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国共舞——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国论文,东盟论文,共舞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479(2012)09-0003-05
作为两极对峙体系的产物,东盟的成立是基于应对外部威胁和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1972年11月27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通过的《和平、自由和中立区宣言》,提出了东盟国家与区外大国之间关系“中立”的原则。这里的“中立”有两层含义:一是坚持东盟的独立自主地位,反对外部国家的干预;二是东盟与区外大国保持等距离的国家间关系,即在各大国之间搞平衡,达到维护自身利益之目的①。冷战结束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东南亚的军事存在和政治影响突然下降:一方面,俄罗斯撤走了在越南的军事基地,停止了对越南的军事援助;另一方面,“东盟各国实际已经不存在来自外部大规模入侵的威胁,它们对美国的军事保护需求下降”②,美国撤走了在菲律宾的海空军事基地,结束了美国在东南亚驻扎军队的历史③,使东南亚地区出现了某种意义上的权力真空。
国际格局的变化,给东盟带来的不是更为安全的地区环境,反而使其安全形势变得复杂起来。由于自身地缘政治和资源政治的双重优势,东盟逐渐成为各大国竞相拉拢的对象,东南亚也日益成为各主要力量角逐的舞台,形成了一个大国相互制衡的局面,特别是中美日三大国的相互制约。正如加尼山所言:“域外大国一直决定着东南亚国际关系发展的形式和内容”④,虽然东盟官方继续坚持“和平、自由、中立区”,但东盟各国都不把它看作是对地区秩序在冷战后面临挑战的一种行得通的回应。就连一向坚持不结盟政策的印度尼西亚也承认,需要根据地区战略环境的变化来调整“和平、自由和中立区”的概念⑤。东盟以弱小国家的联盟为依托,灵活务实地推行大国平衡战略,在国际事务特别是亚太事务中扮演了特殊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处理亚太地区事务的主导权,为东盟成为多极化世界中的重要一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⑥。
一、大国平衡战略的理论渊源
(一)西方均势理论
产生于近代欧洲的均势理论,在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这一根本性质没有改变的今天,仍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大国平衡战略作为后冷战时代东盟对亚太和世界形势新变化所做出的一种反应及战略选择,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均势战略,只不过是对西方均势理论在新形势下的继承与发展,在具体操作上根据时代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传统均势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权力分配的平衡,注重的是增强和显示实力,目的在于维护自身军事上的安全,而在其中扮演维持均势“平衡手”的则是具备一定实力的大国。
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则有所不同。首先,它把维持大国之间的基本权势平衡常态化作为追求的目标,而不是自身与各大国之间的权力平衡分布;其次,大国平衡战略中的关键角色——“平衡手”是小国集团,而非某一强国;再次,推行大国平衡战略的基础在于大国之间的矛盾,再加上自身巧妙的外交策略,以“四两拨千斤”实现“间接平衡”之目的;最后,大国平衡战略的最终目的是维护自身的综合安全,因此,它不是针对各大国的等距离外交,而是在不同领域、与不同大国进行有侧重的合作。但这种大国平衡战略的新特点不能改变其均势理论的本质,因为它们在基本思想上都是以维护某种权力的平衡为核心,以实现自身利益为目的,以利用大国之间的制衡关系为手段。因此,大国平衡战略的思想基础仍然是根植于传统的均势理论,不同的只是新形势下做了些局部调整。
(二)地缘政治因素
地缘环境是影响对外战略的最基本、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国际关系理论中影响最广泛的现实主义流派通常认为,国家的地理位置即使不是最终决定,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的政治行为⑦。东盟推行大国平衡战略成功的奥妙亦离不开其独特的地缘政治因素。
