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果类果树自交不亲和性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魏雅君[1](2017)在《杏李开花结实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掌握杏李的开花结实生物学特性,以杏李品种‘风味皇后’、‘恐龙蛋’、‘味帝’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杏品种‘佳娜丽’、‘赛买提’及中国李品种‘美丽李’、欧洲李品种‘女神’为对照,对其花芽形态分化特性、开花生物学特性、授粉受精特性、果实生长发育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3个杏李品种的花芽均于6月下旬分化,10月下旬完成雌蕊分化,花芽分化进程可分为6个时期,各分化时期均存在交错重叠的现象,无明显界线,花芽逐步分化,分化各阶段的组织结构与‘美丽李’基本一致,整体分化进程也与‘美丽李’较为相近,但均比‘赛买提’要慢,进入各分化时期要晚于‘赛买提’。(2)3个杏李品种花期相对集中,均于4月初开花,较对照杏品种晚812 d,与‘女神’的花期较为相近。3种杏李的花器官特征差异不大,与2个李品种较为相似,单花药花粉量与李品种间差异不大,但均低于2个杏品种;3种杏李的花粉萌发率间存在差异,其中‘风味皇后’的萌发率最高,为65.1%,‘味帝’的萌发率极低,仅为3.3%;3个杏李品种开花当天的柱头可授性均为极强,且其柱头直至花后5 d依然可授,3种杏李可授性强度的变化、持续的时间与对照李品种间没有太大的差异,但略高于2个杏品种。(3)3个杏李品种中‘恐龙蛋’的自然坐果率相对较高,为8.52%,‘风味皇后’和‘味帝’自花授粉后不坐果,为自交不亲和品种,‘恐龙蛋’的自花坐果率为2.16%,自花结实能力低,达不到生产上要求的产量。‘风味皇后’ב恐龙蛋’、‘恐龙蛋’ב风味皇后’、‘恐龙蛋’ב美丽李’、‘恐龙蛋’ב女神’、‘味帝’ב风味皇后’、‘味帝’ב恐龙蛋’及‘味帝’ב赛买提’的坐果率较高,花粉管较早到达花柱基部,且比率较高;而‘风味皇后’ב味帝’、‘恐龙蛋’ב味帝’及‘味帝’ב女神’的坐果率较低,花粉管不容易伸入花柱。‘风味皇后’和‘恐龙蛋’可互相授粉,二者均适合作‘味帝’的授粉品种;‘美丽李’和‘女神’较适合作‘恐龙蛋’的授粉品种,‘味帝’不适合作授粉品种。(4)‘风味皇后’和‘恐龙蛋’整个果实生长发育期相对较长,均为131 d,‘味帝’为89d;果实三径及干、鲜重的发育动态均呈“双S”型曲线,胚三径及干、鲜重的发育动态均呈“S”型曲线,与对照杏、李品种果实的发育动态变化相似,然而3个杏李品种果实各发育期内的持续时间及日增长变化量与对照杏、李品种均存在一定差异。
孙静芳[2](2017)在《‘辣椒杏’生殖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指出为了解‘辣椒杏’生殖生物学特性,以‘辣椒杏’为研究对象,以‘旦杏’、‘库买提’、‘克孜朗’为对照品种,对比研究了花芽形态分化,开花生物学特性,授粉结实特性,果实发育动态及组织结构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辣椒杏’花芽分化主要于6月底至8月底进行,历时约90 d,分化过程分为6个时期,各分化时期均有重叠现象。(2)‘辣椒杏’初花期为4月初,花期持续8 d,较对照品种短。单瓣花,花5瓣,花瓣卵圆形淡粉色,花粉黄色,雌蕊1枚,雄蕊31枚左右,败育率为23%,花后1 d是最佳授粉时期。花粉形态为长球形,外壁的纹饰呈条纹状,纹路平行多交叉且排列紧密,穿孔较少。单花花粉量为59279.0粒,最适培养基为15%蔗糖+0.03%硼酸+1%琼脂,萌发率为52.94%,花粉活力较低。(3)亲和的组合在授粉72 h后,花粉管就能伸长至花柱基部,但是不亲和的组合,花粉管最长只能伸长至花柱的2/3处。‘辣椒杏’自然坐果率低,自交不亲和,需配置授粉树,‘克孜朗’适宜作为‘辣椒杏’的授粉品种。(4)‘辣椒杏’果径及果实鲜重的生长曲线均呈典型的双“S”型;其发育过程分为4个发育时期,果径日增长量以第一次快速生长期最大,干、鲜重日增长量以成熟期最大。‘辣椒杏’较对照品种,两次快速生长期均长1周,缓慢生长期短1周。种子的发育过程分为快速生长和缓慢生长2个阶段。(5)供试品种为边缘胎座,胚珠有横生和倒生两种类型。表皮细胞有1~2层,亚表皮细胞有2~4层;中果皮细胞在盛花期结束后开始膨大,膨大顺序为由外向内;内果皮最终分化为3种不同的细胞区域,木质化顺序由外向内。‘辣椒杏’从大蕾期中果皮细胞开始旺盛分裂,分裂持续了约4周。中果皮细胞直径的增长曲线呈典型的双“S”型。(6)花后第2周至第3周为决定果形的关键时期。果实的大小主要受中果皮细胞层数的影响,中果皮细胞层数与细胞直径共同影响果形指数,果实形状的偏斜可能与中果皮和种子的不对称生长有关。‘辣椒杏’3种果形的差异,可能与不同部位中果皮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切向拉长且细胞层数减少有关。
孙猛,刘威生,刘宁,王晓松[3](2011)在《核果类果树主要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文综述了核果类果树主要性状的遗传趋势,主要包括植物学性状、生物学性状,果实经济性状等方面的遗传规律研究,以期为核果类果树杂交育种中亲本的选配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高启明[4](2011)在《新疆栽培扁桃自交不亲和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扁桃(Amygdalus communis L.)为世界着名干果及木本油料树种,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我国新疆是世界上32个扁桃产地之一。扁桃是一种配子体型自交不亲和果树,生产栽培中必须配置授粉品种或通过人工授粉等措施来保证高产稳产。配置授粉品种时,首先要考虑品种间的亲和性,而品种间的亲和性取决于两个品种的S-基因型,S-基因型相同则杂交不亲和,否则杂交亲和。本研究以新疆扁桃24个栽培品种为试材,以S-基因的分离鉴定和S-基因型的确定为目标,利用田间授粉试验、花柱离体培养以及S-等位基因特异PCR等方法,开展了分子生物学和杂交亲和力的研究,为扁桃丰产栽培和遗传改良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为全面开展扁桃及其它果树的自交不亲和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田间授粉试验表明,在‘纸皮’、‘双果’、‘麻壳’、‘克西’和‘267’等五个新疆扁桃品种中,‘双果’表现出一定的自交亲和性,其自花结实率为29.05%,‘纸皮’自花结实率为12.76%,‘麻壳’、‘克西’和‘267’的自花坐果率低于5%,表现出典型的自交不亲和性;自然条件下,‘纸皮’坐果率最高,达到了37.53%,‘克西’的自然授粉坐果率最低,只有4.3%;人工异花授粉条件下,各品种坐果率均有显着提高,其中‘双果’ב纸皮’授粉组合的坐果率高达68.09%。用不同品种的花粉给‘纸皮’授粉时,均能获得较高的坐果率,其中以‘麻壳’花粉授粉的坐果率为最高,达63.43%,在用不同品种的花粉给‘267’进行授粉时,则获得了较低的坐果率,仅‘纸皮’花粉授粉的坐果率达到了36.25%,‘克西’花粉授粉的坐果率仅为16.18%。2花柱离体培养试验表明,‘纸皮’、‘双果’、‘麻壳’、‘克西’和‘267’等五个品种自交时,长出花粉管的花柱较少,比率低。