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面推进”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_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论“全面推进”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_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试论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经济体制改革论文,重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是贯彻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年、攻坚年。中央领导同志一再强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全面转轨阶段,必须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战略。所谓“整体推进”,不仅要从配套的角度制定各项改革的综合实施方案,而且要从综合的角度考虑每项改革的整体改革中的位置;目前应主要从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健全调控体系三个方面推进。所谓“重点突破”,就是在实施整体协调、配套推进的同时,还要抓住时机,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推出体制转换的重大改革;在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微观基础即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宏观体制即财税、金融、投资、计划、外贸等两个层面突破。暂不具备条件的,也要创造条件积极进行“突破”和“推进”,否则,贻误战机,最终增加改革的风险和成本。

首先,采取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战略,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和迫切要求。

1、整体推进符合经济改革发展的进程和需求。众所周知,我国改革从农村起步,逐渐向城市拓展。80年代,各条战线改革大多数是单项推进,分批操作。例如,农村改革初期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时中央的方针是“允许看”,可以等待。而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整体推进,共同协作,许多涉及宏观经济全局的改革举措需要有统一的出台时间、统一的行动步骤。比如,税制改革、汇率并轨,都是如同运动员要听从裁判员的发号枪响以后立刻同时奔跑一样,决不能你跑我不跑,你改我不改,更没有任何观望和等待的余地。还要看到,改革向深度发展,也要求改革方式的改变。过去的改革的改变。过去的改革主要是自下而上的自发推进,自上而下的放权让利。那时各个地区、部门、单位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意愿,采取改革的“自先动作”,而上级部门主要职责是放权让利,鼓励各路改革大军“八仙过每,各显神通”。在改革的入阶段,情况就不同了。由于建立新体制需要做的工作众多,它们之间又需要紧密配合,这就必须由一定的权威机关制定基本的规则进行协调;而且,攻坚战所触及到的有关产权要界定,国有资产管理方式的确定,新的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外贸体制、投资体制的确立,也都决不是可以用自下而上、自发推进的方式实现的,而必须由坚强有力的国家高层权威机构对整个改革进程自上而下地进行统一协调和组织实施。如果不是这样做,而是放任自流,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调,延缓改革。

2、只有实行“重点突破”,才能扬长避短,以点带面,促进经济改革的全面发展。

我国地广人多,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改革起不一,采取“重点突破”的方式,才能扬长避短,取得主动,开创新局。衩东北现象困扰的三省,经过较长时间的艰苦探索,近一两年从改革和改造原来特有的优势国有大中型企业为突破口,生产上升起了新的曙光。在中央加强宏观调控之初,曾一度认为大发展机遇已过去了的中西部地区,近年来从盲目追随、照搬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模式,转向依据自身优势各扬所长,把资金、人力集中在农业、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的开发上,并以这些部门作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经济迈上了新台阶。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及沿海地区锐气不减,目前已把产权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社会保障制度、金融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等领域作为新的突破口,加大改革的力度,继续发挥“实验场”和“排头兵”的作用。

3、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战略,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系统论。

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实质上就是以“面”统“点”和抓“点”带“面”、以整体统帅部分和以部分促整体。而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系统论的一对主要范畴。唯物辩证法和系统论认为世界由不同部分、不同要素组成,并按一定的结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整体不是各个组成部分的机械堆积,系统也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整体优大于部分优之总和。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整体是部分的整体,部分是整体的部分,没有各个部分就没有整体,没有整体也就没有部分。

整体和部分两者作用的大小是一样的。整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主导地位、统帅地位。整体高于部分,整体的变化将引起部分的变化,全局的利益决定着局部的利益;部分、局部必须服从整体、全局,部分、局部的利益才能众根本上得到保证。经济改革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中的各要素(每一个素也是一个子系统)、各环节、各方面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只有统筹考虑,协同动作,协调配套,才能达到系统整体的最优化。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走了一此弯路,出现了某些失误,不是改革的方向有问题,而是施行中忽视、缺少辩证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没有总体战略规划,没有全面配合的“一揽子”改革方案,碰到什么问题突出就改革什么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结果顾此失彼。迄至去年为止,中国的经济改革实际上走的是一条单项推进的道路,缺乏整体、系统协调。这种改革方式的局限性明显:一是各项改革和措施都自成一体,没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中心和主线,难以形成合力;二是各项改革措施之间相关度低,缺乏协调和配合,难以产生整体效应,三是各自为政,构不成整体性行动,从而削弱了改革的总体效力。因此,90年代的改革应该是综合的系统的改革。在改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几条原则:第一,要实现改革理论与改革政策措施的统一,从宏观上革把握改革的方向;第二,注意改革的中心环节和配套措施的统一;第三,在改革手段上实现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统一,实现各种手段功能的互补和协调;第四,注意经济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统一,用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果去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如果说单兵作战总状况在改革伊始还可以理解,那么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拿出一个系统配套的总体改革方案就更显得紧迫了。现在,《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已经颁布和实施,意味着我国的改革已进入了全局性的推进的新阶段。

