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_数学论文

小学生数学解题思维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能力论文,小学生论文,策略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学生数学解题思维是指小学生面临某个数学问题时所作出的对问题答案、现象的解释或动作,及从中暴露出的思维结构和认知风格.小学生数学解题思维与成人的思维方式有着很多不同,它受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1.个性因素

不同的个性会产生不同的思维结果.有些孩子偏于精细,考虑得面面俱到;有的则表现出粗枝大叶,顾此失彼;有些孩子神情专注,思维比较深刻;有的则表现出心不在焉,思维浮于浅层.

2.知识储备

知识结构的完善与否也直接影响解题思维的正常发挥.在问题解决活动中,具备所需的背景知识是顺利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条件.如果学生根本不具备解决某问题所需的背景知识,那么显然会导致问题解决错误.

3.解题策略

解题策略的优劣对解题思维起着决定性作用.解题思维能力比较高级的学生能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自身行为做出合理的选择,什么问题情境下该选择什么策略,什么情况下又该改变策略.有的学生对一些方法并非不懂,而是不知怎么合理运用;有的学生面对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套用公式或模仿做过的题目,面对背景稍微陌生的题型便无从下手,这是解题策略缺失的表现.

如何在教学中促进解题思维能力的提升呢?笔者在教学中总结了一些应对策略.

一、激发内驱,叩开解题思维兴奋点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解决问题的行动是由一定的兴趣所推动的,当一个人面临问题时,其兴趣状态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挥有重要的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会随着学生兴趣的增强而提高.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对他们而言,枯燥的数字与形象的文字、图片比较,后者更有吸引力.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等特点,注意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和教学反馈的有效性,激发兴趣,强化动机,诱发思维.

1.挖掘教材的趣味点

数学问题以其独特的逻辑性、形式的多样性以及解题思路的广阔性和灵活性而蕴藏着丰富的趣味因素,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这些因素,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数学问题编成故事或童话;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和生活情境;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巧设悬念,引导多解、巧解,寻找解题规律,寻找最优解法等.如:教学《年、月、日》时,上课一开始,教师提出十分有趣的问题“小明今年12岁,可是他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怎么回事?”学生对这个悬念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然后根据许多公历年份每月的天数变化情况,经过比较分析和探究研讨,得出“四年一闰”的规律,解决了“小明12岁却只过了3个生日”的问题.再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师打破秧田式座位的格局,把教室简易布置成“银行”,每小组选一名学生为“银行工作人员”,其余学生做“顾客”,每位“顾客”拿1元人民币去“银行工作人员”处兑换,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场景中掌握用多种兑换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激发学生的需要感

兴趣是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因此,教师要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感,帮助他们保持长期稳定的兴趣.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使学生感到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数学.如:学过长方形面积计算后,组织学生测量教室墙面的面积,帮助学校总务处预算粉刷教室需要多少钱.这样的问题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解题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需要感.

3.唤起学生的自信心

解题思维水平的高低与问题解决者的自信心也是分不开的.在甲、乙两人解题能力相同的前提下,如果甲比乙对自己解决问题能力具有更大的信心,甲将有更积极的探索行为,且持续时间也更长;更重要的是甲将有更活跃的思维,能够进行思路的不断转换,即具有较大的思维灵活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竞赛活动,让一些学生脱颖而出,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当学生探索解题方法遇到困难时,要及时鼓励,并适当加以引导和点拨,使学生获得成功.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组织一些低层次的单项竞赛,在适当降低要求的情况下,使他们获得成功、树立起学习信心后再逐步提高要求.

二、完善认知,弥补解题思维空白点

生成穿越问题空隙的路径离不开知识的运用,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角色是充当片断性的路径,一些或许多片断性路径被有机镶嵌在一起时,才能生成完整的解题路径.所以,欠缺其中某一问题所需的背景知识就无法满足上述生成路径的要求,就可能导致问题解决错误.

1.扫清盲点,确保思维的通畅性

班级中的一些后进生,在解题时,往往不知所措,出现瞎撞乱做的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遇到了很多知识的盲点,导致思维的中断.有些学生连最简单的计算公式、计算方法都不清楚,就更谈不上正确解题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因人而异,及时帮助其“扫盲”.如少数学生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总是瞎做,教师就要帮助他们对十一种最基本的数量关系进行重新梳理,甚至重新讲解.当一个学生计算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总是混淆时,就要帮助其重新建立周长与面积的概念,这样才能确保思维的通畅.

