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青年从平面到深层的家庭观念_家庭观念论文

论当代中国青年从平面到深层的家庭观念_家庭观念论文

论当代中国青年的家庭观念从平面走向深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青年论文,平面论文,当代论文,观念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中国青年是生活在世纪之交的一代,这是感受了太多的震荡、困惑与挑战的一代,是反思的一代亦是浮躁的一代。世纪之交,整个人类社会无论哪个方面都在发生着深刻的令人炫目的变化,而所有的变化莫不始于观念的更迭和碰撞。观念,是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变革,并最终成为社会文化的硬核。因之,我们说人的现代化首先是观念的现代化。家庭观念乃人们对家庭地位、功能、结构、伦理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作为一个古老、复杂、敏感的话题,它得到了当代青年日益增大的关注,故对此进行梳理就成了必要。

背景:社会的开放导致观念的多元

在当今改革开放的社会大背景下,中国青年有了更多的坦露自己内心真实的冲动,对过去那些讳莫如深、担心害怕的观念不再回避,坦然接受。思想不再遭受奴役,这是一个正常社会应该有的正常表现。在家庭观念上的各执一词主要有如下反映:

1.传统的无我与慷慨的献身。这是一种非常传统的家庭观念,社会把这种观念孵化出来的慷慨的献身称之为“美德”。家中的一方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以期在家庭的宫殿里搭建“无我”的梁柱,而事实上这样的梁柱只能是幻象。说它是“幻象”,是因为既然“无我”便也就失去了“真我”的基石。拒绝自我的结果,使“自我”成了前主体,被前主体体验的对象才是真正的主体。除了迁就、侍奉、满足主体,并在如此这般的顶礼膜拜与服务中感到人生的充实和快乐之外,别无他求。对这种观念的认同,既可来自外界的胁迫亦可产生于内在的情愫,反正是必须履行的义务,其主体或为父母或为配偶或为儿女。在这种观念支配下的人生是可怜可悲且又可敬的,其中的沧桑也只有自知。如果我们敢于揭开现实的平面,走向人性的深度的话,就会发现“夫唱妇随”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举案齐眉”却决非相敬如宾的表征,而是男尊女卑的典范。

2.浪漫的无私与彼此的拥有。这是一种超然的境界,它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象主体化,主体对象化,在彼此无私的奉献中得到回报和拥有,从而达到合而为一的宁静与和谐。女性摆脱依附性,男子抛掉占有欲,家庭作为人生航程中的港湾,它远不是终点。相当的理想和浪漫,但愿不是乌托邦。

3.自然本能的唯我。一切问题的焦点皆在于“我”的利益,不在乎以牺牲对方的方式来满足自己,把对个性的尊重歪曲为对利己本能的鼓励。(注意:自然本能的唯我并不代表真正意义上的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同“自私自利”是有区别的。)一种旧的观念被打碎,一种新的观念尚未建树时,由“断层”造成的无序和困窘抑或在所难免,否则无法解释“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怎么就会变成尔虞我诈的代名词,自私自利的挡箭牌。当权力、财富都可作为杠杆使家庭关系变得紧张时,家庭只能在阵痛中接受历史的淘洗,人性亦不可避免地将受到考验。列宁告诉我们: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4.二律背反的唯我与无我。家庭是唯我的存在亦是无我的存在,唯我与无我两者交织杂糅在一起,这时主体可以呈现指向同一客体也可指向不同客体,在义务中闪耀一点人道的内容是理所当然的,但决不愿将义务变成自我的羁绊。在这里“唯我”与“无我”是两个既同等正确又相互反对的规定。