‘双果’自交组合在1/3、1/2及花柱基部三个花柱切口处均有花粉管长出,表现出一定的自交亲和性;‘纸皮’和‘克西’两个自交组合在任何花柱切口处均没有花粉管长出,‘麻壳’和‘267’两个自交组合仅在花柱1/3切口处有花粉管长出,表现出典型的自交不亲和性。五个品种相互异交时,大部分杂交组合长出花粉管的花柱数均高于自交组合,这说明科学的配置主栽品种与授粉树,能有效的提高扁桃的坐果率。当母本相同,父本不同时,授粉亲和性表现差异很大,说明扁桃在异交时,对授粉品种有很强的选择性。因此生产中应选择适宜的授粉品种,同时注意主栽品种和授粉树的合理搭配。在选取授粉树和主栽品种时,还要考虑授粉树的经济价值。‘纸皮’、‘双果’、‘麻壳’三个品种可互作授粉树,相互异交亲和性高,作为授粉树也有较高的经济价值。3四种方法提取扁桃基因组DNA试验表明,改良CTAB法提取的DNA质量最好,OD26o/OD280比值接近于1.8,在电泳图上没有拖尾现象,说明提取的DNA较纯,RNA较少,多糖、蛋白、酚类等杂质污染也较少,DNA沉淀呈透明胶状,没有酚类氧化或其它色素造成的污染。其次是改良SDS法和CTAB法;而采用SDS法提取的DNA,纯度较差,OD260/OD280小于1.8,样品中存在蛋白质或酚污染。4不同的引物组合对参试扁桃品种的扩增系数和扩增成功率差异很大,其中引物组合AmyC5R+AS1Ⅱ扩增效果最好。5 AmyC5R+AS1Ⅱ、PruC2+PruC4R、PaF+PaR等8对引物组合的扩增结果表明,要对新疆扁桃品种资源的S-基因型进行全面、准确鉴定,除了采用不同的引物组合外,还需要根据新疆扁桃的S-基因序列进一步开发、设计新的专用引物。6利用引物组合AmyC5R+AS1Ⅱ对18个新疆扁桃品种的基因组DNA进行S-基因特异性PCR,共扩增出32条清晰可辨的片段,克隆测序后,通过DNAMAN多重序列比对,发现不同品种位于相同位置上的带,核酸序列相似性在99%以上,可以认为是同一基因片段,也就是说32条基因片段共包括11个核苷酸序列,大小分别为1688 bp (Sn)、1404 bp (S19)、1330 bp (S61)、1222 bp (S24)、1141 bp (S25)、1087 bp (517)、979 bp (S10)、785 bp (S63)、777 bp (S6)、690 bp (S50)、602 bp (S15)。7根据S-基因的鉴定结果及参试扁桃品种的杂交授粉试验结果,确定了10个扁桃品种的S-基因型,分别为‘阿买提’(S15S17S63)、‘红宝石’(S15S17)、‘莎舟’(S15S17)、‘鹰嘴’(S10S24)、‘矮丰’(Sn1S25)、‘扁石头’(Sn1S25)、‘桃扁桃’(S6n1)、‘开心果’(S6S61)、双果’(S63Sn1)、‘纸皮’(S50S61)。
齐永杰[5](2011)在《梨自交亲和性突变机制及自花结实性种质的创制》文中提出本文以梨自交亲和性突变品种‘沙01’(Pyrus sinkiangensis Yu)、‘早冠’(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金坠梨’(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和‘奥嗄二十世纪’Pyrus pyrifolia)为试材,应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等手段,研究了突变品种及其原始品种授粉生物学特性、S-RNase基因型、S-RNase基因的表达以及在后代中的分离规律,并应用常规杂交授粉法创制了梨自花结实性种质和梨S-RNase基因纯合体新种质,主要结果:1.四倍体梨‘沙01’自交亲和性遗传机制梨品种‘沙01’由‘库尔勒香梨’芽变而来。田间授粉试验表明,‘库尔勒香梨’自花授粉结实率仅为4.0%,属于梨自交不亲和性品种;而‘沙01’自、花授粉的结实率高达84.0%,属于自交亲和性品种;相互授粉时,‘库尔勒香梨’ב沙01’组合的坐果率达76.0%,为杂交亲和,但反交时坐果率为7.0%,表现为杂交不亲和。花柱内花粉管的荧光观察显示,‘沙01’花柱能接受自身的花粉,而拒绝‘库尔勒香梨’的花粉,但‘库尔勒香梨’花柱却不能接受自身的花粉,能接受‘沙01’的花粉。这些结果表明,两品种花柱的特异性识别功能均正常,‘沙01’表现为花粉自交不亲和性功能丧失。进一步鉴定出了‘库尔勒香梨’和‘沙01’的S基因型,发现两者均含有S22-RNase和S28-RNase基因;而且两品种的这1对花柱S-RNase基因均特异性地在花柱中表达,表达量没有明显差异,表明‘沙01’和‘库尔勒香梨’的花柱S-RNase基因并无差异。染色体数目的观察发现‘沙01’有64条染色体,染色体数目是‘库尔勒香梨’的两倍,由此可以确定‘沙01’是‘库尔勒香梨’的四倍体芽变。用流式细胞仪测试的结果显示,52株‘沙01’自交后代均为四倍体株系。用梨S-RNase基因通用引物对其52株自交后代基因组DNA进行扩增,产物可以得出三种不同的带型,统计得出S22S22S28S28:S22S22S22S28:S22S28S28S28=29:10:13并且没有纯合的S基因型存在,这种基因分离规律说明只有杂合(异源)二倍体花粉S22S28才能克服自交不亲和性完成受精。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四倍体化引起的是S基因竞争机制导致‘沙01,的自交不亲和性识别功能的丧失。2.‘早冠’梨自交亲和性变异的分子机理‘早冠’(S4S3D是以‘鸭梨’为母本,‘青云’为父本的杂交后代中的一株自花结实性变异株系。本研究以具有与‘早冠’相同S基因型的‘新雅’和‘雅清’为对照,通过田间授粉实验以及S基因表达,后代S基因的分离规律来研究其自交亲和性的机理。结果显示:‘早冠’自交及其与‘新雅’、‘雅清’的正交坐果率都较高,而两者反交以及‘新雅’、‘雅清’自交的坐果率则较低,同时,‘新雅’和‘雅清’的正反交均表现出强烈的杂交不亲和性。荧光显微镜观察各品种花粉管的生长状况,也得到相同的结果。因此可初步确定‘早冠’花粉自交不亲和性功能正常,其自交亲和性是由于花柱变异所致。在‘早冠’自交和杂交的后代中均能检测得到S34-RNase基因,而S34-RNase基因只存在于部分的后代株系中。通过3个品种花柱S糖蛋白双向电泳结果显示,S4-RNase均在‘早冠’、‘新雅’和‘雅清’花柱中正常表达,但S34-RNase却没有在‘早冠’的花柱中检测得到,而在‘新雅’和‘雅清’花柱中正常表达。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早冠’花柱的S34-RNase缺失导致其自交亲和。3.‘金坠梨’和‘鸭梨’花粉SFBB基因结构域同源性的分析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分离鉴定了‘鸭梨’和‘金坠梨’FBB基因,并对其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测序结果说明‘鸭梨’和‘金坠梨’的SFBB基因各含有6个SFBB结构域,分别为SFBB21-alpha基因、SFBB21-beta基因、SFBB21-gamma基因、SFBB34-alpha基因、SFBB34-beta基因、SFBB34-gamma基因,且两品种同一SFBB基因氨基酸序列相同。该研究结果说明‘鸭梨’和‘金坠梨’花粉SFBB结构域均正常,排除了花粉SFBB结构域变异导致‘金坠梨’亲和的可能性。选取蔷薇科34个SFB/SLF基因的全长氨基酸序列,构建进化树研究基因间的进化关系。结果表明,34个SFB/SLF基因形成2个亚科特异的类群,但不形成种特异的类群,其进化规律与蔷薇剥-S-RNase基因一致,即花粉SFB/SLF基因的形成也是在亚科形成之后、种形成之前。研究结果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中国白梨的自交不亲和性机制。4.