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问题意识”,培养思维能力论文_赵新鹏

激发“问题意识”,培养思维能力论文_赵新鹏

山东省淄博市实验中学 255000

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驱动力。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是被动的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新的问题的提出,又正是思维的结果,问题与思维密不可分。生物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每一个新的发现,都闪耀着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重现教材中作者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在教学中有如下体会:

一、遵循认知规律,充分展示思维过程

要重视教学活动中思维认识发生阶段。注重作者、教师、学生三种思维活动的协调。教材思维活动的展示包括三种思维活动:主要有作者的思维活动、教师的思维活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要在教学中协调好这三种思维活动,应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结构,重视作者的思维活动过程,指导、调节、控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发现及总结开展思维活动规律、方法及技巧。教师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工作。教师正是通过自己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作者的思维活动与学生的思维活动之间架设桥梁,以实现三种思维活动的和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讲生长素发现时,我告诉大家,生物学研究的方法一般是:现象观察→分析推测→设计实验证明→实验结果。然后,通过教师自己的思维,分析作者的分析和提出的问题,再根据问题设计出实验,实验结果证明的问题。把学生思维纳入到教师的思维活动中去,与作者的思维协调起来,从而使学生领略到“问题→思维→证明→新问题→思维→证明”的思维活动规律。

二、激发求知欲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求知欲就是人们渴求知识的欲望,是人们内在的认知需求。其前提是好奇心。调动他们好奇心的方法,就是给出新鲜的情景材料。

1.通过问题设计,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例如:讲述植物向光性的原理后,我画出十几个植物不同处理的图,请他们识别植物将怎样生长?为什么这样生长?或者说明是什么问题。学生聚精会神积极思考,回答热烈,效果良好。

2.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讲DNA结构时,我把原有模型拆掉,让他们自己动手连接起来。通过动手获得知识印象深刻,同时又发现了新问题。碱基配对为什么只能A与T配,G与C配?我引导他们观察图上碱基对如何形成,让他们讨论解决。由此可见,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创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以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设计教学情景,激励创造思维

学生掌握知识要经过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等阶段。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特别是感性认识阶段。为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打下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善于设疑,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养成善于猜想的习惯,并鼓励他们去实践。

例如:我在讲生长素特性时向学生提供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根、芽、茎的影响的实验材料,让他们理解所讲的知识。然后设疑,如果把植物拔出,水平放置在土壤上一段时间后,它的根将向下弯曲生长,而茎则向上弯曲生长,为什么?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又问:如果在宇宙飞船上,平行放置的植物,它的根与茎又怎样生长?让学生参与分析。分析问题的过程是开放性教学,老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分析完后,学生又发现问题:在地球上如果把植物倒过来,它的根、茎将怎样生长?老师学生一起分析此猜测。最后,鼓励学生试一试,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测。这样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培根说过,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则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不同水平、不同种类的问题意识,加以引导训练,使学生一次次问题意识逐渐由模糊变明晰,并变为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这就是思维的过程。

论文作者:赵新鹏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1月总第1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3

标签:;  ;  ;  ;  ;  ;  ;  ;  

激发“问题意识”,培养思维能力论文_赵新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