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变动对收入分配格局形成的影响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结构论文,变动论文,收入分配论文,格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505(2007)03 —0068—06
尽管收入分配差距的存在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然而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必将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一个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什么会存在着收入分配上的差距?实践中决定和影响收入分配差距的根本因素是什么?显然,弄清这些问题并进而在实践中寻求相应的对策与措施,有着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虽然对于收入分配差距在一定范围与一定程度上的普遍存在这一问题,理论上已基本形成了共识,然而,决定收入分配差距格局的根本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又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收入分配差距的长期趋势如何变动等等,对这些问题,理论界并未达成共识[1]。尽管1955年库兹涅茨(Simen kuznets)提出的“倒U形理论”迄今为止对上述问题的解释仍有着相当的影响力, 然而现实中,由于对“倒U形理论”假设的许多表述都过于简单, 因而极易使人误解为该理论完全是用以说明与论证经济增长速度与收入分配差距形成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说是因果关系的。事实上,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变革,换句话说,现实中收入分配差距的形成与经济结构的变动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3]。这一点也正如经济学家阿德尔曼与莫里斯(Adelman,I.and Morris,C.T.)所指出的那样:“……经济结构,而不是经济增长水平或增长率,是决定收入分配形式的基本因素”[3]。不仅如此, 阿德尔曼与莫里斯的研究还表明,人均国民生产值只是六个能较好地解决收入不平等变动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并不是其中的最重要的因素。学者莱文尼与陈少华(Ravallion,M.and Chen,s.)通过对东欧和中亚经济转型国家1981—1992年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在转型经济中,由于实行经济改革,经济发展和收入不平等的变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4]。另外,我国学者赵人伟、李实等人的研究也表明:中国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源在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累积的种种体制性、结构性的问题及其在改革与发展中的演变,即收入差距扩大和经济增长结构性手段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既然众多的研究者有着如此一致的看法,这也说明了在研究收入分配差距这一问题时,对经济结构的考察应是必不可少的。有鉴于此,本文特从实证的角度在验证两者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影响我国收入差距的经济结构性矛盾及其各自影响程度的大小,并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这一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二、经济结构变动对收入分配差距格局形成影响的具体表现
为有利于对此问题的分析,我们拟从城乡结构变动、地区结构变迁、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所有制结构变化这四个方面来展开。
(一)城乡结构变动对收入分配差距格局形成的影响
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变化的轨迹,我们不难得出两个结论:一方面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乃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与地区之一①[5]78,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收入增长呈现出波浪式的下降趋势:改革开放前夕的1978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之比高达2.37∶1;1978年后,农村经济的率先改革,在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城乡收入差距迅速缩小,1983年这种差距缩减到1.70∶1;此后,尽管农村经济发展的势头依然,但是收入差距却开始反弹,以至到1993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了2.54∶1,超过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差距水平,1999 年时又继续扩大到了2.65∶1;近些年来,由于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 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虽有所提升,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2005年时仍达2.86∶1。
城乡经济虽均在发展,然而其间的差距反而有了持续扩大的趋势,这种情况无疑对传统的经济学解释提出了挑战。因为传统的经济学解释均认为:城乡的收入分配差距应是二元经济结构的产物,即城镇与农村两部门生产率水平的极大差距决定了城乡间的收入差距;与此同时,城乡生产率水平的相应缩小也必然会使城乡间的收入差距不断缩小。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80—1999年间,城乡结构反差程度的下降幅度最大,即城乡的生产率水平差距在不断缩小,然而两者的收入差距却并没有同比例的变动。这一点其实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局限于传统的观点来认识城乡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不见得能真正地解决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还需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与探讨。