梨自花结实性种质的创制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通过梨自花结实性S4sm-RNase基因特异正反向引物S4sm与S4sm分别对自花结实性品种‘奥嗄二十世纪’的杂交后代基因组DNA的进行扩增。凡是能扩增得到666bp特异条带的植株,即表明该植株中含有S4sm-RNase基因,除去S4S4sm植株自花授粉不结实,其他能标记得到S4sm-RNase基因的植株即为自花结实性种质。标记方法简便快捷,可在植株的幼苗期进行,只涉及基因组DNA的PCR扩增,大大提高了自花结实性种质的鉴定效率。并不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可在短时间内可进行大量群体后代的检测,节约生产成本,缩短育种进程,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和产业化前景。共从供试的26株‘奥嗄二十世纪’(S2S4sm)ב丰水’(S3S5)后代以及21株‘奥嗄二十世纪’(S2S4m)ב新世纪’(S3S4)后代株系中分别鉴定出14株和5株自花结实性种质。另利用‘奥嗄二十世纪’自交后代纯合体株系‘54S-135’(SaSb,a、b≠4)作父本,另一个品种S4sm-RNase,)为母本进行杂交授粉,根据基因的分离规律,这种杂交组合的后代中均携带自花结实性基因S4sm-RNase,故无需筛选,只要能得到后代株系即为自花结实性种质,可称作是一种创制梨100%自花结实性种质的方法。该育种技术体系简便快捷,可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的自交亲和性株系,为优质梨自花结实性梨品种的选育提供了试材保证。5.梨S-RNase基因纯合体种质的创制与鉴定通过蕾期人工辅助自花授粉和花粉辐射诱变自花授粉两种方法创制梨S-RNase基因纯合体新种质。对开花前自然条件下的‘黄花’去雄处理后进行蕾期自花授粉,确定了‘黄花’花前第6天自花授粉坐果率最高,为43%;通过不同剂量辐射‘丰水’花粉后自花结实率的统计发现,Co60γ40Gy诱变剂量辐射后‘丰水’自花结实率最高,可达到31%。共从‘黄花’蕾期自交后代株系中筛选鉴定出Si-RNase基因纯合体植株7株、S2-RNase基因纯合体植4株;从‘丰水’梨花粉辐射诱变自交后代株系中筛选鉴定出S3-RNase基因纯合体植株3株、S5-RNase基因纯合体植株2株。这些S基因纯合体的植株为今后为梨倍性育种、花粉与花柱相互识别的细胞信号转导、S基因时空表达特性及其蛋白产物的功能验证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试材,具有良好的理论研究价值。
李洪果[6](2010)在《李、杏、杏李S基因型确定及其在种间杂交亲本选择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我国是李、杏种质遗传多样性中心,拥有最丰富的李、杏种质资源。国外通过李、杏种间杂交已培育出一系列优良的品种(杏李),这些品种的品质均超过了国内外所有李、杏品种,但由于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杏李品种在我国大量商业化栽培受到了限制,因此掀起了利用国内杏、李品种与杏李进行杂交以及杏、李种间杂交新品种创制的研究热潮。但李、杏种间普遍存在杂交不亲和现象,其中品种的自交不亲和性是导致杂交不亲和的原因之一。另外,李、杏生产中由于自交不亲和性的存在,必须通过人工授粉或配置授粉品种才能保证稳产、高产,也需要确定自交不亲和基因型。故本文以38个李、18杏地方品种和7个杏李品种为实验材料,确定了63个李亚科果树的自交不亲和基因型,分离鉴定了15个新的雌蕊自交不亲和基因和3个新的花粉自交不亲和基因,在此基础上根据李、杏、杏李品种的S基因型、花期、果品、果实大小筛选出了15个种间杂交优良亲本和66个可行的杂交组合,为李和杏种间杂交新品种创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1)确定了63个李、杏、杏李品种S基因型。‘味王’Sh/Se、‘味厚’Sh/Se、‘风味玫瑰’的S基因型均为Sh/Se;‘恐龙蛋’、‘味帝’、‘风味皇后’的S基因型均为’S1/Sb;‘蜜李’、‘水晶李’、‘不祥李’的S基因型均为Sc/Se;‘空心李’、巴塘李’的S基因型均为S10/S11;‘绥棱红李’、‘早黄李’的S基因型均为S10/Sg;‘李子梅’、‘麦黄2号’的S基因型均为S10/S22;‘离核1号’、‘离核4号’的S基因型均为S11/Se。其他品种的S基因型如下:‘新疆1号’S17/S8、‘朱砂李’S11/S8、‘、‘平顶香’Sk/Se、‘大青稞’S10/S8、‘青州李’S41/Sc、‘连平三花李’S10/S6、‘早李’S10/S15、‘横道河子大红李’S17/S10、‘苹果李’S15/S16、‘紫云鸡血李’S17/S11、‘芙蓉李’Si/Se、‘早熟李’S9/S18、‘金沙李’S18/S10、‘大黄李’S10/Sg、‘秋红李’Sb/Sg、‘康什李’S10/Se、‘奉化李’S7/Sb、‘瓜李’S32/S11、‘灰子李’S17/S32、‘早熟红李砧’S18/S9、‘孔雀蛋实生’S10/S8、、‘无名李’S17/S8、‘广东红心李’S10/S14、‘五香李’Sk/Se、‘叶里藏’S3/S35、‘奈曼晚熟’S22/S11、‘巴斗杏’S11/S26、‘友谊银白’S12a/S26、‘克孜克西米西’S14a/S9、‘土香白’S22/S4a、‘浙江杏’S17/S37、‘黑叶杏’S8/S27、‘锦西大红杏’S16/S22、‘9803’S12/S3、‘金奎’S22/S17、‘银香白’S23/S36、‘龙垦5号’S39/S8、‘关爷脸4号’S24/S38、‘兰州大接杏’S11/S22a、‘沙金红’S16/S22b、‘味馨’S2/Se、‘早白花李’S10/Sx、‘晚熟黄李砧’S8/Sx、‘五月李’S10/Sx‘广东红李’S23/Sx、‘县荷包杏’S40/Sx。(2)鉴定了15个新S-RNase基因和3个新SFB基因。分别从‘青州李’,‘广东红李’、‘友谊银白’、‘银香白’、‘沙金红’、‘兰州大接杏’、‘龙垦5号’、‘关爷脸4号’‘叶里藏’、‘县荷包’、‘克孜克西米西’、‘瓜李’、‘浙江杏’、‘土香白’等15个品种中分离出S41、S23、S12a、S36、S22b、S22a、S39、S38、S35、S40、S14a、S32、S37、S4a、S23-RNase等15个新S-RNase基因:从‘瓜李’、‘浙江杏’、‘土香白’等3个品种中分别分离鉴定了新花粉SFB基因:SFB32、SFB37、SFB22。(3)筛选出了15个优良杂交亲本和66对可行的杂交组合。根据果实品质、果实大小筛选出了‘沙金红杏’、‘味馨’、‘蜜李’、‘风味玫瑰’、‘恐龙蛋’、‘味厚’、‘味王’、‘奉化李’、‘康什’、‘巴塘李’、‘风味皇后’、‘味帝’、‘克孜克西米西’、‘兰州大接杏’、‘平顶香’等15个优良品种,并结合品种S基因型和花期,最终筛选出了66对可行的种间杂交组合,为李亚科种间杂交新品种创制提供理论指导。
杨红花,秦宏伟[7](2009)在《植物自交不亲和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交不亲和性的研究是植物生殖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植物自交不亲和性机制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在植物界中广泛存在的自交不亲和的两种类型:孢子体型自交不亲和及配子体型自交不亲和,并综述了这两种类型的遗传控制机理以及近年来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进展.
