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与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对策论文,我国农业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历史及现状
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目标在不断变化,内涵日益丰富,要求越来越高,其战略意义也越来越明显。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决策权下放到了农户,就揭开了农业结构大调整的序幕。90年代初,中央提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增加总量、提高质量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双重目标,引导农业向广度、深度进军。1998年,党中央审时度势,总揽全局,作出了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正确判断和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决策。这种战略性调整,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解决新阶段我国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的迫切要求,也是迎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挑战、增强农业竞争力、赢得更多农产品国际市场份额的必然选择,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新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是在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进行的,调整的目标任务与过去的几次有很大的不同。其显著的特点是:一是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农业的产品、产业结构进行全面调整优化,淘汰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和品种,发展市场需要的、特别是供不应求的新产品、优质产品;二是坚持以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要在保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积极发展价值高、效益好的产品、产业,使农民的收入能够大幅度增加;三是不仅要调整优化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而且要调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使第二、第三产业有新的更大的发展,实现农业产业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四是农业结构调整要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紧密结合,同发展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以利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1]
近三年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品种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优质专用农产品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高效经济作物、畜牧业、水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农业生产布局发生了积极变化,主要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农村经济运行机制、政府的工作方式和农民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积极变化,市场机制的作用明显增强。”[2]但是,这些成效依然是初步的、阶段性的,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仍存在如下几方面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1.农产品总体质量水平不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商品农产品的内在品质不优与自身污染并存,不能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多用途的需求,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在“菜篮子”产品方面显得更为严重。据报载,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蔬菜质量监督结果显示,2001年第三季度重点抽查了23个大中城市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的181种蔬菜中,有86种蔬菜农药残留量超过国家标准限量值,超标率高达47.5%。[3]
2.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资源利用还不充分。种植业所占比重大,畜牧业比重小,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不高。
3.农产品加工业滞后,没有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2.0~3.7:1以上,而我国只有0.43:1。发达国家加工食品约占饮食消费的90%,而我国只有25%左右;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约是农业产值的1.5~2倍,而我国还不及1/3。[4]
4.地区发展重点不突出、结构雷同问题比较普遍。由于缺乏科学的农业区域布局规划,各地在认识自身优势、研究市场定位和确定发展重点方面的工作不够深入,因而在结构调整中区域特色不突出、区域分工不明显,“小而全”、“大而全”的现象仍很明显,区域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5.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状况未能根本改善。近年来农民增收困难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与正在进行的农业结构调整交织在一起,农民收入增加与否就成为衡量结构调整的标准。如果不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尽快改善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状况,就会动摇广大农民调整结构的信心,从而影响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继续依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促进我国农业从主要是自给自足经济转向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国内外市场发展的商品生产;促进我国农业从主要重视产量增长转向产量与质量并重、更加重视质量和效益;促进我国农业从主要依靠传统技术转向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努力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进我国农业从主要是传统劳动密集转向劳动密集与资本和知识密集相结合,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促进我国农业从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型生产的传统增长方式转向实施可持续发展,保持生态环境;促进我国农业、农村从主要是自我发展转向注重农业与工业相互结合、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加速实现农业发展,实现上述六大转变,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农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任务。
二、加入WTO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加入世贸组织,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总揽全局、与时俱进的远见卓识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信心,充分展示了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积极姿态。”[5]
从长远和总体上看,加入WTO对农业发展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我国农业将享受绝大多数国家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发展中国家优惠待遇,可减少歧视性待遇,有利于利用有关机制解决贸易争端等,既可改善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外部环境,也为我国利用国际农业市场与资源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我国可以以WTO成员身份参与制定新的农产品贸易规则,有利于在多边体制下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比如我国可以增加进口资源密集型、比较利益低的农产品,腾出资源发展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农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有利于我国与有关国际组织以及WTO成员开展更加广泛的农业交流与合作,为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和外商投资以及减少贸易壁垒创造有利条件,加速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按照WTO规则和国际规范进行经贸活动,可以加快我国农产品外贸体制和国内流通体制的改革,也有助于推进我国农业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加入WTO,既为我国农业对外开放、深化改革、引进技术、结构调整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由于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农业经营主体缺乏竞争力和农业管理体制不适应,也使我国农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正如2001年11月初,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文莱参加东盟十国与中、日、韩三国及东盟与中国的高峰会时所说,中国“入世”后他最担心的是国内农业,因为外国农产品以现代化技术生产,无论价格及成本都低于中国,若向中国大量倾销农产品,便会对内地农民生活构成影响。他坦言:“我说不开心是夸大了一点,但确实是很担心,我最担心的是农业。”[6]
我国在加入WTO农业谈判中承诺降低农业贸易保护程度,逐步开放农产品市场,这意味着在参与世界农业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我国农业发展将面临以下风险和挑战:
