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中的读题指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解决问题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标教材在解决问题的呈现上,提倡运用图、文字、表格、情景等多种形式表达信息,提高数学问题表征的人文性,以利于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知识经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然而这种多途径表达信息的方式,在客观上也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阅读困难,学生往往不能同时从不同的形式中捕捉需要的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读题进行引导呢?笔者结合自己在低年级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由“抽象”到“具体”读题
新课标教材的解决问题编排是在学习数和数的运算以及其他领域的知识之后,以这些知识产生发展的实际背景呈现,其实际背景往往比较复杂,问题中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对学生来说不易理解,加之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能力缺乏,读题时会出现一些理解上的困难.这时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不易理解的地方,采取情境表演、动作操作等方式,把抽象的术语、概念、叙述等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
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6、7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第一次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并用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由于是第一次出现,特别是大括号,学生比较陌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为此,我采用两手合并的动作表示大括号,既形象地表示大括号的外形,帮助学生记忆,又直观地说明了大括号表示有两部分合起来的含义.这样以具体的动作把抽象的符号含义演绎得具体生动,为提高学生对此类问题的读题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由“局部”到“整体”读题
在解决问题教学时,题目往往不只是以一种方式、一次性地呈现全部信息,而是采用情境图、对话、文字等方式,从不同视角对同一问题的信息分镜头出现,学生在读题时很难一步到位地完整把握题意.为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局部感知条件和问题再整体把握问题的题意.
如在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8、7、6加几”中,有这样一道开放性的情境问题(见课本第107页):有小鸟在树上唱歌,又飞来几只小鸟,还有小松鼠在搬运松果.这个问题与例题相比,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更高一些,学生不仅要收集解决问题需要的数据,还要根据图意甄别、筛选信息,进行解决问题思考,确定计算方法,再算出结果.对这一情境图的解读,应引导学生先从局部出发,分别从小鸟、小松鼠两视角观察情境图中的事物,从局部读懂画面内容后,提出“一共有多少只小鸟”和“还剩几个松果”两个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加、减法的认识,同时也为以后运用加、减法解决较复杂的现实问题做准备.
三、由“无序”到“有序”读题
问题信息的表征途径、呈现方式往往是多样的,还有可能是杂乱无章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读题时,学会对问题信息进行重新组织,有时还要对信息进行必要的选择、判断或者补充,使学生读题时对问题的解读与认识从“无序”到“有序”.
如在人教版课标教材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中,教材以主题图呈现信息,如四个班班牌呈现的信息、小精灵的问话、公共汽车上标示的限定载荷人数等信息.面对这么多没有条理的信息,我在引导学生读题时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选择若干信息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另一方面,让学生从问题出发,在读题中思考解决某一问题需要收集哪些信息,进而解决要求的问题.这样从两个方向出发,引导学生把不同载体、不同方式呈现的无序信息,变为解决问题所用的、具有内在逻辑的有序信息.
四、由“个人”到“全班”读题
不同的学生在读题时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往往存在差异,对同一情境认识的速度也有快慢.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读题的过程中要从这些差异出发,充分鼓励学生表述自己读题时所得到的理解,在不同人的理解中丰富问题涵义的理解,最后形成全班学生的共识.
如一位教师教学“表内除法”时,就充分采用了由个人读题到全班读题的方法,过程如下:
教师课件出示情境图:草地上有3间房子、6只兔子.一只兔子提出问题:“平均每间房子住几只兔子?”
师:你从图上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草地上有3间房子.
生:草地上有6只兔子.
师:你们是怎么观察到的?
生:我是数的.
生:我数到草地上有3间房子、6只兔子.
师:他说得很完整,谁再说说数学问题在哪儿?
生:“平均每间房子住几只兔子?”这是小兔子说的话.
师:说得真好.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些信息可以直接从图中数出来,还有些信息要从图中的小朋友或小动物说的话中得到.请完整地看图,谁能把数学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生:草地上有3间房子、6只兔子,平均每间房子住几只兔子?
师:说得真好!(课件出示该生的叙述)大家一起来读读.(全班齐读)
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单独说图意,从不同的角度收集了数学问题的信息.在一部分学生零散表述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题意,形成全班认同的标准理解“草地上有3间房子、6只兔子,平均每间房子住几只兔子”,完成了由个人到全班的读题指导.
五、由“直观”到“抽象”读题
低年级数学问题的呈现大多采用图画、表格、对话、操作等直观形式表达,这种直观的表达只是吸引、唤醒、激励学生的手段,不是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读题时,不能为直观而直观,而应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适度进行抽象,启发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有条理地表示图意、题意,为今后正式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111页第4题:算一算每一种体育用品有多少?具体内容是以表格形式呈现的.我引导学生先把直观表格中的事物和数据抽象成语言,以“一班有7个篮球,二班有6个篮球,两个班一共有几个篮球”的形式分别进行叙述.这一过程既有利于学生对表格数据信息的深入理解,顺利地把实际问题背景与运算意义相联系,也为今后正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读懂问题意思是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解题的基础,教师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读题的指导,对一个数学问题解读的引导一般不只是一种方法,往往是几种或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地加以选择实施,以提升学生的读题能力,促进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