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挺
(中煤科工能源投资(陕西)有限公司 710065)
摘要:我国多年的生产伤亡事故统计分析表明,在生产中的大量安全生产事故是可以避免的,而这些可以避免的事故中多数是由于人为错误造成的。本文从人的心理、意识、个性及身体、管理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人为因素,提出了预防对策。消除人为因素的关键是要加强员工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提高岗位技能。要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则必须培育优良的企业安全文化,促使员工从“被动安全”转变为“主动安全”,实现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化。
关键词:生产安全事故;人为因素;预防对策
生产安全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中的一种或几种共同作用的结果。因为人是生产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一切生产活动,均离不开人的参与。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往往也与人的活动有关。人在进行生产组织、指挥、管理、操作、维修保养设备时因某种失误或欠缺,就会导致事故发生。人在生产组织、指挥、管理、操作、维修保养设备设施时发生的失误或欠缺,属于人为因素,由此而引发的事故称为人为因素事故。有统计资料显示,由于人为因素引发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88%,客观原因造成的事故占9%,2%为不可抗拒原因造成,1%事故原因不明。翻开《火炸药典型事故案例100例》(兵器工业出版社),其中收录的64例火炸药生产事故中有70%以上是人为因素引发的。再看几起小事故,如废料运输时将氧化剂与还原剂同袋装运,因内包装破损致使氧化剂与还原剂接触反应冒烟起火;捏合机因润滑保养不到位,致轴瓦摩擦增大,引燃少量渗入药料发生着火;在某单位科研试制过程中,由于对物料危险性认识不足,使用工具不当,引发物料燃爆┉┉┉如此等等,无不是由于人为因素引起。事故是违背人的组织、管理及操作意愿的事件,其后果小则物毁机损,大则屋倾人亡,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还会造成深远的社会影响。为了减少事故的发生,保证生产顺利进行,有必要对引发事故占主要因素的人为因素进行分析,寻找预防对策。
人是有思想的,由于人的思维方式、经验、知识、个性等的不同,每个人的思想、行为有很大差异。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情景之下,也会产生不同的行为。人的行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就会引发事故。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引发事故的人为因素及其预防对策。
1. 引发事故的人为因素分析
1.1 心里方面的因素
在实际中,由于操作人员不注重而引发的事故很多,“操作人员不注意”是人的某种状态的结果,过后当事人自己说不清楚。我们必须研究事故发生前引起操作者不注意的条件。操作者思想不集中、疏忽、看错、误动等都可能引发事故。那么怎么理解操作者这些看似微小的错误行为呢?可以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
在心理学领域,环境分为两种,一种是人的心理学环境,一种是物理环境。任何人都能观察到,并受物理法则支配的物品存在空间,称为物理环境。对于物理环境,人类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去认识它,对周围状况的看法会受到人们内在的性格、情感、愿望以及以往经验等的影响,这样的环境称为心理学环境。物理环境比较稳定,心理学环境则是瞬间的、变动的。心理学环境是在物理环境之中形成和存在的,它会影响人们对物理环境的认识。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有时会因人而异,就是因为人的心理学环境作用于物理环境的结果。
人接受外部信息后要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及以往经验进行处理,再由运动中枢产生动作。整个过程还会不断修正,使人的认识逐步接近外界状态。而在特殊状态下,有人会把甲物品看成乙物品;有人会只注意物品的某个方面,而对其它方面不太注意或视而不见;有人会注意到物品各个方面的特性。看错及看得不全面这两类人,可能就会产生错误的行为而引发事故。在一般情况下,当外界的刺激减弱,物体的边界线模糊不清,与周围背景的反差小或位于有强烈刺激的环境中时,人容易产生失误而引发事故。人心理方面的危险有害因素一般有以下几种,即情绪异常(如浮躁、厌倦、忧虑、抑郁、低落、紧张等)、冒险心理、侥幸心理、自信心理、省能心理、逆反心理等,在这些异常心理因素的影响下,人对外界环境的认识就会产生偏差,可能出现危险行为。
1.2 意识方面的因素
人的意识影响人的行为。人对外部环境认识判断后,产生不产生行为受人的意识支配。人在无为思想支配下,该动作而不动作,或者过分有为,多动、乱动某些物品或者设备,也可能引发事故。人的意识有时是不连续的,会出现暂时的间断,也就是人会出现暂时的无意识状态,对外部信息处理中断。人在从事一些危险作业(如高空作业、机动车辆驾驶等)时,出现这种状态是非常危险的,很可能导致较大事故。人在晕迷、睡眠时会出现意识中断现象。
研究表明,人在不同状态下,其可靠性不同(如下表)
序号人所处的状态可靠性
1昏迷、熟睡0
2无意识状态0
3半睡眠、醉酒0.5
4清醒兴奋、注意力不集中0.8
5清醒、兴奋性一般0.8
6清醒、兴奋、注意力集中1
