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怀珍
枣庄市立医院新城分院 277800
【摘 要】目的 探讨一种适合老年患硬膜下血肿术后护理的有效措施。方法 通过术前安全管理、心理护理及积极的术前准备,术后的密切观察以及选择舒适的卧位,引流管的护理,康复期的功能指导。结果 78例患者中大部分治愈,有10例因其它原因在拔管后1天要求出院,2月后随访,4例一般情况良好,可做简单的生活料理,3例在家人的协助下可行走,1例死亡(基础病的发作),2例失去联系。结论 对于老年患者,采取适应老年人的护理措施,更有利于机体的恢复。
【关键词】老年患者;慢性硬膜下血肿;护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06-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硬脑膜下的血肿形成3周以上,是脑外科常见病,以成年多见,发病与外伤有关,占脑内血肿10% ,尤其老年人群,占外伤颅内血肿总数的42.8--44.4%[1],但也有不明诱因发病。一般患者开始出现头痛、头晕,往往不被重视,随着血肿的增大,导致颅内压增高,出现恶心、呕吐、走路不稳,肢体活动受限、意识有改变,有的患者出现失语、大小便失禁等症状,经颅脑CT证实为硬膜下血肿,血肿形态为弓背型、新月型状[2]。我院脑外科于2008年1月至2014年10月,共收治43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其中60岁以上的患者78例,经过积极的治疗及精心的护理,效果良好,回顾性总结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本组男56例,女22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65±7.8岁。有高血压病史39例,外伤25例,原因不明14例,其中有酗酒及吸烟史17例。临床表现:肢体活动障碍32例,失语11例,意识障碍29例、大小便失禁3例;其它表现有头疼、头晕、恶心、呕吐、行走不稳;有的表现为记忆力明显下降,出现精神症状。
1、2 治疗方法 (1)术前给予脱水药物的同时,做好各项常规检查,对于血压高的患者,控制好血压。(2)无手术禁忌症后在基础加局麻下行颅骨钻孔置管引流术。
1、3 治疗转归 以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完全消失为治愈标准。本组大部分治愈,有10例因其它原因在拔管后1天要求出院,2月后随访,4例一般情况良好,可做简单的生活料理,3例在家人的协助下可行走,1例死亡(基础病的发作),2例失去联系。
2 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
2、1、1安全护理 患者入院后,安排在病种相同的房间,有研究者认为[3]同病种的患者,他们可相互鼓励,有助于减轻恐惧情绪。做好基础状况的评估,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检测,特别对意识有改变的患者,要通过呼唤、询问、刺激,结合GLS评分来判断意识状态,如发现瞳孔的变化或意识加重应及时通知医生,做相应的处理。对于年龄偏大易发生压疮及跌倒/坠床患者,应在入院时做高危评估,结合患者情况,按压疮及跌倒/坠床评估监控表进行评分,对评分大于5分以上者,应建立《压疮评估监控表》或《跌倒/坠床评估监控表》,在床头做防压疮或防跌倒/坠床标识,根据评分结果决定评估频率,病情变化时随时评估,严格交接班,及时应用床档,随时有人陪护,并告知家人,地面保持清洁,避免有积水,有防滑标示,消除一切不安全的因素。
2、1、2 心理护理 关心体贴患者,积极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及需求,以亲切温和的语言和文明规范的行动,对患者进行耐心、细致、诚恳的态度来沟通,以帮助其解除思想顾虑,减轻恐惧,使患者愉快的积极配合治疗。
2、1、3 做好术前准备 遵医嘱完善各项检查及术前准备工作,如头部皮肤的准备,做好术前皮肤准备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备皮时避免头皮损伤,对于头发长的患者在手术的前一天,将头发剪短,手术日术前两小时完成,备皮后用温水清洗,手术区域碘伏消毒并戴无菌帽。甘露醇的术前应用,特别是对于血压高的患者要稳定情绪,因血压过高,脑过度灌注易增加再出血的风险,血压过低易导致脑缺血,甚至发生脑梗死。及时发现问题,通知医生,做好相应处理,使手术顺利进行。 根据患者入院评估,应备好翻身垫及气垫床,必要时准备吸氧装置、吸痰用物、洞枕及心电监护。
2、2 术后护理
2、2、1 生命体征监测 密切观察呼吸功能,包括呼吸频率、节律、形态的变化,定期作血气分析,监测血氧饱和度,严密观察心律、心率、血压的变化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按医嘱应用心电监护、吸氧,对于有吸烟史,痰液多、不易可出的患者,给予雾化吸入,及时清理呼吸道,预防肺炎发生,同时做基础护理。
2.2.2 体位与舒适的护理 术后传统采取头低足高卧位,有利于引流。但在临床上,多数患者感觉明显不适,特别是部分患者有意识障碍时,表现烦躁不安、易怒,不配合治疗,给护理者带来困难,也增加了意外拔管和坠床的风险。在保持引流管通畅的情况下,我们采取平卧位或侧卧位交替的方式,有引流管侧时,应用洞枕防止引流受阻,保持引流通畅。本组未发生脱管及引流不畅现象,患者感觉良好。
2.2、3 头部引流管的护理
2.2、3.1 引流管的固定 将引流管妥善固定于适当高度,防止其脱出、受压、打折,血肿腔引流袋宜与床面相平(与脑室相通者应高于耳屏上10~15cm),引流袋过高易逆流,位置过低则负压过大、引流过度,易诱发再出血或低颅压。
2.2.3.2 定时更换引流袋,每日更换枕上无菌单,发现污染,随时更换。更换引流袋时,先夹闭引流管以免引流液逆流发生感染,接头处管口用0.5%碘伏溶液消毒后再连接新的无菌引流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搬动或外出检查时应夹闭引流管。如果时间太久,可1~2h开放1次,防止颅内压急剧波动,引起逆流及颅内积气,严防颅内感染发生。
