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关村——本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是兴办科技工业园区——江泽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最重要论文,中关村论文,创举论文,科技论文,本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6月5日,国务院批复北京市人民政府和科技部《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把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这一批复,赋予中关村全新的目标和内涵,不仅为首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难逢的历史机遇,而且将使中关村科技园区成为全国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发动机”。
开发建设中关村,是世纪之交中央一项高瞻远瞩的重大决策,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部署,也是大力发展首都经济的重要举措。全国关注、举世瞩目。
一、中关村20年发展历程
中关村地处北京西北郊的海淀区,早在11世纪的金朝,这里的园林建筑就开始建设。从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中关村的山水园林历尽了人间沧桑。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关村”三个字成了科研和教学的象征,两弹爆炸、卫星上天,许多令人骄傲、自豪的先导性、尖端性科研工作,就是在这里进行的。中关村可以说是近现代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中关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随着“电子一条街”的兴起,中关村地区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发展道路。可以说是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集中体现和反映。中关村20年来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一)“电子一条街”时期(1980-1988年)
1、自发创业阶段(1980-1984年)。1980年,中关村出现了全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这在当时被誉为石破天惊之举。此后,一批科技人员走出高墙深院,加入了自发创业队伍。至1982年8月,海淀区决定自筹经费,进行“科普一条街”试点,引起了有关方面关注;1984年6月,在中央的关心和支持下,由国家计委牵头,会同国家有关部委和北京市等单位成立了“中关村开发规划办公室”,拟在海淀区以中关村为中心划定80平方公里的地域建立“中关村科技、教育新兴产业开发区”,并提出了成立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组建开发区投资公司的规划方案。同时,建议国家比照经济特区的某些法规、条例和政策,实行一些特殊的鼓励政策和措施。这是改革开放后首次对中关村地区的发展进行规划。海淀区率先行动,在贷款扶持、税赋减免、人事关系等方面迅速制订办法并付诸实施,一批有志改革之士纷纷走出科研院所,创办科技实体。联想集团的前身——“计算所公司”就是在这期间成立的。至1984年末,中关村地区以“两通”、“两海”(四通、京海、信通、科海)为代表的各种高新技术开发公司迅速发展到40多家,“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骨架基本构成。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科技人员的自主创业要求和地方政府发掘地区优势资源的策略以及国家的改革开放战略相结合,充分利用当时北京市大办“三产”服务业的良好机遇,以“民办”或科技人员与街道、农工商总公司联营等形式,进行了科研与生产结合的初步探索。
2、走向规范阶段(1984-1988年)。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全国改革形势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国务院部委及其下属单位,还有一些军事单位纷纷在中关村创办公司。在这期间,提出了“自筹经费、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四自”原则,中关村逐渐开始兴旺。1985年以后,由于全国范围内的治理整顿公司因素,电子一条街受到了严重的考验。1987年底至1988年初,由中办调研室牵头,组织中央和北京市有关单位组成了联合调查组,对中关村地区科技企业情况进行调查。中央联合调查组从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高度,对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成果和经验进行了总结并给予充分肯定,引起了很大反响,并为中央决策提供了依据。国务院下决心,将中关村地区的自发创业行为加以规范和引导,纳入到有目标有规划的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工业园区的道路上来。
1988年5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对于中关村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至此,经过九年不懈地努力和奋斗,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终于被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总格局之中,并开始对全国高新技术发展和开发区建设发挥出示范作用。此后,在全国各省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二)新技术开发试验区时期(1988-1999年)
1、初创阶段(1988-1992年)。试验区初创时,国家并未给任何资金支持,试验区利用国务院1988年5月10日批准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简称“18条”)等优惠政策,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吸引了一大批科技企业。同时试验区提出了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建立科教产协调发展、技工贸相结合,实现“三高一适度”(即高技术、高文化、高辐射、适度的产业规模)的发展目标。
1989年至1991年,试验区新技术企业急剧增长,技工贸总收入由7亿增至37亿元,在全国宏观经济形势并不太好情况下,实现了超常增长。为适应试验区新的发展需要,加快科技产业发展,1991年10月21日,经国务院、北京市政府批准,决定建立试验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随后成立了北京实创高科技发展总公司,专门负责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的开发建设。
2、二次创业阶段(1992-1999年)。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谈话,全国改革开放再掀热潮。1992年3月26日,实创公司代表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在香格里拉饭店宣布实行土地使用权转让,这在北京历史上是第一次,这一突破,大大加快了上地基地建设步伐,吸引了一大批中外投资者。1992年5月15日,江泽民、李鹏同志视察了北京试验区,指示要研究解决有关政策、支持试验区的发展,给试验区的创业者极大的鼓舞和鞭策。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确立了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试验区结合自己的实际发展情况,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强调抓好三个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金融创新;实现“六化”:资本股份化、技术创新化、管理科学化、产业规模化、融资多元化、经济国际化。在此基础上,1997年,又提出了“两个升级”(产业升级、市场升级)的战略目标和“八大工程”(主导产业工程、技术后援工程、产业基地建设工程、大型市场建设工程、专业市场建设工程、要素市场建设工程以及大公司总部工程和中关村西区建设工程)的实施战略。