同时,整体或全局也离不开部分或局部,部分或局部(特别是重要的部分和局部)的变化也可以影响到整体或全局的变化。这是因为,各个部分在整体、各个要素在系统中的地位具有差异性,其作用大小也就不相等。有的部分、要素对整体、系统起重要甚至决定作用。当一个部分(局部)或子系系统(要素)特别是一个关键的部分(局部)、或子系统(要素)发生变化,就会影响到整体、系统及其它方面引起链锁反应,“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处理整体(全局)和部分(局部)、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时,应首先全力抓住那些重要的部分(局部)、要素才能抓住主要的矛盾的方面,才能把握整体(全局)、系统,有力地推动事物的发展。例如,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制度,搞活大中型企业,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是近年来经济改革的目标之一,但时至今日,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未有得到真正转换,大中型企业仍然活不起来,全民所有制企业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亏损,其根本原因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主要是企业发展改革的重点一环即产权关系没有理顺。国有企业的产权问题不解决,企业就难以成为真正市场的主体,也就不可能生命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的目标时,把产权制度作为改革的一大突破口,为深化改革、振兴经济开辟了新的途径。

80年代的经济改革主要是冲破旧体制,是“拆旧房子”;下一步经济改革则是主要建立新体制,是“建新大厦”,改革已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为了夺取这场经济改革的全面胜利,笔者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制定方案,配套展开。

中国的经济改革是在理论准备不足、改革的总体思路尚不明确的条件下仓促展开的,即“摸着石头过河”。因此,80年代的改革,明显是具有随机性、短期性、突击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90年代的改革应该由短期的目标推进转变为长期的战略推进。重视制定改革的方案,通过各种方案的分析、比较和评价,选出达到目标的最佳方案。战略推进是一种层次更高的改革,也是难度更大的改革。战略推进将成为90年代改革的主导方式。今后的改革还要重视局部先行、试点等办法,但是更要强调总体规划设计,强调经济理论指导和借鉴国外成熟规则的重要性。从现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的特性来说,特别是像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财税改革、金融改革等等领域,不从全局上统一计划,统一实施,制定统一的产权规则和其它规则,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会大大超过以前分散改革实施所引发的问题的严重程度。对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在这些问题上,首先要了解其他国家市场经济的通行做法,弄清道理何在,再结合我国的那些特殊因素,制定改革的可行方案,选择时机,统一推进,然后在实践中进上步调整完善。如果说过去主要是先放开后规范,今后则应是边放开边规范,而且更多时候还要先规范后放开。经济体制的规范有赖于行政力量,但更主要的是要靠法制。所谓规范化,实则就是法制化。各项新出台的改革措施,应尽可能地以法令法制的形式推出,这样更有利于把突破和规范相结合。对于已经基本完成改革的体制领域,则应抓紧制定或修改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形成更稳定的法律支持体系,使改革逐步走向正规化、有序化、高效化。

另外,各项改革相互联系、制约,必须配套开展,同步推进。近几年许多地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力求搞活,由于外部各种配套改革未跟上,“孤军”难行,很少见效,就说明了这一点。首先是政府机构的改革和职能的转换,这方面如果滞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必然受阻,甚至根本无法进行下去。要知道,政府双重职能的分解,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按市场经济的办法进行自主经营,所有这些决定国有企业改革成败的问题,都是以政府职能转换和机构改革为前提的。只有在政府机构改革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政企分开、两权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否则,国有企业改革还是摆脱不了行政性分权的旧框架,改变不了政府行政附属物的地位,所谓企业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只能是句空话。其次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只有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使待业、医疗、养老保障以及住房制度,由企业内部转到社会,才能真正解决“企业办社会”的问题,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劳动制度,从根本上破掉吃“大锅饭”、端“铁饭碗”、坐“铁交椅”的弊端,从而保障国有企业内部劳动用工、人事、工资等项改革最终取得成功。最后是必须搞好投资、财税、金融、外贸体制的改革。这是因为,现代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便捷的外部融资,需要形成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和竞争性的金融市场,需要企业拥有在承担投资风险前提下自主选择投资项目的自由与权利,加外还需要建立起鼓励企业投资和发展的财税制度。而对所有面向国际市场的企业来说,还要求外贸体制必须与国际接轨,以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方面的改革如果滞后,同样会阻碍国有企业内部的改革,使其难以实现自主经营和自我发展。

