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原因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拜物教论文,性质论文,原因论文,商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原因的分析,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乃至整个资本理论的重要线索。《资本论》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社会是历史上最发达的和最复杂的生产组织,那些表现它的各种关系的范畴以及对于它的结构的理解,并不是直截了当和简单明了的,它们往往以颠倒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要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解剖,必须要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拜物教性质,把颠倒了的东西在思维中重新颠倒过来,还其本来的面目。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矛盾都以萌芽的形式包含在商品的内在矛盾之中,正如不分析商品就无法认识货币和资本一样,不揭示商品拜物教,就无法揭示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也就无法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
一、商品拜物教并不是生产关系本身,而是由于生产关系的物化使商品具有的神秘性质
关于商品拜物教性质,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商品拜物教是生产关系;一种观点认为:商品拜物教是类似宗教的社会意识;也有把两种观点加以综合认为既是生产关系,又是社会意识的看法。[①]笔者认为,商品拜物教是指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即由于生产关系的物化而使商品所具有的神秘性质。这种神秘性直接地自发地流行为相对稳定的思想意识,这种思想意识又类似宗教上的拜物现象,故称为商品拜物教。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一般认为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即生产中的所有客体条件是私有还是公有的问题。二是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即生产中的主体以什么方式与客体结合的问题。同样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但主客体结合的方式却完全不同。在奴隶制生产方式下,生产中的主体即劳动者本身是作为奴隶主随意宰杀或买卖的商品,在失去了人身自由的前提下与奴隶主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结合而从事生产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中的主体即劳动者本身并不是商品,劳动者有法律规定的人身自由,他们是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家以雇佣劳动的方式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的。三是与前两个方面相适应的产品分配方式。生产关系的所有这三个方面都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它们没有独立存在形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们必须物化,通过物来体现和发挥作用。以资本为例,当我们说生产资料例如厂房、机器和原料等等是资本时,这些物必须体现以下关系:它们作为资本家的私人财产,由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由资本家说了算;这些生产资料要有雇佣劳动来运用和推动;生产出的产品绝大部分必须以剩余价值的形式归资本家占有,劳动者只是得到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的工资。如果生产资料不能在所有制关系,劳动的结合方式和产品分配形式上体现以上要求,它就不是资本,而仅仅是厂房、机器和生产用的原料。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②]所以资本不是物,它是一定的生产关系,是能够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当我们说生产资料是资本的时候,已经包含着对生产关系物化的肯定,是以生产关系物化在各种生产资料之中为前提的。
生产资料一旦被赋予资本这种生产关系,它们就不再简单的是厂房、机器和供生产用的原料,它们就象具有了人的灵魂一样,代表资本家与工人作对。机器不停地运转,把工人紧紧地捆在生产过程之中,尽可能多地吸收活劳动和榨取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正象人在宗教中受他自己头脑的产物的支配一样,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受他自己双手的产物的支配。”[③]工人们开始焚烧厂房、捣毁机器,对他们双手的产物反过来统治他们,与他们作对感到迷惑不解。其实,统治他们,与他们作对的并不是那些机器厂房等物的形式,而是包含在之中的生产关系。这一点工人们没有认识到,就连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没有看到,这种见物不见人的事实,曾经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头脑中引起过可怕的混乱。“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地方(商品交换商品),马克思都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④]马克思、恩格斯他们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确立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就是: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可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⑤]所以马克思一开始就不赞成工人阶级与资本家作斗争只是焚烧厂房、捣毁机器,而是主张改变生产资料的占有和利用形式,变各种生产资料为公共创造财富的物质手段。如果认为商品拜物教就是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恰恰揭示了被各种物的外壳掩盖着的生产关系,在马克思的头脑中却没有任何拜物教观念。实际上商品拜物教并不是指生产关系物化本身,因为生产关系物化本身并不存在什么神秘性,而是指人们不能正确理解生产关系的物化而引起的对物的盲目崇拜。