从表中可以看出,人在清醒时,出于注意力不集中或兴奋性降低,其可靠性也会降低。人的无意识状态自己不能预知,别人也不易识别,可靠性为0,危险性较大。人在半睡眠(如打盹)及喝醉酒时,可靠性只有50%,也容易产生危险行为。人在昏迷或熟睡时,可靠性为0,无行为能力。只有人在进行充分休息后,精力及身体状况都良好时,注意力、兴奋性才能提高。在生产活动中,加强对操作人员进行提醒、警示、刺激等作用,以及人在作业过程中进行短暂休息,有助于提高人的注意力、兴奋性,以减少危险行为的发生。
上面是从人的自然状态,分析潜意识方面的原因。人的意识还可以理解为对某事物的重视程度。我们通常所说的安全意识,就是指人们对安全的重视程度。安全意识淡薄,也是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安全意识不强,则会在各方面放松对安全的关注,表现在放松对安全的管理,重生产重效益轻安全,忽视对隐患的整改,操作上不能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凭经验、图省事,侥幸行事,“三违”增多,事故隐患增多,事故就会频发。
1.3 个性方面的因素
人的性格各不相同,即所谓百人百性。典型的性格特征有稳重型、急躁型、开朗型、内向型等。每一种特征性格,有其适合的工作。如果工作类型与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不匹配,这个人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工作效率会降低,出错的可能性大。例如让一个急性子人去做化学分析实验,失败的几率就大,也可能引发事故;让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去做宣传和接待工作,他自身会产生压力,工作难度增大,相反让一个开朗的人去做同样的工作,他会得心应手,自身潜能也会发挥到极致。
1.4 身体方面的因素
人的身体是一架精密仪器,需要各系统协调一致工作。人的身体状况对职业的适合与否,对工作的成败有很大关系,往往会成为事故多发的诱因。人有时难免会出现不适,或者具有某些缺陷,而影响到工作,甚至根本就不能从事某种工作,即具有对某工种的禁忌症。例如眩晕、癫痫患者不宜从事高空、交通运输等危险作业;心动过速者不宜从事重体力及高温作业;视力不好的人,不宜从事不能戴眼镜而需要视力的作业等等。另外工作负荷超限(指体力、听力、视力超限),易引起人身心疲劳、劳损和伤害,容易引发事故。
1.5 管理方面的人为因素
如果说前四个方面是从微观即个体人的因素进行分析,下面则是从宏观管理方面分析人为因素。安全生产管理包括生产计划、准备、组织、调度、人员培训、设备维护、监督检查等各个方面,可以说凡是与生产活动有关、而不涉及直接操作的工作,都可以称之为生产管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生产要顺利进行,上述各个方面加之生产操作均要正常运作才行,哪一个方面出问题,都会影响生产的安全、顺利进行。
1.5.1 生产准备缺陷
生产前未进行周密规划,生产组织及调度顾此失彼;未对设备设施进行严格检查、检修,设备设施存在隐患或带病运行;新、改、扩建生产线或工房未经“三同时”验收或验收不合格,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而投入使用;危险性作业人员未经培训或培训不到位。
1.5.2 制度缺陷
无完善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或制度本身有误(过时、失效或错误);工艺文件缺失(不完善或可行性差);无保证工艺过程安全实现的配套安全操作规程或安全操作守则,员工作业无所适从,凭经验蛮干、硬干;制度执行缺陷(执行不严、误用或滥用)。
1.5.3 防护缺陷
设备、设施或人员操作应该有相应的防护设施或防护器具而未设置或未配备;防护设置、设施本身安全性、可靠性差,损坏、失效、失灵后未及时修复;配备的防护装置、设施和防护用品不符合要求,或使用不当;设备、电气、防火、防爆等安全距离不够或卫生防护距离不够未进行整改。
1.5.4 教育、培训缺陷
未对作业人员进行有关安全生产法规、安全知识、操作技能、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应知应会、应急知识等培训,或培训不到位,培训内容不具体,无针对性,流于形式,员工安全生产知识欠缺,岗位技能低下,安全意识淡薄。
1.5.5 监管缺陷
无生产、工艺、设备、安全各类各级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及人员,或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管不到位,执法不严;各类各级安全生产监管人员未切实履行各自的监管职责,形同虚设。
1.5.6 指挥错误
包括指挥失误、违章指挥等。如因分析判断不准、知识欠缺引发指挥错误;因工作不认真,麻痹大意引发指挥失误;违反法规制度进行指挥;强令冒险作业等。
1.5.7 应急缺陷
应急管理不到位。应急机构、体系不健全;未配备应急救援器材、设施;未对人员进行应急知识、应急处置技能培训,出现异常、故障不能正确处理,发生事故苗头不能正确、有效施救,致使事件演化、扩大,酿成大事故,或发生事故后因施救、逃生方法不当致伤亡扩大。
2. 预防对策分析
如前所述,引发事故的人为因素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即微观人为因素和宏观人为因素。前者侧重操作,往往会因某个个体的不安全行为直接导致事故发生,后者侧重管理,一般可能因某些群体的不安全因素直接引发事故,或者因管理缺陷致使物体出现不安全状态、环境出现不安全因素引发事故。预防对策可概况为教育是基础,检查、检测是手段,制度是保障,提高安全意识是关键,提高设备设施本质安全程度是根本,培育优良的安全文化是长久之计,分述如下:
2.1 进行职业适合性测试与检查,排除人因个性及身体方面的不良影响