在我国城乡结构反差指数不断缩小的过程中,之所以未能出现城乡收入差距相应缩小的情况,其根源在于我国一系列的政策性障碍以及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使得城乡的结构变化与收入差距变化这两者之间的传导机制不能正常且有效地发挥自身的作用②:第一,防止或限制从农村向城市移民的城乡隔离政策、既强化了城乡间的二元就业格局,也无形中阻碍了城乡间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废除这种限制,从长远意义上看,将会在降低城市工资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农村农业与非农业的边际生产力并进而有利于缩小城乡间的收入差距。第二,资源分配上的“城市偏倚”政策也使得城乡结构变化与收入差距变化两者之间的传导机制不能正常且有效地发挥作用。尽管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远没有农村的成功,然而在不合理的资源配置上的“城市偏倚”政策的影响下,国有部门集中且体制落后的城市反而有更大的能力和机会去支配与占有更多的资源,必然导致国有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小、但却能占有许多的社会资源,最终不仅会抑制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也势必造成城乡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仅在1985—1994年期间,全国就有4000亿的资金从农村流入城市;1994年在全国当年的经济增长中,农村的贡献就占了约3/4,但农村的相对生活水平却跌入了历史最低谷,因为当年城市从农村他走了1340多亿元的资金;直至2000年,还从农民手里收取了300亿元的农业税、600亿元的乡统筹与村提留,再加之各种乱收费,这一年从农民手中又至少拿走1200亿元甚至更多[5]80。显然,这种体制下,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很难缩小。第三,农村目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对农业、农村基础性事业投入的严重不足,在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无形中影响到城乡结构变化与收入差距变化两者间传导作用的正常、有效发挥。
(二)产业结构调整对收入分配差距格局形成的影响
从总体上看,由于经济后起国家在产业结构的转换过程中存在着异于发达国家的一般特征,以至于产业间、尤其是农业与非农业之间的就业比重与产值比重的变动存在着严重反差,结果不仅使得产业间的收入差距易于发生异动,而且无形中引发了以城乡为代表的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
一般说来,在先行的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变动与成长过程中,产值和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与服务业的转换从总体上看基本同步,在这些国家,随着农业产值份额的下降,农业劳动力也相应地向工业与服务业转移,而且两者间转移幅度的差异并不大,这样也就使得在产业结构的变动中,各部门之间会在生产率与收益上趋于均等化,因而理所当然地缩小城乡或者是各行业之间的收入分配上的差距。与先行的发达国家相比,后起国家的情况并非如此。后起国家产业结构的转换普遍先于就业结构转换,而且与先行国家的产业结构转换是在结构关系较平衡基础上进行有所不同,它们的产业结构转换格局往往具有很大的倾斜性——在农业与工业中,工业能倾斜发展;在轻工业与重工业中,重工业往往先行;在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中,加工业予以优先照顾。尽管这种倾斜式的结构转换态势有利于加速产业结构的转换过程,但由于其建立在结构关系不平衡的基础之上,因而,不仅结构转换的摩擦成本较高,而且也无形中加剧了收入分配上的差距。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增长进程在产值份额与就业份额变动上的不同步,在使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之间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别扩大的基础上,必然会带来收入差距上的扩大。
改革开放以前,为了迅速实现工业化,我国采取了严格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并进而导致了重工业发展与技术、资本对劳动力排挤的同时发生,第二、三产业总体发展滞后以及它们在GDP和就业结构中所占比重的严重偏低。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慢慢得到纠正,现阶段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已渐趋于与世界各国工业化加速阶段的一般规律十分接近。具体表现在,从收入结构上看,第二产业比重稳步上升并已跃居国民经济中的核心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也稳步上升,并早在1985年即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的第二大支柱;第一产业比重则持续下降,并已渐趋接近现代化水平的临界点(15%)。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转换仍严重滞后产值结构转换,突出表现在农业的从业人口虽从1978年的70.5%降到了2000年的46.9%,然而1999年第一产业的结构反差指数仍为32.4%。由于产业间的劳动生产率以及报酬的差距明显,再加之农业发展与收入增长的空间已变得非常有限,因而农业与二、三产业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也就难以避免了。
(三)所有制结构变迁对收入分配格局形成的影响
