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护理在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_王芳

云南省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 云南昆明 650204

【摘要】目的:分析系统化护理干预用于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我院接收并行骨外固定支架治疗的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60例并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系统化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护理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几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96.6%、并发症发生率3.3%,均优于对照组的80.0%、20.0%,比较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系统化护理应用于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中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提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系统化护理;骨外固定支架;四肢长管状骨骨折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提高,四肢长管状骨骨折发生率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患者的肢体在骨折后很容易遗留下功能性障碍,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造成的严重的影响。因此,临床行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的同时,还应选择一种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以进一步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改善患者生活的质量。本文主要就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应用系统化护理的临床效果的进行分析,并作如下报告: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我院采用骨外固定支架治疗的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在18-68岁之间,平均年龄(43±5.1)岁;其中:交通伤9例,坠落伤13例,挤压伤5例,其他原因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在20-69岁,平均年龄(44±5.5)岁;其中:交通伤10例,坠落伤11例,挤压伤8例,其他原因1例;观察组采用系统化护理。本次所选研究对象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因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一步对比研究。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其内容主要包括:术前固定患肢制动、手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合理用药等。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系统化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术前系统化护理

(1)入院宣教: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该积极主动地向患者自我介绍,并带领患者及其家属熟悉医院环境;同时,护理人员还应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向患者讲解疾病发病原因、手术治疗的目的和预后相关知识等,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进而缓解其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让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与护理。

(2)术前心理干预:手术前,护理人员还应积极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对于有焦虑、紧张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其心理疏导,向患者列举成功的案例,进而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对于有担忧、害怕的患者,护理人员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详细描述手术方法及应注意的事项。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告知患者家属家人的支持和鼓励,对于治疗的重要性。

1.2.2术后系统化护理

(1)并发症的预防:手术后,护理人员应抬高患者患肢30°-40°,以防淋巴、静脉回流受阻而引发局部肢体肿胀。手术后,护理人员还应采用浓度为75%的乙醇棉球擦拭针孔,若发现针孔处有脓性分泌物,应及时告知主治医师,并遵医嘱进行抗感染治疗。术后患者需长时间卧床休息,因此,护理人员应定期协助患者翻身、擦背,以防压疮;同时,护理人员还应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地咳痰、咳嗽,促进痰液的排出,预防坠积性肺炎。

(2)疼痛护理:手术的应激性极易影响到术后患者的康复,因此,护理人员可通过放松疗法、深呼吸训练等帮助患者放松,舒缓其疼痛;同时,护理人员也可通过与患者交流、播放视频等转移患者注意力;对于疼痛剧烈的患者,可遵医嘱给予其适量的镇痛剂,进而缓解患者的疼痛感。

(3)饮食指导护理:术后,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选择合理的饮食,并嘱患者多食用一些富含维生素、易消化以及高蛋白的食物,特别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应该增强其机体免疫力,促进骨折愈合。

(4)早期康复训练: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尽早指导患者完成恢复性训练,并开展肌肉收缩活动,帮助其骨折端的血液循环;中期则加大关节活动训练的力度;后期逐步增加活动量,并指导进行患肢负重训练。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把握好循序渐进的原则,并及时对患者骨外固定支架的松紧度进行调整,以免松动致骨折移位。

1.3疗效评定

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评定,其中:护理后,患者的关节复位完全愈合,肢体活动全部的居复正常为显效;护理后,患者的关节复位愈合良好,患肢缩短<2cm,关节活动受限<50%为有效;护理后,患者关节愈合度较差,患者疼痛剧烈为无效;总有效为显效与有效之和[1]。同时,记录两组护理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得到的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例数用(n)表示、百分比用(%)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P<0.05。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护理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如表一所示:

表一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n)

2.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仅1例出现针眼外渗血,并发症发生率为3.3%,对照组患者共4例出现针眼外渗血,1例针眼处发生感染,1例骨折愈合延迟,并发症发生率为20.0%;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骨外固定支架是当前临床上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式,特别是对于严重软组织损伤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好;其以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作用好以及利于患者后期行患肢功能恢复性训练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行支架固定时,很容易出现针孔感染、固定钉松动等问题,造成患者的骨折愈合延迟,严重者甚至发生骨折再移位[2]。系统化护理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全方位护理措施,其主是通过术前系统化护理,缓解患者的紧张与焦虑情绪,让患者充分了解自身情况,增强患者治疗与护理的配合度,进而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通过术后系统化护理,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改善预后。本次研究中,实施系统化护理的观察组,其护理后的护理总有效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与汤莉等[3]研究结果相符;提示,系统化护理用于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中的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系统化护理应用于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中,可有效提升治疗的效果,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黄美娟,刘曙光,麦英金.系统化护理干预在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5,09:187-189.

[2]韩美花,金成玉,刘昱彤.系统化护理在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5,14:76-78.

[3]汤莉.系统化护理在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15:2083-2084.

作者简介:王芳(1970年11月—)汉族, 云南昆明,专科,主管护师,主要从事外科护理工作。

论文作者:王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2

标签:;  ;  ;  ;  ;  ;  ;  ;  

系统化护理在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_王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