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43293019750420xxxx
摘要: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的目的就是要让老弱病残孕人群出行更加方便,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老、弱、病、残、孕等障碍人群作为组成整个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权力参与公共生活,只有在市政道路规划上不断的提高无障碍设计的水平,才能帮助更多的障碍人群更好的参与到公共生活中来。
关键词:无障碍;市政道路;设计;应用;
一、前言
在市政道路中引入无障碍设计理念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市政道路的无障碍设计充分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显示截止2016年底,国各类残疾人总数已达8500万,约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的6.21%,且60周岁及以上人口23086万人,占总人口的16.7%。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越来越多的人出行受到限制,因此无障碍设计也成为了市政道路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内容,其目的就是要使老弱病残孕人群出行更加方便。虽然我国目前已经有相应的设计规范和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指导市政道路的无障碍设计,但是总体而言,由于实践时间相对比较短,所以我国的无障碍设计水平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
二、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的理念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人权”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尤其是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的权益保护更是社会所关注的焦点。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由于身体机能较普通人而言有所降低,肢体的动作、视力、听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衰退,导致这部分人群出行相对比较困难,如果城市道路的设计不考虑这部分人群的出行需要就会给特殊人群带来许多不便,因此无障碍理念被引入市政道路设计当中。所谓的无障碍理念就是要充分考虑残疾、老人、孕妇、小孩等特殊群体的出行需要,综合安全、便捷、健康等方面的考虑,对市政道路做出无障碍设计。
三、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现状
道路工程是城市建设中重要的基础性设施,是连接各个地区的重要纽带和工具,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仅有利于城市交通的规划,而且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随着城市化建设内容的不断丰富,市政道路也变得日益拥挤,为了方便普通人群的出行,越来越多的天桥和地下通道被引入了道路建当中,虽然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方便人们的出行,但是却带来了通过的障碍,特别给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的出行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目前我国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的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天桥与地下通道的设计不规范。有些天桥与地下通道没有预留坡道,使部分特殊人群无法通过,而且即便有些天桥与地下通道预留了坡道也往往因为坡度设计过大,导致坡道较急,虽然特殊人群可以通过,但想要完全自行通过却仍然比较困难,而遇到恶劣的天气时则几乎无法通过。
第二,人行道起止边坡设置不合理。很多地区的人行道设计往往都忽略了特殊人群,而不设计起始或终止的缓冲边坡,这样的设计即便是对于正常的人群而言有时也会产生危险,对于特殊群体而言无形之中又增强了其出行的困难和不便。
第三,交通信号的建设忽略了残疾人士的需求。现实当中有的残疾人员因为视力原因无法看清楚交通信号灯,而有的人则由于色盲等原因无法正确识别交通指示信号,这种情况对于部分残疾人而言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完全没有他人帮助行走就会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第四,无障碍设施管理不到位。现如今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人行道都设有盲道,但是盲道却经常性的被其他物体所打断,最常见物体就是电线杆,且被打断部位的盲道不做任何指示性的标志。之所以设置盲道目的就是为了给盲人的出行带来便利,然而由于管理不善反而给盲人的出行造成了障碍。
四、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原则
现阶段我国市政道路设计过程中的无障碍设计原则主要在借鉴和参考了联合国无障碍道路设计的五大原则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目的就是要满足、实现残疾和障碍人群的出行需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满足多样化需求
无障碍设计在初始仅仅是为了满足残疾人士的需求,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如今无障碍设计的使用对象已经不再仅仅是残疾人群,而是也要考虑其他特殊群体,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弱势群体在出行时也能够不受限制,尽可能享受到正常人的生活。