一般说来,所有制结构变迁对收入分配格局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所有制结构的变动带来就业结构的变动与失业率的变化并进而直接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由于在我国以及大部分的体制转型国家里,工业收入仍是居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就业与否直接决定收入分配的差距状况,因此,失业、下岗人数的激增必然会引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二是在经济转型期,改革带来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和非国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意味着资产所有权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资产收益权的变化,而这一点势必影响到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情况的变化,能很好地印证上述分析的合理性与适应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虽促进了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以及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却也无形中导致了收入分配差距格局的扩大。其所以如此,原因在于:首先,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性质不同,因而在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率方面也就明显有别,收入分配上差距的形成也就难以避免了。例如,1998年,有学者从1995年的工业普查材料中随机抽取了14670个各类企业的相关数据,并对这些企业的技术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与国有企业相比,集体企业的技术效率高22%、私营企业高57%,国外三资企业高62%、港澳台三资企业高33%[5]80。其次,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展缓慢,尤其是制度创新与体制转换严重滞后。再次,由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目前仍受到各种政策的限制(如投资领域的限制等),因而近些年来非国有经济吸收就业的能力反而不断弱化。由于上述三个方面原因的影响,在目前我国国有、集体、私营以及三资平分天下的所有制结构的新格局下,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格局的形成也就难以避免了。
(四)地区结构变迁对收入分配格局形成的影响
关于地区结构变动与收入分配差距间的关系,威廉姆森(Williamson,J.C.)地区收入的倒U形理论有着一定的说服力。 如果我们将这一理论同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进行对比,不难发现,那些相对落后的地区其实也就是传统部门相对集中的地区,而那些相对发达的地区则是现代部门相对集中的地区。在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地区的范围内,当剩余劳动力能被完全吸收的时候,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也就会显著缩小;否则其差距则会明显扩大。由此可见,地区结构说到底是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以及城乡结构在不同地理区位与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的综合体现。对于我国而言,地区间的差距问题首先是城乡间的差距问题,也即是工业化水平的差距问题;其次才是地区间的产业结构不平衡问题。地区间的自然条件差距表面上看,似乎也能直接影响到各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并不在于此,而且进一步看,我国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其实与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化并不对应。实践中各地区现行体制、政策措施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不仅使得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及其各部分内部的结构变化与收入差距的变化之间的传导机制在发育程度上存在差距,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其传导机制作用远未发挥,更是无形中加剧了各地区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
三、经济结构变动对收入分配格局形成影响的实证分析
尽管前面的分析已在相当程度上论证了经济结构变动对收入分配差距格局形成的具体影响,然而,为使问题的分析更具有说服力,我们有必要对这种影响的具体情况进行实证分析。
我国近些年来在收入分配差距方面的表现十分明显,表1 中的有关年份基尼系数的变化情况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从表1可以看出,自1983—2005年, 我国基尼系数的总体趋势一直在上升,从1983年的0.27上升到了2005年的0.46,表明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一直在加大。此外,表1 还反映出我国基尼系数的变动具有阶段性的特点③。
表1 我国基尼系数的变动情况(1983—2006年)
年份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基尼系数 0.27 0.26 0.31 0.33 0.34 0.35 0.36 0.35 0.36 0.39 0.42 0.43
年份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基尼系数 0.42 0.40 0.40 0.40 0.42 0.42 0.43 0.44 0.41 0.45 0.47 0.46
我们在明确了我国基尼系数变动的具体情况后,再来分析相应的经济结构指标,并进而通过定量分析来判断其对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是否有影响以及影响程度的大小。
鉴于我国目前正处在由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因此,为综合体现这种结构变迁特征,具体分析中,我们用经济结构的反差指数来代替简单的产值结构数据。由于经济结构主要包括产业、城乡、地区以及所有制结构等,因此我们选取此4个指标来进行分析, 并进而将反差指数从农业与非农业的二元经济领域引申至三次产业、所有制以及城乡与地区的结构上,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构造出产业结构反差指数(即各产业劳动力相对比重与其产值比重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所有制结构反差指数(即国有与非国有经济部门各自就业与产值比重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城乡结构反差指数与地区结构反差指数4个具体指标,见表2。 ④从表2可以看出,自1985年至2006年, 所有指标中变动最剧烈的应是城乡与所有制结构的反差指数,它们均以1990—1992年为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城乡结构反差程度自1992年后急剧减缓,⑤ 而所有制反差指数则在1992年后直线上升,并经短期震荡后,于1997年后开始回落。相比之下,产业结构反差指数与地区结构反差指数变动较平缓,并基本处于缓慢下降趋势,尤其是后者的下降幅度要更小些。