张红[8](2008)在《中国矮生樱组遗传多样性研究及欧李优系S基因型鉴定》文中指出对分布于山东胶东昆嵛山区的欧李、麦李及郁李3种野生樱桃207个实生单株果实性状的变异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从初步筛选中得到的欧李优异性状植株中选取6株利用引物组合EM-PC2consFD + EM-PC3consRD进行了S等位基因的PCR扩增,进行了S基因型鉴定;并把克隆的9个欧李新S基因和李属其他的S基因根据氨基酸序列进行系统树的构建。旨在为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欧李自交不亲和分子机理等研究提供基本资料,为探讨桃、李、杏及樱桃等核果类果树亲缘关系进一步从S基因方面提供分子证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欧李和麦李果实成熟期主要集中在7月中、下旬,个别早熟或晚熟类型的果实成熟期分别在7月初和9月中下旬,而郁李果实成熟期主要集中在9月份,个别晚熟类型在10月下旬成熟。2.欧李、麦李、郁李3个种果实(果核)纵径和横径及果(核)形指数在种内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5%,是相对稳定的植物学性状。3.欧李、麦李、郁李在单果重、果柄长度、果实Ca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种内不同类型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因此从野生欧李、麦李及郁李资源中进一步选择大果型、高Ca含量、短果柄、早熟或晚熟优异种质类型的潜力很大。4.利用引物EM-PC2consFD + EM-PC3consRD对6株欧李优选株系基因组DNA进行了S等位基因的PCR扩增、克隆测序。获得了9个大小不同的S基因片段,经BLAST分析其同源性确定为欧李的9个新S基因,分别命名为S1(266bp)、S2(371bp)、S3(309bp)、S4(684bp)、S5(441bp)、S6(806bp)、S7(889bp)、S8(270bp)、S9(667bp),GenBank中注册号为EF569602、EF569603、EF577404、EF577405、EF595836、EF595837、EF601047、EF653137、EF653138。5.根据S基因的鉴定结果,确定了6株欧李优选株系的基因型,分别为:优选1号(S8; S9);优选2号(S1; S2);优选3号(S5; S7);优选4号(S8; S9);优选5号(S1; S4);优选6号(S3; S6)。6.将S1S9的DNA序列与相应的相似性最高的序列比对,在C2和C3保守区之间都含有一个内含子,其内含子的5’端均为GT,3’端均为AG,而且富含AT碱基(68.2% -76.7%),符合真核生物所有编码蛋白质的核结构基因内含子的规律;所克隆的9个S基因在内含子长度(80~700bp)、碱基排列顺序均有明显差异。7.对9个欧李的S基因和蔷薇科李属(Rosaceae Prunus)果树的其它69个S基因,根据其氨基酸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聚类结果显示李、杏、梅、欧李、扁桃及甜樱桃种间相互交叉,表明李属果树的S基因起源于共同的祖先;李、杏、梅、扁桃及甜樱桃应归为一个属,即李属;并初步探讨了欧李的分类地位。
杜玉虎[9](2007)在《果梅花柱S-RNase特性及其抑制自花花粉管生长的机制》文中认为本文以果梅‘细叶青’、‘莺宿’等为试材,应用田间授粉、花粉离体培养、花粉管原位荧光显微观察、离子柱层析蛋白分离技术、凝胶电泳技术(IEF-和SDS-PAGE)、RNA离体降解反应等生物学研究方法,研究了果梅不同品种及花不同发育阶段自交不亲和性强度差异及其与花柱S-RNase含量的关系;果梅雌蕊花柱S基因蛋白产物S-RNase的分离纯化及其特性;果梅花粉离体萌发生长特性及S-RNase对其抑制的机制等。主要结果如下:1.果梅10个品种自交不亲和性强度的差异通过田间自花授粉坐果率、花粉管荧光显微镜观察和花柱S-RNase含量测定的结果表明,果梅品种自交不亲和性强度存在差异,自交不亲和性强的品种:‘南高’;中:‘莺宿’、‘月世界’、‘细叶青’和‘南红’;弱:‘丰后’、‘软条红梅’和‘小叶猪肝’。‘藤五郎’和‘八郎’属于自交亲和性品种,但雌蕊S基因蛋白产物S-RNase在花柱中能够正常合成。2.果梅花不同发育阶段花柱内s-RNase含量的差异及其与自交不亲和性强度的关系果梅‘细叶青’花柱s-RNase从开花前6d开始合成,开花前4d已有一定量合成(21.4ng/花柱),大量合成在开花前2-3d到开花当天(34.5ng/d),开花当天含量最高(129.4ng/花柱),并且开花后S-RNase开始被缓慢降解(开花后2d为105.7ng/花柱)。花不同发育阶段自花授粉坐果率及生长到花柱基部自花花粉管数量也表现出一致的结果:从开花前4d开始具备弱的自交不亲和性,并且随着花的发育逐渐增强,开花当天最强,开花后开始减弱。蕾期自花授粉以开花前2d为宜。生长到花柱基部花粉管数量正相关于自花授粉坐果率(r=0.8615);花柱S-RNase含量和二者都呈现出极显着负相关关系(r=-0.9640**、r=-0.9380**)。花柱S-RNase含量是影响果梅自交不亲和性强弱的主要原因。3.果梅成熟花柱S-RNase含量及其特性果梅‘细叶青’S-RNase特异性存在于雌蕊组织,花柱中大量存在,子房中微量存在,在花药、花瓣、萼片、花托、芽和幼果中未能检测到其存在。应用CM和SP离子层析柱可以纯化果梅花柱S-RNase,纯度86%-96%,平均提取量为130.9μg/g。依据果梅不同组织器官和花发育不同时期S-RNase含量特点、核酸酶活性和回收S-RNase蛋白,确定了S-RNase在SDS-PAGE凝胶上的位置,分子量为32kD左右。4.果梅花粉离体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的特性果梅‘细叶青’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最适宜的液体培养基为30mmol/L MES(pH6.5)缓冲液中含20%蔗糖,0.01%硼酸,20%PEG-4000,0.03%Ca(N03)2·4H2O,0.02%MgSO4·7H2O;花粉萌发率为45.0%,花粉管长度为597.2pm。另外,适于培养果梅花粉的密度和温度分别为:20-80粒/μl和25℃。5.花柱S-RNase抑制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的特性果梅‘月世界’0.0028 U·μl-1的花柱S-RNase能够特异性抑制自花花粉离体萌发和花粉管生长;这种特异性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和S-RNase活性增加而下降或消失:35℃时特异性消失、活性大于0.0046 U·μl-1时,开始抑制异花花粉萌发和管生长。外源RNase A能够抑制离体花粉的萌发和管生长,不合S-RNase的花柱可溶性蛋白却不具有此生理功能。6.花柱S-RNase降解自花花粉管RNA的特性离体条件下果梅‘月世界’花柱S-RNase能够特异性地降解自花花粉管的RNA,但随着时间延长异花花粉管RNA也被降解,说明S-RNase可能没有底物特异性,但可能存在底物降解速率特异性;这种降解特异性随着S-RNase活性提高,以及反应温度的提高而下降甚至消失。不含S-RNase的花柱可溶性蛋白和RNaseA均能够无特异性地降解花粉管RNA,其中RNase A的降解作用略强。因此,推论S-RNase特异性的降解自花花粉管RNA,从而抑制了自花花粉管生长。本文首次对果梅不同品种和花不同发育阶段的自交不亲和性强度进行了分析;从雌蕊S-RNase纯化、特性和功能的角度对果梅自交不亲和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最先从果梅中纯化了花柱S-RNase。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果梅属于S-RNase介导的配子体型自交不亲和性果树,提出了花柱S-RNase特异性的降解花粉管RNA而导致自花花粉管停止生长的生理机制,进一步充实了蔷薇科植物配子体型自交不亲和性机理的学术理论。