2、体现出“以人为本”
在市政道路的规划中进行无障碍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老弱病残孕等弱势群体正常出行的权利,是体性化的体现,由于弱势群体在身体机能上与普通人有较大的差别,往往会很容易产生心理的上负担,并有可能陷入资自卑的状态当中。无障碍设计就是以换位思考的态度去看待问题,重在体现社会对弱势群体人员的关怀。
3、易懂便操作
弱势群体包含的人群数量大类型多,虽然其各自的身体状况有所不同,但是共同的特点就是身体机能有所衰退,行动能力相对较差,因此无障碍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基于弱势群体的基本状况,对城市道路进行优化设计,尽可能提升无障碍设施的操作性,以提高弱势群体能安全顺利通行。
4、通行标识简明易懂
道路及地点标识要多种方式、简单明朗。考虑到弱视群体身体缺陷的多样性,在道路标志和地点指引方面也要融入多种设计方式,以满足不同群体人员的需求。特别是对于残疾人员,由于其本身身体就存在缺陷,在交通环境复杂的路段可能对指示标线存在理解不准确的情形,因此无障碍设计中还要对通行标识进行简易化设计,以便于提高弱势群体人员的识别度。
5、无障碍设计必须纳入道路规划
残疾等弱视群体人员虽然人群数量占到总人口数量的比重比较小,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反而从对待弱视群体的态度上可以反应出政府的服务能力和公信力,所以市政道路的规划必须要考虑无障碍设计,以确保弱势群体人员正常享受路权以及安全出行的权利。
五、无障碍设计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1、视觉障碍设计
所谓的视觉障碍通常就是指盲人或视力低弱的人群,在市政道路的无障碍设计当中盲道是重要的建设内容。但是为了保证盲人出行能够通过盲道顺利到达目的地就需要明确方向和方位,并辅以导盲路牌。为了给盲人在行进中指明方向,其盲道设计中就必须要设置盲道北向砖。通常情况下盲道北向砖设计在行进盲道之间或者是在提示盲道与行进盲道之间,分为外侧轮廓砖和内侧圆形砖两种。外侧轮廓砖即是对普通的方砖进行中心挖孔,使方砖中间形成圆孔,而内向圆形砖则是表面带有特殊触感标记的圆孔砖,其圆孔的直径要比外向轮廓砖小,且触感标记的指向为北方。在实际施工的时候往往是先铺设外侧轮廓砖,待校正方向以后再将带有感应标记的内向圆形砖用细石混凝土固定于外侧轮廓砖内,设置盲道北向砖的目的就是帮助盲人识别方向。在行进过程中方位的定位还需要借助方位定位砖,即在方形砖的表面采用徐高的方式设置凸起的条形或圆形图案,在使用过程中盲人通过凸起的条形数量和方向来确定行进的方位,如,一道条形表示公共卫生间,两道条形表示商场,三道条形表示公共汽车站,而感应到圆形凸起即意味着前方有障碍需要转弯。导盲牌的设计最适高度通常情况下为1.3m,与盲道边缘之间的距离保持在0.6~1.0m之间,且导盲牌的设计应该简洁明了,目的在于使盲人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其所需的信息。
标准盲道图
2、肢体障碍设计
市政道路中考虑肢体障碍设计,即在道路要设计坡道。一般情况下坡道有两种情形,一是行进坡道;二是路缘石坡道。所谓的行过坡道通俗的讲就是带有坡度的道路,由于部分人群存在行走障碍的情况,往往他们的出行都是依靠轮椅,但是轮椅正常出行的坡度不能太大,所以行进坡道的坡度设计要尽可能的低,使乘坐轮椅出行的人群方便行走。而路缘石边坡设置的原因是由于目前我国的路缘石大多都要高出路面10cm以上,而这对于肢体行动有障碍的人群而言是非常困难的,因此需要设置路缘石边坡来方便特殊人群的出行。通常情况路缘石边坡都设置在各个人行道的路口之中,其目的也是为了方便肢体存在障碍的人群能够通过路缘石边坡而走上人行道或是有无障碍设施的道路。路缘石边坡的坡度通常为1:30,以确保坡面与车行道路平缓相接,且为了保证弱势人群的安全出行在缘石边坡表面可以采用防滑材料铺设,常用的坡道材料主要为橡胶与混凝土,但是两种材料的使用要根据不同的场所和情况选择性使用。
路缘石边坡示意图
3语言障碍设计
每个人的听力、视觉和反应力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儿童、老年人及智力和视力上有残疾的人群对于过复杂的图标信息可能很难准确的理解,甚至有时候会理解错误,因此对于准确的传递信息成为了无障碍设计中的又一主要内容。在设置道路通行标识的时候,可以选取红色、黄色等具有强烈色彩对比感的颜色来辅助道路交通标识,目的就是要保证示意图清晰而一目然。与此同时,道路通行标志牌的设置位置也要合适,如果遇到功能区域比较多的路段,还需要以不同的颜色来辅助道路通行标志牌区分不同的功能区。为了保证特殊人群能够准确理解图标所表达的信息,道路通行标识还要以符号和形象图案为主,确保标识的直观化和形象化,以便于不同的群体都能准确的理解通行标识的含义。
六、总结
市政道路的无障碍设计,其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老、弱、病、残、孕等障碍人群作为组成整个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权力参与公共生活,而政府也有义务去帮助障碍人群参与公共生活。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无论是对于方便障碍人群出行,还是构建和谐社会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因此在市政道路规划上要不断的提高无障碍设计的水平,才能帮助更多的障碍人群更好的参与到公共生活中来。
参考文献
[1]曹晓丰.无障碍设计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体现[J].低碳世界,2013,(22).
[2]王健.无障碍设计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J].交通世界(工程技术),2015,(04).
[3]陈守菊.浅论无障碍设计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6,(36).
[4]刘敏.无障碍设计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人性体现[J].中国建材科技,2015,(02).
论文作者:王锋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2
标签:无障碍论文; 市政道路论文; 人群论文; 目的论文; 坡道论文; 障碍论文; 道路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