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琳倩 北大附中云南实验学校 650228
【摘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阅读教学属于主要分支,相关实践证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的有效性,不仅能够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其知识范围,而且还能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需要通过教学措施的落实,以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本文将结合苏教版教材,对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进行分析,确保小学语文阅读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苏教版;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5-113-01
前言: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内阅读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重视课外阅读,是课程标准的一个根本性导向。
一、使用矛盾诱发教学方法
矛盾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文学创作手法,在小说的创作中尤其能产生独特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应利用矛盾诱发思考,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将教学引向深入。以六年级上册《船长》为例,课文6至21自然段以简短有力的语言记录了船长哈尔威与机械师、大副的一段对话。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有学生提出疑问:如此危急的关头,船长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问些无关紧要的问题?笔者没有直接分析,而是再次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这些问题真的无关紧要吗?船长真的是在浪费时间吗?在阅读实践中,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他们发现:情况越危急,时间越紧迫,越要掌握船上各方面的情况,以便做出更周密的部署和安排。此处描写中万分危急的灾难现场同镇定指挥的船长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强烈的“矛盾冲突”不仅渲染了小说紧张激烈的气氛,也使得典型人物的形象塑造进一步凸显。
二、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小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数据,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只需要做好引导工作即可。在引导过程中,教师不能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挥,也不可盲目否定学生的想法,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素质、创造力的培养。在小学生和教师分享自己的观念时,教师应该给予正确的评价,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发挥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例如:在阅读《师恩难忘》[1]这篇课文时,课文中教师让学生念念不忘的原因是,教师每次讲解一篇课文就会为学生讲述一个相关的故事,使得学生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同时,在每次课文结束之后,文章中的教师还会提出一个有思考性的问题,询问学生的理解,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探讨。文章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值得语文教师学习,在这类教学模式下,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在阅读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参考这类教学方式。目前,高年级学生存在着课外阅读缺乏的情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去阅读课外文章,不断的积累优美词句,以此完善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的深入分析优美语句,并将此转变为自身的知识,在提升语文阅读质量的同时,建立适合自身的写作模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将阅读作为基础,加强教学整合
有效的阅读教学除了教会学生必要的知识外,还承担着多方面的任务。教师应加强整合,把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蕴含在课堂教学之中。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文本的朗读,不仅是学生读,教师也要读,通过与文本的这种有声交流,感受作者写作时的心情。阅读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文本中词语的意思,句子的含义。例如笔者在讲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我给江主席献花》[2]一课时,反复读过几遍,有些学生还是没弄明白“兴高采烈、秩序井然”是什么意思,于是我请班上理解了这两个词语意思的同学和我一起表演香港同胞在机场等待的过程,这两个词语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维、口语交际、习作的有效训练。阅读为思考、讨论、说话提供了话题,提供了材料,思考、讨论和说话也可以促进阅读理解,表达阅读结果,交流阅读感受。同样,读为写提供了话题和材料,写反过来提升读的效果。
四、使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互相结合
在阅读完某些文章和书籍之后读者所产生的心理触动和波澜被称为读后感。学生在阅读完文章后会激发出浓厚的写作兴趣,实时让学生将自己的内心感触记录下来,同时,将自身的情绪和感想抒发出来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情绪和情感变化来完成自己的读后感写作,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引导,让学生顺利完成自己的读后感写作。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詹天佑》[3]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阅读教学后进行自我理解,然后分组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在整体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写作读后感。本文主要讲述了詹天佑一生的重要事迹,支持修建了我国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师设计完成的铁路———京张铁路,表现出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杰出才能,同时,也表现出了中国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学生在理解了文章的主体思想后进行写作,阅读水平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五、引导学生养成预习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在预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先传授学生预习方法,小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阶段思考问题,找出课文内的关键词。若是遇到无法理解的问题,学生应该查找出来,提出质疑,以小组的形式展开探究,激发学生查阅知识的渴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阅读《说勤奋》课时,上课前,教师应该先提出问题,“大家认为在生活中什么才算是勤奋?”使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课文。教师还可以选择几个学生担任课堂教师的角色,带动学生开展合作式教学。作为小老师的学生在讲解结束之后,教师应该给予评价,针对最优秀的小老师,教师应该给予奖励。在课堂的后半部分,教师应该以“勤奋到底体现在哪里?”作为讨论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谈论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促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情感实现融合,以此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结语:为了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师需要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和相关教学案例的深入研究,对当前阅读教学问题进行不断分析和总结,以便于提出针对性措施,在提高其教学质量的同时,以实现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从而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瑛,徐洪权.小学语文“1带N”涟漪型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8(12):69-72.
[2]武晓燕.农村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8,5(37):351-352.
[3]阚旭蕊.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0):247.
论文作者:裴琳倩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5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5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课文论文; 阅读教学论文; 过程中论文; 自己的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5月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