二、商品拜物教是以商品形式的存在为其客观基础的社会意识
马克思不仅阐明了商品拜物教的性质,而且深刻分析了其存在的客观基础及原因。从马克思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商品拜物教是由商品形式本身发生的,是以商品形式的存在为其客观基础的社会意识。
(一)私人劳动的社会性只有通过物的交换才能表现出来,这容易使人们产生幻觉。
生产者运用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并通过本人的劳动来生产产品,产品的所有权当然归生产者本人。商品生产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私人占有的产品又具有社会性。因为私人劳动是整个社会总劳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总劳动就是这些分散的单个私人劳动的总和。商品生产者在为本人劳动的同时,也就是在为社会提供劳动。由于生产的单一性和消费需要的多样性,生产者无法满足本人多方面的需要,他必须用本人生产的产品换取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别人生产的产品。所以,仅从满意本人需要这一点来讲,他必须为别人、为社会生产使用价值,这就使他的产品具有了社会性。生产者私人劳动和劳动产品的这种社会性质,在生产过程中是表现不出来的,只有发生社会接触,在商品交换中才能表现出来。商品一旦投入流通,似乎商品生产者就失去了对其产品的支配权,模糊了商品生产者与其产品的直接关系。“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⑥]生产者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即生产者互相提供和交换劳动的关系,必须通过物的交换来实现。商品不能实现交换,私人劳动的社会性就得不到证实,他所需要的多种使用价值就得不到满足,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代替所掩盖,人们只看到物和物的关系,看不到人和人的关系了。这使人们产生一种幻觉:商品本身似乎有一种能够自行交换的神秘特性。这种幻觉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商品而成为经济的一般形式而固定化为社会意识。
(二)价值规律的客观强制力,也造成了人们受物的运动所支配的幻觉。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等价原则来进行。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是一个隐藏在商品相对价值的表面运动后面的秘密。这一规律,在私人劳动产品的偶然的不断变动的交换关系中,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而不以交换者的意志,设想和活动为转移。由于货币这个一般等价物的出现,使买和卖产生了分离,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产生了分离。在生产者看来,他的商品能否卖得出去,能够换回多少货币,能够买回他所需要的多少使用价值,似乎并不是取决于他在生产商品时花费了多少劳动,而是取决于商品本身。商品能否卖出(实际是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决定着他能否取得货币;商品能够卖出多少(实际是个别劳动能够转化多少社会劳动)决定着他能够取得多少货币,能够换回多少供他消费的使用价值。生产商品劳动的私人性与社会性的矛盾,以及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并要求等价交换的规律的强制作用,使商品交换发生困难。马克思称作是“惊险的跳跃”,认为如果商品不能顺利实现这个“跳跃”,摔坏的不是商品,而一定是商品所有者。人们受物的运动所支配的观念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三)资本主义条件下各种关系的进一步转化,使商品更具神秘色彩。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生产,是商品生产的发达形式,那些包含在简单商品中的各种关系,不仅有了发展,而且实现了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化。因而,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人与人关系所采取的物与物关系的虚幻形式,也有了进一步发展。
1.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转化为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马克思在分析简单商品生产的各种矛盾时,就极其明确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都以萌芽形式包含在其中,这也是马克思解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什么要从简单商品分析开始的原因。实际上,标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也促进这个生产方式发展和灭亡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就是从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发展而来的。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详细地描述了这一矛盾的转化过程,就是把普遍地存在着以劳动者对他的生产资料的私有为基础的小生产,经过简单协作,工场手工和大工业变为社会化生产的过程。然而,社会化的生产虽然已经消灭了私人占有形式的前提,但是它仍然服从于这一占有形式。这是一种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新形式的商品生产,“所以商品生产的占有形式对它也保持着全部效力”[⑦]。