1997年底,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北京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了首都经济概念,明确了以知识经济为方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新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此后,市里陆续颁布了鼓励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技术进步、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鼓励外商投资等一系列政策,给试验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1999年4月,北京市政府颁发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又称“33条”),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产生新的反响。这一系列举措被视为是中关村再规划、再发展的前奏曲。至1998年底,试验区对本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50%,今年上半年又达到了60%。形成了以联想、四通、方正为代表的民族高新技术企业群。特别是联想集团,成为北京地区技工贸总收入首家突破100亿元的民营科技企业,名列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排行榜首位,在全国电子行业中排列第二位。
中关村试验区的孕育、产生和发展,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改革开放路线的产物,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必然。它对加快和深化我国科技、教育、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起步和发展,推动我国知识经济的兴起,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二、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地位和作用
中关村是全国智力资源和科技人员最密集的地区,其智力密集度世所罕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知识经济,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中关村是北京乃至全国发展知识经济的最重要的基地。10多年来,北京试验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各项经济指标始终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仅从1992-1996年五年的累计,技工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500亿元,上缴税金30多亿元。1998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13.86亿元,国内生产总值157亿元,工业总产值332.5亿元,出口创汇3.34亿美元,上缴税费17.9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5.7%、20.9%、42.4%、10.4%和40.4%。以中关村为代表的试验区,已经成为北京经济新的增长点,对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发挥了示范和带头作用。可以说,中关村经济就是全国知识经济的雏形。
——中关村已经形成了强大的科技产业群落。10多年来,中关村地区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达4000多家。1998年,中关村地区销售收入总额达451亿元,其中软件产业销售占全国的43%,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0万元。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著名品牌、规模效益明显的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电子信息产业在中关村迅速崛起。到1998年,超过50亿元的科技企业3家,超过亿元的57家,超过5000万元的116家。联想集团、四通集团、北大方正集团等成为中关村的支柱,也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代表。
——中关村具有很强的辐射功能、拉动作用和溢出效应。从中关村到丰台、昌平科技园区,再到顺义天竺空港工业区、酒仙桥电子城,中关村的辐射半径不断扩大,不仅推动了传统工业的改造和调整,而且推动了郊区经济健康发展,促使北京经济发展战略发生转变。在北京试验区的带动和影响下,从80年代以来,武汉、南京、沈阳、广州、西安、上海等城市先后建立了53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效应,激发了全国知识分子的创业热情,掀起了科技创新浪潮。
——中关村建立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通道,树立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形象。构筑国际网络关系,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是中关村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10年来,中关村成为国际高科技竞争的“无硝烟”的战场,微软在中关村设立中国研究院,IBM设立中国研究开发中心,英特尔、惠普、康柏、通用电器、DEC、三井、三菱、松下、日电、佳能等美日著名大公司纷纷抢占中关村。在跨国大公司本土化的同时,中关村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也明显加快,许多企业开始利用国际资源,开展战略合作、吸纳国际风险投资、聘用外国人才、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等等。联想、四通、方正到香港上市,直接到国际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华胜与INTER、用友与IBM、连邦与HP的国际合作也很有成效。中关村正在进一步成为中国发展知识经济的桥头堡。
三、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内涵、目标和基本特性
世纪之交,中央决定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这一决策十分英明,具有深远的战略眼光,也是对北京工作的极大支持和鞭策。新的规划在空间布局、功能定位、配套建设、发展政策方面实现了新突破,是一个高标准、高起点,面向二十一世纪,立意高远的大手笔。
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内涵是:体制机制灵活,创新动力强劲,基础设施完善,信息网络发达,企业富有活力,环境清新优美,文化氛围浓郁,具有现代气息,是立足北京、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智能化科技园区。