一方面,开放农产品市场会对主要农产品的生产产生一定影响。由于目前我国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料、食糖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高出国际市场价格,不具备商业竞争优势。加入WTO后,由于进口这些农产品的压力增大,对一些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及其农民会产生不利影响。与此同时,我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肉类、蛋类、水产品、水果、蔬菜、花卉等具有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但是,这些产品的比较优势只能说是潜在的优势,因为目前我国生产的上述产品在疫病,农药、化肥残留,质量和卫生标准等方面均难以达到国际市场要求。再加上进口国不断设置技术壁垒,以食品质量安全和卫生检疫为由控制进口,以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条款等手段实施贸易保护,使我们的潜在优势难以发挥。因此我们只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并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合理地保护自己,潜在的优势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另一方面,加入WTO增加了解决农村社会经济矛盾的难度。目前,我国农村由于农产品卖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等问题,积累了不少矛盾,这些问题随着加入WTO,市场的开放,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三、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考虑四个大的背景:一是加入WTO后的结构调整要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如何发挥优势,避免劣势,既为结构调整展现和开辟更大空间和领域,也要考虑对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格局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二是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业人口将不断向城镇聚集,这既有利于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也为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农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三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加快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对于改善这一地区生态环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将产生重大影响。四是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农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产业化,将推动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对农业结构调整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前,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在继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面向国内外市场,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改善农产品质量,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7]针对加入WTO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本文提出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如下:
1.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
切实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础,在此前提下,大力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种植业要由传统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转变,大力发展名、特、优农产品,形成各具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及其加工专用生产区,建立优质食品加工专用原料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适合食品加工业需要的标准化农产品生产。[8]养殖业也要逐步转变增长方式,由追求产量最大化向提高质量、追求效益方向调整,稳定发展生猪和禽蛋生产,加快发展牛羊肉和优质禽肉生产;突出发展奶类和羊毛生产,积极推进奶业产业化,尽快把畜牧业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进一步优化水产品品种结构,扩大名特新水产品品种的比重,提高水产品的加工保鲜质量。
大力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符合WTO规则要求的畜牧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切实加强对农产品从生产到市场各环节的管理,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2.调整和优化农业布局结构,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借助加入WTO的难得机遇,我国应当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农业资源,依照比较优势原则,合理配置土地、水、资金、技术等资源。从宏观上讲,要适当减少粮棉油糖等土地资源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增加优质果、菜、花卉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增加养殖及加工品的生产。从地区结构上讲,进一步确立我国农业发展的地域分工格局。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区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发展外向型农业、高科技农业和高附加值农业,积极发展适应国际市场要求的农产品生产,增强出口创汇能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城市郊区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充分发挥农业在生产、教育、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多功能性,发展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传统农区和粮食主产区结构调整的方向是:进一步发挥传统优势,提高粮棉生产水平,加快发展以粮棉等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推进粮棉产业化经营,提高传统农区的整体素质和效益。西部生态脆弱区结构调整的方向是:要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转变发展模式,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节水农业和绿色农业,走农牧、林牧结合的农业发展道路。
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现有加工能力的改组、改造、加快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使我国农产品加工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有一个大的发展。重点发展粮食、油料、肉类的精、深加工,把蔬菜、水果和奶类等产品的加工作为农产品加工业新的增长点。农产品的加工品及制成品要向多样化、营养化、方便化、安全化和优质化方向发展。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一批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这是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4.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
要防止和消除加入WTO后外来农产品的冲击,关键问题是要尽快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我国劳动力转移战略应由限制农民进城向主动吸引农民进城转变,在国家改革与发展宏观层次上对要素配置进行统筹考虑,从根本上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寻求新的途径。要把加速城镇化作为大容量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最大载体;继续发挥乡镇企业、民营企业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的作用;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拓就业领域;通过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扩大就业;以城市为中心,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服务性产业,积极拓宽国外劳动力转移渠道。同时,国家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村非农产业向小城镇集中,连片发展,形成集聚效应,籍以增大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5.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调控体系,支持和帮助农民调整结构。
为了促进和加快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政府应该利用加入WTO的5年过渡期,改变我们长期采取的农业支持工业的政策,加快建设和完善农业调控体系,支持和帮助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如:政府利用倾斜政策加大财政、金融(特别是政策性金融机构)、保险部门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增加农业科技开发投资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在财政、税收、信贷方面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农业收入的再分配机制;制定有关粮食安全储备补贴、农民收入补贴、与生产不挂钩的收入补贴、自然灾害救济补贴、农业生产者退休或就业补贴、农业资源储备补贴、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等各种符合WTO规则的政策措施。