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的作用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_精神文明论文

社会科学的作用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_精神文明论文

社会科学的功能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科学论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冲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羁绊,正在披荆斩棘、信心百倍地走向繁荣,它是当今中国跻身于世界现代文明行列的最重要的启动力量。然而,我们也不能回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在某些社会层面上正在滋生、蔓延着有悖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社会问题,如在一定范围内出现的秩序混乱、道德沦丧、腐败滋生、犯罪增生、知识贬值、文化失落等。为了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要求“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与此同时,理论界围绕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提出了诸如“抓精神文明建设首要的工作是要解决信仰问题”,“要把解决干部腐败问题作为加强精神文明的突破口或首要任务”,“探讨精神文明建设应重视行为文明和制度文明建设”等观点。这些观点的提出,无疑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颇有新见。但笔者认为,重视和加强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宣传,才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契机。本文拟就此观点略述管见,以求教学界同仁。

一、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宣传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从社会科学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联系来看,社会科学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任务视为己任,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系统化、精确化、科学化和理论化。众所周知,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进步与开化的状态,是人类精神生产积极成果的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其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社会科学尤其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一现当代最伟大的社会科学,正是以此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是关于包括这些社会现象在内的社会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系统知识理论体系。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的发生、发展规律,社会微观、宏观结构,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及其相互关系,人及其活动、发展及地位,人类社会的阶级、民族、集团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作为系统的知识理论体系,社会科学包括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文艺学、文化学、宗教学、民族学等众多学科。尤其是在当代中国,作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和毛泽东思想在当代中国的继续的邓小平理论,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已把这一当代最伟大的社会科学理论确定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伟大旗帜。这从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两个层面要求社会科学及其研究要担负起“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传统优秀文化、吸取外国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97年9月22日。)的任务, 并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系统化、精确化、理论化和科学化。

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科学研究的物质因素来看,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设施、机构等物质条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社会科学研究需要众多的物质手段、设施和机构:(1 )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培养、培训离不开教育系统——学校及其相关的物质设施等;(2)社会科学研究离不开图书信息资料系统, 如图书馆、博物馆等;(3)社会科学研究离不开相应的场所、机构, 如研究所、研究院等;(4)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面世和传播离不开媒介传播系统,如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图书发行业等。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化建设“指的是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注: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第522页。)由此可见, 社会科学研究的各项设施、手段、机构——学校、研究院(所)、图书馆、博物馆、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和核心内容。难以想象,如果缺少了这些物质基础的精神文明将是何种程度的精神文明。

从社会科学研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因素来看,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社会科学理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思想建设的精髓和核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思想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工人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理论,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主人翁思想和集体主义思想,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权利义务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和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等等。”(注: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第 522页。)而这些内容都在一定意义和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尤其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一现当代最伟大的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基本观点,或者说它们都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所包括的众多社会科学学科,如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所揭示出的真知灼见,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一现当代最伟大的社会科学理论对过去的精神文明批判和继承、提高和发展的结晶。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科学,尤其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一现当代最伟大的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社会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科学化和理论化了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思想建设的核心和精髓之所在。

二、社会科学理论两个基本功能的实现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着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社会科学理论同其他理论一样,具有两个内在的功能——解释功能和预见功能。简言之,解释是用社会科学理论对已知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事实的说明和阐释;预见是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对未知的或未发生的社会现象或社会发展趋势的推测和判断(注:参见刘冠军:《论社会科学理论的两个基本功能》,《晋阳学刊》1997年第4期。)。 社会科学理论之所以具有这两个基本功能,是因为它已经将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包含在其中,它的创立必须符合两个标准——“外在证实”和“内在完备”(爱因斯坦语)。“外在证实”是社会科学理论在创立时遵循实践检验标准的体现,要求创立的社会科学理论必须通过实践检验,必须与社会事实相一致,否则就称不上是科学理论;“内在完备”是社会科学理论在创立时遵循逻辑证明这一实践检验的辅助手段的体现,要求创立的社会科学理论必须通过严格的逻辑规则和逻辑机制的证明,否则理论内部逻辑上的不统一,其结果也必然与社会事实相矛盾,违背实践标准,这样的理论也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理论。

社会科学理论两个基本功能的实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性环节,它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社会整体角度看,第一,社会科学解释功能的实现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社会科学理论被用来解释过去的已知事实时,能够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说明,从而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积极性。譬如,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届领导集体,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现当代最伟大的社会科学理论对“文革”及其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等问题作出了客观、科学、合理的说明和评价,澄清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社会科学理论,在社会科学界、自然科学界拨乱反正,为大批坚持真理的科学家包括社会科学家平反昭雪。这无疑大大调动和激发了人们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不仅如此,社会科学理论再被用来解释现存社会现实时,能够从中发现问题,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上的依据,为根除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悖的社会现象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如本文开首处所提到的某些社会层面上存在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科学对其作出理论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办法,这无疑大大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第二,社会科学理论预见功能的实现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更巨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一现当代社会科学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是难以估量的。而且社会科学理论作出的科学预见和得出的结论,是党和政府制定政策方针的依据,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正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一现当代最伟大的社会科学理论具体运用的结晶,它对于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从社会个体角度讲,社会科学理论两个基本功能的实现,也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具体体现在,社会科学理论两个基本功能的实现能够提高每个社会成员的社会解释能力和社会预见能力,从而使他们在遇到重大的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时,能够对其作出科学的阐释,并能够准确地预测其发展的趋势,这样使人们遇“事”时头脑清醒,不盲动,也不不动,这样无疑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一般而言,社会科学理论越发展,其两个基本功能实现的程度就越高,社会成员的解释能力和预见能力就越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程度就越高。按照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原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联系社会科学两个基本功能的实现,从社会个体角度看,其实质在于社会科学理论两个基本功能的实现,提高了人们的社会解释能力和社会预见能力,使他们自觉地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办事,自觉地维护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理顺生产关系和其他各种社会关系,促进生产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并且能够使人们自觉地改革生产关系,改革上层建筑,使之适应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状况,推动全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程度的提高,又进一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基础,从而建立起二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总之,社会科学理论两个基本功能的实现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宣传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契机。

