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理论与深化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化改革论文,产权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产权理论是如何产生的,究竟什么是产权,产权改革的实质是强化所有权,还是强化经营权,我国现在的国有企业的产权是否清晰,以及如何改革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等一系列问题是我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遇到的理论难题。这些理论难题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
一、产权理论的产生及我国产权问题提出的原因
产权理论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避免经营权侵犯所有权是产权理论产生的直接原因。随着技术进步,生产工具的不断改革,特别是现代化大机器工业的发展,要求巨额投资,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无法满足巨额投资的需要,不得不通过股票市场向公众筹集资金,因而出现了股份公司。股份公司不仅能够迅速筹集资金,及时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和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风险社会化的要求,而且能够合理地组织大规模的生产,是发展大规模的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形式。因为股份公司的发展使产权多元化,可以避免产权主体的独断专行,形成多元制衡的产权结构,使企业的行为更加合理。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股份公司也逐步出现了新的变化。到了二十世纪上中叶,公众持有公司股份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并且公众股的比例不断扩大,出现了股份社会化、分散化的趋势,从而使少数人控股成为不可能。同时,为了避免少数人的垄断和控股,一些国家对个人或集团购买公司的股票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限制。由于所有权的裂变,使公司的控股权从少数私人股东手中逐渐脱离出来,导致公司所有权与控股权(经营权)分离。随着股东的日益增多,股权的日益分散,使得股东的权利相对于不断增加的股东数而日益削弱,从而使经营权日益增大,进而出现了所谓的“经理革命”。甚至还出现了经营权侵犯所有权的行为,形成了经理操纵董事会,董事会操纵股东会的局面。为了避免经营权侵犯所有权,产权理论应运而生。
近几年来,产权理论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不断的发展。我国产权理论的提出既是人们认识深化的结果,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客观要求。过去我们侧重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本质的研究,因而更多地使用了所有权的概念。今天我们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出发,在对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研究的基础上,加强了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因而使产权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
二、产权的实质及产权理论对我国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意义
既然产权理论产生的出发点是为了避免经营权侵犯所有权。因此说,产权的实质是强调所有权。产权是由投资主体对企业注入资本金,形成经营性资产所产生的权利。产权是相对于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而言的,是连结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的中间环节。与产权相对应的法人财产权是指企业对股东或投资者投资于企业的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产权属于股东或投资者,企业作为经营者没有产权,只具有不同产权的法人财产权。产权的实质是强调所有者的利益和所有权对经营权的约束,是要在企业内部通过明晰产权关系使所有者到位。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在放活企业经营权的同时,加强所有权对经营权的约束,是公有产权运行中的关键问题。
产权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首先,它突破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本质的观念束缚,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从而使对属于社会经济运行层次的产权的研究成为当务之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我们不能再停留于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抽象考察上,必须加强对财产运行所引起的权利,即产权的研究。理解所有制的本质和所有制形式的实现,是理解产权内涵的基础,把握产权与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内在联系,是把握产权内涵的关键。其次,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所有制认识的发展,即从单纯关注对所有权的维护转移到了追求所有者利益的最佳实现上。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影响下,人们只是消极地维护公有资产的完整或不受损失,而忽视了公有资产的价值增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公有资产相对增长缓慢,资金利润率低下,经济效益不高是对公有经济的最大威胁,为了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壮大公有制经济,应该从消极地维护公有资产的完整性转移到促进公有资产合理流动、提高公有资产的价值增值程度,追求公有财产所有者利益的最佳实现上来。再次,它充分肯定了我国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抓住了企业改革的实质。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核心问题,产权制度改革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国有企业改革中必须以产权关系改革为突破口,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产权概念混乱的表现及其危害
产权是目前定义最多,分歧最大,使用率最高和使用最为混乱的一个概念。这种状况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增加了无谓的障碍,产生了错误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对一些混乱的思想进行澄清。
产权概念混乱的主要表现之一,是把产权混同于所有权。诚然,产权同所有权是有联系的,产权是以所有权为前提的,是所有制的具体化和所有制形式的实现。但是,二者毕竟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所有权关系居于社会经济制度层次,产权关系居于社会经济运行层次。从财产的归属意义来讲的所有权属于所有者,从财产运行意义来讲的产权属于出资者。虽然对于私有企业来说,所有者和出资者,所有权主体和产权主体通常是一致的,但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所有者和出资者,所有权主体和产权主体往往是不同的。国家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而出资者是根据国务院授权而形成的,可以是国务院所属部门,也可以是各级政府。
由于把产权混同于所有权,造成了人们对产权是否清晰问题的争论不休。有人说,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资产属于全体人民所有。现阶段,全民所有制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国有企业的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因此,国有企业的产权是完全清晰的,不存在不清晰的问题。有人说,国有企业的产权是不清晰的,主要表现在国有资产出资人不明确,国有资产出资人的权利被肢解分散在各个不同的政府部门中,资产和增值的责任无法落实。其实,后者的观点是正确的,前者的观点是错误的。前者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把所有权当作了产权,从而把国有企业所有权的清晰当作了国有企业产权的清晰。
把产权混同于所有权,还造成了其他一系列危害。一方面,把经济制度层次的所有权当作经济运行层次的产权,使一些人把搞活国有企业这个关系社会主义命运的重大问题看成是利用国有企业这种企业形式进行资源配置的一般问题。另一方面,把经济运行层次的产权当作经济制度层次的所有权,又会使一些人产生公有产权改革会引起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动摇的思想,从而否认公有产权改革的必要性。
产权概念混乱的主要表现之二,是把产权混同于企业法人财产权。产权代表了股东或投资者的权利,它侧重于财产所有权一面,而法人财产权代表了企业相对独立的民事权利,它侧重于企业经营权一面。企业产权体现的是投资主体的单独权利,而法人财产权体现的是企业的整体权利。现在理论界有相当一部分人把产权分为最终产权和法人产权两部分,即认为出资者和企业法人都具有产权。从而引起了产权改革是强化所有权,还是强化经营权之争。甚至有人认为,产权改革就是强化法人财产权(经营权),削弱产权(所有权),所有权是无足轻重的,经营权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切对国有企业改革产生了误导。
实际上企业作为经营者是没有产权的,产权只属于股东或投资者。如果说针对我国原有的国有企业没有经营权的弊端,提出强化企业经营权是十分必要的,那么为此而把法人财产权说成是产权,并以此冲击真正的产权则是不应该的。事实说明,产权不清晰的危害在某种意义上说比企业缺少经营权更可怕。以强化经营权,削弱所有权为主线的国有企业改革造成了所有权对经营权的约束不力、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现实就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