总之,家庭观念的纷呈使人性被开发得丰富多彩,幸与不幸同样无法追悔。

挑战:工业文明撞击着传统僵硬、封闭的栅栏

家庭尽管只是整个社会结构的一小部分,但在社会上却又处于中心地位,社会通过家庭而使之稳定、有序,并令个体对整体作出贡献。压力和义务迫使家庭成为社会工具,并将此视为自身的责任以适应外界的需要。传统伦理道德一直在絮絮叨叨地肯定家庭的重要性,可许多关于家庭的信条都让人半信半疑,尤其在进入工业文明的今天,这些东西反而成了僵硬、封闭、反人性的栅栏。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W·古德在讨论工业化如何削弱传统家庭控制制度时曾作过这样的归结:第一,愈来愈多的人靠工作生活,人们通过就业而挣得工资,再也不像过去那样靠分得土地或租种土地谋生。第二,由于工业经济讲求效率,人们的就业和提升主要依靠能力,至于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如何,这与雇主毫不相干。在这种情况下,想逃避家庭控制的个人即使自行其是,也不会失去什么。第三,市场经济中的工作岗位使人们有作为个人而不是作为家庭成员谋生的可能性。(注:〔美〕W·古德著,魏章玲译:《家庭》,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249-250页。)回顾一下人类婚制的发展史,人类学与民族学的研究表明,人类在经历了杂婚、群婚、对偶婚三个阶段的婚姻形式以后才有了一夫一妻制,而迄今已统治了几千年的一夫一妻制事实上是男权社会确立后的产物。表面上一夫一妻制似乎是平等的健全的,实际情况是这个世界由男子主宰一切,家庭中男女的地位和人格都无法对等。

工业文明给妇女或多或少地提供了就业机会,经济上的相对独立以及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其能摆脱从前完全从属的地位。独身的考虑越来越多,为逃避没完没了的家务和由于家庭带来的烦恼,婚姻成了一种可供选择的东西,享受工作、娱乐、自由被摆到了重要位置上。新的生活方式的渗透,再也无法使传统的观念、传统的心态保持原有的均衡。随着个性的进一步解放,个人本位的人伦关系冲击着虚假的社会本位的人伦关系,而自由意志正是真正自律性道德生活所必备的主观前提。

工业文明所形成的竞争机制和利益原则也使“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传统人格标准受到挑战,“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的“义利观”逐步被进取型的人格所替代。青年明智地认识到安贫乐道实乃因循守旧,决不可能有出息。开拓、冒险、标新立异是历史赋予这一代青年的品质。在现代与传统的激烈矛盾中,使命感使人精神抖擞,“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移动地球”(阿基米德语)。知识、信息的大爆炸绝非耸人听闻,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劳动者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的日新月异,文化的传播和演进,压力与动力并存,在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面前,传统显得极为腐朽。于寻求一切符合人类自身的要求的途中,虽说步履维艰,但却星光灿烂。“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蒂是你们的”,青年总是有希望的。

核心:自我意识的觉醒与人性的复苏

近年来,我们对“自我意识”与“人性”已谈了很多了,在此,我们首先要问的是“我究竟是什么东西呢?”笛卡儿以为是“在思想的东西”,是“在怀疑、理解、理会、肯定、否定、愿意、不愿意、想象和感觉的东西”。(注:《西文哲学史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上卷,第369-370页。)自我意识主要在于“关心自己”,在于对自我的认识,只有把自我从客体中区分出来,分清我与物、我与非我的关系时,自我意识才真正形成。而传统价值观念对人的摧残、践踏最无情地表现为自我意识的失落和人性的沉沦,看不到自己的价值也就只能自轻自贱,无所谓什么人格、自信、自强与尊严,人与人之间亦无法建立平等的关系。主流文化、权力话语占据了青年的意识形态,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个体的潜能只有“螺丝钉”的作用,人不是完全的人而是被扭曲的物。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唯在生命的开发与自觉中,否则只有万马齐喑。唯其自觉的开发了生命才具有生命本质的精髓与精彩。

如果每个中国青年都能充分发挥个体的意志、能力、创造性,我们还需担心整个国民素质不能提高,社会主义民主进程无法向前迈进吗?

的确,现在全社会的心态是宽松多了,青年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机会。纵观新时期以来,中国青年在家庭观念上的变化其核心在于青年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人性的复苏。

从自我压抑、自我贬抑中走出来的青年,生活空间逐渐扩大,变化是肯定的。

1.从过去片面重社会评价,重信义、重名节,转变为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他们更看重社会提供的机遇和自我的情感。

