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成都 610101)
摘要:贝多芬是德国古典主义时期伟大作曲家,其钢琴奏鸣曲创作贯穿钢琴音乐发展从巴洛克时期经古典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全部历史,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上被称为"新约圣经"。本文通过对关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艺术特征研究的文章进行归纳总结,以助于今后对其作品有更完善的理解与诠释。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艺术特征
一、引言
贝多芬一生创作大量不朽名作,作品涉及各种曲式各种体裁乃至各种乐器。他的钢琴奏鸣曲是钢琴音乐艺术巅峰之作。贝多芬把钢琴奏鸣曲摆在同交响曲一样的位置,把他们当作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因此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对古钢琴音乐创作的高度总结,它不仅为钢琴音乐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还是钢琴艺术史上的里程碑!
二、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艺术特征研究现状
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关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论文数据显示情况,按主题输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可找到852篇文章,输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艺术特征”,可找到20篇文章。可见专家学者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研究可以说是颇多,但细化到对其整体艺术特征研究概括还是比较欠缺的。为更加全面清晰探索总结钢琴奏鸣曲艺术特征,让演奏者更准确完美演绎作品,我搜集整理相关文献共10篇:
郝光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载于《教育艺术》2013年09期。文章主要阐述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在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艺术特征,从最初遵循古典形式创作方式到逐渐走向非正统性,再到最后完全自由化的曲式结构,不仅反映出贝多芬音乐创作上不断创新的追求,也流露出他在人生不同阶段的真实写照。
赵一洁《浅析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风格特点》载于《音乐大观》2014年08期。此篇另辟蹊径,不是从贝多芬音乐创作手法,而是从其情感特征和情感教学的角度剖析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风格特点。
刘海宗《探析贝多芬〈第十四钢琴奏鸣曲〉中创作架构的设计》载于《北方音乐》2017年13期。文章简要介绍《第十四"月光"钢琴奏鸣曲》的核心性音乐特征和演奏要点,特别聚焦于整部作品乐谱信息中的和声组织、结构特点所组成的整体创作架构和实际钢琴演奏的关系。
闫鹤文《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艺术特色解析》载于《北方音乐》2018年04期。文章从创作背景与作品特色出发对乐曲音乐形态与审美艺术作了深入探讨和解析。
鲁姝瑾的《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情感的表现》载于《作家》2011年22期,文章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英雄性"情感的表现内容、表现特征和表现手法三个方面阐述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英雄性"情感的表现。
闵敏的《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研究》载于《北方音乐》2016年14期,与吴婷婷的《如何演绎钢琴作品的艺术风格——以贝多芬晚期的五首钢琴奏鸣曲为例》载于《音乐大观》2013年05期。两篇文章基本都通过研究贝多芬晚期5首钢琴奏鸣曲创作特征,对曲式结构、调性与和声、赋格、旋律四方面作了较深入的理论分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张艳的《赏析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悲怆〉》载于《神州》2013年14期。通过对贝多芬生平简介、个性特征,钢琴奏鸣曲的结构,作品创作背景及作品的三个乐章进行分析,阐述钢琴奏鸣曲《悲怆》的艺术特点、表现手法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心情感和社会现实。
李婉晨的《浅析不同时期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载于《黄河之声》2017年02期。按创作时间和创作风格把奏鸣曲分为萌芽时期、发展时期和成熟时期,分别分析每一时期贝多芬的心路历程和思想变化以及不同时期社会时代变化。
李田甜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载于《大舞台》2014年08期。文章也分别对贝多芬三个时期钢琴奏鸣曲艺术特征作简要梳理,以便当代钢琴理论研究与实践。
三、结论
综合所看文献,我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艺术特征有了更深入更清晰地认识,可作如下总结:(1)首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创作经历了一个由古典主义到创新主义再到理性主义风格的更迭,这种更迭不是偶然的,它是随贝多芬所处社会现状和他个人经历而变换的。
(2)贝多芬奏鸣曲创作可以分为早,中,晚3个时期,每一阶段都呈现出不同艺术特征。
(3)早期(1972—1800年)音乐风格特征一方面延续并发展海顿,莫扎特的质朴,严谨,富含理性等古典主义传统,同时他的旋律继承了海顿式动机开展的手法,又吸收莫扎特旋律的深情,形成简洁,粗犷,热情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初步形成自己的个性,比如节奏频繁变换,切分和休止造成的动力性与不平衡感,和声调性上不稳定不协和范围扩大,力度上大幅起伏等,形成贝多芬音乐强烈感染力。
(4)中期(1801—1815年)是贝多芬创作成熟时期,奏鸣曲在贝多芬的创作中基本脱离传统奏鸣曲写作方式,针对传统奏鸣曲式开始大胆创新,无论是从演奏技术,曲式规模还是主题动机,和声功能,伴奏织体上都远远超越前辈的传统技法,并不断深入探索套曲结构功能,加强奏鸣曲表现力,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作品大都从人的主观情感出发,作品音乐曲线满是兴奋与激情,音乐形象多样化和曲式结构和谐统一,使作品具有极高审美价值,形成集英雄性,群众性与戏剧性于一体的新风格。
(5)晚期(1816—1825年)作品注重挖掘主题和动机的最大潜力,有意模糊音乐分界线而获得持续性,强调对位织体篇幅的重要性,这也是他音乐创作处于巅峰状态的作品风格。除了形式与风格的改变,作品还有一种更为个性的表达,即“人类情感和思想的彻底解放”。因而这一时期又被称为贝多芬的思想期。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影响深远,它们既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又有强烈的时代感。在超过30年的写作中,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从具有古典痕迹作品到逐渐改变奏鸣曲形式再到最终的曲式结构反映了贝多芬在音乐上不断创新的追求。他架起了古典主义通往浪漫主义的桥梁,对欧洲乃至世界音乐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
[2]蔡良玉.贝多芬〔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3]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6年03期
[4]大舞台 2014年02期
[5]赵鑫珊.贝多芬之魂〔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6]李虻.音乐作品曲式分析.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谭乔馨(1994.04-),女,四川绵阳人,硕士研究生,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研究方向:器乐演奏与教学。
论文作者:谭乔馨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3/5
标签:贝多芬论文; 奏鸣曲论文; 钢琴论文; 特征论文; 艺术论文; 音乐论文; 曲式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