首先,东南亚是典型的陆海复合型地区。东南亚既处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又处于亚洲大陆和大洋洲之间的连接带上,是两大洋与两大洲之间的“十字路口”,是沟通亚洲、非洲、欧洲以及大洋洲之间海上航行的咽喉,无论是从地缘政治理论的陆权论、海权论抑或是边缘地带论,都是大国实现各自抱负的必争之地,这使得东盟难以置身世界纷争之外,同时也为东盟确立了至关重要的地缘政治地位。诚如沙迪赛所言,东南亚是一个外围地区,是边缘地带的一部分。从二战期间日本对东南亚的占领开始,新中国的诞生、长期持续不断的冲突以及越南的统一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使整个东南亚地区变成了世界上最富有战略意义和最敏感的地区之一。用麦金德的地缘政治术语来说,它是我们时代的心脏地带⑧。
其次,东盟各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资源的有限性和发展的无限性是世界经济的基础性矛盾,国家竞争力更多地表现为对世界市场和资源的拥有总量和控制能力⑨。东盟不仅蕴藏着石油、天然气等世界急需的能源,更盛产橡胶、锡等重要战略资源,任何大国控制了这一地区就无疑是掐住了其他大国未来发展的命脉。因此,任何单一大国支配东南亚的企图必将受到其他大国强烈的抵制。
再次,东盟周边大国环伺,亦为其推行大国平衡战略提供了可能。地缘上的邻近性是地缘政治研究的重要内容,一般认为,一国的影响力会随着距离的延伸而递减⑩。当今亚太地区的几个大国如中国、美国、日本、印度等虽然与东盟距离不同,但均属周边范围,各大国的东南亚战略是东盟对外战略的重要变量,其中各大国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现实恰恰为东盟大国平衡战略的推行提供了可能。
(三)东方战略传统
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深受东方传统“以夷制夷”战略思想的影响。东南亚各国历来处在世界体系的“边缘地带”,尽管考虑到海上文明的自发性以及印度文明和后期伊斯兰文明对东南亚各国的影响,但从东南亚整体观察,16世纪以前基本上是以中国为中心的松散的朝贡体系为主,这一体系必然将中华文化思想和战略传统传播到东南亚各国,并融合到其现实外交战略的选择中。在大国平衡战略的出台过程中,可以看到“以夷制夷”的东方战略思想的影子。
二、东盟大国平衡战略的实践
历史上的英国以推行保持欧洲大陆均势的政策为传统,强大的军事实力特别是海军力量是其均势政策的重要依托。由于东盟弱小的实力基础再加上其独特的地缘政治因素,决定了它推行传统的均势政策难逃失败的命运。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从本质上讲可以说是国际政治中“弱者”的逻辑,也是强邻包围下“弱者”的生存和成功之道。在长时间的实践运用中,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引入多方力量,实现多维平衡
为实施大国平衡战略,东盟与各大国建立对话机制。截至1991年,东盟先后同美、日、中建立了对话伙伴关系,2003年,印度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2005年,俄罗斯与东盟举行首次峰会。至此,东盟在政治上建立起与周围各主要力量之间的联系。在经济层面,积极发展与各大国之间的经贸联系。2005年7月,东盟与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2007年6月,东盟与韩国的自由贸易协定生效;2007年11月,东盟和日本在首脑会谈中就以贸易自由化为核心的经济合作协定达成共识;印度与东盟签署的《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也确定2016年前建立货物、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机制的设想(11)。在安全层面,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插手和宣传,东盟一些国家对中国所谓的“潜在军事威胁”仍抱有警惕,因而欢迎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部分东盟国家还与美国保持军事同盟关系,希望美国继续在该地区扮演重要的安全角色。通过这种多层次的综合平衡,让各大国力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谋求自身的有利地位。
(二)构建合作机制,防止大国主导