陈学森,张艳敏,冯建荣,何天明,陈美霞[10](2006)在《中国杏种质资源、遗传育种及生物技术研究新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杏(Prunus armeniaca L.)原产我国,种质资源极为丰富。本文对我国近5年来在新疆伊犁野杏林群体遗传结构、杏种质的RAPD和ISSR分析、杏风味物质化学组分、授粉生物学与抗冻性评价、杏远缘杂交与种质创新、杏杂种F1群体S基因的遗传、克隆与表达分析、产量与品质构成因素的遗传变异以及杏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提出了研究建立新疆野杏多层次保护保存体系,切实保护这一珍贵资源,并提出了进一步采用常规有性杂交与现代生物技术有机结合的技术路线,选育新品种,创造新种质,充分地发挥杏树抗干旱、耐瘠薄的特点,把我国杏的资源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生态优势和经济优势。
二、核果类果树自交不亲和性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核果类果树自交不亲和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杏李开花结实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杏李花芽形态分化特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杏李开花生物学特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杏李授粉受精生物学特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杏李果实发育动态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辣椒杏’生殖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辣椒杏’花芽形态分化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辣椒杏’开花生物学特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辣椒杏’授粉结实特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辣椒杏’果实生长发育动态及组织结构变化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核果类果树主要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学特征与生物学特性的遗传 |
1.1 树势和树形的遗传 |
1.2 枝、叶性状的遗传 |
1.3 花性状的遗传 |
1.4 成熟期的遗传 |
2 品质性状的遗传 |
2.1 果实大小的遗传 |
2.2 果实形状的遗传 |
2.3 果实颜色的遗传 |
2.4 果实内含物的遗传 |
2.5 果实其他性状的遗传 |
3 适应性和抗性的遗传 |
4 其他性状的遗传 |
5 今后的研究方向 |
5.1 重瓣性状的遗传 |
5.2 果肉硬度遗传 |
5.3 品质性状遗传 |
5.4 连锁遗传 |
5.5 其他优异性状遗传 |
(4)新疆栽培扁桃自交不亲和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植物的自交不亲和性 |
1.1.1 自交不亲和性的概念 |
1.1.2 自交不亲和性的类型及普遍性 |
1.1.3 自交不亲和性的表现形式 |
1.1.4 自交不亲和性的产生机理 |
1.1.5 自交不亲和性的克服途径 |
1.2 蔷薇科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机制研究进展 |
1.2.1 花柱S-基因研究进展 |
1.2.2 花粉S-基因研究进展 |
1.2.3 自交不亲和基因的鉴定方法 |
1.3 扁桃自交不亲和性研究进展 |
第二章 新疆栽培扁桃自交不亲和性的田间授粉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扁桃品种的花粉萌发率 |
2.2.2 扁桃自然授粉坐果率 |
2.2.3 扁桃自花授粉坐果率 |
2.2.4 扁桃异花授粉坐果率 |
2.3 小结与讨论 |
2.3.1 关于扁桃花粉的采集 |
2.3.2 关于扁桃主栽品种的选择和授粉树的配置 |
2.3.3 关于扁桃坐果率调查时期的确定 |
2.3.4 关于扁桃的自交亲和性 |
第三章 新疆栽培扁桃自交不亲和性的花柱离体培养鉴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扁桃品种自交组合花粉管生长比较 |
3.2.2 不同扁桃品种异交组合花粉管生长比较 |
3.2.3 扁桃花粉在柱头上的萌发及在柱头内的生长情况 |
3.3 小结与讨论 |
3.3.1 扁桃花粉管在花柱内的生长速度 |
3.3.2 扁桃花粉管在花柱内生长受抑制的部位及可能的原因 |
第四章 扁桃叶片基因组DNA的提取及S-基因特异引物筛选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方法提取幼叶基因组DNA的效果比较 |
4.2.2 紫外分光光度检测两种扁桃基因组DNA的浓度和纯度 |
4.2.3 扁桃S-基因扩增特异引物的筛选 |
4.3 小结与讨论 |
4.3.1 关于扁桃叶片基因组DNA的提取 |
4.3.2 关于扁桃S-基因扩增特异引物的选择 |
4.3.3 关于扁桃S-基因扩增后PCR条带的数量 |
第五章 新疆栽培扁桃S-基因的克隆及S-基因型的鉴定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扁桃品种S-基因片段的克隆测序 |
5.2.2 扁桃品种S-基因序列分析 |
5.2.3 扁桃品种S-基因型鉴定 |
5.3 小结与讨论 |
5.3.1 关于新疆扁桃S-RNases基因的命名和S-基因型的确定 |
5.3.2 关于S-等位基因PCR扩增法鉴定品种基因型 |
第六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完成的相关论文 |
(5)梨自交亲和性突变机制及自花结实性种质的创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文献综述 |
1 花柱自交(不)亲和决定因子:S-RNase基因 |
1.1 S-RNase结构和功能 |
1.2 S基因型鉴定方法 |
2 花粉自交不亲和性特异性决定因子 |
2.1 与S基因座连锁的基因 |
2.2 S基因座F-box基因(SLF/SFB)-花粉S基因 |
2.3 鉴定F-box基因的方法 |
2.4 S-RNase与SLF/SFBs的作用机理 |
2.5 SFB基因与自交不亲和性及亲和性的关系 |
3 参与S-RNase介导SI反应的其它因子 |
3.1 HT修饰基因 |
3.2 其它因子 |
4 自交不亲和性反应机理模型 |