矛盾的进一步转化,使“生产者丧失了对他们自己的社会关系的支配权”[⑧]。这个矛盾在生产上,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而且,每一个别企业的生产愈是有组织性,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就愈是加剧。个别资本主义企业,在追逐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下,不断改进和提高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增强生产能力。结果一方面产品大量增加,另一方面雇佣工人越来越多地被排挤出生产过程而成为多余的人。矛盾在生产与需求的关系上表现为生产的无限扩大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即“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经济危机不可避免。经济危机对资本家和工人的打击都是致命的。资本家不清楚,为什么越是需要货币,商品却难以转化为货币;越是需要市场,市场却把商品排挤出来;越是需要生产,却因为生产的过多而无法继续开工;工人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越是拼命地把商品加倍生产出来,他们的生活资料越是匮乏;他们越是需要劳动,却因为过多地劳动而把自己排挤出生产过程。
2.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在工资的形式下转化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工资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是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因而,它不是工人新创造价值的全部,只是工人新创造价值中用来补偿劳动力价值的那一部分。由于一般商品的买卖关系掩盖了劳动力特殊商品的买卖关系,劳动力商品和其它一切商品的区别被模糊了;工资的现实运动也仿佛证明被支付的是劳动的价值。“于是,工资的形式消灭了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分为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一切痕迹。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⑨]
“劳动——工资”的形式,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产生的一切自由幻觉的依据,是商品进一步神秘化的基础。既然工人得到了县全部劳动的报酬,也就不存在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资本家得到的利润只能这样来解释:一是对资本家管理劳动的报酬,正象工人劳动得到工资一样,资本家参加企业管理也应该得到报酬。二是厂房、机器等生产资料可以自行增值。资本家为了生产必须把资本投在厂房、机器等各种生产资料上,资本的物质形式一旦与工人的劳动相结合,便给资本家源源不断地带来利润,使他发财致富。死钱变活钱,死物变活物,劳动通过生产资料创造价值变成了物自行增值。而且,工人之所以贫穷,之所以受雇于他人,就是因为缺乏生产资料,既然劳动得到了报酬,资本家所得就是来自于他的生产资料。三是商品在流通中可以增大自身的价值。商品在流通中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其价格会低于或高于商品的价值,这给人们造成一种假象,似乎商品的价格不是决定于商品的价值,而是取决于供求关系;资本家获得的利润,不是来自于商品价值超过成本价格的余额,而是来自于商品价格超过商品价值的余额;不是单纯在流通中实现,而是从流通中产生出来的;甚至认为是商人的相互欺诈,是贱买贵卖的结果;商品之谜经过流通变得更加玄目。
3.货币资本转化为资本商品,在G—G′上,商品、货币和资本关系取得了最表面、最富有拜物教性质的形式。在生息资本G—G的形式上,表明的是没有任何生产过程或流通过程作媒介的货币自身会生出更多货币的性质。在产业资本的形式上,G—W…P…W′—G′,虽然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和作用看不清楚了,利润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但终归还反映了生产过程,反映了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的关系。在商业资本的形式上,G—W—G′,虽然资本运动仅仅限于流通领域,给人们一种利润产生于流通的假象,但“利润仍然表现为一种社会关系的产物,而不是表现为单纯的物的产物”[⑩]。然而,在生息资本的形式上,G—G′只是本金和本金加利息的关系,是从货币到更多货币的数量关系,好象没有任何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不借助任何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货币本身就能自然地产生出货币来。资本表现为一种可以出售的物(资本商品),只要把它贷放出去,经过一定时期,就会以增多的货币回到它的出发点。所以“创造价值,提供利息,成了货币的属性,就象梨树的属性是结梨一样。”(11)不仅如此,由于生息资本关系的反射,整个职能资本,不管是借人的还是自有的,都倒象为G—G′的形式,即由本金直接生出利息的单纯物和物的关系。难怪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普莱斯·理查会提出国家应依靠复利来加快资本积累的荒诞无稽的幻想,而且当时的英国首相皮特·威廉就是以这种幻想作为他的财政政策的基础的。可见,在生息资本的形式上,货币或商品具有了独立于再生产之外增殖本身价值的能力,商品和资本拜物教取得了最明显的形式。
三、商品拜物教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并没有直接联系
一般认为商品拜物教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所固有的生产关系的物化表现。”(12)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既然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所固有的,那么,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就不存在商品拜物教,或最多像有些人认为的只存在商品拜物教残余。这种看法与否定社会主义是商品经济或只承认商品形式在某些领域起补充作用的旧观点相适应。事实上,与社会主义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这一客观实际相适应,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存在商品拜物教。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的商品拜物教视而不见或故意讳言,是不对的,也是有害的。二是把商品拜物教直接与生产资料私有制联系起来,这也不符合马克思的基本思想。