东盟在推行其对外战略中,构建了一系列以己为核心的多边合作框架。1990年,东盟智囊机构东盟战略与国际关系研究所提出将东盟外长会议后续会议作为多边安全论坛的场所的建议,并在1991年吉隆坡东盟外长会议上讨论通过(12)。1994年7月,东盟地区论坛创立,这是一个由东盟国家主导的、多层次的地区安全论坛。首次会议发表的主席声明指出:“东盟地区论坛会议每年举行一次,时间安排在东盟外交部长会议和后续部长会议之间,东盟地区论坛高官会为其做前期准备。”这实际上也就等于规定了东盟国家主办和主持论坛会议的专有权(13)。“东盟认为,东盟地区论坛是保证美国继续介入东南亚事务,避免日本在安全领域独立发挥作用以及鼓励中国成为一个善意的国际行为者的工具”(14)。1997年12月,东盟“10+3”框架启动,每年东盟首脑会议举行的时候,由东盟的轮值主席国邀请中日韩3国领导人加入东盟首脑会议,东盟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作为“10+3”框架扩大版的“东亚峰会”,目前也是东盟峰会之后由东盟轮值主席国主办,东盟在新的东亚峰会框架下的驾驶员角色依然没有改变。另外,东盟还倡议召开亚欧首脑会议,其目的是要进一步加强与欧盟的合作,通过欧盟来制约美国,防止美国在该地区的势力过分膨胀,不让美国单独主宰东南亚地区的事务。
(三)利用大国矛盾,服务自身利益
大国之间的矛盾关系是东盟推行大国平衡战略的重要条件。冷战结束后东盟对大国的态度已从被动依赖转变为主动利用和平衡。中国的政治影响、日本的经济实力和美国的军事力量都是东盟所希望利用的“国际资源”(15)。作为一个弱小国家的联盟却在多个地区合作机制中占据主导地位,美日对此颇有微词,提出双主席制的设想,即由东盟成员国和非东盟成员国共同主持论坛部长会议(16),针对这一企图,中国坚决支持东盟国家的领导地位,与东盟国家一道维护了东盟的主导权。在“东盟+3”框架扩展为东亚峰会的过程中,中国曾主张东亚峰会的参与者应仅限于“10+3”成员,但这一主张没有得到东盟国家的广泛响应,东盟内部存在着分歧。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积极推进峰会的召开,呼吁东盟要在更高的层次上与中、日、韩、印等国合作,以此来平衡与美国、欧盟等经济体的合作往来。而其他一些国家,尤其是印尼担心在东亚峰会中重心将由东盟转移到东北亚一些大国,从而使东盟失去主导权,印尼更希望先在“10+3”的合作模式下增强东盟自身的力量(17)。为了抵消中国可能主导东亚峰会的疑虑,他们寻求将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拉入东亚峰会,以平衡中国的影响。最终,于2005年12月召开的首届东亚峰会有16国参加,并且明确了东亚峰会的开放性特点和东盟的主导地位。另外,东盟与中国、韩国、印度加强经济合作以制衡对美、日经济的依赖;与美国、印度军事合作以制衡中国崛起带来的“安全隐患”;与澳大利亚、新西兰、欧洲、俄罗斯合作,以制衡中、美的政治影响(18)。所有这些以东盟为核心的制衡关系,都确保了东盟“平衡手”的地位,使其拥有了利用大国矛盾关系达到服务自身利益的条件。
三、东盟大国平衡战略面临的挑战
大国平衡战略的成功实践,使东盟获得了较高的国际地位,也实现了独立自主的初衷,但这种对外战略也并非无懈可击、尽善尽美。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也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一体化建设进展缓慢
2003年年底,东盟国家领导人决定于2020年前将东盟建成经济、安全以及社会与文化3个共同体。2005年年底,东盟领导人通过《吉隆坡宣言》,决定推动建立区域经济整合的法律框架,致力于加强东盟的竞争力,扩大和深化经济整合以及增强同世界其他经济体的联系(19)。但实践表明,其自身一体化建设道路崎岖坎坷,理想目标与具体行动有脱节之嫌,纸上成果与实际成效有较大差距。经济合作方面,东盟大部分国家的产业处于价值产业链的底端,彼此间的竞争性远远大于合作性,因此,东盟各国都是忙于与区外大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努力扩大外来投资,区内统一大市场的前景还十分渺茫。安全合作方面,东盟成立以来确实取得了重大成就,“没有一个东盟成员国会考虑对另一个成员国使用武力来解决争端”(20)。但是东盟各国与周边大国的关系亲疏各异,对外部军事力量的存在看法不同,部分国家还保持着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同时由于其自身实力弱小,安全上不能实现完全自主,因此,在维护地区稳定方面依然依赖外部干预。至于社会与文化共同体建设,则更是难上加难。东盟内部差异很大,民族、宗教、文化各异,多种文明交织,简直是整个世界的缩影,其整合难度可见一斑。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东盟的一体化进程,也使其推行大国平衡战略的“底气”稍显不足。