2.女性从过去明显的依赖性、依从型,转变为追求独立人格、追求平等权力的新形象,她们挣脱禁锢,坚持言说女性语话,抗拒男子世界的神圣。

3.从过去懦弱、压抑,变为坚强、大胆,同时极具反抗精神,且能以批判的眼光穿透“大团圆”的真实面目。

4.旗帜鲜明地要求家庭的民主气氛、生活的多姿多彩。

问题:我想有个家,但家不是归宿

美满家庭无疑是青年人生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决不是唯一的标尺。“我想有个家”可以说是绝大部分青年的情结,可有了家以后又怎样?满足心理的生理的生活需求,以及调适彼此的情感与协调双方的事业发展(或牺牲一方以促成另一方的发展),完成了这三大基本功能的家庭,大概可以称得上是积极的、美满的家庭了。在这样的家庭中的成员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快乐、幸福的人了。然而“幸福”往往是一顶礼帽,出门的时候带好给人看,撩开婚姻温情的面纱就会看到许多无奈的坚持和苦苦的挣扎。这时人们就会发现,为了生命的皈依而寻找而结构的家却不是也不可能是真正的归宿,至少在精神上家不是唯一的。精神崇尚独立,精神是丰富的,一如阳光和空气,你可以占据它却不能消灭它,否则还有什么生命可言;精神又是自由的,遂水草而居。

现代人往往有种漂泊感,所谓在“围城”外的欲冲进去,在“围城”内的想杀出来即是;有家而无家可归,无家而处处为家亦是。但关键在于家庭的美满决不是其它方面的成功能够弥补或替代的。尽管长期以来,人类学家、社会学家,以及一些善于思考的人们一次又一次警惕而小心翼翼地指出家庭正在走向解体。因为许多青年人的家庭不再履行传统所规定的职能,譬如生育,在城市里传宗接代的生存意志已远非坚如磐石,而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的超越情欲的现代性爱,亦非只有通过婚姻才能完成,那是不是说家庭快要过时了呢?人们一面拼命宣扬家庭是人类情感的归宿,另一方面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深刻地揭示了来自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所导致的人的麻木、异化和囚徒式的反抗。也许这是一个永久的、充满魅力的悖论!

谁都多少体验过家庭的乐趣、家庭的痛苦,在内心深处乐趣和痛苦都让我们热爱自己的家,虽然离婚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其实离婚率的上升并不可怕,它至少说明当代青年有勇气去争取属于自己的更好的生活,尽管事实上未必能完全梦想成真。但恩格斯早在1884年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就已指出:“如果感情确定已经消失或者被新的热烈的爱情所排挤,那就会使离婚无论对于双方或对于社会都成为幸事。”(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第四卷,第79页。)(至于由离婚而产生的一些弊病则是一枚硬币的另一面,在这里暂不予讨论)。我们大可不必担心家庭制度的风雨飘摇,它看起来是那么脆弱,但就整体而言,因为得到广大社会的支持,所以它亦非常强大,婚姻市场仍十分看好。唯一让人幸慰的是由于当代青年对婚姻质量要求的提高,婚姻革命正悄悄地进行着,对离婚的反感慢慢地被同情取代,迷惘毕竟也带来了更多更深层次的思考。一个善于对生命进行严肃追问的人本质上他只需要精神家园。

简单的结语

1.当代中国青年的家庭观念有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但整个发展态势是进步的,具有革命性的。我们不可能大刀阔斧地与传统彻底划清界线,却至少可以站到时代的总背景上清醒地摒除僵化半僵化的观念。相对自我来说,人类文明还处于蒙昧状态,自我文明的曙光还会遭遇某些阴霾的遮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仍无法乐观。理性与激情或许同样需要。

2.家庭观念的变化普遍存在并将不断发生,它不是静态的,故尔不能以对错来简单粗暴地衡量与判定,对待青年最为重要的是关心、引导和提供帮助,若不能以平等的姿态与青年对话,那么一切说教性的灌输教育必不受欢迎。从青年思想道德水平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青年的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存在明显的不一致性,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代人道德水准不该停留在判断层面而应体现在现实的选择的结果上。

3.个体精神的确立和家庭观念的淡化正构成社会变革时期的斑斓图景,后现代因素对青年全方位的渗入令人且喜且忧。虽说观念的更新并不意味着变革的实现,但同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蒺藜划出血,血簇成花冠。

时代的性格主要是青年的性格,时代的观念将更多地接受充满锐气的青年的观念。唯有走向深度才可能刺痛我们的灵魂,才可能唱出“荆棘鸟之歌。”

标签:;  ;  ;  

论当代中国青年从平面到深层的家庭观念_家庭观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