4.1 简单的胞内抑制剂工作模型 |
4.2 改进的胞内抑制剂工作模型 |
5 梨自交不亲和性研究进展 |
5.1 梨SI的表现 |
5.2 梨自交不亲和性花柱S基因蛋白产物的分离及特性鉴定 |
5.3 梨自交不亲和基因表达特性 |
5.4 梨花柱S-RNase的作用机理 |
5.5 梨花柱S基因的克隆及梨品种S基因型鉴定 |
6 梨自交亲和性的表现机制及应用进展 |
6.1 梨自交亲和性的表现 |
6.2 梨自交亲和性的机制 |
6.3 梨自交亲和性的应用 |
7 梨自交(不)亲和性研究展望 |
第一章 四倍体梨‘沙01’自交亲和性的突变机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授粉试验 |
1.2 花粉管原位萌发荧光检测 |
1.3 DNA和RNA提取 |
1.4 S-RNase基因的PCR扩增和测序 |
1.5 S-RNase基因real-time PCR分析 |
1.6 细胞学鉴定 |
1.7 流式细胞仪关于DNA含量的检测 |
1.8 花朵、子房和花药大小比较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沙01’自花及异花授粉花粉管生长特性及坐果率 |
2.2 花朵、子房和花药大小比较 |
2.3 染色体数目比较 |
2.4 ‘沙01’自交后代倍性的鉴定 |
2.5 ‘库尔勒香梨’和‘沙01’均含有S_(22)-RNase和S_(28)-RNase基因 |
2.6 ‘沙01’自交后代S基因遗传规律的研究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二倍体梨‘早冠’自交亲和性的突变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田间授粉试验 |
1.2 花粉管原位萌发荧光检测 |
1.3 DNA和RNA提取 |
1.4 S-RNase基因的PCR扩增和测序 |
1.5 S-RNase基因real-time PCR分析 |
1.6 ‘早冠’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分离规律 |
1.7 花柱可溶性蛋白2D-PAGE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早冠’、‘雅清’及‘新雅’基因型的鉴定 |
2.2 自花授粉以及相互授粉条件下坐果率的比较分析 |
2.3 自花授粉以及相互授粉条件下花粉管萌发和生长的比较分析 |
2.4 ‘早冠’后代S基因分离规律的鉴定 |
2.5 ‘早冠’S-RNase基因全长RT-PCR及结构分析 |
2.6 花柱可溶性蛋白的2D-PAGE检测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鸭梨’和‘金坠梨’花粉SFBB基因的分离及SLF/SFB基因间进化关系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基因组DNA提取 |
1.3 ‘鸭梨’和‘金坠梨’花粉SFBB基因型鉴定 |
1.4 SFBB基因扩增片段的回收、测序 |
1.5 SFBB基因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
2 结果 |
2.1 ‘金坠梨’和‘鸭梨’SFBB结构域的分析 |
2.2 梨不同PpSFB基因的聚类分析 |
3 讨论 |
3.1 ‘金坠梨’和‘鸭梨’SFBB结构域氨基酸序列无差异 |
3.2 蔷薇科植物SLF/SFB基因之间的进化关系 |
4 小结 |
第四章 梨自花结实性种质的创制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一节 快速鉴定梨自花结实性株系的分子标记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植物材料 |
1.2 田间授粉及杂交种育苗 |
1.3 DNA提取 |
1.4 S-RNase基因特异性PCR扩增 |
1.5 产物的回收、测序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自花结实性株系的标记与鉴定 |
2.2 S_4~(sm)-RNase基因的验证 |
3 讨论 |
第二节 一种创造100%梨自交亲和性种质的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植物材料 |
1.2 田间授粉及杂交种育苗 |
1.3 DNA提取 |
1.4 S-RNase基因特异性PCR扩增 |
2 结果与分析 |
2.1 S-RNase基因扩增与鉴定 |
2.2 后代株系中S_4~(sm)-RNase基因的验证 |
3 讨论 |
3.1 利用亲和性S基因纯合体来快速创制自花结实性种质 |
3.2 鉴定梨自花结实的方法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梨S-RNase基因纯合体种质的创制与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授粉处理 |
1.3 DNA提取 |
1.4 S-RNase基因的PCR扩增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田间坐果率调查 |
2.2 S-RNase基因型鉴定 |
2.3 纯合体植株S-RNase基因的克隆与验证 |
3 讨论 |
4 小结 |
综合讨论 |
全文结论 |
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成果 |
致谢 |
(6)李、杏、杏李S基因型确定及其在种间杂交亲本选择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自交不亲和性的定义 |
1.2 自交不亲和性的分类及表现特征 |
1.2.1 自交不亲和性的分类 |
1.2.2 不同类型自交不亲和性的表现特征 |
1.3 自交不亲和性细胞生物学基础 |
1.4 自交不亲和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1.4.1 自交不亲和性的遗传控制 |
1.4.2 S基因产物作用机理及模式 |
1.4.3 S基因的作用 |
1.5 自交不亲和性对植物的影响 |
1.5.1 S基因在自交不亲和中的作用 |
1.5.2 S基因在种间杂交不亲和中的作用 |
1.6 李、杏自交不亲和基因的研究进展 |
1.7 李、杏杂交育种的可行性和果树远缘杂交育种的成就 |
1.8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1.8.1 目的意义 |
1.8.2 技术路线 |
2 李、杏、杏李品种S基因型的确定 |
2.1 材料与试剂 |
2.1.1 植物材料 |
2.1.2 实验仪器及试剂设备 |
2.2 方法 |
2.2.1 基因组DNA提取 |
2.2.2 S-RNase引物设计 |
2.2.3 S-RNase基因组PCR扩增 |
2.2.4 PCR产物回收 |
2.2.5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2.2.6 载体连接 |
2.2.7 大肠杆菌的转化 |
2.2.8 测序及序列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李品种S基因型的确定 |
2.3.2 杏品种S基因型的确定 |
2.3.3 杏李品种S基因型的确定 |
2.4 小结与讨论 |
3 李、杏新S基因的鉴定 |
3.1 李品种新S基因的鉴定 |
3.1.1 李品种S-RNase基因的鉴定 |
3.1.2 李品种SFB基因的鉴定 |
