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论视角下的普通心理学论文_潘琪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7)

“一门学科,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研究领域是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有一个研究领域,这是很成问题的。”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现代心理学的困境!作为哲学与生理学结合的产物,现代心理学继承了父母的事业,探究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人的奥秘。可以说,它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混血儿。然而,无论是在诞生之初,还是在发展过程之中,心理学都试图强行将自己套上自然科学的框架。如此一来,心理学不仅没有得到社会科学的认同,与自然科学也貌合神离。在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一百三十余年中,心理学呈现出一种流派林立、众说纷纭的局面,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莫衷一是。无论是否承认,“心理学危机”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值此内忧外患之际,心理学当如何攘外安内,确立自己的研究范围和科学地位?Engelsted的《追上亚里士多德——探索普通心理学之旅》(Catching Up With Aristotle: A Journey in Quest of General Psychology)一书给出了一种的尝试性解答。

1 心理学危机和普通心理学

在本书中,作者力图说明心理学危机(The Crisis of Psychology)表现为理论和流派之间的不和与对抗,实质却是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明。因此,作者指出,解决这一危机的途径在于:确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及其边界,让各理论和流派构成一个连贯的整体——这一边界即普通心理学(General Psychology)。作者并不满足于“普通心理学=思维+意向性+意识+……”的拼图游戏,因为这样不仅会陷入无限倒退的定义,还会导致心理学分崩离析。他从一种“一无所知”的角度出发,重新思考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普通心理学是什么?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作者追溯心理学的漫长历史。他发现,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等级的观点和列昂捷夫的四阶段活动理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非常相似:两者都考察了从最简单的动物功能到独特的人类特质,是相互补充和相互诠释的。至此,作者明确指出,将亚里士多德和列昂捷夫的理论结合起来,就构成普通心理学大厦的四根支柱——感觉(sentience)、意向性(intentionality)、心智(mind)和人类意识(human consciousness)。详见表1。

表1 灵魂等级理论、四阶段活动理论和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2 普通心理学和进化论

在作者看来,普通心理学的四个子领域反映了由低到高的不同等级的功能。其中,感觉是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是所有生命体共享的功能;意向性是主体—客体之间的联结,是所有动物共享的功能;心智是刺激—反应联结的中介变量,是哺乳动物特有的功能;而人类意识是主体—客体联结的割裂,是人类特有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非仅仅将四个子领域纳入反应理论和活动理论的框架之中,然后进行简单描述。他一再强调,从感觉到意向性,再到心智,最后到人类意识,所反映的不仅是从低级心理到高级心理的层级,更是从最低等的生命体到最高级的人类的进化序列。

一种比较常见的看法是,意识是人类独一无二的、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标志。然而,作者却在这一“理所当然”之处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思考。在作者看来,意识的确为人类所特有,但这是否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原因却有待进一步考察。于是,作者将全书近一半的篇幅用于溯因推理,探究人何以为人。作者首先明确了以下问题:人是否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独一无二的存在?或者说,人与其他动物之间的区别究竟是类别的差异还是程度的差异?借助获得性遗传和生态位的概念,作者修正了达尔文主义,指出行为的变化完全可以使物种产生质的飞跃(leap)。于是,作者以“人是由哺乳动物进化而来并且与之截然不同”为大前提进行进一步的推理。

就哺乳动物到人这一革命性飞跃而言,变化是如何产生的呢?马克思主义者、列昂捷夫和考古发现都将其归功于劳动(labor)。然而劳动并非人类独有的行为,它如何能产生独一无二的物种?作者进一步细化劳动的概念,得出了与马克思类似的结论:剩余劳动(surplus labor)塑造了独特的人类特征。在将列昂捷夫的模型社会化之后,作者发现,对哺乳动物来说,繁衍后代就是一种剩余劳动,其直接受益者是幼崽。如果知晓哺乳动物的繁衍行为是如何转变为人类的剩余劳动的,人类起源之谜就将最终解开。