2.沟通联系,提升思维的整体性

思维的整体性,简单地说,是指在思考问题时能够着眼全局,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全面衡量,综合考虑.小学生的思维受年龄的影响,在认知过程中,往往把一个个知识看作孤立的点,所学的知识零星而琐碎,不成体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高屋建瓴,既要密切注意数学的外部联系,也要充分体现数学的内在联系,在日常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知识的结构体系,使前后不同阶段学到的知识能融会贯通起来,沟通这些看似割裂、点状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稍复杂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是简单的分数实际问题的深化,两者数量关系相似,解题思路也相近,因此,可以从简单的分数实际问题引入,实行解题方法上的顺利迁移,这就有利于学生较快地掌握稍复杂的分数实际问题的题目结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学生整体认识和结构化把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结构意识和结构化的思维方式,提升思维的整体性.

3.回归生活,引发思维的变通性

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有些知识并不是通过书本的学习就能获得的.如这样一道题:小明家上个月水表显示368,本月水表显示396,小明家这月用水多少吨?一道简单的题目却给很大一部分学生带来了思维障碍,主要原因是这一生活情境学生根本不理解.因此教师要及时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打通数学与生活的通道,从而让学生能融会贯通地解决实际问题.

三、策略指导,拓展解题思维灵活度

解题策略既是制约数学解题效果的基本因素,同时也是衡量个体解题思维水平的重要标志.有效的数学解题策略能帮助学生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较好的解题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保持引导者的姿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1.鼓励反思,形成解题策略意识

策略的有效形成必然伴随着对自己行为的不断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地引导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自身形成策略过程的认识,从而也更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策略的进一步理解.当做完一道题或一类题后,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从题中我可以知道些什么?当时我想到了什么样的方法?有没有比这更好的方法?今后遇到什么样的题目我可以选择什么样的策略?这个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自我监控,形成的策略是学生学习的收获,而在获得策略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反思具有更重要的价值.

2.合理渗透,习得多样解题策略

要使学生学会多方向、多角度思考问题,还必须使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思考方法.思考方法多了,思路才能开阔.在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诸如分析、比较、综合等一些常用的思考方法外,还可教给学生一些特殊的思考方法,如对应、类比、列举、还原、转化、猜想、假设等.这样,学生解题思路就会宽广而灵活.如有这样一组题:①修路队计划修一条长60千米的公路,前3天修了计划的,照这样的速度,修完这条公路还需几天?②修路队计划修一条长120千米的公路,前3天修了计划的,照这样的速度,修完这条公路还需几天?③修路队计划修一条长300千米的公路,前3天修了计划的,照这样的速度,修完这条公路还需几天?④修路队计划修一条公路,前3天修了计划的,照这样的速度,修完这条公路还需几天?学生除用常规解法解答外,如果把公路的长度都看作单位“1”,这四题都能这样列式:3÷-3,1÷(÷3)-3.采用假设的思路解答,打开了学生多角度思考的大门,揭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3.科学指导,掌握选择策略方法

学生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从具体问题中来,对具体问题必然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如果学生能针对不同的问题情境进行不同的策略选择,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力就达到了较高的层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科学的指导,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训练联想.联想能力是综合灵活运用知识的反映,对发展思维、优化策略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以条件联想、问题联想、横向联想、纵向联想、可逆联想、对比联想、类比联想等等,让学生逐步掌握一些联想的方法技能.例如:教学“比”的意义后,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五(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5∶4”这个条件进行联想,使学生联想到: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4∶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人数比女生多……经过这个联想训练,学生不仅弄清了“比”的意义,而且将来解答有关“比”的实际问题会比较容易.类似这样的联想训练可以丰富意义相关的概念间的联系,增强学生数量关系间的转化能力,提高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3)注重变式.变式是消除思维定势、策略定势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事物的各种因素,确定哪些是主要的、本质的,哪些是次要的、非本质的.教学中,一般可安排“质变形不变”、“形变质不变”两种类型的变式,提升学生对策略的选择与应用能力.如:《乘法分配律》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除了要练习比较明显的典型题目,我们还要将下列题目穿插其中:56×101-56、48×99+48、35.4×27+7.3×354,通过这些变式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虽然题目变了,策略却没变,应用的都是乘法分配律.

总之,小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我们长期不断的努力!

标签:;  ;  ;  

提高小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