3.2 杏品种S基因的鉴定 |
3.2.1 杏品种S-RNase基因的鉴定 |
3.2.2 杏品种SFB基因的鉴定 |
3.4 小结与讨论 |
3.4.1 从李、杏品种中鉴定了18个新的自交不亲和基因 |
3.4.2 蔷薇科S-RNase基因多态性及分子进化分析 |
4 自交不亲和基因型的应用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2.1 取样 |
4.2.2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测定 |
4.2.3 可溶性糖测定 |
4.2.4 可滴定酸测定 |
4.2.5 维生素C(Vc)测定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李、杏、杏李果实平均单果重差异 |
4.3.2 李、杏、杏李果实品质差异 |
4.3.3 花期和成熟期 |
4.4 S基因型的应用 |
4.5 小结与讨论 |
4.5.1 小结 |
4.5.2 讨论 |
5 结论与创新点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7)植物自交不亲和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自交不亲和性分类 |
2 孢子体自交不亲和性研究进展 |
3 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研究进展 |
3.1 以S-RNase为基础的GSI雌蕊S-基因研究进展 |
3.1.1 花柱S-基因的发现 |
3.1.2 花柱S-基因的结构与功能 |
3.1.3 花柱S-RNase在GSI中可能的机理 |
3.2 S-RNase系统SI的花粉S-基因研究进展 |
3.2.1 花粉S-基因的发现 |
3.2.2 SFB的序列及结构特点 |
3.2.3 SFB在配子体自交不亲和中可能的作用 |
4 与自交不亲和相关的非S-因子研究进展 |
5 自交不亲和性的起源与进化 |
(8)中国矮生樱组遗传多样性研究及欧李优系S基因型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问题的提出 |
2. 我国野生果树种质资源 |
3. 植物自交不亲和性的研究进展 |
3.1 植物自交不亲和性及其分类 |
3.2 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的研究进展 |
3.3 孢子体自交不亲和性的研究进展 |
3.4 自交不亲和性的起源与进化 |
4 果树自交不亲和性研究进展 |
4.1 苹果自交不亲和性研究进展 |
4.2 梨自交不亲和性研究进展 |
4.3 杏自交不亲和性研究进展 |
4.4 甜樱桃自交不亲和性研究进展 |
4.5 扁桃自交不亲和性研究进展 |
5 果树品种确定S 基因型的方法 |
5.1 等电聚焦凝胶电泳确定S基因型(isoelectric focusing: IEF) |
5.2 S 等位基因 PCR 扩增确定 S 基因型(S-allele-speicific PCR) |
6 本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
第二章 矮生樱组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形态学数据测定 |
1.2.2 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及Ca 含量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分布及果实成熟期的遗传变异 |
2.2 果实形态性状的变异 |
2.3 果核形态性状的变异 |
2.4 果实品质性状的变异 |
3 讨论 |
第三章 欧李自交不亲和 S 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基因组DNA 提取 |
1.2.2 S-等位基因PCR 扩增 |
1.2.3 PCR 扩增产物的回收 |
1.2.4 特异片段的克隆、鉴定与序列测定 |
1.2.4.1 连接反应 |
1.2.4.2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1.2.4.3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及阳性克隆的筛选测序 |
1.2.5 序列分析及S 基因的的鉴定和命名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欧李 S 基因的克隆 |
2.2 欧李S 基因的序列分析 |
2.3 李属(Prunus)S 基因的聚类分析 |
3 讨论 |
3.1 关于欧李S 基因型鉴定 |
3.2 内含子在自交不亲和性中的作用 |
3.3 关于蔷薇科果树S-RNase 基因的系统进化 |
3.4 核果类果树S 基因的分类学意义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果梅花柱S-RNase特性及其抑制自花花粉管生长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植物配子体型自交不亲和性研究进展 |
1 配子体型自交不亲和性雌蕊S基因 |
2 S-RNase结构、生化特性和功能 |
3 配子体型自交不亲和性雌蕊S基因表达特性 |
4 配子体型自交不亲和性花粉特异性决定因子 |
5 配子体型自交不亲和性的修饰因子 |
6 配子体型自交不亲和性机制模型 |
第二节 果梅自交不亲和性研究进展 |
1 果梅自交不亲和性的表现 |
2 果梅自交不亲和性基因的鉴定 |
3 果梅SLF/SFB基因结构特点 |
4 果梅自交亲和性的分子标记 |
5 果梅自交亲和性研究展望 |
第二章 不同果梅品种及花发育阶段的自交不亲和性强度的差异 |
第一节 果梅不同品种自花授粉坐果率的差异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直接套袋法坐果率 |
2.2 点授花粉法坐果率 |
2.3 直接套袋法和点授花粉法间坐果率的差异 |
3 讨论 |
第二节 果梅花不同发育阶段自花、异花授粉结果率的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三节 果梅不同品种自花授粉后花粉原位萌发及生长的特性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离体条件下不同品种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生长的差异 |
2.2 不同品种自花花粉在柱头上的萌发率比较 |
2.3 不同品种自花花粉管生长到花柱上部数量的差异 |
2.4 不同品种自花花粉管生长到花柱中部数量的差异 |
2.5 不同品种自花花粉管生长到花柱基部数量的差异 |
3 讨论 |
第四节 果梅花不同发育阶段自花与异花授粉后花粉原位萌发特性的差异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发育阶段花的自花、异花花粉原位萌发的差异 |
2.2 不同发育阶段花授粉后到达花柱上部的自花、异花花粉管数量的差异 |
2.3 不同发育阶段花授粉后到达花柱中部的自花、异花花粉管数量的差异 |
2.4 不同发育阶段花授粉后到达花柱基部的自花、异花花粉管数量的差异 |
3 讨论 |
3.1 果梅有效授粉期 |
3.2 果梅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特性及自交适宜授粉期 |
第三章 果梅花柱S-RNase含量及其与自交不亲和性的关系 |
