,到企业相应的岗位上进行实践和锻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激起求知欲,在后期的学习中会更加努力,同时也会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实践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达到毕业即就业的目的。

(1)"双无忧"应用型创新人才

机器人技术专业"双无忧"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让学生、学校、企业共赢,各有所需,各有所得,学生学习是为了学知识,学技能以求将来找个好工作,学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满足学生的需求,适合市场的需要。机器人技术专业需要的是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强,能在生产一线较好的岗位要求的任务,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目标较为明确,但是真正的培养一个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更不用说要培养一批这样的人才,基本上所有的高职院校都没有这样的实力,而企业在招聘学生时,都希望学生能有丰富的经验,实践能力强,企业能不用要花费或是不需要用太多的花费时间,就可以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很好的完成任务,通过对双方的需求和双方的意愿进行分析,结合国外教学教育模式,参考国内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机器人技术根据教学规律,在校内采用基础知识和实验、实训相互辅助的,并把品德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课程体系,同时在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并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技能后,进入企业相关岗位进行实习。

(2)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是高职院校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组织教学的实施,最终是学生达到既定的人才规格要求,同时也满足市场的需求,培养目标主要表现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培养规格。

知识结构。具有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电工基础、电子技术、计算机基础、PLC、电机与拖动基础、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液压与气动等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熟悉通用机械设备与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构造与原理、自动检测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微机自动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维修工艺和自动化设备及生产线调试与维护技术;具有设备管理基本知识。

能力结构。具有金工、数控、电工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具有应用计算机、单片机、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基本能力;具有对机电一体化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进行安装、调试、运行、检测与维修的能力;具有对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一般性技术改造的初步能力;具有设备管理的基本能力。

素质结构。主要培养诚实守信,身心健康、思想端正具有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具有积极向上态度的学生。

(3)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从市场需求,岗位能力要求作为切入点,从职业教育的特点着手,按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和要掌握的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来进行构建,但是其内容的多少、深浅应按照高职机器人技术专业学生的基础和专业特点为指导,一般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基础知识要求全面,强调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的培养,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降低课程的难度,降低内容的重复率,形成一定的系统性,尽可能的运用开放式的课程体系,以便于课程内容的更新,新知识的传授,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例,以动手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需求。

(4)品德教育体系

要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就必须把习惯的养成作为关键,重视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但是培养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如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就探索出以"爱心教育、法纪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教育、自强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为主题教育,在学生的不同的学习阶段、思想阶段进行培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上述的七个模块分阶段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也能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5)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

制定实训大纲高职实训大纲的制定应遵循"两个适应"和"两个结合"的原则。两个适应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岗位需求和适应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两个结合为结合机器人专业的特点和结合机器人课程内容的特点。机器人专业作为技术性较强的专业,实训大纲的制定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实训大纲就显得非常重要,既要兼顾学生专业理论的学习,有不能放松对实训的教学。按照上述原则,应该把实践教学分成三个阶段来进行,即开学初的了解认知阶段,让学生了解实践环节所要学的内容和所要掌握的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掌握阶段,结合理论的学习,加强实验、实习、上机、实训环节的教学,让学生能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其实践能力;毕业前的综合训练阶段,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通过到企业实习进行论证和强化。

二、"双无忧"人才培养模式组织与实施

(1)建立制度,规范管理

落实课程项目负责人,实行专人负责制,并制定与之配套的制度,如明确课程负责人在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安排、考核方式等方面的职责,明确与学生的费用关系,签订协议书(主要所有学校与学生、学生与企业),落实校方负责人的在厂跟踪制度,对学生的实习、生活、思想动向等方面进行跟踪和了解,做好记录,及时向学校放映,如果学生有退学倾向、实习职业习惯差等,应及时进行指导,并协助公司解决等。制定学业考核制度,品德教育培养制度以及对教师教学方式、方法评比制度等。

(2)确立培养规格与目标

新的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分别从品德、知识、能力三方面来进行培养,通过对学生进行品德、知识、能力的培养,学生最后形成具有机器人技术能力的综合性质的人才。之所以按照品德、知识、能力方面进行人才培养定位,主要如下原因有:

体现了以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思路,为人才培养定下具体明确的目标,便于教学的实施,当今社会,诚信在缺失,公信力也不短遭到质疑,进行品德培养让学生养成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不仅符合社会需求和国家教育方针,同时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长都非常有利。企业需要忠诚、守信、素质优良、有技能的员工,正是我们培养的目的所在。

(3)加强专项技能训练

机器人技术专业涉及面广,也包括很多技术和技能,如果让学生把所有的技术和技能学会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因此只能选择一些代表性强,比较通用的技能进行专项训练,虽然是专项技能训练,但是在其训练过程中的各个学习领域对应的知识和技能却是通用的。

结语

三、结语

从教学对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实际出发,采用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为核心、"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能培养"课程体系并构建校企深度合作的"双无忧"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企业在不同岗位上对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安排学生到企业以学徒的形式参加实习,有企业统一管理,参与企业的生产,企业按照员工的待遇给学生报酬,从而在企业和学校达到了培养人才目的,同时学生也可以在实习中锻炼自己,挣取工资,来交学费,完成自己的学业。

人工智能化条件丰富了现有服务型社会环境的经济交流体系,更在此基础上为多方位客户条件提供了渗透空间,确保了相应人才培育计划方向的同时,也满足了现有经济环境转型的条件,为整体市场能力的适应搭建了完善平台,更确保了相应职业教育体系的延伸,为整体经济发展和人才供应搭建完善统筹平台的同时,巩固了整体人才培养计划的需求市场,为人工智能体系功能拓展提供了合理规划优势,也确保了人才供应条件。

参考文献

[1]陈昂. 人工智能的发展意义及未来职教人才培养[J]. 当代职业教育, 2017(4):11-15.

[2]姚钢.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 科技视界, 2016(25):43-44.

[3]许岩岩.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机器人技术人才培养的路线与方法[J]. 赤子, 2017(16).

论文作者:张义臣 谭庆吉 郭佳昆 许岩岩 王成璋 许鲁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4

标签:;  ;  ;  ;  ;  ;  ;  ;  

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究论文_张义臣 谭庆吉 郭佳昆 许岩岩 王成璋 许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