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目标是: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点、中国自己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园区;成为推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科技成果孵化和辐射基地、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
中关村科技园区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性:先导性。超越一般性的技术贸易、服务、代理业务以及模仿性创新,在高起点上实现高技术的产业化,突出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高新技术产业,跟踪追赶国际先进水平,不断取得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代表着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创新水平和创新能力。
示范性。继承中关村科技人员在催生民营科技企业、转化科技成果、发展科技产业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在政策、体制和机制,以及改革开放的思路方面,对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一轮的发展产生带动和示范作用。
集聚性。中关村不仅是电子信息产品的集散地,发布最新电子信息产品市场价格,而且聚集了以联想、四通、方正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以及一大批具有市场竞争活力和较好发展前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独特的产业群体。在此基础上衍生了以新技术企业为核心的知识型企业群落,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和较高地位。
辐射性。中关村地区作为科技、教育、信息产业的汇萃之地,通过知识的扩散与应用,逐步向传统产业渗透,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有助于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形成“中心开花、辐射全区、扩散全市、面向全国”之势。
整合性。中关村园区的开发建设,不仅重新整合中关村地区的科技、教育、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知识创新、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以及相关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而且在新的起点上更大范围地实现首都地区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新区与旧城、城区与郊区的协调发展。
开放性。中关村体现了全球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要求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跨国公司的本地化,投资和设立分支机构、研发中心,本地企业的国际化,吸纳国际风险投资、聘用外籍人才、到国外设立研发基地,实现市场、资本、技术、管理、人才、信息、工艺、理念、文化等诸多方面与国际接轨,争夺新世纪经济和技术制高点。
四、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战略意义
首先,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是适应国际形势新变化、迎接知识经济新挑战的重大战略决策。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扑面而来,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袭击了我驻南使馆,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这些新的发展态势进一步反映了加快高科技发展的现实性、紧迫性。我们要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复杂的国际斗争中取得主动,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就必须要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虽然目前我们国家的总体经济力量、科技力量、国防力量同美国和其他西方大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就中关村地区的科技智力资源而言,我们完全可以集中力量,加快发展。我们也要像六、七十年代抓“两弹一星”那样,加快开发和建设中关村。
其次,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举措。科教兴国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实现跨世纪目标的战略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经济发达国家经过几百年历程达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实现后来居上,更须集中力量,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体现,也是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落实和深化。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利于发挥中关村地区科技智力资源高度密集的优势,把丰富的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寻求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有效机制,整合科技、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资源,构筑科技发展新高地,不断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
第三,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是改革开放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1999年,中央决定加快开发建设中关村,具有划时代意义。这是继八十年代初设立“经济特区”,九十年代初开发开放浦东之后中央的又一项重要部署,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又一座里程碑,对于北京和全国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它表明经过10年时间的探索与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南到北,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按照国际惯例运作”再到“与狼共舞”,从窗口性质的试验到改造传统经济的深度开发再到发展面向知识经济的战略性产业,三个十年,三次选择,三度飞跃,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客观进程的逻辑要求,反映了中国发展梯度推进的历史必然,显示了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宏图大略,显示了中国改革开放强大的生命力。