表2 4种经济结构的变动指标情况
年份 1985 19861987 19881989 19901991 19921993 1994
1995
A
0.2267 0.2253 0.2213 0.2247 0.2201 0.2200 0.2347 0.2447 0.2433 0.2273 0.2113
B
0.0679 0.0614 0.0870 0.1188 0.1054 0.1382 0.1210 0.1677 0.2093 0.2255 0.2998
C
0.4597 0.4699 0.4710 0.4808 0.4135 0.3345 0.3559 0.3509 0.3051 0.2900 0.2643
D
0.0895 0.0943 0.0937 0.0944 0.0879 0.0750 0.0831 0.0901 0.1077 0.1092 0.1150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2000 20012002 20032004 2005
2006
A
0.2007 0.2053 0.2080 0.2160 0.2010 0.2330 0.2460 0.2234 0.2189 0.2376 0.2460
B
0.3337 0.2902 0.2390 0.2010 0.2010 0.1681 0.1650 0.1765 0.2401 0.2397 0.2469
C
0.2481 0.2403 0.2355 0.2120 0.2080 0.1933 0.2820 0.2205 0.2463 0.2454 0.2238
D
0.0664 0.0734 0.0749 0.0783 0.0810 0.0850 0.0893 0.0781 0.0978 0.0881 0.0765
为有利于判断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反差程度对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否有影响及各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我们还需对表2中的相关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见表3。
表3 回归分析情况
项目
回归系数 Sig.
产业结构反差指数0.3610.014
所有制结构反差指数 0.8960.001
城乡结构反差指数0.2110.663
地区结构反差指数0.0070.401
调整后的R[2]
0.883
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第一,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结构变动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关系,尤其是调整后的R达到了0.882,说明经济结构的变迁可以较好地解释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动现象。第二,所有制结构反差指数与产业结构反差指数能显著进入回归模型,其显著性系数分别为0.001与0.014,说明这两个指标对基尼系数的变动有着非常强烈的影响。相比较而言,所有制结构指数影响程度更大,其每变动1%,会引发基尼系数同向变动幅度达0.896%。第三, 由于城乡与地区结构反差指数未能显著地进入回归模型,说明这两个结构的反差程度变动对基尼系数变动并没有明显的影响。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在于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的结构问题,其中主要包括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与城乡结构。鉴于此,我国今后在集中力量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这一问题时,应制订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其一,切实深化所有制改革,在为各种经济成分充分发展创造出公平竞争的体制环境的基础上,真正消除体制结构反差所引致的差距扩大因素。其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并在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消除收入差距产生的产业结构性因素。其三,进一步推进体制改革,切实消除阻碍城市化进程的体制障碍,合理引导并加快城市化进程并在改善城乡结构的基础上,使城乡经济结构的改善与收入差距的缩小间形成一种正确、有效的传递机制,进而避免“有增长而无发展”局面的再现。
收稿日期:2007—03—10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2006—26)。
注释:
① 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均少于1.6,其中只有3个国家的这种比例超过了2,中国即为其中之一。
② 这一点其实说明城乡结构变动而不是经济发展水平与生产率水平是形成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原因。
③ 自1984年以来稳步上升,1990—1994年期间迅猛增加,1995—1997年期间又有所下降,1998年后又开始回升。表1数据根据黄泰岩、 王检贵的《如何看待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现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中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整理得出。
④ 表2数据依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出,其中,各所有制部门产值数据引用工业总产值构成中的数据。另外,表中的A、B、C、D分别代表产业结构反差指数、所有制结构反差指数、城乡结构反差指数以及地区结构反差指数。
⑤ 其所以如此,原因主要在于1990年的乡镇企业工业产值的相关数据缺失;然而由于1990年以前乡镇企业发展的影响并不明显,因此,这种情况对整个数据分析的影响并不大。
标签:收入分配论文; 收入差距论文; 经济指数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经济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城乡差异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扩大基础论文; 基尼系数论文; 经济学论文; 所有制论文; 城乡差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