第一节 果梅不同组织器官S-RNase含量的差异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果梅不同组织及幼叶蛋白质含量 |
2.2 不同组织器官S-RNase含量差异 |
3 讨论 |
第二节 果梅不同品种花柱S-RNase含量及其与自交不亲和性强度的关系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品种花柱重量和长度 |
2.2 不同品种花柱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差异 |
2.3 不同品种花柱S-RNase含量的比较 |
2.4 不同品种花柱S-RNase含量与自花授粉坐果率及达到花柱基部花粉管数量的关系 |
3 讨论 |
第三节 果梅花不同发育阶段花柱S-RNase含量及其与自交不亲和性强度的关系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细叶青’花不同发育阶段花柱重量和长度 |
2.2 不同发育阶段花柱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差异 |
2.3 花不同发育阶段花柱S-RNase含量 |
2.4 自花授粉坐果率、达到花柱基部花粉管数量和花柱S-RNase含量间的相关关系 |
3 讨论 |
第四章 果梅花柱S-RNase的纯化及特性研究 |
第一节 果梅花柱S-RNase的纯化、等电点及活性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月世界’花柱S-RNase的纯化及活性测定 |
2.2 ‘细叶青’花柱S-RNase的纯化 |
3 讨论 |
第二节 果梅‘细叶青’花柱S-RNase分子量的确定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细叶青’花不同发育阶段花柱可溶性蛋白SDS-PAGE电泳 |
2.2 ‘细叶青’不同组织器官可溶性蛋白SDS-PAGE电泳 |
2.3 ‘细叶青’花柱S-RNase等SDS-PAGE电泳 |
2.4 ‘细叶青’和‘月世界’花柱S-RNase等SDS-PAGE电泳并活性染色 |
3 讨论 |
第五章 果梅花柱S-RNase对花粉离体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
第一节 果梅花粉离体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特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培养基上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差异 |
2.2 不同花粉培养密度对花粉萌发及生长的影响 |
2.3 不同温度下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随培养时间的变化 |
3 讨论 |
3.1 培养基组分和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的关系 |
3.2 花粉培养密度和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的关系 |
3.3 培养温度和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的关系 |
第二节 离体条件下果梅花柱S-RNase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活性S-RNase对自花、异花花粉萌发生长的影响 |
2.2 不同核酸酶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
2.3 不同温度条件下花柱S-RNase对花粉离体萌发的影响 |
2.4 不同温度条件下花柱S-RNase对花粉离体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
3 讨论 |
3.1 花柱S-RNase抑制自花花粉管生长 |
3.2 不同RNase抑制花粉管生长 |
3.3 温度对S-RNase抑制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
第六章 果梅‘月世界’花柱S-RNase离体条件下对花粉管RNA降解特性的研究 |
第一节 花粉管RNA的提取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二节 果梅‘月世界’花柱S-RNase离体条件下降解花粉管RNA特性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花柱S-RNase降解花粉管RNA反应的终止条件的筛选 |
2.2 花柱S-RNase特异性降解不亲和花粉管RNA |
2.3 不同活性果梅花柱S-RNase降解自交不亲和、亲和性花粉管RNA |
2.4 花柱S-RNase、酸性蛋白和RNaseA降解自交不亲和、亲和性花粉管RNA |
2.5 不同温度下果梅花柱S-RNase离体降解花粉管RNA反应 |
2.6 S-RNase对从李叶片中提取的基因组DNA样品中RNA的降解 |
3 讨论 |
综合讨论 |
1.果梅品种自交不亲和性强度的差异 |
2.果梅的自交不亲和性强度取决于花柱内S-RNase的含量 |
3.果梅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的特性 |
4.花柱S-RNase降解自花花粉管RNA导致花粉管停止生长的特性 |
5.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核果类果树自交不亲和性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杏李开花结实生物学特性研究[D]. 魏雅君.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2]‘辣椒杏’生殖生物学特性研究[D]. 孙静芳. 新疆农业大学, 2017
- [3]核果类果树主要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研究进展[J]. 孙猛,刘威生,刘宁,王晓松. 北方果树, 2011(06)
- [4]新疆栽培扁桃自交不亲和性的研究[D]. 高启明. 新疆农业大学, 2011(06)
- [5]梨自交亲和性突变机制及自花结实性种质的创制[D]. 齐永杰.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8)
- [6]李、杏、杏李S基因型确定及其在种间杂交亲本选择中的应用[D]. 李洪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03)
- [7]植物自交不亲和机制的研究进展[J]. 杨红花,秦宏伟. 泰山学院学报, 2009(03)
- [8]中国矮生樱组遗传多样性研究及欧李优系S基因型鉴定[D]. 张红. 山东农业大学, 2008(02)
- [9]果梅花柱S-RNase特性及其抑制自花花粉管生长的机制[D]. 杜玉虎.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9)
- [10]中国杏种质资源、遗传育种及生物技术研究新进展[A]. 陈学森,张艳敏,冯建荣,何天明,陈美霞. 中国园艺学会第七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