第四,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是发展首都经济,实现首都跨世纪目标和任务的迫切要求。近几年来,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对北京市的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1998年,高新技术产业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4%,今年第三个季度达到65%左右,今后高新技术在全市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重要。中关村地位特殊,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汇聚了一批国内一流的高科技企业,吸引了一批国际知名的跨国高技术大公司。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使之成为科技的创新源和经济新的增长极,有助于吸纳国际知识、技术、资本等战略性资源;有助于首都经济与国际经济融合、接轨,提高我们的高技术产品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有助于引导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提升,带动首都经济的全面发展,为北京迈向国际化高技术的大都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加快开发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思路
这次国务院的批复,认真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经验教训,对中关村地区发展进行了重新规划和定位,是发展高科技、迎接新挑战的宣言书和动员令。我们要深刻认识21世纪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顺应时代的新潮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肩负起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任。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埋头苦干,艰苦创业,立足北京市情,抓住发展机遇,建设好中关村,发展好中关村。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点、我国自己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园区。围绕这个总目标,统筹规划、锐意创新、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协调配套、整体推进。
(一)统筹规划
做好中关村发展总体规划,要十分注意借鉴和吸收国外创建科学城的有益经验,总结过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经验和教训,从国情和实际出发,突出首都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特色。在空间上,按照“整体设计、点轴结构、组团布局”的模式,精心谋划,集中力量把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心区、发展区、辐射区三大功能区规划好。尤其要加快中心区“一个核心区、两条轴线”建设步伐,核心区是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关村西区,两条轴线分别是白颐路和学院路。要以中心区建设带动发展区、辐射区发展。中关村园区规划成三个功能区,并明确赋予各自的功能,这是第一次。要实现这个全新的规划,必须做到三个功能区既有分工又有联系,环环相扣,层层相依,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二)锐意创新
在世纪之交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要求我们充分依靠和发挥在京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的整体优势,推进产学研结合,在技术、产品、人才和体制、机制方面增创首都跨世纪发展的新优势,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开创首都经济发展新局面。
一是产业创新。要明确产业定位,紧紧跟踪世界高科技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突出自主创新,培育新的成长点。积极推进以软件产业、信息服务和信息制造业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发展;大力促进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环境保护等重点产业发展;以此带动中介服务业、文化体育产业、教育培训产业以及商业、房地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只有产业的新群体不断涌现出来,才能促进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实现区域经济跳跃增长。产业技术创新,一定要面向市场,抢占市场,开拓市场,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开发新产品、新品种,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才能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
二是体制创新。要大胆改革,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继续深化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激励机制、要素流动机制、市场竞争机制和产学研结合互动机制。特别是千方百计营造能够吸引和凝聚优秀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的良好环境,建立能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迅速有效转化科技成果的充满活力的机制,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以及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开发机制。只有新机制运行成熟了,科技园区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三)重点突破
中关村的开发和建设,政策是第一推动力。因此,当前要在制订优惠的政策、建立规范的体制和灵活的机制、解决深层次的难题上取得新的突破。
一是实行新的人才政策。合理的人才流动,灵活的人才管理制度,是保持中关村活力的基石。中关村从电子一条街开始,就鼓励科研人员走出校门、走出大院大所,创办了一批又一批的新技术企业。中关村科技园区要有大的发展,必须在人才管理上,特别是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管理上有新的突破。允许在校研究生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并保留其一定时期学籍;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做兼职教授、研究员;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在中关村园区建立社会化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制度;加大对高科技项目的评奖和奖励力度;解决高新技术企业所需外省市人才进京户口问题。
二是新的产权制度。要用现代产权观念和理论,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方法,解决创业初期遗留下来的产权关系模糊问题,采用合理的产权结构,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新办高新技术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普遍实行产权多元化,保护知识产权,给知识、智力定价,建立新型的产权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有条件的企业实行持股经营、试行股票期权等多种分配方式,以调动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