一个人的个性特征、身体状况、健康状况是否适合某种职业,是否有职业禁忌症,可以对其进行职业适合性测试和检查,通过测试和检查,判断他对职业的适合程度。如果不适合的程度影响到安全操作,或有禁忌症时,及时加以调整,另寻适合的职业,可以保证少出危险。对工作岗位的职业因素进行检测,确定尘、毒浓度及噪声、光照等是否超过国家规定的允许值,是否对操作者造成负荷超限,引起操作者身心疲劳、劳损或伤害。如果超过,及时采取可靠措施,加以治理,或配备适用、有效的个体防护用品,或实行隔离操作,可降低或消除危害,降低或消除因负荷超限引发的危险。
2.2 加强教育培训,增加知识,提高技能,提高安全意识
切实执行国家有关生产经营单位安全教育培训的规定,严格按照所规定的教育类型、内容、学时对有关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同时要对员工进行经常性的安全生产法则、制度、工艺规程、操作规程、岗位应知应会、应急知识、事故案例等教育和培训,解决从业人员知识欠缺、技能低下、安全意识不高的问题。人在不断地加强自身学习,积累知识和经验,提高技能,提高认识和判断能力,只有当人的认识接近外界状态,能够客观反应外界状态时,人的行为才能够满足认识和操作的需要,出错的几率减少。
2.3 建立健全各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用制度约束人,保护人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首先要建章立制,制定各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及工艺规程、操作规程等各种技术支持文件,并不断修订完善,严格贯彻执行,做到事事有法可依,处处有章可循,用制度管理人、约束人,从而达到保护人,保障安全生产的目的。
2.4 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以人为本,妥善处理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价值观是人的行为的重要心理基础,它决定着人对人和事的接近或回避、喜爱或厌恶、积极或消极的态度。领导和员工对安全价值的认识不同,会从其对安全的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来。因此,要使人具有合理的安全行为,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对企业来说安全是最大的效益,对员工来说安全就是幸福、是前途。没有安全一切无从谈起。企业要实现安全就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红线意识,克服重生产重效益轻安全的错误思想,妥善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员工要自觉遵守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自觉杜绝“三违”,切实做到三不伤害。
2.5 加大投入,不断提高设备设施本质安全程度
企业应重视对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一旦发现威胁生产安全的事故隐患,就应该及时整改。老企业应注重工艺改进和设备更新,不断引进先进工艺、设备,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及故障率高的老旧设备,在特殊危险岗位采用自动化控制,实行人机隔离操作,降低生产风险。同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三同时”规定,确保建设项目在建成后不遗留事故隐患,在本质安全化程度较高的水平上投入使用。
2.6 培育优良的企业安全文化是长久之计
在安全管理上坚持“零容忍”理念,视隐患、“三违”为事故后果。经过对安全工作的常抓不懈,对“零容忍”管理理念的不断宣贯,对员工持之以恒的反复教育培训,在企业内建立起优良的安全文化,并为企业员工普遍接受,从而以优良的安全文化熏陶员工、造就员工。优良的企业安全文化必然是各级各类人员自觉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员工自觉遵章守纪、规范操作,人人重视安全生产,人人是各自岗位的安全生产专家。企业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走很长的路,但却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长久之计,也是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肖兴志. 中国煤矿安全规则经济分析[M].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9,35.
[2]李毅中. 谈谈我国的安全生产问题[EB/OL](2006-07-18)[2008-02-01]. http://hi.baidu.com/yjbzhly/bolg/item/0d46d52ae078212dd42af185.html.
[3]刘静娟. 浅谈安全生产管理[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14),209-210 .
[4]JOHN F MORRALL. Saving lives: a review of the record[J].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2003,27 (3).
论文作者:李挺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研究》2019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事故论文; 安全生产论文; 环境论文; 人为因素论文; 操作论文; 设备论文; 作业论文; 《科技研究》2019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