(二)地区主导权存在隐忧
作为一个弱小国家的联盟,东盟可以利用的战略资源相对匮乏,占据地区主义领导权的位置本身就显得有些“另类”。在推广地区主义的进程中,东盟构建的各种地区论坛和对话机制,都在极力规定由东盟主导,以东盟的方式,维持松散的合作机构来以“让每个国家都舒适的节奏”开展合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机制本身应有的功能,也注定合作的成果相对有限。美国、俄罗斯于2011年加入了东亚峰会,东盟就担忧这两个大国介入后是否会削弱东盟在地区合作中的影响力和主导作用(21)。另外,美国一直推销“亚太共同体”来取代东盟地区论坛,日本也提出“双主席制”试图剥夺东盟的单一领导权地位。因而,东盟在设置论坛议程上不得不进行调整,以反映他国的偏好,如迎合美国的偏好,在论坛中讨论海上安全和反恐问题,接受印度的要求,不在论坛中讨论印巴冲突问题(22)。
(三)战略平衡手地位不稳
东盟之所以能发挥地区合作上的主导作用取决于冷战后东亚的地区权力结构。冷战后,东亚出现了中、日、美相互制约的权力结构平衡,于是东盟巧妙地利用了这一平衡,扮演起了协调者、主导者的角色。由于东盟只是一个相对松散的中小国家集团,实际上它的主导作用是有局限性的。只有在目前这种中美日三大国相互制衡的情况下,东盟才有可能发挥此种作用。如果出现下述情况,东盟的主导作用就很难发挥:一是中国与美日关系交恶或处于激烈的对抗状态,东盟没有能力调解这种对抗关系,可能面临“选边站队”的两难境地;二是各大国实现密切的友好合作,不再需要东盟这一协调人(23);三是由于东盟自身的整合,出现了一个日益独立和强大的共同体,各大力量开始对东盟保有警惕之心。
四、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对中国的影响
东盟推行大国平衡战略的3个基本目标是:保持大国在东南亚的整体利益平衡;东盟成员国不介入大国之间的敌对和斗争;不邀请也不允许外部大国干涉东南亚内部事务。这样使得任何一方不能主导东南亚,而东南亚各国亦不单独依赖某一大国。大国平衡战略的推行,使得东盟避免了出现“一边倒”特别是倒向美国的情况,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减小安全压力、维护国家安全。而且东盟倡导的开放性地区合作主义,与中国的对外战略思想亦有异曲同工之处,不存在实质性的矛盾和冲突,这也是双方开展互利合作的基础。
环顾周边安全环境,东南亚地区是中国可以大有作为的地区,也是中国构建大国身份谋求国际认同的立足点。冷战结束后,中国积极改善与东盟国家的关系,建立多层次的对话合作机制,减少了东盟对中国的疑虑,不断增进双方的共识。“定期地参与国际机制能够有助于发展新的态度与偏好,能创造出共同的认同或者改变自我认同”(24)。同时,东盟大国平衡的舞台,也为中国开展与区内所有国家的全方位合作提供了机遇。
当然,东盟推行大国平衡战略的初衷还是为了自身利益,这会给中国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由于自身实力不强,经济上,东盟对自由贸易区建设过程中中国在东南亚影响力的增长趋势有所顾虑。这种从战略视角对自由贸易区提出的质疑有渐趋增加的倾向,导致东盟国家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采取了一些对冲性举措。政治—安全上,随着陆上边界问题的逐渐缓和及解决,南海争端成为中国与东盟之间最具敏感性的问题,介入争端的外部力量很大程度上出于防范中国的考虑,试图将南海争端引向国际化、复杂化的危险境地,这也给中国解决南海争端的努力带来现实困难。
区外大国特别是美国出于对中国影响力上升的担忧,积极利用东盟大国平衡战略来制衡中国,无疑是增加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复杂性,给地区安全增添了不稳定因素,也对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消极影响。虽然东盟推行大国平衡战略总体上对中国来说利大于弊,但如何化解“弊”的一面,或转弊为利,这将是对中国智慧的重大考验。
注释:
①王子昌:《东盟外交共同体主体及表现》,北京:时事出版社,2011年版,第117页。
②Charles.H.Stevenson,“US Foreign Policy in Southeast Asia:Implications for Currant Issues”,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Vol.14,No.2.1992.
