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基础,理解为上论文_苟怀海

爱是基础,理解为上论文_苟怀海

(重庆市巴川中学校 苟怀海 402560)

摘要:教学写人叙事的经典散文的时候,一线教师们大多凭经验完事,往往从词句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或者思想性格,教学时以“爱”与“理解”为主问题,围绕背影,从父亲和作者两个角度,展开《背影》的课堂生成教学,取得了满意的预期效果。

关键词:父亲;爱;理解;

【设计缘由】《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经典之作,历年来都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供初中生体悟。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提示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这个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可见,“情感体验”是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与思考”是教学的难点,那么这一单元的教学该怎样落实呢?笔者认为,可以从这段单元提示中得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父爱”在哪里?

咀嚼文中浸透的父爱,是理解文末父亲所为的前提。教学《背影》,笔者从“父爱”入手,这是学生能够理解得了的,因此得心应手。

师:在《背影》中,朱自清先生着力地刻画了一位对儿子百般关心,极力疼爱的父亲。父亲身上有很多的“爱”。大家能找出体现“爱”的句子吗?

生1:祖母去世,父亲有看似简单的安慰。“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不必’的意思是没必要这样,他在安慰儿子,因祖母已去世了,人死不能复生,所以一家人要 好好过日子。这段文字说明父亲对祖母的去世,表面上是看得轻的,实际上是要让儿子不过度悲痛,因为儿子还要北上读书,这分明是父亲关爱儿子的言语表现。

生2:到浦口车站时,因为他不放心茶房,父亲坚持送儿子。从原文中的“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与“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看出,父亲踌躇不定,心中装的只有儿子,担心的是儿子,这是父爱的直接体现。

生3:我觉得这个“父爱”还在这里,送作者上车这个细节也能扫描到父爱。“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这哪里是父亲要做的,分明只有母亲才做的事。

生4:特别是在父亲攀爬月台的一幕令人动容,父爱这深,不可一般。父亲攀爬月台时,他“蹒跚”、“慢慢探身下去”、“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分明是一个“狗爬式挣扎”的背影,也暗示了父亲处境艰难、在生活泥潭中苦苦挣扎的形象。此时,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不由得眼泪就很快流下来了。父爱已是不可辩驳的了,爱子之深,不可动摇。

5:我补充一下,他们分别的地方是浦口车站,父亲买的水果是橘子,我查了一个资料,橘子的产地在浙江、福建等地,不在南京。橘与吉谐音,父亲送橘,就是送吉祥的意思,从这点看出,父亲对儿子的爱是有意的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教师留言】

一个“爱”字,将全文的大部分内容一下就串联起来了,父亲的形象不用刻意的分析,学生都能比细微之处体会到父爱的深层与伟大。以“父爱”为主问题,让学生找文字,品句子,通过具体的语言,传神的动作,诠释了父亲的形象——这是一个爱子如爱自己的好父亲,这样的人无比真实,他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好爹。课堂上,用一个主问题带动学生梳理课文,既避免了教学的按部就班,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思维,更为重要的是,这个“爱”,从写作的角度来讲是蓄势,是为下面的主问题“理解”作铺垫的。

二、“理解”在何处?

朱自清写《背影》,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仅仅是语言平实,饱含情感吗?笔者教学语文多年了,每每教学本文时,我都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如果仅是父爱,可以让大家感受文中的父子深情,这无可置疑,难道真的就仅是这点感动吗?这几年,我听了很多的现场课,教师们最后也都落脚在父爱这个一成不变的主题上,但笔者经过一番研究,发现文章末尾有些教者忽略了作者的本意了。课堂上我调动学生探讨,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师:同学们,从刚才大家的分析来看,父亲对朱自清的爱很深,从逻辑的角度来讲,儿子肯定也要感恩于父亲,对自己的父亲也施之爱,这样平等的爱,理所当然,对吧?但文章末尾真的是表现了儿子爱父亲吗?大家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生7:我觉得父亲生活得不容易。这里有几句话可以作证。“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颓唐。”一位年迈的父亲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这位父亲,爱作者的父亲,当他老了,朱自清当然该爱他了,但文章好象没有写作者在爱父亲。

生8:文章写到:“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说明父亲老了,控制不住情绪了,为什么控制不住了?这明明是作者不在父亲身边造成的,我认为作者没有爱父亲。

生9:这补充一点: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这也说明父亲老了,与儿子疏远了。没有文字表明作者在父亲身边呀,也说明儿子没有爱这老父亲。

生10:如果说儿子爱父亲,就应该写一段文字来表达爱意,如果没有做到,也该有一段文字表忏悔。我也认为儿子没有写爱父亲。

生11:我的理解是,作者写父亲发怒时,一点没有责怪父亲之意,而是反复在写父亲被“触”怒,要是从写作角度来分析,应该是作者对老父亲有这样的举动的理解吧。

师:同学们你们抓住文本关键处不放松,理解深度超过老师的预想。我也认为,朱自清写父亲写得感人肺腑。作者在文末,在告诉读者,曾经爱他的父亲,人之老矣时,垂泪之语,他是需要儿子的理解,我完全同意前面同学的发言。因此,朱自清在末尾道:“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我认为,末尾既是爱父亲,更是理解老父亲的老境不易,倡导天下的子女爱父亲,更要理解为上。

【教者感言】

如何将名篇来作研究,探究作者的写作本意并不难。当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将《背影》给父亲时,“依靠在窗前,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这应该是儿子送给老人家最好的礼物吧。爱与理解,就能诠释人间真情。

论文作者:苟怀海

论文发表刊物:《未来教育家》2019年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0

标签:;  ;  ;  ;  ;  ;  ;  ;  

爱是基础,理解为上论文_苟怀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