作者认为,最原始的劳动是采集和捕猎。在早期阶段,捕猎获得食物来源是不稳定的,因而雌性除了哺育后代,还要通过采集为雄性提供食物,这一繁衍行为的泛化也是剩余劳动。而与哺乳动物的繁衍不同的是,此时雌性的剩余劳动的受益者不仅是后代,还有其他人。至此,作者找到了隐藏在“斯芬克斯之谜”背后更深刻的答案:雌性(女性)的剩余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随后,作者采用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将这一过程细化,进一步揭示了女性的剩余劳动如何产生人类意识、自我意识和语言等人类特征。随着食物提供者和性伴侣合二为一,异族通婚、图腾、禁忌、婚姻和社会契约等社会制度逐渐形成。

总体而言,Engelsted的普通心理学体系是进化论的。他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思想,但反对其生物进化的过分渐变性。在他看来,每一心理现象都具有进化意义,而每一次重大的生存环境变化及随之而来的行为革新,都有可能导致质的飞跃;自然选择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使得拥有某种性状的群体脱颖而出,进化成更高级的物种。正是恐龙灭绝、食物危机和大迁徙等性命攸关的大事件,塑造了生命进化的方向,使人类脱离动物的行列、披上文明的外衣。

3 对本书的评价与反思

纵观全书,我们会发现,作者在哲学、生理学、物理学、人类学甚至艺术上都有一定的造诣,在论述过程中往往旁征博引,用不同学科的观点相互支撑、相互诠释。总体而言,本书立场中立、逻辑严谨。面对习以为常的常识问题,作者没有理所应当,而是如同被苹果砸中脑袋的牛顿,对其追根究底。面对类似或相反的观点,作者始终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审慎选择。面对错综复杂的心理学现象,作者将其掰开、揉碎,尽全力还原成最小的单位,如同给婴儿哺食一般,生怕引起一丁点消化不良。

如书名所示,作者的直接目的是探索普通心理学,最终目的则是解决心理学危机。在该书中,作者定义并详细阐述了自己构建的普通心理学,将其划分为感觉、意向性、心智和人类意识四个子领域。然而,这四个子领域构成的普通心理学能否真正地解决心理学危机?作者将心理学危机归因于研究范围的不明确,但实际上,这一解释还相当表面。因而,试图通过构建普通心理学框架来确定研究范围,进而解决心理学危机,只能说是隔靴搔痒。作者没能意识到,心理学危机的根源在于冯特建立的科学心理学是德国哲学的产物,在形式(研究方法)上冯特以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赋予了心理学以独立的科学地位,但在理论基础上,心理学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如感觉、意识等仍保留了哲学式的理解。换言之,在还未真正厘清“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针对这一研究对象的特性应当采用何种研究方法?”这两个问题之前,心理学就已经被套进了哲学研究对象和生理学研究方法这两个模具;而之后各个心理学流派也没有认清心理学危机的本质,而仅仅是对其他流派的片面回应甚至矫枉过正。因此,解决心理学危机,首先需要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基础需要明确指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其次需要一个与之配套的独立的研究方法。

此外,我们可以看到,当作者逐渐沉浸于对人类起源学的探索时,已经渐渐迷失了最初的目的和方向。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更像一部描述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危机与抉择、磨难与成长的史诗,而非一部常规的普通心理学著作。

其次,作者秉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精神进行了溯因推理,但有些推理的前提和过程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人类与动物之间是质的差异还是量的差异这一问题上,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人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独一无二的存在”。这或许是心理学这一学科的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前提假设。事实上,所有学科都存在这样一些被广泛接受的前提假设,如弈者遵循的围棋规则。但是,作者在接受这一假设时仅给出了一个相当潦草且没有说服力的论据。相反,恩格斯就要谨慎得多:尽管继承了黑格尔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法思想,但由于缺乏切实的证据和变化的转折点难以把握等原因,恩格斯没有将辩证法强加于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认为量的差异积累成了质的变化。

最后,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异常复杂,在进化过程中很有可能是交错发展的,而作者却将其还原成了直线式的发展路线。同时,由于溯因推理安全性较低,连环推理更使得结论的确定性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在读到这一段推理过程的时候,常常会产生一种匪夷所思的感觉。但是,作为一种理论假说,不得不承认本书的结论相当新颖而大胆,为今后的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论文作者:潘琪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  ;  ;  ;  ;  ;  ;  ;  

进化论视角下的普通心理学论文_潘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