③张锡镇:《东盟实施大国平衡战略的新进展》,《东南亚研究》2008年第3期。
④N.Ganesan,“ASEAN's Relation with Major External Powers”,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Vol.22,No.2,2000.
⑤Straits Times,31 December 1991.转引自(加)阿米塔·阿查亚著,王正毅、冯怀信译:《建构安全共同体:东盟与地区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9页。
⑥唐志明:《从地缘政治看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求索》2006年第12期。
⑦(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蒂著,阎学通等译:《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五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66页。
⑧Sar Desai, Southeast Asia: Past and Present, Boulder, San Francisco:Westview Press,1994.
⑨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原载高全喜主编:《大国》(北京大学出版社学术丛刊第1期),2004年9月。
⑩钱洪良、杨光海:《中国和平崛起与周边国家的认知和反应》,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181页。
(11)张学刚:《大国的东南亚战略及其影响》,《亚非纵横》2008年第1期。
(12)Dominik Heller,“The Relevance of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ARF) for Regional Security in the Asia-Pacific”,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Singapore: Apr.2005,Vol.27, Iss.1,pp.123.
(13)王子昌:《东盟外交共同体主体及表现》,北京:时事出版社,2011年版,第280页。
(14)Ralf Emmers,“The Influence of the Balance of Power within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Aug.2001,Vol.23,Iss.2,pp.275.
(15)杨光海:《东盟“大国平衡外交”浅析》,《东南亚》1998年第4期。
(16)王子昌:《东盟外交共同体主体及表现》,北京:时事出版社,2011年版,第286页。
(17)Eric Teo Chu Cheow,“East Asia Summit's Birthing Pains”, The Straits Times,22 February,2005.
(18)冯维江:《东盟区域战略:平衡中不可承受之重》,《世界知识》2010年第19期。
(19)翟崑:《东盟战略整合成效及启示》,《亚非纵横》2006年第2期。
(20)Sheldon Simon,“The Regionalization of Defense in Southeast Asia”, Pacific Review,Vol.5(1992),No.2,pp.122.
(21)许宁宁:《中国与东盟关系现状、趋势、对策》,《东南亚纵横》2012年第3期。
(22)Jürgen Haacke and Noel M.Morada(ed.), Cooperative Security in the Asia-Politic:The ASEAN Regional Foru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0,pp.114.
(23)张锡镇:《东盟实施大国平衡战略的新进展》,《东南亚研究》2008年第3期。
(24)Rosemary Foot,“China in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Organizational Processes and Domestic Modes of Thoughts”,ASEAN Survey,Vol .XXXVⅢ,No.5,May 1998.
标签: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东盟外长会议论文; 时政外交论文; 美国军事论文; 东亚研究论文; 东亚文化论文; 东亚峰会论文; 地缘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