2、循序渐进,又要加快步伐。

我国改革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当今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基本上有两种战略选择:“休克疗法”和渐进法。我国改革从开始就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自觉地选择了渐进的方式。渐进式改革有显著的优点:一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改革不同于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旨在在基本制度的框架内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改革不适应生产力的管理体制。因此,改革本身必然表现为一个知识生产力发展、逐步探索其规律的渐进过程,而不表现为爆发式的突变,不能用过去经常采取的政治运动或群众运动的方式。选择渐进式的改革战略与改革本身的性质是相适应的。二是渐进式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稳定,能够为改革顺利的推进创造必不可少的社会环境。改革是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大调整,任何一项重大措施出台都会在人们之间引起反响和震荡。采取渐进式改革方式,在推出各项举措时不仅要考虑到需要,而且要考虑到可能,照顾到人们经济上和心理上的承受力。这样就可能避免恶性通货膨胀和大量失业,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动乱,缓解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三是渐进式可以在不打乱经济程序的条件下较平衡地实现体制转轨。体制变革是破旧立新过程。如果轻率地打碎原有的经济机构,废止原有的法规,而新的运行机制和机构不能同时建立起来,不仅会造成宏观调控的缝隙,而且会引起经济生活混乱。经验表明,在体制过渡期,无论运行机制的转换,或者经济组织的调整,都应当遵循先破后立、有破有立的原则。但是,渐进式战略也不是没有弊端。首先,渐进式改革要经历由局部调整到整体转型的过渡时期。在这个阶段会出现两种对立的体制并存、两种对立的规则调节经济运动的状态,这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混乱、市场规则多元化,给权钱交易、投机倒把提供沃土,使出台的改革措施难以产生预期正应。其次,双轨运动所产生的矛盾和磨擦,有可能出现体制局部甚至整体复旧。计划体制藉以运转的机制和培植起来的习惯势力是体制复旧的社会基础;双轨运动则是体制复旧的客观条件。因此,渐进式改革不能久拖不决,让体制带病运转,决不能把过渡期双重调节规则扩大化、凝固化。

就国内来看,当前政治安定,改革开放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心思改,已是大势所趋。我们一定要遵循邓小平同志的指示:把握机遇,深化改革,加速发展。过去的改革得益于渐进,今后有的改革也必须分阶段、有步骤,但是,总体上要加快转轨速度。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们主要是建立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现在则主要是建立生产要素市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们采用的是局部推进开放要素市场的方式,过去在要素市场方面已经采取了规范的做法,开了许多口子,现在如果由于人为的原因把市场的形成过程拖得过长,特别是在土地、资金、外汇等领域,那将会产生收入流失和分配不公及腐败等等问题,比之过去出现的问题可能要严重得多。因此,应当采取的基本方针是,坚持改革总体上不能搞“休克疗法”,仍然是秩序浙进、逐步过渡。但是,这并不能排队某些条件基本成熟的改革可以快步走、走大步。例如,近期来看,统一规范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制度、各种福利待遇的暗翻明和货币化、双重汇率的并轨、统一个人所得税制度、人民银行总行集中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权,等等,都是可以积极准备、迅速推出的改革措施。

3、搞好协调,因势利导。

任何一项改革都会产生种种矛盾,成为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如何消除改革中的矛盾,减少改革中的冲突,创造一个和谐、宽松、团结的改革环境,这就需要“协调”。当前改革进入整体推进、重点窜的阶段,协调的任务更加突出,这是新阶段的一个特点,改革越深入,越要涉及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对各方面的权力和利益的触动就越大,协调的难度也越大。

从行为科学的角度看、决策、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都是领导行为的主要内容,而“协调”则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协调的目的是提高整体的效益,使单项目标服从整体目标,齐心协力,共同奋进。改革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为使改革的协调工作富于科学性、合理性和高效性,各级领导务必要掌握改革协调的方法艺术,提高直辖市的能力。(1)准确地确定改革的协调目标。仔细分析妨碍改革整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特别是重点目标)实现的各种冲突和矛盾;找出产生的原因和协调对象;预测目标可能带来的后果,做到心中有数。(2)重视改革协调的差异性。协调对象是具体的,是有差异的,在协调中既要寻求协调对象的统一性、共性,又要注意协调对象的差异性、个性,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因势利导。

标签:;  ;  ;  ;  ;  ;  

论“全面推进”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_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