2.2.3.3 保持引流管通畅,及时排除阻塞因素,定时检查引流管,避免引流管受压或扭曲成角,确保引流的有效性。在本组中6例发现引流不畅,在引流管10CM处未见液体波动,及时通知医生后,发现有堵塞情况,协助医生给予尿激酶注射,夹毕1小时后打开引流管引流通畅。按时拔管,未发生异常情况。
2.2.3.4 记录引流量 记录每日引流量、颜色、性质,引流液应为暗红色,量逐日减少。若发现异常者,及时通知值班医生,做好处理,根据情况改变决定引流时间及拔管时间。本组病例经积极有效的引流管护理,无发生颅内感染及引流管脱出。
2.2.4 其他方面的护理 评估患者状况,对肢体活动障碍的,按时翻身,保持床铺清整,必要时应用气垫床及翻身垫,预防褥疮的发生,本组无1例褥疮发生。做好饮食指导,给予易消化,高营养、低盐,低糖、新鲜蔬菜的食物,保持大便的通畅,防止大便干结。做好口腔护理,应用生理盐水棉球每日两次口腔护理,同时观察口腔粘膜情况及气味,为治疗提供信息。对留置尿管的患者,每日两次温水清洗会阴,保持清洁无异味,按时更换引流袋及夹毕尿管,训练膀胱的功能,尽早拔除导尿管,减少感染的概率。
2.3 康复功能锻炼 多数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后,缺乏康复的自信心,认为今后的生活不得不依靠他人的协助,解决日常基本活动,担心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而自卑,生怕遭他人歧视等,表现为情绪低落,易激动。因此,家属的关心、支持和督促,对患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制定锻炼计划时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每日进行肢体的功能锻炼。具体方法:首先,肢体的正确摆放及被动活动,应及早进行肌肉按摩,关节的被动活动,避免常时间不活动而导致肌肉萎缩及关节痉挛[4],被主动锻炼时,时间由短到长,力量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活动幅度由小到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运动与休息交替,循序渐进。肢体训练时,护理人员做示范动作,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如上肢肢体的动作,双手五指交叉,握住对侧,平伸向前,慢慢向上举过头顶,反复进行,量力而行,每日2-3次,要每天检查患者做的是否到位,并给予鼓励,增加信心。其次,练习抬头、坐立,协助坐在床边、两腿下垂、站立、走路等基本活动。锻炼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指导从穿衣开始,在穿衣时,先穿患侧,再穿健侧;进食、洗漱等单手自己操作,逐渐训练双手操作[5],鼓励患者自己能完成的不要依靠他人的协助,从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在本组患者中,大多数都能自己去做。对于失语的患者,采取多与病人交流,尽量让病人开口,从发音开始到单字、单词等,借助图书、报纸、报刊等书籍,开始他人读给患者听,逐渐让病人自己读,鼓励他大声讲话,减少心理负担及压力,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有3例患者经反复练习后,可简单的交流。
3、小结
随着老龄化的逐渐增多,老年性的基础病也不断出现,对于脑血管病患者,发病后常常有不同程度的病发症,特别是肢体的障碍,语言功能缺失,意识行为改变等,给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因此,在治疗的基础上,生命体征平稳后,加强各个功能的康复期锻炼有为重要,最大程度上,降低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使患者增取早日康复,适应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文传志.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临床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1,13.
[2]吴建强.老年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J].中国社区医师 2010: 12(13).
[3]刘艳. 老年眼科患者围手术期心理状况调查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3):51-52.
[4]姜勇.李晓燕.胡南等 2004--2005年.中国居民脑血管病死亡流行病学特征[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0,44(4):293-297.
[5]张建敏.王红敏.刘兆宽 脑卒中患者抑郁状况调查分析与护理对策[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1):27-28.
作者单位:277800 山东省枣庄市立医院新城分院外科
地 址:山东枣庄市高新区武夷山北路
徐怀珍,女,本科,副主任护师;E-mail:xhz0632@163.com
联系电话:13963201189
论文作者:徐怀珍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6月第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9
标签:患者论文; 血肿论文; 肢体论文; 术前论文; 发生论文; 情况论文; 功能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6月第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