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导入就像一把开启道德与法治课的钥匙,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好的导入,既能起到“抛砖引玉”的引领作用,又能发挥“画龙点睛”的强调作用,能使课堂先声夺目,令人着迷,能够营造轻松、融洽的学习氛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导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2-035-01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1]。”实践证明:积极活跃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一个富有吸引力、引人入胜的的导入不仅能产生一种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而且能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迸发强烈的求知欲,引领学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所以说一节课导入环节的成败将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
如果长时间使用单一的导入方式,学生很快就会觉得枯燥无味,这样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导入方式上,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艺术的导入方式。
一、生活案例导入,亲切自然
运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导入,让学生结合实例去思考问题,可以从浅显易懂的生活案例中提取知识,用知识来指导生活,有利于学生将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体现了知行一致的原则。如,在学习《网上交友新时空》时,用学生的同龄人ABCDE五位同学的网上交友案例分享导入,同龄人的经历能拉近学生心灵的距离,产生共鸣,学生就能很流畅地交流分享自己的网上交友经历及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就网上交友的利弊展开讨论,在这样的一个亲切自然的气氛下教学目标达成度就很高。生活案例的选择范围很宽泛,可以是动漫、影视作品、新闻片断,可以是教师自己录制编辑的小视频,也可以是学生分角色的即时表演,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很多生活小细节都可以为我们所用,成为我们导入新课的题材。
二、时政热点导入,引人入胜
利用时政热点或是当下的热门话题来导入新课,可以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强烈兴趣,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面对责任的选择》一课时,我设计了以感动中国人物为主线的“感动之旅”,所以在2012年执教这节课时,我选择用当年的感动中国人物――肝胆之父吴孟超的事迹作为导入,2015年,选择感动中国人物――官东的事迹为导入,2017年选择感动中国人物――黄大年的事迹为导入,用这些既有时政特点,又有共性的感动中国人物作为导入,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刻地体会面对责任时正确的选择的重要性,从而在学生的道德成长过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激趣问题导入,开门见山
这种导入是指教师有意围绕教学主题,设计一连串的问题来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导入方法。导入的问题设计的是否成功,对于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有着惊人的联动效应。如,在学习《走近老师》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每天清晨,当我们背着书包迈着轻快的步伐来到学校时,一定会看到值班的引导老师和班主任熟悉的身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可是,
(1)你知道老师是几点到校的吗?
(2)你知道老师的家距离学校有多远吗?
(3)你知道老师为了不耽误我们的课生病了却不肯请假吗?
(4)与老师朝夕相处的我们,真的了解自己的老师,了解教师这个职业吗?
(5)我们能与老师愉快地相处吗?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近老师。”
这些贴近生活又富有挑战的问题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争先恐后发表了个人的见解,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阅读教材,展开教学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是问题式导入要注意要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去设计问题,做到有疑可设,自然合理,切不可为了设计问题而去设计一些没有深度或是没有价值的问题。
四、美妙音乐导入,心旷神怡
生活离不开音乐,美妙的音乐可以感染并调节人的情绪。根据学科教学内容,适时恰当地播放一些格调高雅、积极向上的优美音乐,既可以确定整节课的基调,营造氛围,又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如,在讲授《走自立自强之路》这一课,导入环节播放《男儿当自强》和《铿锵玫瑰》分别赠送给男生、女生。那高昂、激情的旋律立即使全班同学的心灵为之振奋,此时,我们就能很自然地引入新课的主题“自强”。
五、联系旧知导入,温故知新
这是我们日常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课堂导入方式。这种导入是教师依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复习提问旧知识为手段,在旧知识里面带出新课内容的线索,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顺理成章地进入新知识领域,并产生强烈求知欲,去探求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法。
(一)从总结归纳旧课入手导入新课
具体方法和要求是:教师先对上节课所讲的内容进行简单梳理和总结,然后找到新旧知识的节点,简单过渡,使学生把新旧知识连贯起来思考。这样既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能很好地巩固已学的知识。
(二)从检查提问旧课入手导入新课
具体方法和要求是:教师通过提出基于学生认识的且与新课内容相关的问题,问题要有趣味性和探究性,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讲授新课前,提出一些上节课学过的、针对全班同学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全体学生的回忆思考,然后引导学习程度中上等次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在个别学生回答、老师做出订正和补充的基础上,带动全班学生复习旧课,进而导入新课。
(三)通过组织学生听写练导入新课
具体方法和要求是:在讲授新课之前,先让学生以听、写、练习等活动方式复习旧课,使学生在脑海中再现旧知识后导入新课。
用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从已知的领域顺利过渡进入到未知的新领域,不仅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而且还能发挥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效力,因而,复习导入的方法往往被教师乐于采用。需要注意的是复习导入的内容应该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过渡语也要尽可能自然。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充分认识课堂导入的重要性,更要把握课堂导入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注意导入的趣味性、启发性、针对性、创新性,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进入教师预设的学习情境之中,激起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但它只是一节课学习的开始,是序幕、是前奏,不能喧宾夺主冲淡了课的主体。
论文作者:初晓英 胡孝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8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9
标签:学生论文; 新课论文; 知识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老师论文; 方法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8月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