三、加强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宣传是当代中国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

之所以说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契机在于加强当今中国的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宣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当今中国的社会科学由于各种原因,在某种程度上处于不太景气和遭受冷落的状态。这与当今中国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形势是不协调的。

当今中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全社会公认的真知灼见,尊重知识、提倡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正在全社会形成。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较,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处于不太景气和遭受“冷落”的状态(注:尹玉吉:《论社会科学的历史命运及其使命》,《东岳论丛》1996年第1期。)。有的学者就撰文指出:“在我国经济体制开始转向建立市场经济的今天……我国的科学文化也在日益繁荣,我国实施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制度,为了进一步适应和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1995年6月又成立了中国工程院, 并且也设立了院士制度,许多有突出贡献的自然科学方面的科学家得到了应有的名誉和待遇。相比之下,中国的社会科学、包括管理科学处境却显得尴尬,许多解放前就有名望的社会科学家以及我国解放后培养的社会科学家,没有得到相应的荣誉和待遇,受到了冷落。这种境况,不利于社会科学家科研积极性的调动,还会导致社科人才的流失,从而严重制约我国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注:尹玉吉:《论社会科学的历史命运及其使命》,《东岳论丛》1996年第1期。), 在理论界也有人撰文为社会科学的处境鸣不平,提出社会科学对于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功不可没”的(注:林汉川:《社会科学功不可没》,《半月谈》1994年第10期。)。

当然,造成社会科学受冷落的这种境况,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1)社会科学在我国的根基不厚, 中国国民的社会科学理论素养较低。尽管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但到明清时期落伍了。明清时期,中国盛行的是“四书”、“五经”、“子言”、“诗曰”等传统文化,严格意义上的社会科学相对落后,从而导致了中国国民的社科理论素养较低。例如,马克思曾说:“《资本论》在德国工人阶级广大范围内迅速得到理解,是对我的劳动的最好的报酬。”(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5页。)这说明马克思时代《资本论》在西方社会已经广泛传播,而在中国,《资本论》第1 卷全译本的出现是在20世纪30年代,真正大规模地出版、研究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甚至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的80年代才真正开始。由此可见中国社会科学之落后,而这又与中国国民的社科理论水平低是分不开的。(2 )严格的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是近代以来由去过“西洋”和“东洋”的进步知识分子从欧美或日本等国“引进”的,但由于近代中国内忧外患连续不断,生存权难以保障,这样就难以大规模地引进、研究和普及现代社会科学。(3)由于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中的阶级、 阶层及个人利益关系极为敏感的社会问题,研究者、宣传普及者往往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旧中国许多马克思主义者(如李大钊、闻一多等)的遇害便是最好的例证。这无疑不利于社会科学的发展。(4)新中国成立后, 为引进、研究、普及现代社会科学创立了良好的条件。1953年初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翻译、出版马列著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科学的繁荣。但由于该时期帝国主义的经济、文化封锁,严重地阻塞了向国外学习社会科学理论的渠道。(5)在“文革”时期,由于“左”的文化政策, 已取得的社会科学成就几乎被严重地毁坏了。那时的社会科学几乎成了“政治”的代名词,真正的社会科学被看作是“封、资、修”,社会科学形象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坚持真理的社会科学家遭受迫害、打击。这对社会科学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历史后遗症”。

为了改变社会科学家遭受冷落的境况,使社会科学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自粉碎“四人帮”后,党中央国务院于1977年成立了国家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此后,各省市也相应地成立了专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社会科学界拨乱反正, 尤其是1978年10月开始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我国的社会科学得以复苏,社会科学的研究、普及工作走向了正轨,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启动力量。

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普及在走向正轨的同时,社会科学遭受冷落的境况仍没有多大改观,社会科学工作人员的受重视的程度不够高、待遇偏低、研究启动资金缺乏、申报项目难且经费偏低等问题还存在着。这显然与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的以科学理论尤其是社会科学理论武装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相悖。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有许多工作要做,首先要进一步学好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奠定了发展的基础,但是今后的路具体怎么走,要靠我们自己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开拓,总结经验,形成新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加强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学习,尤其要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一现当代社会科学理论的学习、宣传、普及和研究,“只有这样去做,才能创作性地继续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也才能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注:江泽民:《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求是》1998年第4期。)。也只有这样做, 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才能“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国外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97年9月22日。)。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社会科学的研究、普及和宣传,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契机,是当今中国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是时代提出的迫切任务。

标签:;  ;  ;  ;  ;  ;  

社会科学的作用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