三是新的融资政策。鼓励和引导以民间资本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允许高新技术产业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以私募形式向企业法人和自然人定向募集资金。同时,允许境外风险资本家和投资者参与中关村地区的创业投资。允许设立以民间资本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担保公司。对中关村园区内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积极推荐上市,并鼓励到美国、新加坡、香港等二板市场直接融资。国家已经加快准备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专门设立高新技术企业板块,中关村企业要做好改制和上市策划。
四是新的税收政策。要本着放水养鱼的原则,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制订优惠的税收政策,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以脑力消耗为主的软件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有一个合理的税赋。软件企业,可就其软件产品的销售额,比照简易办法按6%的征税率计算缴纳增值税,不按17%交纳增值税;发放的工资,全部进成本,实行税前列支。还可以采用先征后返等办法,加大对软件等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国家级软件园区的建设,推动全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四)分步实施
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要从长计议,分步实施,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近期重点抓好“四个一”工程,体现“三个先行”。
“四个一工程”,即“一路、一城、一园、一网”建设。“一路”,就是贯穿东北郊与西北郊的城市轻轨铁路;“一城”,就是中关村西区高科技商贸中心和中关村东区科学城的改造;“一园”,着手国家软件园的规划、选址和建设;“一网”,就是高速宽带多媒体信息网。“三个先行”,就是“基础设施先行、商贸科研先行、信息网络先行”。基础设施先行,就是要率先建立与中关村发展目标和速度相适应的便捷、高效、安全、舒适的多层次综合交通系统、市政设施以及科研文教服务设施。近期将开工建设西北四环路、清华南路,向北打通白颐路,改建成府路,兴建第一条城市轻轨铁路。尤其是这条辐射城北、连接东西、倒"U"形状的轻轨铁路,不仅将中关村中心区与发展区的清河、西三旗、回龙观等地区及辐射区的电子城等紧密地联系起来,也把中关村与首都国际机场、北京西站等交通枢纽联系起来,真是“牵一线,全局活”。商贸科研先行,主要体现在中关村西区商贸中心和东区科学城的建设,融科技贸易、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科研教育于一体。信息网络先行,主要是超前建设一个以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个人化为特征的满足未来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智能化信息网络。
(五)协调配套
综观世界科技园区,其中一条成功经验,就是利用市场机制,解决科技与经济相脱离的难题,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当前中关村建设面临一项紧迫的问题就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除地方和中央财政资金外,大部分资金还是要通过市场化融资办法来解决,包括境内外资金。要鼓励在京的大公司、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公司来中关村投资或贷款。要充分运用资本市场融资方式,利用优质资产重组和资本运营,不断丰富“中关村”概念股的内涵,除了在国内证券市场上市,还要争取到海外上市,直接上国际资本高速公路,为加速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打通融资的渠道。同时积极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形成新型社会化服务支撑体系,加快培育和发展科技成果、人才、专利、产权交易等要素市场,建立和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中介组织,努力为园区发展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创新环境至关重要。目前中关村周边环境质量还有较大的差距。高科技产业需要高标准、高质量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环境搞好了,绿化美化了,就能吸引更多的创新人才、先进技术和资金。从某种意义上说,环境就是资源,就是吸引力、凝聚力,环境建设可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要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扎扎实实地做好中关村地区周边环境治理,拆除违法建设,整顿交通秩序,搞好绿化美化,向环境要效益,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通过不懈努力,综合整治周边环境,为新世纪中关村的发展创造一流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中关村科技园区成为基础设施完善、信息网络发达、环境清新优美、文化氛围浓郁、社会秩序良好的智能化科技园区。
(六)整体推进
开发建设中关村,绝不仅仅是某个部门的事,不仅仅是海淀区的事,也不仅仅是北京市的事,而是国家的一件大事,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迈向新世纪的关键工程。我们认为,建设中关村,是北京市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大胆尝试和创建新的行政体制、经济体制和高效能的办事机构,把中关村作为首都借鉴国际通行方式管理经济的“试验区”,冲击整个北京在经济管理中不适应发展市场经济和扩大国际交往的政策做法,创造高质量、高效率的“小政府、大社会”的园区管理架构。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有效组合有关资源,充分借助中央和兄弟省市的力量,在加大中关村区域建设力度的同时,重点加快这一地区的配套改革,实现体制、机制和管理的创新。在科技园区里的所有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其他在京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都应当齐心协力,拧成一股劲,形成合力,共同营造团队精神,提升综合实力。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凝聚各方力量,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努力把中关村的事办实办好。各级政府、所有职能部门应当按照国务院批复精神,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协同作战,认真研究,力争营造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流的环境。
人类正走向二十一世纪,这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新世纪。加快开发建设中关村,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市各级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把中关村科技园区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中华民族一定要强大起来,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