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方面的探讨论文_全明坤

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方面的探讨论文_全明坤

平南县地质环境监测站 广西平南 537300

摘要:土地整治是土地改革的关键和核心,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基本含义是控制土地利用率低、使用不合理、未使用或受到损坏,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科学配置和有效利用,从而提高土地生产力。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土地整治工程给予了特别的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后期管理工作还不到位,土地整治项目的长期效益较低,项目的价值和功能无法体现。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土地整理项目后期管理与保护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土地整治;后期管护

1 前言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破解建设用地紧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基层实施效果看,土地整治项目普遍存在“重工程建设、轻后期管护”和“项目设计纸上谈兵多、失地农民建言献策少”等问题,部分项目施工完后更是“好看不好用”。如何加强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力度并调动农民积极参与整治,更好地发挥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作用,值得思考。

2 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工作现状

从当前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理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其中存在较多的问题有待改善和解决,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水平普遍较低,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2.1后期管护重视力度不足

在许多地区土地整治工程的发展中,都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现象,没有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缺乏对后期管理的重视,缺乏综合而科学的规划,整个项目的效率低,没有良好的管理宣传工作。土地整治工程损毁严重,往往使用较短的时间,因此会出现更多质量问题,不能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2.2后期管护体制不够完善

在土地整治大力推进背景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果,但是,在后期管护方面,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体制,不仅缺乏科学可行的操纵方法,而且也没有形成健全制度规范,在制定后期管护方案,采取后期管护措施时,难以提供可靠依据,也无法起到约束作用。同时,在对土地整治项目进行维护时,缺乏专业系统性维护手段,难以对项目设施及设备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如水利工程中,经常出现水渠漏水、排水沟淤积等问题。

2.3农民参与土地整治工程的形式模糊

当前在农民参与土地整治的过程中,“是个体参与还是集体参与”难以确定。土地整治对农民来讲是好事,农民也都会支持项目的实施。施工完毕后,尽管农民都可从中获益,但这种获益却很难达到完全均衡。农民之间相互攀比,存在向工程队和土地整治机构“找补”的现象。由于农民个体差异,地方政府与分散的一户户农民打交道,就有可能遇到各种要求,与分散农户直接洽谈的成本很高。所以政府只能将补偿、协调等工作整体打包给村集体,但这又会导致农民参与度降低、话语权减少。

2.4后期管护资金来源不足和管护措施不到位

在土地整治项目后期,需要进行资金投入。目前,省内资金和地方财政自筹资金只能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对于以后的管理,没有单一的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只能依靠村集体组织的公益性岗位和村集体自筹资金。这导致了一些项目缺乏定期维修,路面不平整,道路塌陷,灌溉和排水系统和沉淀池的损坏,设备维护不良,一些防护林带的破坏和低生存率,一些树木的生长速度,这都影响了项目的作用。

2.5后期管护职权划分不清

职权划分不清,也是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中的常见问题。投资方、施工单位及管护单位,都是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理参与者,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没有对三者职权作出明确划分,经常出现越权管护、无人管护、推诿责任现象,影响了相关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外,管护主体不够明确,没有对地方乡镇政府职能部门进行准确定位,也没有积极发动附近民众,基层管护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

3 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措施与对策

做好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是发挥其长期效益的有效途径,这就需要从工作现状出发,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加以改善。

3.1提高重视力度

落实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的前提,是提高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力度。①地方政府及项目建设单位,应该改变传统“重建设、轻管护”的错误思想,明确后期管理的重要性,一手抓项目建设质量,一手抓后期管护,将两者放在同等重要地位,从土地整治项目长期效益进行分析,既要做好实地考察和勘测,又要走访附近民众,制定科学程度及可操作性较高的规划方案和管护方案。②要加大后期管护宣传力度,采用悬挂调幅、发传单、广播、网络宣传等方式,提高当地民众对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的认识,明确该项工作的必要性,积极参与到管护工作中去。

3.2完善管护体制

通过构建一个完善的后期管理和保护体系,可以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基础,并起到有效的约束作用。一方面,根据土地整治项目的特点和后期管理和保护的要求,制定统一的系统标准,结合项目类型,给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并以此为基础。确保后期管理的有序发展。另一方面,要建立长效机制,建立专门的领导班子,签订责任书,完成高标准的验收工作,并开展地方人民群众的监督和监管。发现问题后,小组成员可以直接向领导汇报,及时解决和消除问题。

3.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参与积极性

土地整治工程的建设和保护,应从加强管理和保护入手,采用多种形式来宣传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群众知道,改造后的土地将被农民使用,所产生的利益将归农民所有。比较项目区建设前后的效益,用事实增强群众的管理意识和保护意识,形成人人参与管工程、护工程的良好氛围。

3.4落实管护资金,建立长效机制

本着“谁受益、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将管理费用纳入工程运行成本,由受益人分担,积极拓宽管护资金来源渠道,新建工程应坚持建设与管理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杜绝重建轻管、只用不护的现象。在资金来源上,建议整合各路资金,将项目后期管护资金单列,充分合理使用资金,共同规划、共同施工、分别验收。同时,探索后期管护的其他资金来源渠道,项目工程维修和管护经费,一部分由受益人负担,一部分采取收取固定资产折旧的方式,用于后期管护的开支。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的引导,调动农民参与,化解利益矛盾,进而解决后期管护难题。

3.5明确管护职权

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理涉及多个参与主体,管理主体主要包括投资单位、建设单位和管理单位、护理单位四个单位。这就需要一个好的管理主体的选择和保护,以及管理和保护的管理。从不同的土地整治项目来看,有必要明确劳动分工的责任,如基本设施的建立、土地的整理、拆迁等,需要特殊的分包领导、负责的范围及其负责人。此外,地方政府要做好统筹规划,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受益人是行政村土地整治工程,管理和保护并存。村民委员会是受益人,多个行政村的土地整治工程都应该受到乡镇政府的管理,主要受益人是多个乡镇的土地整理项目,县政府负责管理工作。

4 结语

总之,只有加强土地整治项目验收后的田间道路及水利设施后期管护,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整治的效益,使农民在土地整治中得到更多实惠,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王发荣.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措施探讨[J].中国土地,2013(1):34~35.

[2]何燕秀,李莲姣.浅谈土地整治工程后期管护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5):90.

[3]覃志安.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措施分析[J].大科技,2013(13):2~3.

论文作者:全明坤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

标签:;  ;  ;  ;  ;  ;  ;  ;  

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方面的探讨论文_全明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