首先,对马克思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不存在商品拜物教要有正确理解。把商品拜物教直接与生产资料私有制联系起来的人们总是以自由人联合体为例。的确,马克思设想在自由人联合体不存在商品拜物教,“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13)。在这两句话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而是“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鲁滨逊的劳动的一切规定在社会范围内重演。这里强调的并不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而是劳动的形式,生产的形式。是直接的社会劳动形式,还是劳动物化后,经过交换再表现为社会劳动的形式,是产品生产的形式,还是商品生产的形式。“一旦我们逃到其他的生产形式中去,商品世界的全部神秘性,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笼罩着劳动产品的一切魔法妖术,就立刻消失了。”(14)马克思显然是讲只要我们商开商品生产的形式,进到产品生产的形式和直接的社会劳动形式,笼罩在劳动产品上的一切魔法妖术才会消失。而不是商开生产资料私有制进到公有制,这种拜物教的魔法妖术就会消失。马克思还谈到“仅仅为了同商品生产进行对比,我们假定,……”。可见,马克思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是不存在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在那里,人们同他们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分配上,都是简单明了的”(15)。马克思在晚期著作《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16)这里再一次非常清楚的表明,在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拜物教的原因:是因为“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倘若在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还达不到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就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这样的要求,那么,商品生产和商品拜物教就是不可避免的。这也就是,社会主义为什么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也还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拜物教的原因;这也就是商品拜物教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并没有直接联系的原因。
其次,对马克思分析的私有制条件下不存在商品拜物教的情况要有正确认识。马克思不仅设想在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自由人联合体不存在商品拜物教,而且还分析了以人身依附关系为特征的封建社会和在农村家长制生产中,也不存在商品拜物教。封建社会的徭役劳动,不仅耗费农奴的劳动力,而且这种劳动力的耗费同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样,也是用时间来计量的,因租种地主土地而缴纳的“实物贡赋”,是农奴劳动的成果,这都十分清楚。人们在劳动中的社会关系始终表现为他们本身之间的个人的关系,而没有披上物之间即劳动产品之间的社会的外衣。在家长制生产中,家庭内的各成员之间也有分工,这种分工是由性别年龄上差异以及随季节而改变的劳动的自然条件来调节的,每一个家庭成员的个人劳动力是直接作为家庭总劳动力的一部分而发生作用的。无论是封建的徭役劳动,还是农村的家长制劳动,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即:“劳动的自然形式,劳动的特殊性是劳动的直接社会形式,而不是象在商品生产基础上那样,劳动的共性是劳动的直接社会形式。”(17)这就是两种形式的生产劳动,虽然都处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并不存在商品拜物教的原因,它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商品拜物教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并无直接联系。马克思在论述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原因时,从来也没有把它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而是认为在“一切已经有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的社会形态,都有这种颠倒”,只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和在资本这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占统治的范畴、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关系下,这种着了魔的颠倒的世界就会更厉害得多地发展起来。”(18)可见,商品拜物教只是在资本占统治和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关系下,变得更加厉害和发展起来。与资本拜物教不同,商品拜物教既不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也不是这种生产方式所特有的,而是在一切已经有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的社会形态中普遍存在着。
注释:
① (12)《〈资本论〉研究论丛》第9集,第130页。
② ③ ⑥ ⑨ (13) (14) (15) (17)《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34、681、89、590、95、93、95—96、94页。
④《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3页。
⑦ ⑧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27、429、10页。
⑩ (11) (18)《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40、441、934—935页。
标签:商品拜物教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商品价值论文; 生产资料所有制论文; 交换价值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货币职能论文; 商品货币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